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企业传承与风险控制研讨会)
唐太宗李世民:高祖晚年……唉,废立太子之事,亦是动荡之源。
明太祖朱元璋:咱觉得高祖杀功臣没错!都是为了江山稳固!咱也一样!
吕后(灵魂状态冷笑):没有我替他做那些脏活累活,他能安心当他的皇帝?
萧何(灵魂状态后怕):伴君如伴虎,老夫当年自污名节才得以善终,难啊!
【正文】
白登之围的狼狈经历,像一盆冷水浇在刘邦头上,让他更加意识到内部稳定的极端重要性。外部强敌环伺,如果内部再不稳,西汉集团随时可能崩盘。因此,他对“削藩”的态度变得更加坚决和急迫。
清洗的加速
从白登回来之后,刘邦加快了清理“合伙人”的步伐。
· 赵相陈豨的叛乱:陈豨是刘邦信任的将领,被任命为巨鹿守,后为赵相,监赵、代边兵,权力很大。他养了很多门客,引起刘邦猜疑。公元前197年,陈豨恐惧之下,自立为代王,起兵反叛。刘邦再次御驾亲征。
· 韩信的末路:刘邦亲征陈豨时,吕后在长安得到密报,称韩信与陈豨勾结,准备在长安发动政变响应。吕后与萧何合谋,将韩信骗入长乐宫钟室,以“谋反”罪名将其处死,并夷三族。临死前,韩信仰天长叹:“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
这位功高盖世的“兵仙”,最终以悲剧收场。他的死,标志着刘邦“削藩”进入了最残酷的阶段。吕后在这个过程中,展现了其铁腕和冷酷的一面,替刘邦承担了最大的“恶名”。
· 彭越的悲剧:在刘邦征讨陈豨时,征召梁王彭越。彭越称病,只派部将带兵前往。刘邦大怒,派人责备。彭越恐惧,想亲自去谢罪。部将扈辄劝他造反,彭越没有听从,但也没有去谢罪。后来被人告发谋反,刘邦将其逮捕,废为庶人,流放蜀地。在流放途中,彭越遇到吕后,向她哭诉自己无罪。吕后假意同情,将他带回洛阳,然后对刘邦说:“彭王是壮士,现在把他流放到蜀地,是给自己留后患,不如杀了。”于是吕后指使人再次告发彭越谋反,将其处死,并剁成肉酱分赐诸侯,以此震慑。
CEO的黄昏与“白马之盟”
连番的征战和内部的权谋斗争,极大地损耗了刘邦的健康。在讨伐英布(淮南王英布看到韩信、彭越的下场,惊恐之下真的造反了)时,刘邦中了流矢,伤势严重。
他知道自己时日无多,开始着手安排后事。最让他放心不下的,依然是刘氏集团的未来。
在一次宴会上,他当众宰杀白马,与群臣献血为盟,立下誓约:“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不是刘姓的人不得封王!)
这相当于以最高“公司章程”的形式,确立了“刘家天下”的绝对控股权原则,彻底否定了异姓封王的合法性。这是他一生政治经验的总结,也是他为子孙后代立下的“防火墙”。
回到长安,他的病情日益加重。吕后请来名医,医生看完后说病能治。刘邦却谩骂道:“我以布衣提三尺剑取天下,此非天命乎?命乃在天,虽扁鹊何益!”拒绝治疗。
他知道,他的时代即将结束。这个从沛县亭长起家的“草根CEO”,一生都在战斗、猜忌、权衡和焦虑中度过。他打下了偌大的帝国,也留下了无数的隐患和争议。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或许会想起沛县的酒肆,想起芒砀山的逃亡,想起鸿门宴的惊险,想起垓下的辉煌,也会想起韩信、彭越临死前的眼神……这一切,都将随着他的离去,成为历史。
而他未竟的“削藩”事业和帝国的未来,将交到他那位性格刚毅、手段狠辣的妻子吕雉,和他那仁弱的太子刘盈手中。未央宫的阴影里,新的权力博弈,已经开始酝酿。
【本章吐槽】
· 吕后的崛起:在刘邦晚年,吕后已经从一个贤内助,成长为一个深度参与甚至主导核心决策的“联合CEO”。她的政治手腕和狠辣,在处理韩信、彭越事件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 萧何的自保:萧何为了消除刘邦的猜忌,不得不采用“自污”的方式,强买民田,败坏自己的名声,以示胸无大志。这反映了开国功臣在“后上市时代”的艰难处境。
· 盟约的局限性:“白马之盟”虽然确立了原则,但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权力继承和分配的矛盾。吕后掌权后,立刻大封诸吕为王,打破了这一盟约。可见,再好的“公司章程”,也需要有强有力的执行者来维护。
· CEO的遗产:刘邦留给继承人的,是一个外部强敌环伺、内部刘氏与功臣集团矛盾潜藏、但基本框架已经搭好的帝国。他的“痞气”与“务实”,既是开创基业的利器,也深深影响了这个王朝的基因。
---
唐太宗李世民:高祖晚年……唉,废立太子之事,亦是动荡之源。
明太祖朱元璋:咱觉得高祖杀功臣没错!都是为了江山稳固!咱也一样!
