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0章 会说话的风筝-《乡音的星辰民间小故事》

  潍坊城里有个扎风筝的,名叫风筝张,手艺却不咋样。扎的蝴蝶缺个翅膀,画的鲤鱼没眼睛,孩子们见了就喊:“张大爷,您这风筝飞天上,怕是会被鸟笑话!”

  这天风筝张去赶集,在个旧货摊前瞅见个风筝,竹骨歪歪扭扭,绢面补了三块补丁,画的是只无头的凤凰,看着比他扎的还寒碜。摊主说:“这是前清贡品,五文钱拿走,放天上能自己飞回来。”

  风筝张当是玩笑,揣着风筝回了家。夜里他被“沙沙”声弄醒,睁眼一看,那风筝正自己在屋里扑腾,绢面鼓得像气球,没头的地方竟冒出个小脑袋,叽叽喳喳叫:“憋死我了!”

  “活的?”他吓得差点钻进床底,风筝突然开口,声音像竹哨子:“瞎咋呼啥?我是乾隆年间的‘飞天凤’,原是给娘娘扎的,名叫‘灵羽’,当年放出去就没回来,魂儿附在这绢面上了。”

  风筝张摸着风筝的竹骨,凉丝丝的,倒挺结实。“你会飞?”灵羽的小脑袋点了点:“不光会飞,还能驮着念想飞,谁心里有牵挂,我就能把话传到想去的地方。”

  第二天风筝张带着灵羽去放风筝,刚松手,风筝就“呼”地冲上云霄,无头的凤凰在天上转了三圈,突然长出五彩尾巴,比真凤凰还好看。地上的孩子拍着手喊:“张大爷的风筝活了!”

  风筝张拉着线笑,灵羽在天上“叽叽”叫:“瞧见没?这才叫风筝。”

  打这起,风筝成了风筝张的“传话筒”。

  有回街坊李奶奶的儿子在关外当兵,三年没信,老人天天坐在门口哭。风筝张看着揪心,灵羽突然“叽叽”啄他的手,尾巴指向关外。他把李奶奶的信绑在风筝上,灵羽“呼”地飞上天,转眼没了影。

  过了半月,李奶奶收到儿子的回信,说梦到只无头凤凰给他送家信,醒了就赶紧写了回信。老人给风筝张磕响头,他红着脸摆手:“是这风筝懂事。”灵羽在墙角“沙沙”响,像是在谦虚。

  城里有个绣娘叫巧儿,一手苏绣出神入化,却总愁眉苦脸。她的未婚夫是个货郎,去西域送货时遇着沙暴,再也没回来。巧儿绣了只凤凰风筝,针脚密得能数清羽毛,就是不敢放。

  风筝张看她对着风筝掉眼泪,灵羽突然“叽叽”叫,用尾巴勾住巧儿的风筝线。俩人一起把风筝放上天,灵羽带着巧儿的风筝在天上打旋,像是在跳舞。巧儿突然笑了:“它像是在说,他会回来的。”

  没过多久,货郎竟真的回来了,说是被沙漠里的牧民救了,醒了就梦到巧儿的凤凰风筝。他给巧儿带了块西域的宝石,正好镶在凤凰的眼睛上。灵羽在天上“叽叽”叫,像是在起哄。

  麻烦找上门是在清明。知府的公子看中了灵羽,说要献给皇上当贡品,带着家丁来抢。“这是我的命根子!”风筝张拉着线不放,公子使个眼色,家丁举着棍子就打。

  灵羽突然“呼”地飞高,带着风筝张一起腾空,竹骨变得跟铁条似的,线绳缠着家丁的腿,把他们绊倒在地上,一个个摔得鼻青脸肿。公子掏出弓箭要射,灵羽突然俯冲下来,用尾巴抽掉他的箭,还在他帽子上拉了泡鸟屎——原来它能变鸟粪。

  “邪门了!”公子捂着帽子跑了,连掉在地上的玉佩都忘了捡。

  风筝张把玉佩当了,给巧儿和货郎办了婚事。俩人在风筝张的摊子旁开了家绣坊,专门绣风筝面,灵羽的样子成了招牌,买的人排着队。风筝张的风筝越扎越好,孩子们都说,他的风筝能飞到云里,给神仙捎信。

  有天夜里,灵羽突然变得轻飘飘的,绢面慢慢褪色。“我要走了,”它的声音越来越弱,“帮你们了了心愿,也算对得起扎我的师傅了。”风筝张抱着风筝掉眼泪,灵羽突然飞起来,在屋里转了三圈,留下根五彩的羽毛,落在巧儿绣的凤凰眼睛上。

  第二天早上,风筝变成了堆竹篾和破绢,再也不会动了。

  风筝张把羽毛插在帽子上,扎风筝时总带着笑。巧儿的绣坊里,那只镶宝石的凤凰风筝挂在最显眼的地方,说是灵羽的化身。有回孩子们围着羽毛问:“张大爷,这风筝真能传信?”风筝张指着天上的风筝笑:“它传的不是信,是念想。只要心里记着人,再远的路,风筝线也能连起来。”

  风从广场吹过,带着风筝的哨声,“呜呜”响,像是灵羽在叫,又像是无数只风筝在唱歌,听得天上的云彩都停了下来,跟着打旋,把潍坊城的春天,转成了暖暖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