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有不测风云。就在孙氏集团蒸蒸日上,准备向更广阔市场进军时,一场突如其来的“意外”发生了。
孙策因为杀了许贡,被许贡的门客寻仇,面部中箭,身受重伤。这在当时的企业治理环境下,相当于CEO遭遇了严重的“意外事故”,生命垂危,必须立刻考虑“接班人”问题。
孙策没有儿子,弟弟们年纪尚小。在病榻前,他做出了一个深刻影响未来历史走向的决定:将公司交给年仅十八岁的二弟孙权,而不是选择更能征惯战的三弟孙翊。
他对孙权说:“举江东之众,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 这句话,堪称历史上最精准的CEO交接班评估之一。孙策清楚地知道,自己靠“打”天下,而接下来,公司更需要一个能“守”天下、能“管理”天下的人。孙权性格沉稳、内向、有城府,善于听取意见,正是“守成之主”的最佳人选。
同时,孙策为孙权搭建了堪称豪华的“辅政团队”,完成了最重要的“政治安排”。他当着张昭等人的面,对孙权说:“外事不决问周瑜,内事不决问张昭。” 这等于明确了周瑜和张昭作为公司两大支柱的分工:周瑜主外(军事、外交、战略),张昭主内(行政、民政、人事)。
交代完后事,这位年仅二十六岁的“霸道总裁”便溘然长逝。如同一颗流星划过,光芒万丈,却转瞬即逝。
孙权的“试用期”开始了,而且开局就是地狱难度。
1. 内部不稳: 江东各地刚刚归附,人心未定。许多地方豪强和山越部族,慑于孙策的武力才表面归顺,现在看少主登基,立刻蠢蠢欲动。
2. 核心团队疑虑: 虽然孙策有遗命,但周瑜、张昭等重臣,以及程普、黄盖等老将,是否真心信服这个十八岁的年轻人?他能否驾驭得了父亲和哥哥留下的这班骄兵悍将?
3. 外部威胁: 北方的曹操正在官渡击败袁绍,势头正盛,随时可能南下。集团内部甚至出现了投降曹操的声音。
关键时刻,两个人物的表现,稳住了孙权的阵脚。
首先是张昭。他严格履行了“托孤重臣”的职责。他亲自将孙权扶上马,出动仪仗,以最高规格巡视军队,向内外宣示新CEO的合法性和权威性。他带头以臣子之礼事奉孙权,稳住了文官系统。
更重要的是周瑜。他从驻地带兵赶回奔丧,同样以臣子之礼郑重拜见孙权,公开表示对孙权的绝对支持和拥护。周瑜的态度,极大地影响了军队系统的向背,让那些观望的武将们安心下来。
在张昭和周瑜一内一外、一文一武的鼎力支持下,孙权艰难地度过了最初的信任危机。他开始展现出与父兄不同的领导风格:他不再亲冒矢石,冲锋陷阵,而是更像一个坐在幕后的“董事长”,善于倾听,善于决策,善于平衡各方势力。
孙氏集团,正式进入了“孙权时代”。这个二代目,能否守住父兄拼杀下来的这份基业,甚至将其发扬光大?整个资本市场,都在拭目以待。
【跨时空吐槽】
赵匡胤(深有感触):“交接班永远是大事!孙策临死前这套安排,堪称教科书级别。看清了继承人的长处,配好了辅政的班子,分好了权责。比朕当年……(咳嗽一声)嗯,总之,这为孙权平稳过渡立下了汗马功劳。有个好哥哥,真是福气啊。”
---
职业经理人们的首秀:稳定内部与抵御外侵
孙权在张昭、周瑜等“职业经理人天团”的辅佐下,算是初步坐稳了CEO的位置。但考验才刚刚开始。他必须迅速做出业绩,证明自己有能力领导这家公司。他面临两大核心任务:对内稳定,对外御侮。
对内,他主要依靠张昭为首的文官系统。
张昭展现出他作为“首席运营官(COO)”的强大能力。他协助孙权:
· 安抚地方豪强: 采用怀柔政策,授予官职,承认其部分特权,缓和了孙策时期紧张的政地关系。
· 剿抚并用平定山越: 对于境内占山为王的山越部落,一方面派兵征讨(如派贺齐平定了建安等地的大规模叛乱),另一方面设立郡县,招抚山越下山为民,扩大兵源和税基。这相当于清理公司内部的“冗余资产”和“不稳定因素”,优化内部管理。
· 招揽流亡士人: 开设宾馆(类似人才招聘中心),广泛招揽从中原避乱南下的士人,如诸葛瑾、步骘、严畯等,极大地充实了管理层队伍,打破了江东本土士族的垄断。
