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2章 沪上重逢-《70年代,我在长白山下当知青》

  七月的沪市,热浪裹挟着黄浦江的湿气扑面而来。

  陈卫东提着简单的行李走出虹桥机场,一眼就看到了在出站口翘首以盼的两位大美女!

  “卫东!这边!” 宋援朝挥着手,声音清脆。

  她剪了一头利落的齐耳短发,上身是一件挺括的白色尖领衬衫,袖子挽到肘部,露出小麦色的健康手臂,下身是一条深蓝色的及膝A字裙,脚上踩着一双擦得锃亮的黑色小皮鞋,整个人显得干练又精神,颇有几分后世职场女性的风范。

  她旁边的周晓梅则是另一番景象……

  乌黑的长发扎成一个简单的马尾,鼻梁上架着一副黑框眼镜,身上穿着一件洗得有些发白的蓝格子衬衫,搭配一条普通的黑色长裤,脚上是塑料凉鞋,典型的理工科女生打扮,朴素却干净。

  “卫东!”周晓梅也笑着招手,镜片后的眼睛弯成了月牙。

  陈卫东快走几步,张开双臂,给了两人一个结实的拥抱:“援朝!晓梅!好久不见!”

  两女被他这举动吓了一跳,却也没多想!

  宋援朝用力捶了一下他的肩膀,笑道:“好你个陈卫东!现在可是大名人了!我们在《参考消息》上都看到你了,给国家创汇一百五十万美元!好家伙,整个外国语学院都传遍了,说我们知青里出了个了不得的人物!”

  周晓梅也兴奋地点头:“是啊,卫东,你真厉害!我们都替你高兴!”

  陈卫东松开她们,揉了揉被捶的肩膀,故作龇牙咧嘴状:“什么名人不名人的,在你们面前,我永远是秀山屯那个带着你们搂柴火、打野味的陈卫东!”

  “再说了……那点成绩,跟两位未来的大翻译官、大工程师比起来,不值一提!”

  “去你的!就会贫嘴!”宋援朝被他逗笑了,周晓梅也捂着嘴轻笑。

  三人之间的友谊,并未因时间和距离而疏远,反而更加醇厚!

  傍晚时分,外滩华灯初上。

  江风带着一丝凉意,吹散了白天的暑气……

  对岸的浦东还是一片广阔的农田和零星的厂房,与后世那个金融中心判若两地!

  三人沿着江堤漫步,陈卫东看着这片充满无限可能的土地,心中豪情顿生。

  “援朝,晓梅,这次来,是有件大事想请你们帮忙。”他停下脚步,神情变得认真。

  “什么事?你尽管说!咱们之间说什么求不求的!”宋援朝立刻表态,周晓梅也用力点头。

  陈卫东从随身的挎包里拿出几张图纸和一些从香港带回的元器件样品。

  “你们看这个!”他展开图纸,上面画的正是他凭借记忆勾勒的随身听(Walkn)设计草图,线条流畅,结构精巧,充满了未来科技感。

  “你画的?这是……录音机?”周晓梅推了推眼镜,凑近仔细看,立刻被那超前的工业设计吸引了,“好小巧!好精致!”

  “我管它叫‘随身听’!”陈卫东解释道,“顾名思义,可以随身携带,用耳机聆听音乐!”

  “它的核心是超小型精密电机、高性能磁头和低功耗集成电路……”

  他看向周晓梅,眼神灼灼:“晓梅,你是交大高材生,电子、机械都懂。我希望你利用交大的图书馆、实验室资源,甚至请教你的老师,提前研究这几个版块……”

  “特别是这个自动翻面机构和防震技术,是难点,但一旦突破,就是我们的核心竞争力!” 他把那些元器件样品和部分索尼早期技术资料递给她。

  周晓梅接过资料和样品,如同拿到了绝世秘籍,眼睛都在发光:“卫东,你放心!我一定尽全力!我们系里有几位老师就在研究微电机和集成电路,我回去就找他们请教!”

