第43章 《调音师》开机,成本控制-《星光重启:爱意系统助我逆天改命》

  二月末的江城还带着一丝寒意,晚星娱乐影视部的摄影棚却早已暖意融融。白色的背景板上贴着《调音师》的黑色海报 —— 海报中央是一只戴着墨镜的眼睛,镜片反射出模糊的凶案场景,下方印着 “3 月 1 日开机” 的红色字样,透着悬疑片特有的紧张感。摄影棚两侧的货架上,整齐摆放着拍摄设备:三台索尼 FX6 摄影机、八盏影视聚光灯、两组无线麦克风,每一件设备上都贴着 “租赁编号”,旁边的表格里详细记录着 “租赁期限”“每日租金”,精准到每一分钱的支出。

  “林总,这是《调音师》最终版预算表,总预算 487 万,控制在 500 万以内,比预期节省了 13 万。” 赵琳拿着蓝色封面的预算册,快步走到林晚星身边,指尖划过表格里的明细,“场地租赁 12 万(摄影棚 小区实景),设备租赁 28 万,演员片酬 65 万,美术道具 32 万,后期制作 85 万,工作人员薪酬 152 万,宣发预备金 113 万,每一项都经过三次核对,确保没有冗余支出。”

  林晚星接过预算册,翻开 “场地租赁” 页面,看到 “江城影视基地 3 号摄影棚(10 天,8 万)”“江湾小区 18 栋 201 室(3 天,4 万)” 的字样,旁边还标注着 “摄影棚含基础布景,小区实景为公司员工闲置房源,租金按市场价 7 折支付”。她抬头看向摄影棚中央 —— 原本空旷的空间已被改造成 “调音师阿卡什的公寓”,浅木色的地板上铺着米色地毯,靠墙放着一架黑色三角钢琴,琴盖敞开,琴键上摆着一本翻开的乐谱,旁边的书架上整齐排列着音乐书籍,每一本书的封面都经过挑选,没有出现任何现代元素,避免穿帮。

  “美术组的布景成本控制得很好。” 林晚星走到钢琴旁,指尖轻轻拂过琴键,触感细腻,却不是全新的钢琴 —— 这是从二手乐器行淘来的,外观经过翻新,内部零件调试完好,仅花了 8000 元,比买新钢琴节省了 3 万元。她看向书架上的书籍,发现大多是团队成员捐赠的旧书,只有《音乐理论基础》《钢琴演奏技巧》等专业书籍是新购的,总共花费不到 500 元。“这些细节做得很到位,既符合‘调音师’的身份,又控制了成本。”

  美术指导林溪立刻上前解释:“公寓的墙面我们用环保乳胶漆手工调色,模拟‘住了三年’的斑驳感,比贴壁纸节省了 2000 元;窗帘选的是亚麻材质,从批发市场批量采购,每米 35 元,比影视道具店便宜一半;就连钢琴上的乐谱,都是我们找音乐老师手写的,避免支付版权费。” 她指着钢琴旁的落地灯,“这盏灯是从旧货市场淘的复古款,150 元,擦干净后喷了一层黑漆,和整体风格特别搭,比买新的省了 800 元。”

  演员选角的成本控制同样精细。周雨彤作为公司签约艺人,饰演女主 “苏菲”(受害者),片酬 25 万,仅为市场同等咖位演员的 60%;新人演员李浩然通过试镜获得男主 “阿卡什”(调音师)角色,片酬 18 万,比原定预算节省了 7 万;饰演凶手 “张总” 的老演员陈明,是赵琳通过行业人脉邀请的,对方因欣赏剧本理念,主动降低片酬至 22 万,原本这一角色的预算是 30 万。

  “李浩然的状态怎么样?开机仪式后就要拍他的第一场戏,假装失明的微表情还需要再打磨。” 林晚星走到化妆间门口,透过玻璃看到李浩然正在化妆师的指导下戴灰色美瞳 —— 这是为了让 “失明” 状态更真实,美瞳的直径比普通款大 0.2,能遮住更多虹膜,营造 “无神” 的视觉效果,每副美瞳的成本仅 80 元,却能省去后期特效处理的 2 万元费用。

  化妆间里,李浩然对着镜子反复练习 “失明” 的眼神:眼睛半眯,视线聚焦在斜下方,眨眼频率比平时慢 0.5 秒,手指偶尔会轻轻摸索前方的物体。林晚星推开门走进来,拿起一把椅子放在他面前:“试着从沙发走到椅子旁,记住‘假装失明’和‘真失明’的区别 —— 真失明会有明显的谨慎感,而你现在的动作太刻意,像是在‘表演谨慎’,要更自然。”

