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丘行宫,秘密会议室。气氛比外面装载的鲍鱼还要腥臭压抑。
赵高、李斯,以及被他们拉拢过来的二世皇帝候选人——公子胡亥,正在进行一场决定帝国命运的“紧急董事会”。
“二位老师,这……这真的可以吗?”胡亥脸色苍白,声音发抖。他从小在深宫长大,被赵高灌输了一堆享乐主义思想,能力平平,胆子也不大。突然告诉他要去抢他大哥的CEO位置,他第一反应是害怕。
赵高,这个精于权术的“首席内侍官”,此刻露出了他隐藏已久的獠牙:“公子!这是什么话!如今天下的权柄,生死存亡,就掌握在您、丞相和我三人手中!商汤、周武杀了他们的君主,天下都称颂他们是义举,不算不忠。卫君杀了他的父亲,卫国人都记载他的德行,孔子也认为没错。做大事的人,不能拘泥于小节!现在不行动,必然后悔莫及!”
一番连哄带吓,把胡亥说得晕头转向。
李斯在一旁,面色灰败,内心仍在挣扎。他沉声道:“我李斯,本是上蔡一布衣,承蒙先帝提拔,官至丞相,封为通侯,子孙都位尊禄厚。先帝把社稷存亡的重任托付给我,我怎么能辜负呢!忠臣不避死,孝子不惮劳,我李斯只管恪守职责罢了!你不要再说了!”
赵高早就摸透了李斯的脾性,他不谈忠义,只谈利害:“丞相,请您再想想。如今诏书和玺印都在胡亥手里,而定谁为太子,就在您我一句话。外面的人,谁会知道?扶苏和蒙恬远在边关,只要一道矫诏,就能解决问题。您是想做辅佐新君的功臣,还是想做被清洗的旧臣?您的子孙富贵,系于您一念之间!”
李斯沉默了。他想到了自己从楚国一个小吏,一步步爬到帝国丞相的艰辛;他想到了自己主持制定秦律,统一文字,度量衡的功业;他想到了自己那些在朝为官、尚未站稳脚跟的子孙……先帝的知遇之恩固然重要,但现实的残酷更迫在眉睫。扶苏上台,蒙氏得势,他李斯和他所代表的法律体系,很可能被边缘化。而扶持胡亥,他依然是那个不可或缺的“定海神针”。
最终,对权力的眷恋和对失去一切的恐惧,压倒了一切。李斯这个帝国制度的构建者,亲手参与了对帝国继承制度的破坏。他长叹一声,仿佛瞬间老了十岁,哑声道:“唉!偏偏遭逢这乱世,既然不能以死尽忠,又能把身家性命寄托在哪里呢!”
密谋达成。
他们首先毁掉了秦始皇给扶苏的那封“继位诏书”。然后,由李斯执笔,赵高审核,胡亥背书,共同炮制了两份新的“董事会决议”。
第一份,是给公子扶苏和将军蒙恬的“CEO处罚决定书”:“朕巡行天下,祈祷祭祀名山诸神以延寿命。而扶苏与将军蒙恬率领几十万军队屯驻边疆,已经十几年了,不能向前推进,士卒伤亡很多,没有一点功劳,反而屡次上书,放肆地诽谤我的所作所为,因为不能卸任回京当太子,日夜怨恨。扶苏做儿子不孝,特赐剑令其自裁!将军蒙恬和扶苏在外,不纠正他的错误,也应知道他的谋划。做臣子不忠,特赐死,兵权交裨将王离。”
这封诏书,恶毒至极,直接要了帝国最优秀继承人和最杰出将领的命。
第二份,是确立胡亥为太子,并宣布始皇帝“传位”于他的“官方公告”。
做完这一切,车队继续朝着咸阳进发。一路上,李斯心事重重,赵高志得意满,胡亥则从一开始的惶恐,慢慢变得兴奋和期待。权力的滋味,哪怕只是闻到一点,也足以让人迷失。
消息传到上郡。扶苏接到诏书,如五雷轰顶,泪流满面,转身就要进内室自杀。蒙恬比较老练,阻止他说:“陛下在外巡游,没有确立太子,派我率领三十万军队守卫边疆,派公子您做监军,这是天下的重任啊!如今就凭一个使者拿着一封诏书,您就自杀,怎么知道其中没有诈呢?希望您再请示一下,请示之后再死,也不迟啊!”
