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4章 灶台上的铜锅铲有灵性-《乡音的星辰民间小故事》

  杏花村的老柴房里,灶台上总躺着把铜锅铲。铲头磨得发亮,能照见人影,木柄被攥得包浆温润,是老李家传了五辈的物件。这锅铲怪得很——你要是诚心做饭,它轻巧得像片羽毛,炒出来的菜香飘半条街;你要是糊弄事,它沉得像块烙铁,还专往锅底糊的地方戳。

  守着锅铲的是李奶奶,大伙儿都喊她锅铲婆。奶奶的围裙上总沾着油烟,手上的老茧比锅铲的纹路还深,每天天不亮就围着灶台转,一边颠勺一边跟锅铲说话,说铲头蹭锅底是在。她有个小孙女叫阿杏,梳着两个丸子头,总爱搬个小板凳蹲在灶前,看奶奶炒菜,说锅铲跳起来的样子像。

  村东头有个饭馆老板叫孙油滑,总惦记着这锅铲。他听说老铜铲炒啥都香,好几次想借去试试手艺,都被阿杏用锅刷赶出去,嘴里喊:想借锅铲糊弄食客,没门儿!

  开春那会儿,镇上的菜价涨了三成。孙油滑心眼活,炒菜时偷偷少放肉多搁菜,还往汤里兑清水。有回阿杏去他饭馆打酱油,看见他给客人端的红烧肉,碗底铺了厚厚一层萝卜。

  当天傍晚,孙油滑来李奶奶家借醋,阿杏故意用铜锅铲给他舀。他刚接过醋瓶,就觉得手腕一沉,锅铲掉在地上,铲头正好磕在他的脚趾上。孙油滑疼得龇牙咧嘴,阿杏蹲在灶台旁偷笑,锅铲躺在地上,像是在跟她挤眼睛。

  没过几天,孙油滑的饭馆就没人去了。食客都说:还是李奶奶家的菜实在,隔着墙都能闻见肉香。有人问锅铲婆:菜价涨了,您的菜咋不少搁肉?奶奶敲着锅铲说:这老伙计说了,菜是良心饭,不能耍小聪明。

  入夏时,村里闹痢疾,大人小孩上吐下泻。郎中开了药方,可药汤苦得没人愿意喝。孙油滑趁机熬了些甜糊糊,说能治病,结果喝坏了好几个人。

  锅铲婆看着急,把铜锅铲擦得锃亮,往锅里放了山楂、陈皮和药引子,小火熬了两个时辰。熬出来的药汤带着股酸甜味,她让阿杏挨家挨户送去。说也奇怪,喝了汤的人,第二天就有精神了,没过几天,痢疾竟平息了。

  这事传到了县太爷耳朵里。县太爷是个胖肚子,听说杏花村有把能的神锅铲,立马带着衙役,坐着轿子就来了,站在李家院子里喊:这锅铲是朝廷的宝贝,该送进御膳房!

  锅铲婆把锅铲揣在怀里:大人,这铲在我灶上颠了四十年,炒的是家常菜不是山珍海味。县太爷冷笑一声,指挥衙役:给我抢!这么神的东西,该给皇上炒菜!

  衙役刚伸手,铜锅铲突然地飞出去,铲头朝上,地拍在县太爷的肚子上。更怪的是,铲上还沾着点锅底灰,正好蹭在他的官服上,像朵黑梅花。

  孙油滑蹲在墙根看热闹,笑得直拍大腿:好!这锅铲懂规矩,知道谁肚子里装的是油水!县太爷气得脸通红,捂着肚子骂,带着衙役灰溜溜地走了,临走时还被门槛绊了个趔趄,差点摔进柴火堆。

  秋天收豆子时,锅铲婆的手突然肿得握不住锅铲。郎中说是风湿,得用老膏药贴。阿杏急得直掉泪,孙油滑提着两斤红糖来看望,红着脸说:我……我去城里见过好膏药,就是贵得很......

  当天夜里,阿杏抱着铜锅铲,用布一遍遍擦木柄:锅铲锅铲,救救奶奶吧,我以后天天给你擦灰,不让你生锈。眼泪滴在铲头上,竟凝成了小水珠。第二天一早,她发现木柄的裂缝里卡着个小纸包,打开一看,是张膏药,药香里还带着股铜锅的烟火气。

  孙油滑一看就咋舌:这是老字号的膏药!他自告奋勇陪着阿杏去城里,把家里的豆子卖了,买回了最好的药。锅铲婆贴了药,手竟慢慢消了肿,又能握着锅铲颠勺了。

  这事过后,铜锅铲成了杏花村的宝贝。谁家娶媳妇,来借锅铲炒盘菜,说能日子红火;谁家孩子满月,用铲头沾点红糖抹孩子嘴,说能一辈子甜甜蜜蜜。孙油滑也改了性子,饭馆里的菜量足了,还总来帮锅铲婆劈柴,说:这锅铲比账本明白,糊弄人就是糊弄自己。

  后来锅铲婆活到九十九岁,在一个飘着饭菜香的清晨安详地走了,阿杏接过了那把铜锅铲。她嫁了个种庄稼的后生,生了个儿子叫。小家伙刚会走路,就爱拿着小锅铲在灶台上敲,当当当响得欢,老铜锅铲也跟着蹭锅底,像是在跟他一起唱。

  如今那把铜锅铲还躺在杏花村的灶台上,铲头被烟火熏得越发温润,木柄换了新的,却还留着原来的包浆痕迹。路过的外乡人要是问起这锅铲的来历,阿杏就会笑着说:哪有啥来历?它呀,就像咱庄稼人的灶台,看着普通,却装着日子的热乎气,你对它真心,它就给你香喷喷的饭;你要是耍心眼,它可不就给你糊锅底尝尝?

  孙油滑后来把饭馆改成了杂货铺,柜台上总摆着个小铜铲模型,谁来买东西都要讲段锅铲的故事,末了加句:做人啊,得像这铜锅铲,经得住火炼,铲得出实在,才能过好日子。

  风一吹,灶膛里的火苗响,铜锅铲在锅里跳,听得人心里暖烘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