  她示范着伸出手,手指轻轻划过空气,像在感受周围的环境:“假装失明的人,心里清楚周围的布局,动作会有‘隐性的确定性’,比如走到椅子前时,膝盖会提前微微弯曲,而不是等手摸到椅子才反应;眼神虽然涣散,但在听到关键声音时,瞳孔会有细微的收缩,这是下意识的反应,也是观众能感受到的‘真实感’。”

  李浩然跟着模仿,反复练习了十次,终于找到感觉。当他再次从沙发走向椅子时,膝盖的微弯、手指的轻抬、瞳孔的收缩,都自然了许多。化妆师忍不住赞叹:“林总,您这指导太专业了!比我们请的表演老师说得还细致,省了不少指导费呢。” 林晚星笑着摇头:“这些都是从以前看的表演书籍里学的,关键是让演员理解角色的心理,而不是单纯模仿动作。”

  上午 10 点,《调音师》开机仪式正式开始。摄影棚中央摆着一张原木长桌,上面放着红色的绸布、金色的剪刀、三支香烛,桌前的地上铺着红色地毯。林晚星、赵琳、陈默站在最前面,周雨彤、李浩然、陈明等演员站在两侧,工作人员围绕在周围,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期待。

  陈默拿起话筒,声音里满是激动:“《调音师》是晚星影视的第一部作品,也是我们这些‘失意者’的一次重逢 —— 我三年没拍过戏,李雪老师的剧本压了三年,周雨彤、李浩然也在等一个证明自己的机会。我们没有大制作的预算,但我们有最用心的团队,有最扎实的剧本,我相信,我们能拍出一部让观众记住的悬疑片!”

  林晚星接过话筒,目光扫过在场的每一个人:“成本限制不是缺点,而是让我们更专注于内容的动力。我们没有华丽的特效,没有流量明星,但我们可以用剧情的张力、演员的演技、细节的打磨,打动每一位观众。从今天起,我每天会抽 2 小时来片场监工,和大家一起把《调音师》做好,不辜负每一分预算,不辜负每一份期待。”

  随着 “剪彩大吉” 的欢呼声,红色绸布被剪断,香烛点燃,开机仪式圆满结束。第一场戏的拍摄立刻开始 —— 场景是 “阿卡什到张总家调试钢琴,假装失明被苏菲察觉异常”,拍摄地点在江湾小区 18 栋 201 室,这是公司员工闲置的房源,业主愿意以每日 1500 元的价格出租,比租赁商业实景节省了一半费用。

  第一场戏:阿卡什假装失明,苏菲察觉异常

  小区实景的客厅里,美术组早已布置完毕:浅灰色的沙发、白色的茶几、墙上挂着一幅抽象画(画中隐藏着 “眼睛” 图案,暗示 “监视”),茶几上放着一杯半凉的咖啡、一份打开的财务报表(上面用红色标注 “资金缺口 500 万”),每一个细节都在暗示 “张总正在处理紧急事务”。

  “各部门准备!摄影 1 号机拍全景,2 号机拍阿卡什的手部特写,3 号机拍苏菲的面部表情!灯光组注意,给苏菲的脸打 15% 的侧光,突出她的怀疑情绪!” 陈默坐在监视器前,手里拿着对讲机,声音清晰有力。

  李浩然穿着米色毛衣、深色长裤,戴着灰色美瞳,手里提着黑色琴箱,从门口缓缓走进来。他的脚步略显迟疑,右手轻轻扶着墙,手指偶尔会碰到门框,看起来像真的失明一样。“张太太,您好,我是来调试钢琴的阿卡什。” 他的声音温和,却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紧张 —— 这是林晚星之前指导的 “假装失明者的心理状态”:表面平静,内心却在快速观察周围环境,声音会有细微的颤抖。

  周雨彤饰演的苏菲穿着红色连衣裙,从厨房走出来,手里拿着一杯水。她将水杯递给阿卡什时,故意将杯子往旁边挪了 10 厘米,观察他的反应。李浩然的手在空中摸索了一下,指尖碰到杯壁时,停顿了 0.3 秒,然后才稳稳握住杯子 —— 这个停顿是他和林晚星反复练习的细节:假装失明的人会提前预判物体位置,却会刻意 “延迟反应”,避免被察觉。