然而,扶苏是个仁孝(或者说固执)的人,他流着泪说:“父亲命令儿子死,还有什么可再请示的!”说完,便拔剑自刎。
蒙恬不肯不明不白地死,使者把他交给了法吏,关押在阳周。后来也被迫服毒自杀。
帝国的两根擎天巨柱,就这样被自己人轻易地拆毁了。
回到咸阳,赵高、李斯才正式发布始皇帝驾崩的公告,并宣布“遗诏”,立胡亥为太子,继承皇位。是为秦二世。
胡亥,这个毫无治国才能,只知享乐的傀儡,在赵高这个“影子CEO”的操控下,正式上线。大秦集团,这个曾经高效、冷酷但也强大的商业帝国,彻底进入了“作死模式”。
在胡亥的“登基大典”上,看着坐在龙椅上志得意满却又略显空洞的胡亥,以及旁边垂手而立、眼神中却透露出掌控一切的赵高,李斯站在百官之首,心中没有一丝喜悦,只有无尽的寒意。他知道,从沙丘那个决定开始,他和大秦帝国,都已经走上了一条无法回头的绝路。
【跨时空吐槽小剧场】:
唐太宗李世民(摇头叹息):“扶苏何其愚也!为将者,岂能不察真伪而轻生?若他稍有魄力,与蒙恬振臂一呼,三十万边军在手,何愁赵高、李斯之辈?可见,守成之君,亦需刚断。仁弱,有时亦是取祸之道啊。”
---
赵高、李斯,以及被他们拉拢过来的二世皇帝候选人——公子胡亥,正在进行一场决定帝国命运的“紧急董事会”。
“二位老师,这……这真的可以吗?”胡亥脸色苍白,声音发抖。他从小在深宫长大,被赵高灌输了一堆享乐主义思想,能力平平,胆子也不大。突然告诉他要去抢他大哥的CEO位置,他第一反应是害怕。
赵高,这个精于权术的“首席内侍官”,此刻露出了他隐藏已久的獠牙:“公子!这是什么话!如今天下的权柄,生死存亡,就掌握在您、丞相和我三人手中!商汤、周武杀了他们的君主,天下都称颂他们是义举,不算不忠。卫君杀了他的父亲,卫国人都记载他的德行,孔子也认为没错。做大事的人,不能拘泥于小节!现在不行动,必然后悔莫及!”
一番连哄带吓,把胡亥说得晕头转向。
李斯在一旁,面色灰败,内心仍在挣扎。他沉声道:“我李斯,本是上蔡一布衣,承蒙先帝提拔,官至丞相,封为通侯,子孙都位尊禄厚。先帝把社稷存亡的重任托付给我,我怎么能辜负呢!忠臣不避死,孝子不惮劳,我李斯只管恪守职责罢了!你不要再说了!”
赵高早就摸透了李斯的脾性,他不谈忠义,只谈利害:“丞相,请您再想想。如今诏书和玺印都在胡亥手里,而定谁为太子,就在您我一句话。外面的人,谁会知道?扶苏和蒙恬远在边关,只要一道矫诏,就能解决问题。您是想做辅佐新君的功臣,还是想做被清洗的旧臣?您的子孙富贵,系于您一念之间!”