  接着,陈卫东又看向宋援朝:“援朝,你是学外语的,眼光要放远!沪市是中国的工业和经济中心,未来这里会诞生无数机会!我希望你帮我做两件事。”

  “第一,密切关注上海的轻工业局、仪表局动态,特别是那些有精密加工能力、却经营困难的厂子,记录下来,未来可能是我们合作甚至收购的目标。”

  “收购厂子?”宋援朝和周晓梅同时惊呼,眼睛瞪得溜圆,“我们?那怎么可能!”

  陈卫东神秘一笑,带着后世人的笃定:“未来一切皆有可能!相信我,这只是时间问题。”

  他继续对宋援朝说:“第二,利用你的语言优势,帮我收集所有能找到的国外,尤其是日本索尼、松下的电子消费品信息,包括技术动态、专利申请、市场报道……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

  宋援朝立刻明白了其中的战略意义,神情坚定地点头:“我明白!这就是商业情报工作嘛!交给我!我会定期整理成简报给你!”

  陈卫东满意地点点头,正式抛出他的蓝图:“未来,我们会在上海成立两家公司。一家是‘东方科技’,由晓梅你负责技术研发;一家是‘东方资本(上海)’,由援朝你负责项目筛选和对外联络……这里,将是我们事业起飞的另一个引擎!”

  “东方资本?那咱们岂不是成了资本家?”周晓梅再次震惊地捂住了嘴,虽然她已经结过婚,但那单纯的眼神和表情,活脱脱一个受惊的少女。

  陈卫东只好耐心解释:“我们要做的事,目标市场在海外,需要与国际资本接轨!这叫利用资本主义的钱,发展我们自己的事业,最终反哺国家。”

  看着两人似懂非懂但充满信任的眼神,陈卫东心中温暖。

  他从行李里拿出准备好的礼物!送给宋援朝的是一支原装进口的派克金笔和一本英文原版《经济学原理》;送给周晓梅的是一套进口的精密制图工具和几本香港带来的前沿电子技术期刊。

  “哇!派克金笔!”

  “这制图工具太棒了!”

  两人惊喜不已,爱不释手,她们没有跟陈卫东客气。

  最后,陈卫东拿出了重磅“炸弹”——五沓捆得结结实实的大团结(人民币)和一张写着地址的纸条。

  “这五万块钱,你们拿着!按照这个地址,去愚园路那一带,找一栋带院子的、安静点的老洋房,把它买下来。钱应该够了,不够再跟我说。”

  “买……买下来?岂不是有点太浪费钱了?”宋援朝的声音都变了调,拿着钱的手有些发抖,“卫东,这么多钱都交给我们……这太……”

  周晓梅也感觉手里的钱烫得吓人:“卫东,这也太多了……”

  陈卫东看着她们,眼神真诚而充满信任:“这既是你们现阶段办公和居住的‘据点’,也是我们的一项投资!”

  “相信我,用不了几年,这里的房子会价值连城!房产证写你们俩的名字,算是我给两位未来大将的安家费。”

  “我们是战友,是伙伴,未来还要一起创造更大的价值!相信我,这点投入,值得!”

  宋援朝和周晓梅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震撼、感动和一种被巨大信任激励起来的斗志。

  “好!卫东,我们一定把这事办好!”宋援朝紧紧抱着钱,语气斩钉截铁。

  “嗯!”周晓梅也用力点头,眼镜片后闪烁着坚定的光芒。

  陈卫东没有在上海多做停留,第二天一早便坐上了开往金陵的火车。

  宋援朝和周晓梅到车站送他,再三让他放心,交代的事情她们会立刻着手去办。

  看着火车远去,宋援周深吸一口气,对周晓梅说:“晓梅,看来我们有大事要做了!我觉得好兴奋!”

  周晓梅推了推眼镜,眼中闪烁着求知与奋斗的光芒:“嗯!为了卫东,也为了我们自己!我们不是一直都信任他吗?只是不知道,这次他会把我们带到什么样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