吕后(灵魂状态冷笑):没有我替他做那些脏活累活,他能安心当他的皇帝?
萧何(灵魂状态后怕):伴君如伴虎,老夫当年自污名节才得以善终,难啊!
【正文】
白登之围的狼狈经历,像一盆冷水浇在刘邦头上,让他更加意识到内部稳定的极端重要性。外部强敌环伺,如果内部再不稳,西汉集团随时可能崩盘。因此,他对“削藩”的态度变得更加坚决和急迫。
清洗的加速
从白登回来之后,刘邦加快了清理“合伙人”的步伐。
· 赵相陈豨的叛乱:陈豨是刘邦信任的将领,被任命为巨鹿守,后为赵相,监赵、代边兵,权力很大。他养了很多门客,引起刘邦猜疑。公元前197年,陈豨恐惧之下,自立为代王,起兵反叛。刘邦再次御驾亲征。
· 韩信的末路:刘邦亲征陈豨时,吕后在长安得到密报,称韩信与陈豨勾结,准备在长安发动政变响应。吕后与萧何合谋,将韩信骗入长乐宫钟室,以“谋反”罪名将其处死,并夷三族。临死前,韩信仰天长叹:“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
这位功高盖世的“兵仙”,最终以悲剧收场。他的死,标志着刘邦“削藩”进入了最残酷的阶段。吕后在这个过程中,展现了其铁腕和冷酷的一面,替刘邦承担了最大的“恶名”。
· 彭越的悲剧:在刘邦征讨陈豨时,征召梁王彭越。彭越称病,只派部将带兵前往。刘邦大怒,派人责备。彭越恐惧,想亲自去谢罪。部将扈辄劝他造反,彭越没有听从,但也没有去谢罪。后来被人告发谋反,刘邦将其逮捕,废为庶人,流放蜀地。在流放途中,彭越遇到吕后,向她哭诉自己无罪。吕后假意同情,将他带回洛阳,然后对刘邦说:“彭王是壮士,现在把他流放到蜀地,是给自己留后患,不如杀了。”于是吕后指使人再次告发彭越谋反,将其处死,并剁成肉酱分赐诸侯,以此震慑。
CEO的黄昏与“白马之盟”
连番的征战和内部的权谋斗争,极大地损耗了刘邦的健康。在讨伐英布(淮南王英布看到韩信、彭越的下场,惊恐之下真的造反了)时,刘邦中了流矢,伤势严重。
他知道自己时日无多,开始着手安排后事。最让他放心不下的,依然是刘氏集团的未来。
在一次宴会上,他当众宰杀白马,与群臣献血为盟,立下誓约:“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不是刘姓的人不得封王!)
这相当于以最高“公司章程”的形式,确立了“刘家天下”的绝对控股权原则,彻底否定了异姓封王的合法性。这是他一生政治经验的总结,也是他为子孙后代立下的“防火墙”。
回到长安,他的病情日益加重。吕后请来名医,医生看完后说病能治。刘邦却谩骂道:“我以布衣提三尺剑取天下,此非天命乎?命乃在天,虽扁鹊何益!”拒绝治疗。
他知道,他的时代即将结束。这个从沛县亭长起家的“草根CEO”,一生都在战斗、猜忌、权衡和焦虑中度过。他打下了偌大的帝国,也留下了无数的隐患和争议。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或许会想起沛县的酒肆,想起芒砀山的逃亡,想起鸿门宴的惊险,想起垓下的辉煌,也会想起韩信、彭越临死前的眼神……这一切,都将随着他的离去,成为历史。
而他未竟的“削藩”事业和帝国的未来,将交到他那位性格刚毅、手段狠辣的妻子吕雉,和他那仁弱的太子刘盈手中。未央宫的阴影里,新的权力博弈,已经开始酝酿。
【本章吐槽】
· 吕后的崛起:在刘邦晚年,吕后已经从一个贤内助,成长为一个深度参与甚至主导核心决策的“联合CEO”。她的政治手腕和狠辣,在处理韩信、彭越事件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 萧何的自保:萧何为了消除刘邦的猜忌,不得不采用“自污”的方式,强买民田,败坏自己的名声,以示胸无大志。这反映了开国功臣在“后上市时代”的艰难处境。
· 盟约的局限性:“白马之盟”虽然确立了原则,但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权力继承和分配的矛盾。吕后掌权后,立刻大封诸吕为王,打破了这一盟约。可见,再好的“公司章程”,也需要有强有力的执行者来维护。
· CEO的遗产:刘邦留给继承人的,是一个外部强敌环伺、内部刘氏与功臣集团矛盾潜藏、但基本框架已经搭好的帝国。他的“痞气”与“务实”,既是开创基业的利器,也深深影响了这个王朝的基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