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9章 货郎担里的拨浪鼓会站队-《乡音的星辰民间小故事》

  青石镇的巷口,总停着副旧货郎担。扁担磨得发亮,一头是木箱,装着针头线脑,另一头是竹筐,堆着糖球泥人,最惹眼的是筐沿系着的拨浪鼓,红绸子缠着鼓柄,鼓面蒙着羊皮,是货郎老周的传家宝。这拨浪鼓怪得很——你要是买东西实在,它响得欢,还会从筐底滚出颗糖球;你要是想占便宜耍赖,它就闷声不响,鼓槌还专往你手背上敲。

  守着货郎担的是周老爹,大伙儿都喊他拨浪鼓爷。老爹的肩膀有点斜,是常年挑担压的,手里总攥着鼓柄,走街串巷时摇得震天响,说鼓点咚咚锵喊人来。他有个孙女叫糖豆,九岁,扎着羊角辫,辫梢绑着小铃铛,最爱抢着摇拨浪鼓,说鼓响时筐里的泥人会。

  镇西头有个寡妇叫刘二婶,总爱占小便宜。买根针要多要半截线,称一两糖得让再添两颗。有回她买花布,明明够一尺,偏说看着短了寸,非让周老爹再剪一角。老爹没作声,糖豆偷偷摇了摇拨浪鼓,鼓槌地敲在刘二婶手背上,不疼,却把她吓了一跳。

  这鼓成精了!刘二婶捂着手背嘟囔。糖豆蹲在筐边笑:二婶,鼓爷说你占多了。刘二婶脸一红,拿起布就走,没再要那角布。

  开春那会儿,镇上的布庄涨了价,一尺花布贵了两文钱。周老爹的货郎担也进了新布,有人问:你这布涨不涨?老爹摇着拨浪鼓说:鼓爷说了,一分钱一分货,不瞎涨价。

  这话被布庄老板王胖子听见了,心里不舒坦。他让伙计去挑刺,说货郎担的布缺尺短寸。伙计拿着尺子来量,刚把布铺开,拨浪鼓突然响起来,鼓面上的羊皮竟鼓出个小包,像在着尺子——原来伙计的尺子被偷偷截短了半寸。

  糖豆举着鼓说:王掌柜的尺子不实在!围观的人都笑了,王胖子的脸紫得像猪肝,赶紧让伙计把尺子扔了。

  入夏时,镇上闹起了水痘,孩子们身上长满红疹子。药铺的药膏卖断了货,刘二婶的孙子也得了病,急得直哭。周老爹看着急,从货郎担的木箱里翻出个小陶罐,里面是他年轻时走南闯北学的偏方,用艾草和薄荷熬的药膏。

  他让糖豆摇着拨浪鼓挨家送,说也奇怪,抹了药膏的孩子,第二天疹子就消了。刘二婶提着一篮鸡蛋来谢,红着脸说:周大哥,以前是我不对。周老爹摆摆手,让糖豆给她孙子抓了把糖球。

  这事传到了县太爷耳朵里。县太爷的小儿子也得了水痘,立马派衙役来药膏。周老爹说药膏不多,得先给镇上的孩子用。衙役急了,要抢货郎担,刚碰到扁担,拨浪鼓突然掉在地上,鼓柄弹起来,正好敲在衙役的膝盖上,疼得他叫出声。

  刘二婶蹲在门槛上看热闹,笑得直拍大腿:好!这鼓懂道理,知道官大不如民心大!县太爷听说了,气得把衙役骂了顿,自己带着礼物来求药。周老爹分了他半罐,拨浪鼓在筐里响,像是在说好。

  秋天收花生时,周老爹突然腰疼得直不起身。郎中说是常年挑担伤了腰,得用老膏药贴。糖豆急得直掉泪,刘二婶提着两斤红糖来看望,挠着头说:我娘家侄子在城里开药房,有种膏药治腰疼特灵,就是贵......

  当天夜里,糖豆抱着拨浪鼓,用布擦鼓面上的灰:鼓爷鼓爷,救救爷爷吧,我以后天天帮你洗红绸子,不让它脏。眼泪掉在鼓面上,竟渗了进去。第二天一早,她发现鼓柄的缝里卡着个油纸包,打开一看,是张膏药,药香里还带着股羊皮的味道。

  刘二婶一看就咋舌:这是老字号的狗皮膏!她自告奋勇陪着糖豆去城里,把货郎担里的花布卖了,买回了最好的药。周老爹贴了药,腰竟慢慢好了,又能挑着担子走街串巷了。

  这事过后,拨浪鼓成了青石镇的宝贝。谁家娶媳妇,来借拨浪鼓摇三下,说能讨个好彩头;谁家孩子满月,用鼓槌蘸点糖水抹孩子嘴,说能一辈子甜甜蜜蜜。刘二婶也改了性子,街坊邻居有难处总来帮衬,说:这鼓教会我,占小便宜吃大亏,实在人才长远。

  后来周老爹活到九十九岁,在一个晒暖的午后睡着了,糖豆接过了那副货郎担。她嫁了个手艺人,生了个儿子叫。小家伙刚会走,就爱摇着拨浪鼓跟着货郎担转,咚咚锵摇得欢,老拨浪鼓也跟着响,像是在跟他一起唱。

  如今那副货郎担还在青石镇的巷口,扁担被磨得越发温润,拨浪鼓的红绸子换了新的,却依旧飘得欢快。路过的外乡人要是问起这鼓的来历,糖豆就会笑着说:哪有啥来历?它呀,就像咱镇上的人,看着普通,心里敞亮,你对它实在,它就给你甜滋味;你要是耍心眼,它可不就给你敲敲警钟?

  刘二婶后来在巷口开了家小茶馆,柜台上总摆着个小拨浪鼓,谁来喝茶都要讲段鼓的故事,末了加句:做人啊,得像这拨浪鼓,咚咚响的是良心,不做亏心事,才能摇得响亮。

  风一吹,货郎担的铃铛响,拨浪鼓应和,听得人心里甜丝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