  “钢琴在那边,麻烦您自己过去吧。” 苏菲的声音带着试探,眼睛紧紧盯着阿卡什的脚步。李浩然扶着墙,慢慢走向钢琴,路过茶几时,肩膀 “不小心” 碰到了桌角,他立刻道歉:“不好意思,麻烦您了。” 这个动作是剧本里没有的,是林晚星建议加的 ——“假装失明的人会刻意制造‘意外’,证明自己真的看不见,但‘意外’不能太频繁,一次恰到好处的碰撞,能让角色更可信。”

  监视器后的林晚星点点头,对着对讲机说:“很好!李浩然的停顿和碰撞都很自然,周雨彤注意,苏菲此时的怀疑还只是‘萌芽’,眼神里要带着‘不确定’,而不是‘确定’,后面看到阿卡什的乐谱时,再把怀疑升级为‘震惊’。”

  周雨彤立刻调整状态,当李浩然打开琴箱,拿出乐谱时,她走过去假装帮忙整理,目光落在乐谱上 —— 乐谱上的音符旁有细微的标记,这是阿卡什为了记住弹奏位置做的笔记,只有看得见的人才能看懂。周雨彤的瞳孔瞬间收缩,嘴角微微下垂,右手不自觉地握紧了裙摆 —— 这些微表情是她和林晚星昨天练习到深夜的成果:“发现真相的瞬间,人的第一反应不是大喊大叫,而是‘冻结’,瞳孔收缩是因为恐惧,嘴角下垂是因为失望,手部动作的僵硬是因为紧张,这些细节比台词更有说服力。”

  “卡!这条过了!” 陈默按下暂停键,监视器前的工作人员纷纷鼓掌。李浩然摘下美瞳,揉了揉眼睛,周雨彤递过一瓶温水:“刚才你的停顿太绝了,我差点真的以为你看不见。” 林晚星走过来,拿着平板电脑回放刚才的片段:“李浩然,你在碰到桌角后的道歉,语气可以再自然一点,不要带着‘刻意的愧疚’;周雨彤,你看到乐谱时的瞳孔收缩,可以再慢 0.5 秒,让观众有时间注意到乐谱上的标记,再反应过来,这样悬疑感更强。”

  两人认真记下建议,准备第二遍拍摄。旁边的场记员拿着记录本,在 “拍摄次数” 栏里写下 “2”,旁边标注 “耗时 45 分钟”—— 为了节省时间成本,每一场戏都要求演员提前彩排,正式拍摄时尽量控制在 3 次以内,避免浪费设备租赁和工作人员薪酬。

  拍摄期间,每一处成本控制都落实到具体场景。场地方面,摄影棚的布景采用 “可复用设计”—— 阿卡什公寓的书架、沙发、钢琴,拍摄结束后可以拆解保存,用于后续其他短片的拍摄,避免重复采购;小区实景的拍摄集中在 3 天内完成,每天从早上 8 点拍到晚上 6 点,中间只留 1 小时吃饭时间,减少租金支出。

  设备方面,摄影机采用 “错峰使用” 策略 —— 上午用 1 号机拍全景,2 号机拍特写,3 号机备用;下午将 3 号机调到后期机房,用于素材备份,避免设备闲置;灯光组根据场景需求调整亮度,不需要强光的场景只开 4 盏灯,每天节省 20 度电,相当于节省 50 元电费,10 天下来就是 500 元。

  演员方面,周雨彤和李浩然的服装都是从公司艺人衣橱里挑选的 —— 周雨彤的红色连衣裙是之前参加活动穿过的,仅花费 300 元修改尺寸;李浩然的米色毛衣是陆哲闲置的,搭配黑色长裤,符合 “文艺调音师” 的形象,省去了服装采购的 1.5 万元预算。化妆组每天只给演员化 “淡妆”,避免浓妆需要的卸妆时间,同时减少化妆品消耗,每盒粉底比预期多使用 2 天。

  工作人员方面,采用 “一人多职” 策略 —— 场记员同时负责道具整理,化妆师兼顾服装检查,摄影助理协助灯光调试,每个人的工作时间严格控制在 8 小时内,避免加班薪酬支出。午餐统一订购盒饭,每份 25 元,比外卖节省 5 元,30 名工作人员每天节省 150 元,10 天节省 1500 元。

  林晚星每天下午 2 点准时到片场,除了指导演员,还会检查成本支出。有一次,她发现美术组准备购买新的 “财务报表” 道具,立刻阻止:“用公司打印废弃的文件,背面打印报表内容,裁剪后贴上旧纸张的边缘,看起来和真的一样,还能节省 200 元。” 美术组照做后,做出的报表道具不仅逼真,还带着 “使用过的褶皱感”,更符合剧情需求。