李斯沉默了。他想到了自己从楚国一个小吏,一步步爬到帝国丞相的艰辛;他想到了自己主持制定秦律,统一文字,度量衡的功业;他想到了自己那些在朝为官、尚未站稳脚跟的子孙……先帝的知遇之恩固然重要,但现实的残酷更迫在眉睫。扶苏上台,蒙氏得势,他李斯和他所代表的法律体系,很可能被边缘化。而扶持胡亥,他依然是那个不可或缺的“定海神针”。
最终,对权力的眷恋和对失去一切的恐惧,压倒了一切。李斯这个帝国制度的构建者,亲手参与了对帝国继承制度的破坏。他长叹一声,仿佛瞬间老了十岁,哑声道:“唉!偏偏遭逢这乱世,既然不能以死尽忠,又能把身家性命寄托在哪里呢!”
密谋达成。
他们首先毁掉了秦始皇给扶苏的那封“继位诏书”。然后,由李斯执笔,赵高审核,胡亥背书,共同炮制了两份新的“董事会决议”。
第一份,是给公子扶苏和将军蒙恬的“CEO处罚决定书”:“朕巡行天下,祈祷祭祀名山诸神以延寿命。而扶苏与将军蒙恬率领几十万军队屯驻边疆,已经十几年了,不能向前推进,士卒伤亡很多,没有一点功劳,反而屡次上书,放肆地诽谤我的所作所为,因为不能卸任回京当太子,日夜怨恨。扶苏做儿子不孝,特赐剑令其自裁!将军蒙恬和扶苏在外,不纠正他的错误,也应知道他的谋划。做臣子不忠,特赐死,兵权交裨将王离。”
这封诏书,恶毒至极,直接要了帝国最优秀继承人和最杰出将领的命。
第二份,是确立胡亥为太子,并宣布始皇帝“传位”于他的“官方公告”。
做完这一切,车队继续朝着咸阳进发。一路上,李斯心事重重,赵高志得意满,胡亥则从一开始的惶恐,慢慢变得兴奋和期待。权力的滋味,哪怕只是闻到一点,也足以让人迷失。
消息传到上郡。扶苏接到诏书,如五雷轰顶,泪流满面,转身就要进内室自杀。蒙恬比较老练,阻止他说:“陛下在外巡游,没有确立太子,派我率领三十万军队守卫边疆,派公子您做监军,这是天下的重任啊!如今就凭一个使者拿着一封诏书,您就自杀,怎么知道其中没有诈呢?希望您再请示一下,请示之后再死,也不迟啊!”
然而,扶苏是个仁孝(或者说固执)的人,他流着泪说:“父亲命令儿子死,还有什么可再请示的!”说完,便拔剑自刎。
蒙恬不肯不明不白地死,使者把他交给了法吏,关押在阳周。后来也被迫服毒自杀。
帝国的两根擎天巨柱,就这样被自己人轻易地拆毁了。
回到咸阳,赵高、李斯才正式发布始皇帝驾崩的公告,并宣布“遗诏”,立胡亥为太子,继承皇位。是为秦二世。
胡亥,这个毫无治国才能,只知享乐的傀儡,在赵高这个“影子CEO”的操控下,正式上线。大秦集团,这个曾经高效、冷酷但也强大的商业帝国,彻底进入了“作死模式”。
在胡亥的“登基大典”上,看着坐在龙椅上志得意满却又略显空洞的胡亥,以及旁边垂手而立、眼神中却透露出掌控一切的赵高,李斯站在百官之首,心中没有一丝喜悦,只有无尽的寒意。他知道,从沙丘那个决定开始,他和大秦帝国,都已经走上了一条无法回头的绝路。
【跨时空吐槽小剧场】:
唐太宗李世民(摇头叹息):“扶苏何其愚也!为将者,岂能不察真伪而轻生?若他稍有魄力,与蒙恬振臂一呼,三十万边军在手,何愁赵高、李斯之辈?可见,守成之君,亦需刚断。仁弱,有时亦是取祸之道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