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朝堂交锋:省钱CEO vs花钱高管们-《帝王串串烧》

  刘恒的“省钱模式”运行了一段时间,虽然成效显着——国库的“现金流”压力得到了缓解,但也触动了太多人的利益。终于,在一次关于“大型基建项目”的朝会上,矛盾爆发了。

  一位负责宗庙礼仪的官员出列上奏:“陛下,如今四海升平,国泰民安。然高皇帝(刘邦)、孝惠皇帝之宗庙,多年未有大修,部分殿宇已有损毁。臣请拨付专款,对两座宗庙进行一次全面‘硬件升级’,以彰显孝道,巩固国本。”

  这话说得冠冕堂皇,引经据典,把项目提升到了“企业文化建设”和“核心价值观传承”的高度。

  立刻有不少官员附和。

  “是啊陛下,宗庙乃国家根本,不可不敬。”

  “适当的投入,有助于提升集团品牌形象和员工凝聚力。”

  刘恒坐在龙椅上,面无表情地听着。他心里跟明镜似的:修宗庙是假,想借着大工程给自己部门搞点“预算”,顺便捞点油水是真。这种“打着红旗反红旗”的项目,他见得多了。

  等众人说得差不多了,他才缓缓开口:“爱卿所言,甚合礼制。”

  提议的官员心中一喜。

  但刘恒话锋一转:“不过,朕近日查阅‘集团财报’,发现去年各地‘分公司’上报的‘营收’(税收),仍有三分之一郡县未能完成KPI。关中有数万百姓,家中存粮不足以度过今冬。北境匈奴,‘竞对’威胁日益加剧,边防将士的饷银和装备,尚有待补充。”

  他每说一句,底下官员的脸色就凝重一分。

  “诸位爱卿觉得,”刘恒目光扫过众人,“是已经故去的先帝们的庙宇整洁重要,还是眼下数万嗷嗷待哺的员工(百姓)和正在前线抵御‘恶意收购’(匈奴入侵)的将士们重要?”

  “这……”提议修庙的官员额头冒汗,“自然是活人重要……但孝道……”

  “孝道在心不在形!”刘恒打断他,“先帝们若在天有灵,看到他们的子孙为了给他们的庙宇贴金镶玉,而让本可活命的百姓冻饿而死,让戍边将士缺衣少食,他们会作何感想?他们会觉得这是孝吗?这是不仁!是陷先帝于不义!”

  一番话,掷地有声,说得那官员面红耳赤,讷讷不敢言。

  这时,又有一位掌管宫室营造的将作少府官员站出来:“陛下,即便不修宗庙,未央宫多年失修,部分宫墙已有倾颓之风险,存在‘安全生产隐患’。臣请拨付预算,进行必要的‘维护性修缮’。”

  这个理由听起来就务实多了,安全第一嘛。

  刘恒点了点头:“爱卿考虑周到。安全隐患,确实不容忽视。”

  将作少府心中一松。

  “这样吧,”刘恒接着说,“你组织人手,对未央宫所有宫室、墙体进行一次全面‘安全风险评估’。将存在严重隐患,必须立即维修的部分,列一个清单和预算报上来。记住,是‘必须维修’的部分。那些只是为了好看,或者可以暂缓的,一律不许列入。”

  他盯着将作少府,补充道:“朕会亲自去现场核查。若发现清单有虚报、夸大之处,爱卿这个‘项目负责人’,就该考虑一下自己的‘职业前景’了。”

  将作少府背后一凉,连忙躬身:“臣……臣遵旨!”

  连续两次“项目申请”被老板用这种“极致性价比”的思维怼了回来,朝堂上一时陷入了沉默。大家都看出来了,这位新CEO不仅抠门,还极其精明,想从他手里骗预算,难如登天。

  刘恒看着沉默的众臣,语气缓和了一些:“朕知道,大家都是为了公司好。但好钢要用在刀刃上。如今集团的战略重心是‘恢复生产,稳定民心’,所有的资源都要向这个方向倾斜。等将来公司‘利润’丰厚了,‘现金流’充沛了,该有的体面,自然会有的。”

  他挥了挥手:“散朝吧。诸位回去,都好好想想,自己部门的预算,还有哪些地方可以优化,如何能用最少的钱,办最多的事。”

  大臣们心事重重地退了出去。他们明白,在刘恒手下当差,想靠搞大项目、大排场来博取政绩的路,是彻底行不通了。要想得到老板赏识,就得真正学会如何“省钱办事”。一场自上而下的“降本增效”风暴,正在席卷整个大汉管理层。

  跨时空吐槽大会:抠门祖孙的隔代共鸣

  夜深人静,刘恒还在灯下批阅奏章。那是各地上报的请求减免赋税或请求财政拨款的文书。他看得极其仔细,不时用朱笔写下批注:“核准,但需严格审计款项用途”、“驳回,令其自行克服困难”、“准其一半,余下部分令其自筹”……