  拍摄 “阿卡什目睹凶案” 这场戏时,李浩然的情绪始终不到位。这场戏要求他 “假装失明,却通过墨镜缝隙看到张总杀害苏菲,表面平静,内心恐惧”,但他的表演要么 “过于平静,没有恐惧”,要么 “过于夸张,不像假装失明”。

  林晚星让工作人员暂停拍摄,带着李浩然坐在监视器前,回放《无人知晓的清晨》里陈默拍摄的 “恐惧戏” 片段:“你看这个演员,他在看到尸体时,手指的关节在微微发白,呼吸频率从每分钟 16 次变成 22 次,这些生理反应是骗不了人的。假装失明的人,不能用眼神表达恐惧,只能通过细微的肢体动作和呼吸变化,让观众感受到你的情绪。”

  她让李浩然闭上眼睛,深呼吸三次,然后睁开眼睛,戴上墨镜:“想象你眼前有一具尸体,你想喊却不敢喊,想跑却不能跑,你的手指会不自觉地握紧琴箱,指甲陷进木头里;你的肩膀会微微颤抖,不是大幅度的摇晃,而是小范围的、控制不住的抖动;你的呼吸会变浅变快,却要刻意压低声音,避免被凶手发现。”

  李浩然按照指导,重新站在镜头前。当 “张总”(陈明饰)用水果刀刺向 “苏菲”(周雨彤饰)时,他的手指紧紧握住琴箱,指节泛白,肩膀微微颤抖,呼吸声通过无线麦克风传到监视器里,带着压抑的急促感。虽然他的眼神依旧涣散,但观众能通过这些细节,感受到他内心的恐惧。

  “卡!这条过了!” 陈默兴奋地站起来,“李浩然,你刚才的表现太绝了!那些微动作比台词更有冲击力,这就是我们想要的悬疑感!” 林晚星走过去,递给李浩然一瓶水:“记住这种‘控制下的失控’,后面的戏还要用到 —— 当凶手怀疑你时,你的恐惧要更隐藏,比如杯子拿不稳时,不是直接掉在地上,而是慢慢倾斜,让水洒出来,假装是‘失明导致的失误’,实际上是因为恐惧手抖。”

  拍摄 “苏菲死后,阿卡什独自留在凶案现场” 的戏份时,林晚星重点指导李浩然的 “独处情绪”。这场戏没有台词,全靠演员的表情和动作展现 “假装失明的煎熬”—— 阿卡什坐在钢琴前,手指放在琴键上却不弹奏,墨镜后的眼睛偶尔会偷偷看向苏菲的尸体,然后快速恢复涣散状态。

  “你坐在钢琴前,心里在想‘要不要报警’‘凶手会不会回来’‘我该怎么离开’,这些想法会让你的手指有‘无意识的动作’。” 林晚星示范着将手指放在琴键上,轻轻敲击一个音符,然后立刻收回手,“这个动作代表‘犹豫’—— 你想通过弹琴掩饰恐惧,却因为太紧张,只弹了一个音就停下;你的头会微微偏向尸体的方向,不是刻意看,而是‘听觉引导’,因为你在听有没有尸体的动静,确认她是否真的死了。”

  李浩然跟着练习,手指在琴键上轻轻敲击,发出零散的音符,头微微偏向苏菲的 “尸体”(由道具组制作的假人),墨镜后的眼睛快速转动,然后又恢复平静。监视器里的画面,充满了 “表面平静,内心混乱” 的张力,让在场的工作人员都屏住了呼吸。

  拍摄进行到第 7 天,《调音师》的主要戏份已完成 80%,剩余的 20% 是 “阿卡什离开凶案现场”“张总处理尸体” 等过渡戏份。当天下午,林晚星正在指导李浩然拍摄 “阿卡什走出小区” 的戏 —— 他戴着墨镜,手里拿着琴箱,脚步看似平稳,却在路过保安亭时,偷偷看了一眼监控摄像头,这个细节暗示 “他想留下证据”。

  突然,脑海里响起系统的提示音,带着清晰的任务指令:

  【检测到宿主主导的《调音师》拍摄进度达标,内容质量符合预期,发布任务【完成《调音师》拍摄,票房破 1000 万】。】

  【任务要求:1. 3 月 10 日前完成所有拍摄;2. 4 月 30 日前完成后期制作;3. 上映后票房突破 1000 万(含院线票房、网络平台分账、版权授权收益)。】

