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州城里有个糊灯笼的,名叫赵瞎子,其实不瞎,就是眼神差,糊的灯笼不是歪了柄,就是糊错了面,常把“福”字糊成“祸”字。街坊们见了就笑:“赵师傅的灯笼,得倒着看才对味。”
这天赵瞎子去废品摊找竹篾,在个破筐里摸到盏旧灯笼,纱面黄得像秋叶,竹骨断了两根,上面贴着张褪色的“喜”字,摸上去软乎乎的。摊主说:“这是前清举人迎亲用的,五文钱拿走,夜里自己会亮。”
赵瞎子揣着灯笼回家,挂在房梁上。半夜他起夜,突然看见墙角亮堂堂的,抬头一看,那灯笼自己亮着,烛火明明灭灭,“喜”字在墙上晃出个影子,竟变成个“冤”字。
“活的?”他吓得差点撞翻尿壶,灯笼突然“噗”地跳了下,烛火凝成个小媳妇的模样,声音细得像蚊子:“别咋咋呼呼,我是光绪年间的童养媳,名叫莲心,被婆家虐待死的,魂就附在这灯笼上了。”
赵瞎子摸着灯笼的纱面,竟有点潮乎乎的,像沾了泪。“你会亮灯?”莲心的声音带着哭腔:“不光会亮,还能认出字里的心思,谁写的字藏着坏,我这灯笼就给谁变颜色。”
第二天药铺的王掌柜来订灯笼,要写“妙手回春”。赵瞎子刚要提笔,灯笼突然自己飘过来,烛火变成绿色,“妙”字在墙上晃出个“骗”字。他心里犯嘀咕,没敢接这活。没过几天,就听说王掌柜用假药治死了人,被官府抓了。
赵瞎子摸着灯笼笑:“你比官府的眼线还灵。”莲心在灯笼里“噗”地笑了,烛火跳得像颗心。
打这起,灯笼成了赵瞎子的“识字先生”。
有回张秀才来买灯笼,说要给新科状元送贺礼,让写“连中三元”。灯笼刚挂上笔,烛火突然变红,“元”字在纸上晕开,像滴血。莲心的声音发颤:“这秀才偷了别人的文章才中的举,状元是他亲弟弟,俩人合起伙来骗功名。”
赵瞎子故意把“元”字写成“囚”字,张秀才没细看,乐呵呵地拿走了。后来果然听说,状元弟弟被查出舞弊,兄弟俩都被削了功名,成了全城的笑柄。
灯笼摊旁有个代写书信的老先生,名叫钱半仙,其实是个落第举子,写的字歪歪扭扭,却总爱帮穷人免费写信。他老伴卧病在床,家里穷得叮当响,每天路过灯笼摊,都要借赵瞎子的火点烟袋。
赵瞎子看着他咳嗽得直不起腰,灯笼突然自己飘过去,烛火暖烘烘的,照亮钱半仙手里的药方,上面的字突然清晰起来——原来老先生把药名写错了,莲心在旁边显出正确的字。
“钱先生,这味药该是‘当归’,不是‘茴香’。”赵瞎子提醒道。钱半仙一愣,赶紧改了,连说“多亏你”。莲心的烛火在灯笼里晃,像是在点头。
麻烦找上门是在中秋。被揭穿的张秀才当了县太爷的幕僚,说赵瞎子用“妖灯”惑众,带着衙役来抢灯笼,要烧了它。“这是我的念想!”赵瞎子死死抱住灯笼,衙役举着水火棍就打。
灯笼突然“噗”地炸开,烛火变成无数小火星,在墙上拼出张秀才当年偷文章的证据,连他给考官塞银子的数目都写得清清楚楚。“你做的亏心事,字都记着呢!”莲心的声音突然变响,像敲锣。
周围的街坊都围过来看,张秀才的脸白得像纸,带着衙役灰溜溜地跑了,连掉在地上的扇子都忘了捡。
赵瞎子用县太爷赔的钱,帮钱半仙老伴看好了病。钱半仙就常来帮他写灯笼上的字,莲心总把烛火调得亮亮的,照得字又快又好。俩人的摊子挨着,一个糊灯一个写字,倒也热闹。
有天夜里,灯笼突然暗下来,纱面慢慢变脆。“我要走了,”莲心的声音越来越弱,“看见好人有好报,我也能闭眼了。”赵瞎子和钱半仙守着灯笼掉眼泪,烛火最后亮了一下,墙上显出个“安”字,才慢慢灭了。
第二天早上,灯笼变成了堆破纱烂竹,再也不会亮了。
赵瞎子把竹骨收起来,做成个小烛台,摆在摊子上。他糊的灯笼越来越周正,字也认得越来越多,买灯笼的人都说,他的灯笼照得特别亮,心里的疙瘩都能照散。
有回孩子们围着烛台问:“赵爷爷,这灯笼真能认字?”赵瞎子点上烛火笑:“它认的不是字,是人心。心要是正,写啥字都发光;心要是歪,再亮的灯也照不暖。”
