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镇的码头边,有个撑船的老汉,名叫周橹公,摇了一辈子橹,可总记不住客人们的去处。张大爷要去东栅,他摇到了西栅;李寡妇要去对岸,他差点划进芦苇荡。乘客们常笑:“橹公的船,得自带罗盘才敢坐。”
这天周橹公去修船铺找零件,在个破木箱里摸到只铜铃,黄铜打的,铃舌是块小铁牌,上面刻着个“渡”字,铃身磕了个坑,看着比他船上的破锣还精神。铺主说:“这是前清摆渡人的,五文钱拿走,挂船上能自己响。”
周橹公揣着铜铃回了船,挂在桅杆上。半夜他被“叮铃”声吵醒,披衣一看,那铜铃正自己晃悠,铃舌敲着铃身,发出的声音不大,却字字清楚:“东栅有客等,快摇橹!”
“活的?”他吓得手里的橹掉进水里,铜铃突然“叮”地跳了下,声音脆得像冰块撞石头:“瞎咋呼啥?我是乾隆年间的摆渡婆,名叫水莲,救落水客人时被浪卷走,魂就附在这铃上了。”
周橹公摸着铜铃的边,黄铜还带着点潮气。“你会报信?”水莲的声音带着股水腥味:“不光会报信,还能听出客人的心事,谁急着赶路,谁藏着委屈,我这铃舌就往谁跟前晃。”
第二天一早,周橹公刚解开缆绳,铜铃就“叮铃铃”响起来,铃舌指着码头的石阶。他抬头一看,果然见个穿长衫的先生背着包袱,急得直跺脚——是赶考的举子,误了早班船。
“上来吧,送你一程。”周橹公把船划过去,举子红着眼说:“再晚就赶不上考场了。”铜铃在桅杆上“叮”地响,像是在说“放心”。等船靠东栅码头,举子刚跳上岸,考场的铜锣就响了,他回头作揖:“多谢船家,多谢这灵铃!”
周橹公摸着铜铃笑:“比我这老眼管用多了。”水莲在铃里“叮”地响,像是在得意。
打这起,铜铃成了周橹公的“活船票”。
有回西栅的王婆婆来坐船,说要去给病重的儿子送药。周橹公刚要开船,铜铃突然“叮”地撞了撞他的手,铃舌指向王婆婆的药包。他掀开一看,里面竟是包灶心土——原是老人的儿子早没了,她怕人笑话,每天假装去送药。
“我陪您坐会儿。”周橹公没开船,陪着王婆婆在船上坐了半晌。老人摸着铜铃掉眼泪:“它比我那死鬼儿子还懂我。”铜铃“叮”地轻响,像是在叹气。
周橹公的船旁,总泊着艘卖茶的小划子,撑船的是个姑娘,名叫菱角,梳着条大辫子,沏的雨前茶比春露还清。她爹原是船工,三年前运货时翻了船,至今没找着尸首,菱角就接替爹的营生,每天等周橹公的船靠岸,给他端杯热茶,茶碗里总漂着片新采的荷叶。
这天菱角又来送茶,红着眼说:“有人在芦苇荡里见着爹的船板,上面还挂着他的烟袋。”周橹公刚要叹气,铜铃突然“叮铃”响,铃舌指向荡里的暗礁。
“底下有东西?”周橹公撑着篙往那划,铜铃突然“叮”地跳进水里,拖着根水草浮上来,水草缠着块玉佩——是菱角爹的,上面刻着个“菱”字。水莲的声音在铃里响:“我闻着这暗礁边有船木味,他准是被暗流卷到这了。”
菱角把玉佩捧在怀里,突然笑了:“爹说过,玉佩在,家就在。”她给铜铃系了条红绸带,周橹公划着船,看着红绸带在风里飘,觉得比船头的浪花还艳。
麻烦找上门是在端午。镇上的船霸赵老三见周橹公生意好,带着打手来抢铜铃,说要挂在自己的大船上。“这是我的救命铃!”周橹公死死抱住桅杆,赵老三使个眼色,打手举着棍子就打。
铜铃突然“叮”地炸开,铃身变得跟脸盆大,铃舌射出光,照出赵老三藏在船舱的私盐,连他半夜往水里倒垃圾的事都映在水面上。“你污染河道还抢东西,不怕龙王收你?”水莲的声音像炸雷,震得水面都起了波纹。
周围的船家都围过来看,赵老三的脸白得像纸,带着打手灰溜溜地跑了,连掉在船上的烟杆都忘了捡。
周橹公用赵老三赔的钱,把旧船修得新崭崭,菱角的茶摊也搬上了他的船,俩人一个摇橹一个沏茶,铜铃在桅杆上“叮铃铃”响,听得来往客人都笑:“这船比家里还暖。”
有天夜里,铜铃突然不响了,铃身的铜锈慢慢爬上来。“我要走了,”水莲的声音越来越弱,“帮你们守着这码头,也算对得起救我的客人了。”周橹公和菱角抱着铜铃掉眼泪,铃舌最后敲了下铃身,在水面上荡出个“安”字,才慢慢停了。
第二天早上,铜铃变成了只普通的旧铜铃,再也不会自己响了。
周橹公把铜铃擦得锃亮,依旧挂在桅杆上。他摇船越来越稳,乘客们都说,他的船里藏着股暖意,比乌镇的米酒还醉人。有回孩子们围着铜铃问:“周爷爷,这铃真会报信?”他指着水面笑:“它报的不是信,是人心。心诚的人,路再远也能到;心善的人,风浪再大也平安。”
风从河面上吹过,带着水汽“哗哗”响,像是水莲在摇铃,又像是橹声在水面上走,听得满河的芦苇都跟着点头,把乌镇的日子,荡得悠悠的,暖乎乎的。
这天周橹公去修船铺找零件,在个破木箱里摸到只铜铃,黄铜打的,铃舌是块小铁牌,上面刻着个“渡”字,铃身磕了个坑,看着比他船上的破锣还精神。铺主说:“这是前清摆渡人的,五文钱拿走,挂船上能自己响。”
周橹公揣着铜铃回了船,挂在桅杆上。半夜他被“叮铃”声吵醒,披衣一看,那铜铃正自己晃悠,铃舌敲着铃身,发出的声音不大,却字字清楚:“东栅有客等,快摇橹!”
