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如其来的袭击,规模虽小,却精准地打在了秦军攻势的七寸上!蒙毅的骑兵阵型出现了一丝不可避免的混乱!
“天助我也!”朱棣狂喜,抓住这千载难逢的机会,奋力大吼:“弟兄们!我们的援兵到了!杀出去!接应他们!夺回关门!”
绝境之中,这微小的变数,成了压垮平衡的最后一根稻草,也点燃了明军最后的一丝希望之火!惨烈的关门争夺战,胜负的天平,开始了一丝微弱的倾斜…。
那支从秦军侧后山林中突然杀出的明军残兵,人数不过三四百,衣甲破碎,满面烟火之色,许多人身上还带着未处理的伤口,显然是从尸山血海中爬出来的。但那面残破的“张”字旗和领头将领眼中燃烧的决死光芒,却在此刻爆发出惊人的力量!
他们如同扑火的飞蛾,又像一群受伤的饿狼,根本不顾自身伤亡,狠狠地撞进了蒙毅骑兵阵型的侧后!没有复杂的战术,只有最原始的劈砍和突刺,用身体去迟滞骑兵的冲锋,用生命去制造混乱!
“将军!是…是野狐岭突围出来的弟兄!”朱棣身边一名眼尖的亲兵嘶声喊道,声音带着难以置信的激动。
朱棣心头巨震,是张辅的兵!是那些本应葬身野狐岭的忠魂!他们竟在此刻,以这种方式,回来了!
这突如其来的袭击,规模虽小,却精准地打在了蒙毅骑兵攻势衔接最脆弱的一环!正准备全力压上,彻底碾碎朱棣残部的秦军骑兵,侧翼骤然遇袭,阵型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丝骚动和迟滞。冲锋的势头为之一顿!
对于陷入绝境的明军而言,这一顿,便是生死之别!
“天不亡我大明!弟兄们,杀——!”朱棣抓住这转瞬即逝的战机,胸腔中爆发出震天的怒吼!他不再试图撤回关内,反而率领身边所有能战的将士,向着出现混乱的蒙毅骑兵发起了反冲锋!
置之死地而后生!
残存的明军骑兵、步卒,包括那些仅存的“燕京铳刺”手,都被这绝境中的一丝生机和燕王身先士卒的勇烈所激励,发出了野兽般的咆哮,返身杀回!他们知道,只有击退身后的追兵,才能有机会解决关门的危机!
一时间,居庸关下狭窄的区域,变成了最血腥的肉磨坊。明军前后夹击,秦军骑兵阵型被搅乱,失去了冲击的空间和速度,战斗变成了最残酷的贴身混战。
朱棣的马槊早已不知丢在何处,他夺过一柄秦军的长戟,左右劈砍,状若疯虎。亲兵护卫在他周围,不断有人倒下,但立刻又有人补上位置。朱能浑身是血,左臂软软垂着,仅凭右手单刀,依旧咆哮着砍杀。
几百野狐岭残兵,更是抱定了必死之心,死死缠住数倍于己的秦军,为主力创造机会。
“稳住!结阵!不要乱!”蒙毅在乱军中大声呼喝,试图重新组织队伍。但他发现,在这极度混乱的近距离绞杀中,个人的勇武和指挥都受到了极大的限制。明军那种濒临灭绝时爆发出的疯狂战斗力,让习惯了阵列而战的秦军极不适应。
就在关下血战呈胶着之势时,关墙之上的争夺也到了最关键的时刻。
王贲亲自登上了那段被炸塌的缺口,陇西锐士沿着这个突破口蜂拥而入!留守的明军伤兵和壮丁,在老将顾成的带领下,用身体组成人墙,死死堵在缺口之后。
“放箭!扔滚木!”顾成的声音已经嘶哑得不成样子。
零星的箭矢和石块从缺口两侧落下,但对这些精锐的陇西锐士造成的伤亡有限。短兵相接在缺口处展开,每时每刻都有人倒下。顾成手持大刀,连斩三人,自身也被一柄短剑刺中腹部,但他兀自不倒,倚着残垣,怒吼酣战。
“顾将军!”一名浑身烟火色的年轻军官带着几十个同样狼狈不堪的士兵冲了过来,“我们来助你!”
这是刚从关下混战中抽身出来,试图回援关内的零星部队。他们的加入,如同给即将熄灭的火焰注入了一丝油星。
“好!好小子!”顾成呕出一口血,惨笑道,“跟着老子,把这群秦狗…赶下去!”