风从摊子的竹帘钻进来,吹动烛火“噗噗”响,像是莲心在笑,又像是在叹气,听得人心里暖暖的。来往的人路过,都爱多看这烛台两眼,说这光里,藏着比字更金贵的东西。
这天赵瞎子去废品摊找竹篾,在个破筐里摸到盏旧灯笼,纱面黄得像秋叶,竹骨断了两根,上面贴着张褪色的“喜”字,摸上去软乎乎的。摊主说:“这是前清举人迎亲用的,五文钱拿走,夜里自己会亮。”
赵瞎子揣着灯笼回家,挂在房梁上。半夜他起夜,突然看见墙角亮堂堂的,抬头一看,那灯笼自己亮着,烛火明明灭灭,“喜”字在墙上晃出个影子,竟变成个“冤”字。
“活的?”他吓得差点撞翻尿壶,灯笼突然“噗”地跳了下,烛火凝成个小媳妇的模样,声音细得像蚊子:“别咋咋呼呼,我是光绪年间的童养媳,名叫莲心,被婆家虐待死的,魂就附在这灯笼上了。”
赵瞎子摸着灯笼的纱面,竟有点潮乎乎的,像沾了泪。“你会亮灯?”莲心的声音带着哭腔:“不光会亮,还能认出字里的心思,谁写的字藏着坏,我这灯笼就给谁变颜色。”
第二天药铺的王掌柜来订灯笼,要写“妙手回春”。赵瞎子刚要提笔,灯笼突然自己飘过来,烛火变成绿色,“妙”字在墙上晃出个“骗”字。他心里犯嘀咕,没敢接这活。没过几天,就听说王掌柜用假药治死了人,被官府抓了。
赵瞎子摸着灯笼笑:“你比官府的眼线还灵。”莲心在灯笼里“噗”地笑了,烛火跳得像颗心。
打这起,灯笼成了赵瞎子的“识字先生”。
有回张秀才来买灯笼,说要给新科状元送贺礼,让写“连中三元”。灯笼刚挂上笔,烛火突然变红,“元”字在纸上晕开,像滴血。莲心的声音发颤:“这秀才偷了别人的文章才中的举,状元是他亲弟弟,俩人合起伙来骗功名。”
赵瞎子故意把“元”字写成“囚”字,张秀才没细看,乐呵呵地拿走了。后来果然听说,状元弟弟被查出舞弊,兄弟俩都被削了功名,成了全城的笑柄。
灯笼摊旁有个代写书信的老先生,名叫钱半仙,其实是个落第举子,写的字歪歪扭扭,却总爱帮穷人免费写信。他老伴卧病在床,家里穷得叮当响,每天路过灯笼摊,都要借赵瞎子的火点烟袋。
赵瞎子看着他咳嗽得直不起腰,灯笼突然自己飘过去,烛火暖烘烘的,照亮钱半仙手里的药方,上面的字突然清晰起来——原来老先生把药名写错了,莲心在旁边显出正确的字。
“钱先生,这味药该是‘当归’,不是‘茴香’。”赵瞎子提醒道。钱半仙一愣,赶紧改了,连说“多亏你”。莲心的烛火在灯笼里晃,像是在点头。
麻烦找上门是在中秋。被揭穿的张秀才当了县太爷的幕僚,说赵瞎子用“妖灯”惑众,带着衙役来抢灯笼,要烧了它。“这是我的念想!”赵瞎子死死抱住灯笼,衙役举着水火棍就打。
灯笼突然“噗”地炸开,烛火变成无数小火星,在墙上拼出张秀才当年偷文章的证据,连他给考官塞银子的数目都写得清清楚楚。“你做的亏心事,字都记着呢!”莲心的声音突然变响,像敲锣。
周围的街坊都围过来看,张秀才的脸白得像纸,带着衙役灰溜溜地跑了,连掉在地上的扇子都忘了捡。
赵瞎子用县太爷赔的钱,帮钱半仙老伴看好了病。钱半仙就常来帮他写灯笼上的字,莲心总把烛火调得亮亮的,照得字又快又好。俩人的摊子挨着,一个糊灯一个写字,倒也热闹。
有天夜里,灯笼突然暗下来,纱面慢慢变脆。“我要走了,”莲心的声音越来越弱,“看见好人有好报,我也能闭眼了。”赵瞎子和钱半仙守着灯笼掉眼泪,烛火最后亮了一下,墙上显出个“安”字,才慢慢灭了。
第二天早上,灯笼变成了堆破纱烂竹,再也不会亮了。
赵瞎子把竹骨收起来,做成个小烛台,摆在摊子上。他糊的灯笼越来越周正,字也认得越来越多,买灯笼的人都说,他的灯笼照得特别亮,心里的疙瘩都能照散。
有回孩子们围着烛台问:“赵爷爷,这灯笼真能认字?”赵瞎子点上烛火笑:“它认的不是字,是人心。心要是正,写啥字都发光;心要是歪,再亮的灯也照不暖。”
风从摊子的竹帘钻进来,吹动烛火“噗噗”响,像是莲心在笑,又像是在叹气,听得人心里暖暖的。来往的人路过,都爱多看这烛台两眼,说这光里,藏着比字更金贵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