在张昭等人的努力下,江东的内部局势逐渐稳定下来,公司的“基本面”得以巩固。
对外,则主要依靠周瑜为首的武将集团。
此时,外部最大的威胁来自于西面的荆州。刘表麾下的江夏太守黄祖,是杀害孙坚的仇人,也与孙氏集团多次发生摩擦。讨伐黄祖,既是报仇雪耻,树立新CEO威望的必要之举,也是向西扩张,争夺长江控制权的战略需要。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在周瑜的统帅下,孙权三次发动了对江夏的进攻。前两次因各种原因未能竟全功,但极大地消耗了黄祖的实力。终于在公元208年,第三次江夏之战中,周瑜指挥若定,吕蒙、凌统等年轻将领奋勇当先,一举攻破江夏,斩杀了黄祖。
这场“项目”的成功,具有多重意义:
1. 树立权威: 孙权为父报仇,赢得了集团内部,尤其是老臣们的认可,个人威望大幅提升。
2. 锻炼团队: 让吕蒙、甘宁等一批中生代和新生代将领脱颖而出,证明了周瑜的统帅之才,也展示了孙权用人不疑的气度。
3. 战略前出: 将势力范围推进到荆州东部,为后来与刘备联合,在赤壁迎击曹操,占据了有利的战略位置。
就在孙权集团上下为拿下江夏而欢欣鼓舞时,一个前所未有的巨大危机,正从北方扑面而来。曹操在基本统一北方后,亲率数十万大军,号称百万,南下荆州,志在必得。刘表恰在此时病逝,其子刘琮举州投降。
曹操的下一个目标,毫无疑问,就是江东。
是战,是降?孙氏集团迎来了自成立以来最严峻的生死考验。公司内部,以张昭为首的大部分文官,被曹操的声势吓倒,主张“迎曹”(即接受并购)。而年轻的CEO孙权,内心充满矛盾和挣扎。他将目光投向了刚从前方赶回来的,他最信赖的CSO——周瑜。
【跨时空吐槽】
李世民:“这张昭,治国是能臣,临大事却惜身,少了些胆魄。反倒是周瑜,关键时刻能顶住压力,力主抗曹,这才是柱石之臣。孙权此时,内心是想战的,但他需要周瑜给他底气,也需要鲁肃为他串联外援。这盘棋,越来越有意思了。”
---
赤壁并购防御战:孙刘合伙人的诞生
曹操大军压境,送来了措辞强硬的“并购邀约函”(其实就是战书)。孙氏集团内部召开了决定命运的“董事会扩大会议”。
会议上,以首席运营官(COO)张昭为首的大部分高管,持悲观论调。他们的理由很“职业经理人”:
· 实力悬殊: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名正言顺(掌握了官方认证);水陆大军数十万,我们最多五万,怎么打?(市场份额和资本完全不对等)
· 地利已失: 曹操占据了荆州,获得了强大的水军(刘表旧部),我们赖以生存的长江天险,优势不再。
· 风险巨大: 一旦战败,就是公司破产,所有人血本无归。不如趁早接受并购,还能在曹氏集团里谋个不错的位置。
会场上一片“迎曹”之声,年轻的CEO孙权脸色铁青,借故上厕所离席。他心里想战,但他需要有人能驳倒这些“理性”的投降论调,更需要一个能让他下决心一搏的“可行性方案”。
这时,两个人起到了关键作用。
首先是鲁肃。他追到屋檐下,对孙权说了一句掏心窝子的话:“我们这些人投降曹操,好歹还能混个一官半职。您要是投降了,准备去哪里安身呢?” 这句话直击要害,点明了CEO和打工仔的根本利益差异。打工仔可以跳槽,老板投降了就是任人宰割。这坚定了孙权抗曹的决心。
但光有决心不够,还需要有能执行战略的人。于是,孙权紧急召回了在前线的周瑜。
周瑜连夜赶回,在第二次会议上,他扮演了“救世主”和“首席战略分析师”的角色。他慷慨陈词,逐一驳斥了张昭等人的投降论调:
· 所谓名正言顺: 曹操名为汉相,实为汉贼!(从道德上否定其合法性)
· 所谓实力悬殊: 曹操后方有马超、韩遂未平,是隐患;北方士兵不习水战,是短板;荆州降卒人心未附,是累赘。他实际能投入的核心战力有限。
· 所谓天时地利: 现在已是深秋,战马缺乏草料;北方士兵远来疲惫,必生疾病。这正是我们击败他的最好时机!