  高强度的工作和极致的精打细算,让他感到一丝疲惫。他揉了揉眉心,端起旁边已经凉了的茶水喝了一口。为了省炭火,他连晚上批奏章时,都不让在暖阁里烧得太热。

  就在他神思恍惚之际,眼前似乎有流光闪过,耳边响起了一阵奇异的、仿佛来自不同时空的嘈杂议论声。

  首先是一个带着几分不屑和自傲的年轻声音(汉武帝刘彻):“哼,曾祖父(指汉文帝)这也太过小家子气了!做皇帝当成这样,还有什么乐趣?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整个天下都是我们的,何必如此斤斤计较?看看朕!北击匈奴,开拓西域,南收百越,东定朝鲜!哪一样不是功在千秋的大事业?花钱?该花就得花!没钱?加税!加算缗!告缗!把那些‘民间资本’(富商大贾)的钱都充公!这才叫帝王气魄!”

  刘恒皱了皱眉,下意识地在心里反驳:“彻儿(他当然不知道这是自己未来的曾孙),开拓固然重要,但需量力而行。根基不稳,盲目扩张,乃是取祸之道。你把家底折腾光了,让后面的继承人怎么办?”

  这时,又一个沉稳中带着些许羡慕的声音插了进来(宋仁宗赵祯):“唉,武帝陛下自然是雄才大略,但……晚辈倒是颇为羡慕文帝陛下啊。您那时候,虽然也讲究节俭,但经过‘文景之治’的积累,国库里串钱的绳子都烂了,粮食多得堆不下。哪像朕,想给爱妃弄点海鲜尝尝,都被言官们上书劝谏,说耗费民力……朕才是真想省都没得省,穷啊!”

  刘恒愣了一下:“国库绳子烂了?粮食堆不下?”他想象了一下那场景,竟然觉得有些陌生和……奢侈。他摇了摇头,对着虚空(仿佛能听到宋仁宗的话)说:“后世之君,居安思危,节俭之本,不可忘也。即便富足,亦不可靡费。你做得对。”

  紧接着,一个充满激情甚至有些癫狂的声音响起(隋炀帝杨广):“哈哈哈哈!刘恒?就是那个连座新宫殿都舍不得修的守财奴?可笑!简直可笑!帝王之功业,当如朕之开凿大运河,贯通南北!如朕之三征高句丽,扬威域外!如朕之营造东都,极尽奢华!这才不枉坐上这九五至尊之位!钱?钱算什么?天下民力,皆可为朕所用!你看朕的龙舟舰队,那才叫气派!虽然……虽然最后……呃……” 声音说到后面,似乎有些底气不足,最终戛然而止。

  刘恒听得直摇头,心里暗道:“此乃亡国之君之相!如此滥用民力,视百姓如草芥,江山岂能长久?朕宁可被你们嘲笑抠门,也绝不做那等竭泽而渔之事!”

  最后,一个听起来颇为明智、带着点评意味的声音总结道(唐太宗李世民):“文帝之俭,乃休养生息之智;武帝之阔,乃扬威立万之需;炀帝之奢,乃自取灭亡之道。为君者,当审时度势。开国之初,或经动荡,当学文帝,轻徭薄赋,与民休息。国力强盛时,方可如武帝般有所作为,然亦需把握分寸。如炀帝般,不顾民力,穷兵黩武,奢靡无度,实为下下之策。文帝,真仁君也。”

  这番点评,算是说到了刘恒的心坎里。他微微颔首,疲惫仿佛都消散了一些。看来,后世的明君,还是能理解他的苦心的。

  就在这时,他耳边又响起一个他熟悉又陌生的、带着几分痞气的声音(汉高祖刘邦):“嘿!恒儿这小子,不错嘛!像老子!老子当年打仗,也恨不得一个钱掰成两半花!会过日子!这大家大业的,就得有个会持家的!比盈儿(刘盈)那个软绵绵的强多了!”

  听到自己父亲(虽然是隔着时空的赞誉)的肯定,刘恒嘴角不禁露出一丝微笑。能得到这位开创基业的“第一任董事长”的认可,说明他的路没有走错。

  嘈杂的议论声渐渐远去,刘恒回过神来,看着眼前堆积如山的奏章,眼神更加坚定。

  他提起笔,在一份关于减免河北地区田租的奏章上,用力写下了两个字:

  “准奏。”

  他知道,他选择的这条“省钱”之路,或许会被后世一些追求文治武功的帝王所不解甚至嘲笑,但这却是当下让“大汉集团”恢复元气、夯实基础的最优解。抠门,是为了让更多的人,能活下去,活得好一点。

  他的“省钱达人之旅”,还将继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