“活的?”他吓得手里的橹掉进水里,铜铃突然“叮”地跳了下,声音脆得像冰块撞石头:“瞎咋呼啥?我是乾隆年间的摆渡婆,名叫水莲,救落水客人时被浪卷走,魂就附在这铃上了。”
周橹公摸着铜铃的边,黄铜还带着点潮气。“你会报信?”水莲的声音带着股水腥味:“不光会报信,还能听出客人的心事,谁急着赶路,谁藏着委屈,我这铃舌就往谁跟前晃。”
第二天一早,周橹公刚解开缆绳,铜铃就“叮铃铃”响起来,铃舌指着码头的石阶。他抬头一看,果然见个穿长衫的先生背着包袱,急得直跺脚——是赶考的举子,误了早班船。
“上来吧,送你一程。”周橹公把船划过去,举子红着眼说:“再晚就赶不上考场了。”铜铃在桅杆上“叮”地响,像是在说“放心”。等船靠东栅码头,举子刚跳上岸,考场的铜锣就响了,他回头作揖:“多谢船家,多谢这灵铃!”
周橹公摸着铜铃笑:“比我这老眼管用多了。”水莲在铃里“叮”地响,像是在得意。
打这起,铜铃成了周橹公的“活船票”。
有回西栅的王婆婆来坐船,说要去给病重的儿子送药。周橹公刚要开船,铜铃突然“叮”地撞了撞他的手,铃舌指向王婆婆的药包。他掀开一看,里面竟是包灶心土——原是老人的儿子早没了,她怕人笑话,每天假装去送药。
“我陪您坐会儿。”周橹公没开船,陪着王婆婆在船上坐了半晌。老人摸着铜铃掉眼泪:“它比我那死鬼儿子还懂我。”铜铃“叮”地轻响,像是在叹气。
周橹公的船旁,总泊着艘卖茶的小划子,撑船的是个姑娘,名叫菱角,梳着条大辫子,沏的雨前茶比春露还清。她爹原是船工,三年前运货时翻了船,至今没找着尸首,菱角就接替爹的营生,每天等周橹公的船靠岸,给他端杯热茶,茶碗里总漂着片新采的荷叶。
这天菱角又来送茶,红着眼说:“有人在芦苇荡里见着爹的船板,上面还挂着他的烟袋。”周橹公刚要叹气,铜铃突然“叮铃”响,铃舌指向荡里的暗礁。
“底下有东西?”周橹公撑着篙往那划,铜铃突然“叮”地跳进水里,拖着根水草浮上来,水草缠着块玉佩——是菱角爹的,上面刻着个“菱”字。水莲的声音在铃里响:“我闻着这暗礁边有船木味,他准是被暗流卷到这了。”
菱角把玉佩捧在怀里,突然笑了:“爹说过,玉佩在,家就在。”她给铜铃系了条红绸带,周橹公划着船,看着红绸带在风里飘,觉得比船头的浪花还艳。
麻烦找上门是在端午。镇上的船霸赵老三见周橹公生意好,带着打手来抢铜铃,说要挂在自己的大船上。“这是我的救命铃!”周橹公死死抱住桅杆,赵老三使个眼色,打手举着棍子就打。
铜铃突然“叮”地炸开,铃身变得跟脸盆大,铃舌射出光,照出赵老三藏在船舱的私盐,连他半夜往水里倒垃圾的事都映在水面上。“你污染河道还抢东西,不怕龙王收你?”水莲的声音像炸雷,震得水面都起了波纹。
周围的船家都围过来看,赵老三的脸白得像纸,带着打手灰溜溜地跑了,连掉在船上的烟杆都忘了捡。
周橹公用赵老三赔的钱,把旧船修得新崭崭,菱角的茶摊也搬上了他的船,俩人一个摇橹一个沏茶,铜铃在桅杆上“叮铃铃”响,听得来往客人都笑:“这船比家里还暖。”
有天夜里,铜铃突然不响了,铃身的铜锈慢慢爬上来。“我要走了,”水莲的声音越来越弱,“帮你们守着这码头,也算对得起救我的客人了。”周橹公和菱角抱着铜铃掉眼泪,铃舌最后敲了下铃身,在水面上荡出个“安”字,才慢慢停了。
第二天早上,铜铃变成了只普通的旧铜铃,再也不会自己响了。
周橹公把铜铃擦得锃亮,依旧挂在桅杆上。他摇船越来越稳,乘客们都说,他的船里藏着股暖意,比乌镇的米酒还醉人。有回孩子们围着铜铃问:“周爷爷,这铃真会报信?”他指着水面笑:“它报的不是信,是人心。心诚的人,路再远也能到;心善的人,风浪再大也平安。”
风从河面上吹过,带着水汽“哗哗”响,像是水莲在摇铃,又像是橹声在水面上走,听得满河的芦苇都跟着点头,把乌镇的日子,荡得悠悠的,暖乎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