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1章 菜坛子的怪脾气-《乡音的星辰民间小故事》

  在胶东半岛的苹果屯里,家家户户都有个腌菜坛子。可村西头老李家的坛子最特别——黑陶的,肚子圆滚滚,坛口镶着圈黄铜边,据说传了八代人。这坛子怪得很,你往里面放啥菜,腌出来的味都带着股说不清的香,更邪乎的是,谁要是心里藏着亏心事,碰它一下,坛子里准冒出股酸水,能把人呛得直哆嗦。

  守着坛子的是李老太,大伙儿都喊她坛子婆。老太头发白得像霜,脸上的皱纹比坛口的花纹还密,可眼神亮得很,每天天不亮就去菜园摘菜,回来就蹲在坛子旁,一边择菜一边絮叨,说坛子能听懂人话。她有个孙子叫小石头,十岁出头,虎头虎脑,最爱看奶奶腌菜,说坛子冒泡是在。

  村里有个卖酱菜的刘抠门,总惦记着这坛子。有回他趁坛子婆去赶集,偷偷溜进院子,想舀点坛子里的老汤回去当引子。刚把勺子伸进坛子,里面冒了个大泡,喷出股酸水,正好溅在他鼻子上,酸得他眼泪直流,手里的勺子也掉进了坛子,捞上来时沾满了黏糊糊的菜叶子。

  开春那会儿,屯里来了个收苹果的贩子,姓张,尖嘴猴腮,称苹果时总把秤杆压得低低的。有户人家的苹果明明有五十斤,他称完说四十斤,还说:你们这苹果水分大,得除除水。

  小石头看在眼里,气不过,偷偷从家里坛子里夹了根腌萝卜,塞给那户人家的小孩,让他递给张贩子。张贩子接过萝卜,咬了一大口,刚嚼两下,突然地吐了出来,脸涨得通红,捂着嘴直哈气:这啥呀?酸得能掉牙!

  旁边的人都笑了,张贩子觉得没面子,嘟囔着把秤杆调正了,乖乖按五十斤付了钱。小石头蹲在坛子旁,摸着坛口说:还是你厉害。坛子里又冒了个泡,像是在应和。

  入夏时,屯里闹虫害,苹果树上爬满了虫子,打了好几次药都不管用。村长老烟袋愁得直转圈,说再这么下去,秋天就得喝西北风。坛子婆听了,当天就把坛子里的咸菜捞出来,往空坛子里装了半坛井水,又放了把苹果花,封上坛口说:老伙计,帮帮忙,把虫子赶跑吧。

  三天后,坛子婆打开坛口,里面的水变成了淡黄色。她让小石头把水洒在苹果树上,说也奇怪,虫子碰到这水,立马蜷成一团掉下来,没过两天,树上的虫子就没影了。

  这事传到了邻村地主王大肚子耳朵里。王大肚子听说老李头家有个能的神坛,立马带着家丁来抢,站在院子里叉着腰喊:这坛子是我王家丢的,今儿必须还回来!

  坛子婆抱着坛子坐在门槛上,说:王地主,这坛子在我家腌了八十年咸菜,你说丢就丢了?王大肚子冷笑一声,指挥家丁:给我抢!

  家丁刚伸手,坛子突然晃了一下,坛口喷出股黄雾,带着股浓烈的酸臭味,呛得家丁们直捂鼻子。更怪的是,黄雾里飘出些烂菜叶,不偏不倚全粘在王大肚子的绸缎褂子上。

  刘抠门正好路过,看得直拍手:好!这坛子公道,知道谁不是东西!王大肚子气得直跺脚,骂了句,带着家丁灰溜溜地走了,临走时还被门槛绊了个趔趄,差点摔进旁边的猪圈。

  秋天摘苹果时,坛子婆突然咳得厉害,吃了不少草药都不见好。小石头急得直掉泪,刘抠门提着两斤红糖来看望,挠着头说:我去烟台赶集,听说有种西洋药能治咳嗽,就是贵......

  当天夜里,小石头蹲在坛子旁,摸着冰冷的坛身说:坛子坛子,救救我奶奶吧,我以后天天帮你洗坛口。说着说着,眼泪掉进了坛子里。

  第二天一早,小石头发现坛底沉着个东西,捞上来一看,是颗核桃大的海参,干巴巴的,却透着油亮。刘抠门一看就咋舌:这是老海参,能换不少钱!他自告奋勇陪着小石头去烟台,把海参卖了,买回了西洋药。坛子婆吃了药,咳嗽竟慢慢好了。

  这事过后,村里人都把这坛子当宝贝。谁家孩子挑食,来讨根腌菜,吃了准能乖乖吃饭;谁家两口子吵架,来坛子旁站一会儿,回去准能和好。刘抠门也改了性子,不再抠搜,还总来帮坛子婆挑水,说:这坛子比人懂道理,咱得敬着。

  后来坛子婆活到九十八岁,在一个晒苹果干的午后安详地走了,小石头接过了照看坛子的活儿。他娶了邻村的姑娘,生了个儿子叫。小家伙刚会走路,就爱抱着坛子腿转圈,咿咿呀呀地喊,坛子里总会适时地冒个泡,像是在逗他玩。

  如今那黑陶坛子还摆在老李家的院子里,坛口的铜边被磨得发亮,里面永远腌着满满的咸菜。路过的外乡人要是问起这坛子的来历,小石头就会笑着说:哪有啥来历?它呀,就像个实在的老伙计,你对它真心,它就给你实在好处;你要是耍心眼,它可不就给你点教训?

  刘抠门后来在村口开了家杂货铺,柜台上总摆着个从坛子里捞出来的老菜帮,谁来买东西都要讲段坛子的趣事,末了加句:做人啊,得像这坛子,肚子里得能装事,还得辨得清好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