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章 最后的推辞与既成事实-《帝王串串烧》

  举行禅让仪式的吉日选定。蒲坂之地,再次汇聚了来自四方的人群,规模甚至超过当年舜继位之时。气氛庄重而热烈,但也弥漫着一种心照不宣的急切——大家都想尽快走完流程,迎接新的时代。

  高台之上,舜强撑病体,穿戴整齐,主持仪式。他的声音苍老而缓慢:“天命无常,惟德是辅。朕在位数十载,今老矣,不堪重任。天下汹汹,不可无主。四方推举,咸归于禹。禹,汝平水土,有功于民,克勤克俭,允执厥中。今日,朕欲效仿先圣,禅位于汝,汝当勉之……”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禹的身上。

  禹出列,跪伏于地,声音悲切而坚定:“盟主!万万不可!盟主如日月,光照万里。禹不过星辰之光,岂敢与日月争辉?且天下贤能众多,禹德行浅薄,实不敢承此大位!还请盟主收回成命,另择贤明!禹愿辅佐新盟主,永效犬马之劳!”

  他言辞恳切,甚至眼角似有泪光闪烁。这套“三辞三让”的流程,被他演绎得情真意切,感人肺腑。

  台下,他的部下们内心疯狂吐槽:“老板,戏过了过了……差不多得了,兄弟们等着开庆功宴呢!”“这演技,比当年骗过共工氏那帮家伙时还逼真!”

  果然,禹话音刚落,皋陶、伯益等人立刻带领众人高声劝进: “天命不可违!” “民心不可逆!” “请司空以天下苍生为念!” “请司空继位!”

  声浪一浪高过一浪。其他部落首领,无论真心假意,见大势已定,也纷纷加入劝进的队伍。场面沸腾,仿佛禹若不答应,便是辜负了全天下的期望。

  禹再次推辞,态度更加“坚决”。 众人再次劝进,情绪更加“热烈”。

  第三次推辞时,舜打断了禹,他的声音带着疲惫,也带着最后的威严:“禹!莫非你要违抗天命,辜负万民之托吗?此非为汝一人之荣耀,乃是为天下苍生之福祉!勿再推辞!”

  禹仿佛被这句话击中,浑身一震,终于缓缓抬起头,脸上带着“不得已”的沉重表情,向着舜,也向着台下万千民众,深深叩首。

  “禹……谨遵盟主之命!惟恐德薄,辱没先圣。必当殚精竭虑,不负盟主与天下万民!”声音沉痛,却又坚定。

  霎时间,台下欢呼雷动!“禹!禹!禹!”的呼喊声震天动地。

  舜看着眼前这一幕,看着被众人狂热簇拥的禹,缓缓地、缓缓地松开了一直紧握的权杖(象征权力的玉钺或石斧)。皋陶立刻上前,恭敬地将权杖捧起,交到禹的手中。

  当禹的手握住权杖的那一刻,古老的禅让制,在形式上完成了最后一次交接。但所有人都明白,权力的实质,早已转移。从这一刻起,部落联盟的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一个名为“家天下”的时代,已露出了它模糊却不可逆转的轮廓。

  仪式结束后,盛大的庆典开始。烤肉堆成小山,醴酒如同溪流。禹坐在了曾经属于尧和舜的主位上,接受万民朝拜。他的目光扫过欢腾的人群,扫过身边兴奋的部下,扫过远处沉默着被扶下去的舜,最终望向远方未知的旷野。

  他知道,治水容易,治人难。真正的挑战,现在才刚刚开始。

  【跨时空吐槽互动】

  曹丕(得意): 看!我就说嘛!流程一模一样!“舜禹之事,吾知之矣”这句话,朕说得没错吧?

  刘备(叹息): 三辞三让,古之礼也。只是……唉,汉室倾颓,备竟无一处可行此礼之地……(掩面)

  诸葛亮: 陛下勿忧!臣必鞠躬尽瘁,助陛下光复汉室,届时……(被刘备捂住嘴)

  唐高祖李渊: 啧,这流程走得……比我家二郎当年劝我起兵时还顺溜。话说,@禹,新朝建立,国号想好了吗?

  朱元璋: 磨磨唧唧!咱当年要是跟陈友谅、张士诚他们来这套,早就被吞得骨头都不剩了!直接干就完了!

  禹(本尊): ……(手握权杖,看着欢呼的人群,眉头微蹙)洪水虽平,人心之渊,深不可测。庆典之后,当议律法,明赏罚。(职业病发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