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CEO心理辅导室)
秦始皇嬴政:焦虑?朕统一六国都没焦虑!把不听话的都……(比了个划脖子的手势)。
汉文帝刘恒:父皇不容易,儿臣后来也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汉景帝刘启:爷爷把难啃的骨头都啃了,到儿臣这……还是出了七国之乱啊!
刘备(乱入):唉,我要是也有高祖皇帝这班底和地盘,何愁汉室不兴!
【正文】
收拾了韩信,刘邦并没有感到轻松,反而更加焦虑。韩信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他与其他异姓王之间脆弱的关系。未央宫建成后,刘邦在前殿大宴群臣,为父亲刘太公祝寿。他得意地问父亲:“当年您总说我是个无赖,不能置办产业,不如我二哥。现在您看,我的产业和我二哥的比,谁的多?”(“始大人常以臣无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殿上群臣高呼万岁,大笑为乐。
表面看起来风光无限,但宴席散后,深宫之中,刘邦却常常辗转反侧。
深夜的忧虑
他对最信任的“合伙人”兼妻子吕雉(吕后)吐露心声:
“雉儿啊,你别看今天宴会上热热闹闹,我这心里,跟揣了个兔子似的,七上八下。”
“韩信虽然被贬了,可他还在京城,那双眼睛看着朕,朕就觉得不自在。彭越、英布他们在封地,谁知道天天在干什么?”
“朕这个皇帝,当得憋屈!外面看着风光,内里全是窟窿。打仗把家里打穷了,匈奴还在北边虎视眈眈,内部这些股东,个个都不是省油的灯。”
“有时候朕真想回沛县去,当个逍遥亭长,跟老兄弟们喝酒吹牛,那才叫日子!”
吕后是个极其精明强悍的女人,她比刘邦更冷静,也更狠辣。她劝慰道:“陛下现在说这些气话有什么用?天下是您一刀一枪打下来的,岂能轻易放手?韩信、彭越之流,不过是疥癣之疾。只要策略得当,一步步收回股权便是。”
确立核心战略:削藩
在张良、陈平、吕后等核心圈层的支持下,刘邦逐渐明确了未来几年的核心战略:削藩。即逐步削弱乃至清除异姓诸侯王,将权力收归中央,实现集团的“完全控股”和“垂直管理”。
这个战略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风险:
1. 道德风险:容易背上“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骂名,影响集团声誉和后续人才引进。
2. 执行风险:一旦操作不当,可能引发诸侯王的联合反弹,导致集团内战,甚至崩盘。
3. 替代方案:干掉异姓王之后,谁来管理这些地方?全部实行郡县制(集团直营),还是分封给自家人(刘姓子弟)?
经过反复权衡,刘邦集团定下了“削藩”的基本策略:
· 区别对待,逐个击破:不搞一刀切,利用诸侯王之间的矛盾,寻找借口,一个一个解决。
· 有理有据,减少震荡:尽量找到对方“违规”(如谋反、不奉诏)的证据,做到程序上“合法”。
· 以亲代疏,家族控股:在清除异姓王的同时,开始分封自己的子侄为诸侯王,试图用“刘家班”取代“合伙人班底”,实现“家天下”的集团管控模式。
第一个示范案例:臧荼
战略既定,很快就有了目标。燕王臧荼成为了第一个被开刀的。就在刘邦称帝的当年(公元前202年),臧荼就起兵反叛。这给了刘邦完美的借口。他亲自率军征讨,很快俘虏并处死了臧荼。随后,他封自己的发小、能力平平但绝对忠诚的卢绾为新的燕王。
这是一个明确的信号: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忠诚比能力更重要。
这一系列操作,让其他异姓王更加人人自危。尤其是韩王信,他的封地靠近匈奴,在刘邦的猜忌和匈奴的军事压力下,他的处境变得极其艰难和危险。
【本章吐槽】
· 夫妻店的模式:刘邦和吕后的组合,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一个负责战略决策和外部形象,一个负责内部整肃和狠辣操作,配合默契。
· 张良的淡出:敏锐的张良在刘邦确立削藩战略后,开始逐渐淡出权力中心,声称要“从赤松子游”(学道家修仙),实则是明哲保身,避免卷入残酷的政治清洗。这是顶级谋士的智慧。
· 刘邦的孤独:此时的刘邦,已经很难找到可以完全说心里话的人了。曾经的兄弟(如萧何)也因权力地位的变化而产生了隔阂。CEO的宝座,本质上是孤独的。
---
秦始皇嬴政:焦虑?朕统一六国都没焦虑!把不听话的都……(比了个划脖子的手势)。
汉文帝刘恒:父皇不容易,儿臣后来也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汉景帝刘启:爷爷把难啃的骨头都啃了,到儿臣这……还是出了七国之乱啊!