周瑜不仅分析了“为何能战”,更提出了“如何战”的具体方案,并主动请缨,要求给他三万精兵,保证破曹。周瑜的分析,如同给迷茫的团队打了一剂强心针,也给了孙权最终的信心。孙权终于拔刀砍断奏案,宣布:“诸将吏敢复有言当迎操者,与此案同!”
决心已下,但孙权知道,光靠自己一家,风险依然巨大。此时,鲁肃再次发挥了关键作用——他提出了“联刘抗曹”的战略。正好,刘备集团在长坂坡被曹操击败,正惶惶如丧家之犬,派来了诸葛亮作为“首席谈判代表”(CFO),寻求战略合作。
于是,中国历史上最着名的一次“商业合作”拉开了序幕。孙权集团(拥有资本、地盘、军队)与刘备集团(拥有品牌、一部分人才和一支不算强的军队),在共同的强大敌人面前,结成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孙权方面,周瑜担任总指挥(项目总监);刘备方面,诸葛亮负责协调资源(项目顾问)。两家公司组成的“联军”,在赤壁这个地点,与曹操集团展开了一场决定中国命运走向的“并购与反并购”大战。
结果众所周知,周瑜利用曹操军队的弱点,采纳黄盖的“苦肉计”(类似于商业间谍和虚假情报),发动火攻,一举击溃了曹操的舰队和陆军。曹操惨败,退回北方。
赤壁之战,对于孙权而言,意义巨大:
1. 成功防御: 挫败了行业巨头曹操的恶意并购,保住了公司的独立经营权。
2. 确立地位: 此战之后,孙权在集团内部的权威再也无人能够挑战,他真正成为了合格的“二代目守业者”,甚至开启了“开拓者”的新篇章。
3. 格局奠定: 与刘备瓜分荆州,形成了“三足鼎立”的资本市场雏形。孙氏集团从一家地方性公司,一跃成为能与曹操、刘备并列的全国性巨头之一。
孙氏家族企业,在经历了创始人孙策的暴力开拓,和接班人孙权的危机考验后,终于站稳了脚跟,进入了它的黄金时代。
【跨时空吐槽】
康熙(拍案叫绝):“精彩!周瑜这一把火,烧出了三分天下的格局!孙权这小子,平时不显山不露水,关键时刻敢拍板,有魄力!联刘抗曹,更是神来之笔。看来这守成之主,亦有开拓之能。这三国市场的竞争,是越来越好看了!”
孙策因为杀了许贡,被许贡的门客寻仇,面部中箭,身受重伤。这在当时的企业治理环境下,相当于CEO遭遇了严重的“意外事故”,生命垂危,必须立刻考虑“接班人”问题。
孙策没有儿子,弟弟们年纪尚小。在病榻前,他做出了一个深刻影响未来历史走向的决定:将公司交给年仅十八岁的二弟孙权,而不是选择更能征惯战的三弟孙翊。
他对孙权说:“举江东之众,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 这句话,堪称历史上最精准的CEO交接班评估之一。孙策清楚地知道,自己靠“打”天下,而接下来,公司更需要一个能“守”天下、能“管理”天下的人。孙权性格沉稳、内向、有城府,善于听取意见,正是“守成之主”的最佳人选。
同时,孙策为孙权搭建了堪称豪华的“辅政团队”,完成了最重要的“政治安排”。他当着张昭等人的面,对孙权说:“外事不决问周瑜,内事不决问张昭。” 这等于明确了周瑜和张昭作为公司两大支柱的分工:周瑜主外(军事、外交、战略),张昭主内(行政、民政、人事)。
交代完后事,这位年仅二十六岁的“霸道总裁”便溘然长逝。如同一颗流星划过,光芒万丈,却转瞬即逝。
孙权的“试用期”开始了,而且开局就是地狱难度。
1. 内部不稳: 江东各地刚刚归附,人心未定。许多地方豪强和山越部族,慑于孙策的武力才表面归顺,现在看少主登基,立刻蠢蠢欲动。
2. 核心团队疑虑: 虽然孙策有遗命,但周瑜、张昭等重臣,以及程普、黄盖等老将,是否真心信服这个十八岁的年轻人?他能否驾驭得了父亲和哥哥留下的这班骄兵悍将?