  【任务奖励:积分 5000 点、爱意值 3000 点、解锁 “影视票房分红权限”(可获得影片净利润 10% 的分红,直接兑换生命值)。】

  【任务失败惩罚:扣除积分 2000 点、爱意值 1000 点。】

  林晚星停下指导,调出系统面板确认任务细节。票房 1000 万的目标看似艰巨,但她心里有底气 ——《调音师》的剧本经过李雪的反复打磨,逻辑严谨,细节丰富;演员的表演经过 7 天的打磨,自然真实;成本控制精准,后期宣发有 113 万的预备金,足够在短视频平台、院线海报、影评人推荐上投入资源。

  “林总,怎么了?是不是有什么问题?” 陈默注意到她的停顿,走过来询问。林晚星笑着摇头,将系统任务的内容(隐去系统存在)告诉众人:“我们有一个新目标,《调音师》的票房要突破 1000 万。虽然有难度,但我相信我们能做到 —— 接下来的 3 天,大家再加把劲,争取提前完成拍摄,给后期制作留出更多时间。”

  团队成员的热情瞬间被点燃。摄影组加快了拍摄节奏,原本需要 2 小时拍的戏,通过提前彩排,1.5 小时就完成;美术组主动加班,提前布置好 “张总处理尸体” 的场景 —— 浴室里放着一个黑色的行李箱,地面铺着塑料布,旁边放着一瓶漂白剂,每一个道具都经过精心摆放,营造出压抑的氛围;演员们也主动增加排练次数,周雨彤和陈明利用休息时间,打磨 “张总与苏菲争执” 的戏份,让情绪更有层次感。

  拍摄到第 9 天,《调音师》的所有戏份全部完成,比预期提前 1 天。当天晚上,林晚星组织团队召开 “拍摄总结会”,会议室的屏幕上播放着《调音师》的拍摄花絮 —— 李浩然反复练习假装失明的微表情,周雨彤对着镜子打磨眼神转变,陈默在监视器前调整镜头角度,每一个画面都透着团队的用心。

  “从 3 月 1 日到 3 月 9 日,我们用 9 天时间完成了《调音师》的拍摄,总支出 482 万,比预算节省了 18 万,创造了咱们晚星影视的第一个记录。” 赵琳拿着支出报表,语气里满是骄傲,“接下来,后期制作组要在 4 月 30 日前完成剪辑、调色、音效合成,宣发组要开始制定宣传方案,咱们一起朝着 1000 万票房的目标努力!”

  林晚星看着眼前充满活力的团队,心里满是感慨。她想起拍摄第一天,李浩然紧张得忘词,周雨彤的微表情不到位,陈默在监视器前反复调整镜头;想起为了节省成本,大家一起动手布置场景,吃着 25 元的盒饭却毫无怨言;想起每一场戏的反复打磨,每一个细节的精益求精 —— 这些努力,都是为了让《调音师》成为一部能打动观众的好作品。

  “明天开始,后期制作组进驻剪辑室,我会每天抽 1 小时来看剪辑进度,重点关注悬疑感的营造 —— 比如凶案场景的剪辑节奏、阿卡什微表情的特写时长、结尾录音笔伏笔的镜头停留时间。” 林晚星站起身,举起水杯,“谢谢大家这 9 天的辛苦付出,《调音师》的故事才刚刚开始,我们的影视之路也才刚刚开始,让我们一起加油,创造更多的可能!”

  众人纷纷举起水杯,清脆的碰撞声在会议室里回荡,像为《调音师》的拍摄画上圆满的句号,也为即将到来的后期制作、宣发、上映,奏响了新的序曲。

  当天晚上,林晚星留在公司,翻看《调音师》的拍摄素材。当看到李浩然饰演的阿卡什在凶案现场,手指紧紧握住琴箱,指节泛白,肩膀微微颤抖的画面时,她忍不住嘴角上扬 —— 这个细节,是他们反复打磨了 20 次才拍出来的,也是《调音师》“以小见大” 的精髓所在。

  她打开后期制作的时间表,在 “音效合成” 栏里写下:“凶案场景的音效要突出‘对比感’—— 钢琴声的清脆、水果刀的刺响、阿卡什的呼吸声,三种声音交织,让观众有‘身临其境’的紧张感;结尾的录音笔声音,要在 silence 后突然响起,停留 2 秒后戛然而止,留给观众想象空间。”

  笔尖落下的瞬间,林晚星突然想起,江城短片电影节的组委会曾表示,会为优秀的悬疑片提供 “院线点映机会”—— 如果《调音师》能获得这个机会,就能提前积累口碑,为票房破 1000 万打下基础。这个念头,让她对即将到来的后期制作和宣发,充满了前所未有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