刘备(乱入):唉,我要是也有高祖皇帝这班底和地盘,何愁汉室不兴!
【正文】
收拾了韩信,刘邦并没有感到轻松,反而更加焦虑。韩信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他与其他异姓王之间脆弱的关系。未央宫建成后,刘邦在前殿大宴群臣,为父亲刘太公祝寿。他得意地问父亲:“当年您总说我是个无赖,不能置办产业,不如我二哥。现在您看,我的产业和我二哥的比,谁的多?”(“始大人常以臣无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殿上群臣高呼万岁,大笑为乐。
表面看起来风光无限,但宴席散后,深宫之中,刘邦却常常辗转反侧。
深夜的忧虑
他对最信任的“合伙人”兼妻子吕雉(吕后)吐露心声:
“雉儿啊,你别看今天宴会上热热闹闹,我这心里,跟揣了个兔子似的,七上八下。”
“韩信虽然被贬了,可他还在京城,那双眼睛看着朕,朕就觉得不自在。彭越、英布他们在封地,谁知道天天在干什么?”
“朕这个皇帝,当得憋屈!外面看着风光,内里全是窟窿。打仗把家里打穷了,匈奴还在北边虎视眈眈,内部这些股东,个个都不是省油的灯。”
“有时候朕真想回沛县去,当个逍遥亭长,跟老兄弟们喝酒吹牛,那才叫日子!”
吕后是个极其精明强悍的女人,她比刘邦更冷静,也更狠辣。她劝慰道:“陛下现在说这些气话有什么用?天下是您一刀一枪打下来的,岂能轻易放手?韩信、彭越之流,不过是疥癣之疾。只要策略得当,一步步收回股权便是。”
确立核心战略:削藩
在张良、陈平、吕后等核心圈层的支持下,刘邦逐渐明确了未来几年的核心战略:削藩。即逐步削弱乃至清除异姓诸侯王,将权力收归中央,实现集团的“完全控股”和“垂直管理”。
这个战略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风险:
1. 道德风险:容易背上“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骂名,影响集团声誉和后续人才引进。
2. 执行风险:一旦操作不当,可能引发诸侯王的联合反弹,导致集团内战,甚至崩盘。
3. 替代方案:干掉异姓王之后,谁来管理这些地方?全部实行郡县制(集团直营),还是分封给自家人(刘姓子弟)?
经过反复权衡,刘邦集团定下了“削藩”的基本策略:
· 区别对待,逐个击破:不搞一刀切,利用诸侯王之间的矛盾,寻找借口,一个一个解决。
· 有理有据,减少震荡:尽量找到对方“违规”(如谋反、不奉诏)的证据,做到程序上“合法”。
· 以亲代疏,家族控股:在清除异姓王的同时,开始分封自己的子侄为诸侯王,试图用“刘家班”取代“合伙人班底”,实现“家天下”的集团管控模式。
第一个示范案例:臧荼
战略既定,很快就有了目标。燕王臧荼成为了第一个被开刀的。就在刘邦称帝的当年(公元前202年),臧荼就起兵反叛。这给了刘邦完美的借口。他亲自率军征讨,很快俘虏并处死了臧荼。随后,他封自己的发小、能力平平但绝对忠诚的卢绾为新的燕王。
这是一个明确的信号: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忠诚比能力更重要。
这一系列操作,让其他异姓王更加人人自危。尤其是韩王信,他的封地靠近匈奴,在刘邦的猜忌和匈奴的军事压力下,他的处境变得极其艰难和危险。
【本章吐槽】
· 夫妻店的模式:刘邦和吕后的组合,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一个负责战略决策和外部形象,一个负责内部整肃和狠辣操作,配合默契。
· 张良的淡出:敏锐的张良在刘邦确立削藩战略后,开始逐渐淡出权力中心,声称要“从赤松子游”(学道家修仙),实则是明哲保身,避免卷入残酷的政治清洗。这是顶级谋士的智慧。
· 刘邦的孤独:此时的刘邦,已经很难找到可以完全说心里话的人了。曾经的兄弟(如萧何)也因权力地位的变化而产生了隔阂。CEO的宝座,本质上是孤独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