3. 外部威胁: 北方的曹操正在官渡击败袁绍,势头正盛,随时可能南下。集团内部甚至出现了投降曹操的声音。
关键时刻,两个人物的表现,稳住了孙权的阵脚。
首先是张昭。他严格履行了“托孤重臣”的职责。他亲自将孙权扶上马,出动仪仗,以最高规格巡视军队,向内外宣示新CEO的合法性和权威性。他带头以臣子之礼事奉孙权,稳住了文官系统。
更重要的是周瑜。他从驻地带兵赶回奔丧,同样以臣子之礼郑重拜见孙权,公开表示对孙权的绝对支持和拥护。周瑜的态度,极大地影响了军队系统的向背,让那些观望的武将们安心下来。
在张昭和周瑜一内一外、一文一武的鼎力支持下,孙权艰难地度过了最初的信任危机。他开始展现出与父兄不同的领导风格:他不再亲冒矢石,冲锋陷阵,而是更像一个坐在幕后的“董事长”,善于倾听,善于决策,善于平衡各方势力。
孙氏集团,正式进入了“孙权时代”。这个二代目,能否守住父兄拼杀下来的这份基业,甚至将其发扬光大?整个资本市场,都在拭目以待。
【跨时空吐槽】
赵匡胤(深有感触):“交接班永远是大事!孙策临死前这套安排,堪称教科书级别。看清了继承人的长处,配好了辅政的班子,分好了权责。比朕当年……(咳嗽一声)嗯,总之,这为孙权平稳过渡立下了汗马功劳。有个好哥哥,真是福气啊。”
---
职业经理人们的首秀:稳定内部与抵御外侵
孙权在张昭、周瑜等“职业经理人天团”的辅佐下,算是初步坐稳了CEO的位置。但考验才刚刚开始。他必须迅速做出业绩,证明自己有能力领导这家公司。他面临两大核心任务:对内稳定,对外御侮。
对内,他主要依靠张昭为首的文官系统。
张昭展现出他作为“首席运营官(COO)”的强大能力。他协助孙权:
· 安抚地方豪强: 采用怀柔政策,授予官职,承认其部分特权,缓和了孙策时期紧张的政地关系。
· 剿抚并用平定山越: 对于境内占山为王的山越部落,一方面派兵征讨(如派贺齐平定了建安等地的大规模叛乱),另一方面设立郡县,招抚山越下山为民,扩大兵源和税基。这相当于清理公司内部的“冗余资产”和“不稳定因素”,优化内部管理。
· 招揽流亡士人: 开设宾馆(类似人才招聘中心),广泛招揽从中原避乱南下的士人,如诸葛瑾、步骘、严畯等,极大地充实了管理层队伍,打破了江东本土士族的垄断。
在张昭等人的努力下,江东的内部局势逐渐稳定下来,公司的“基本面”得以巩固。
对外,则主要依靠周瑜为首的武将集团。
此时,外部最大的威胁来自于西面的荆州。刘表麾下的江夏太守黄祖,是杀害孙坚的仇人,也与孙氏集团多次发生摩擦。讨伐黄祖,既是报仇雪耻,树立新CEO威望的必要之举,也是向西扩张,争夺长江控制权的战略需要。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在周瑜的统帅下,孙权三次发动了对江夏的进攻。前两次因各种原因未能竟全功,但极大地消耗了黄祖的实力。终于在公元208年,第三次江夏之战中,周瑜指挥若定,吕蒙、凌统等年轻将领奋勇当先,一举攻破江夏,斩杀了黄祖。
这场“项目”的成功,具有多重意义:
1. 树立权威: 孙权为父报仇,赢得了集团内部,尤其是老臣们的认可,个人威望大幅提升。
2. 锻炼团队: 让吕蒙、甘宁等一批中生代和新生代将领脱颖而出,证明了周瑜的统帅之才,也展示了孙权用人不疑的气度。
3. 战略前出: 将势力范围推进到荆州东部,为后来与刘备联合,在赤壁迎击曹操,占据了有利的战略位置。
就在孙权集团上下为拿下江夏而欢欣鼓舞时,一个前所未有的巨大危机,正从北方扑面而来。曹操在基本统一北方后,亲率数十万大军,号称百万,南下荆州,志在必得。刘表恰在此时病逝,其子刘琮举州投降。
曹操的下一个目标,毫无疑问,就是江东。
是战,是降?孙氏集团迎来了自成立以来最严峻的生死考验。公司内部,以张昭为首的大部分文官,被曹操的声势吓倒,主张“迎曹”(即接受并购)。而年轻的CEO孙权,内心充满矛盾和挣扎。他将目光投向了刚从前方赶回来的,他最信赖的CSO——周瑜。
【跨时空吐槽】
李世民:“这张昭,治国是能臣,临大事却惜身,少了些胆魄。反倒是周瑜,关键时刻能顶住压力,力主抗曹,这才是柱石之臣。孙权此时,内心是想战的,但他需要周瑜给他底气,也需要鲁肃为他串联外援。这盘棋,越来越有意思了。”
---
赤壁并购防御战:孙刘合伙人的诞生
曹操大军压境,送来了措辞强硬的“并购邀约函”(其实就是战书)。孙氏集团内部召开了决定命运的“董事会扩大会议”。
会议上,以首席运营官(COO)张昭为首的大部分高管,持悲观论调。他们的理由很“职业经理人”:
· 实力悬殊: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名正言顺(掌握了官方认证);水陆大军数十万,我们最多五万,怎么打?(市场份额和资本完全不对等)
· 地利已失: 曹操占据了荆州,获得了强大的水军(刘表旧部),我们赖以生存的长江天险,优势不再。
· 风险巨大: 一旦战败,就是公司破产,所有人血本无归。不如趁早接受并购,还能在曹氏集团里谋个不错的位置。
会场上一片“迎曹”之声,年轻的CEO孙权脸色铁青,借故上厕所离席。他心里想战,但他需要有人能驳倒这些“理性”的投降论调,更需要一个能让他下决心一搏的“可行性方案”。
这时,两个人起到了关键作用。
首先是鲁肃。他追到屋檐下,对孙权说了一句掏心窝子的话:“我们这些人投降曹操,好歹还能混个一官半职。您要是投降了,准备去哪里安身呢?” 这句话直击要害,点明了CEO和打工仔的根本利益差异。打工仔可以跳槽,老板投降了就是任人宰割。这坚定了孙权抗曹的决心。
但光有决心不够,还需要有能执行战略的人。于是,孙权紧急召回了在前线的周瑜。
周瑜连夜赶回,在第二次会议上,他扮演了“救世主”和“首席战略分析师”的角色。他慷慨陈词,逐一驳斥了张昭等人的投降论调:
· 所谓名正言顺: 曹操名为汉相,实为汉贼!(从道德上否定其合法性)
· 所谓实力悬殊: 曹操后方有马超、韩遂未平,是隐患;北方士兵不习水战,是短板;荆州降卒人心未附,是累赘。他实际能投入的核心战力有限。
· 所谓天时地利: 现在已是深秋,战马缺乏草料;北方士兵远来疲惫,必生疾病。这正是我们击败他的最好时机!
周瑜不仅分析了“为何能战”,更提出了“如何战”的具体方案,并主动请缨,要求给他三万精兵,保证破曹。周瑜的分析,如同给迷茫的团队打了一剂强心针,也给了孙权最终的信心。孙权终于拔刀砍断奏案,宣布:“诸将吏敢复有言当迎操者,与此案同!”
决心已下,但孙权知道,光靠自己一家,风险依然巨大。此时,鲁肃再次发挥了关键作用——他提出了“联刘抗曹”的战略。正好,刘备集团在长坂坡被曹操击败,正惶惶如丧家之犬,派来了诸葛亮作为“首席谈判代表”(CFO),寻求战略合作。
于是,中国历史上最着名的一次“商业合作”拉开了序幕。孙权集团(拥有资本、地盘、军队)与刘备集团(拥有品牌、一部分人才和一支不算强的军队),在共同的强大敌人面前,结成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孙权方面,周瑜担任总指挥(项目总监);刘备方面,诸葛亮负责协调资源(项目顾问)。两家公司组成的“联军”,在赤壁这个地点,与曹操集团展开了一场决定中国命运走向的“并购与反并购”大战。
结果众所周知,周瑜利用曹操军队的弱点,采纳黄盖的“苦肉计”(类似于商业间谍和虚假情报),发动火攻,一举击溃了曹操的舰队和陆军。曹操惨败,退回北方。
赤壁之战,对于孙权而言,意义巨大:
1. 成功防御: 挫败了行业巨头曹操的恶意并购,保住了公司的独立经营权。
2. 确立地位: 此战之后,孙权在集团内部的权威再也无人能够挑战,他真正成为了合格的“二代目守业者”,甚至开启了“开拓者”的新篇章。
3. 格局奠定: 与刘备瓜分荆州,形成了“三足鼎立”的资本市场雏形。孙氏集团从一家地方性公司,一跃成为能与曹操、刘备并列的全国性巨头之一。
孙氏家族企业,在经历了创始人孙策的暴力开拓,和接班人孙权的危机考验后,终于站稳了脚跟,进入了它的黄金时代。
【跨时空吐槽】
康熙(拍案叫绝):“精彩!周瑜这一把火,烧出了三分天下的格局!孙权这小子,平时不显山不露水,关键时刻敢拍板,有魄力!联刘抗曹,更是神来之笔。看来这守成之主,亦有开拓之能。这三国市场的竞争,是越来越好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