缺口处的厮杀更加惨烈,尸体层层堆积,几乎要将缺口重新堵死。明军凭借着对地形的熟悉和决死的意志,竟然真的暂时顶住了陇西锐士凶猛的突击。
关下,蒙毅见一时难以彻底击溃朱棣,而关内攻势也受阻,又担心那支突然出现的明军残兵背后是否还有埋伏,终于萌生了退意。
“鸣金!收兵!”蒙毅不甘地看了一眼近在咫尺的朱棣王旗,咬牙下令。秦军训练有素,即便在混战中,听到收兵信号,也开始交替掩护,缓缓后撤。
压力骤减,朱棣和残存的明军将士几乎虚脱。但他们不敢有丝毫松懈。
“快!清理关门!入关!”朱棣嘶哑着下令。
幸存下来的士兵们奋力推开堵住关门的尸体和杂物,沉重的关门在令人牙酸的声响中,终于再次缓缓开启了一道缝隙。
朱棣最后看了一眼关外那片尸横遍野的战场,尤其是那几百名几乎死伤殆尽,却成功为他们赢得喘息之机的野狐岭残兵的方向,虎目含泪,猛地一挥手:“进城!”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残存的明军,相互搀扶着,带着无尽的伤痛和疲惫,如同潮水般退入关内。关门在他们身后,再次轰然关闭,落栓上锁。
当朱棣踏上关墙,看着城外如同潮水般退去的黑色秦军,以及关内四处冒烟、尸骸枕籍的惨状时,他身体晃了晃,几乎站立不稳。
“殿下!”朱能急忙上前扶住他。
朱棣摆了摆手,推开他,目光扫过周围每一个幸存将士的脸,他们的眼神里,有恐惧,有疲惫,但更多的,是一种劫后余生的麻木和…深入骨髓的恨意。
“清点伤亡…救治伤员…加固城防…”他每说一句,都感觉耗费着巨大的力气,“王翦…不会给我们太多时间…”
夕阳的余晖,如同血染,洒在这座历经浩劫却依旧挺立的雄关之上。关墙上下,明军与秦军的尸体交错叠罗,鲜血汇聚成溪,缓缓流淌,空气中弥漫着浓郁到令人作呕的血腥和死亡的气息。
这一战,守住了。但代价,是几乎流尽了居庸关最后一滴机动鲜血。朱棣站在尸山血海之中,望着远方再次恢复沉寂,却仿佛蕴藏着更恐怖风暴的秦军大营。
居庸关内,血腥味浓烈到几乎凝成实质,与焚烧尸体的焦臭、伤兵营里传来的腐烂气息混合,形成一股令人作呕的死亡味道。昔日还算齐整的关城,如今满目疮痍,随处可见坍塌的房屋、焦黑的梁柱,以及未来得及清理的、已经开始肿胀发臭的秦明两军士卒尸体。
幸存下来的守军,如同行尸走肉般,机械地执行着命令:将同袍的尸体集中焚烧,将秦军的尸体扔下关墙或就地掩埋,抢修破损的关墙和防御工事。没有人说话,只有粗重的喘息和偶尔因触动伤口而发出的闷哼。他们的眼神大多空洞,带着劫后余生的麻木和深入骨髓的疲惫。这一战,守住了,但代价是几乎流干了关内最后一滴能战之血。
帅府同样受损,半边屋檐被砸塌。朱棣没有坐在主位,他就站在厅中,听着朱能用沙哑到极点的声音汇报伤亡,每一个数字,都像鞭子抽打在他的心上。
“…出击骑兵,生还者不足三成,燕山护卫折损过半…张辅将军所部五千,撤回者…连同关内残存,共计…不足八百,且人人带伤,张辅将军本人…力战殉国。”朱能的声音哽咽了一下,继续道,“留守步卒、壮丁,伤亡逾七千…‘燕京铳刺’队…仅存二百余人…老将顾成,伤重…恐难熬过今夜。”
朱棣闭着眼,仰起头,喉结剧烈地滚动着。他仿佛能看到那些熟悉的面孔在眼前闪过,丘福、朱亮生死未卜,张辅、顾成血染沙场,无数忠勇的儿郎化为了关墙下的累累白骨。一股巨大的悲怆和无力感,几乎要将他吞噬。
“殿下…关内现存,所有能拿起武器者,已不足一万五千人…其中大半带伤。箭矢存量不足两成,火药用尽,滚木礌石也已告罄…”朱能的汇报,将最后一丝侥幸也击得粉碎。
兵力枯竭,军械殆尽,士气低迷。居庸关,已成一座流干了血的空壳。
就在这时,一名风尘仆仆,身着南方驿卒服饰的信使,被两名亲兵搀扶着,踉跄冲入帅府。那信使看到朱棣,“扑通”一声跪倒在地,双手高高举起一封被汗水浸透的火漆密信,声音带着哭腔和难以言喻的惊恐:
“燕王殿下!八百里加急!应天…应天急报!”
所有人的心猛地一揪!应天!大明的都城!
朱棣猛地睁开眼,一把夺过密信,撕开火漆。信是留守监国的太子朱高炽亲笔所书,字迹仓促甚至有些潦草,透露着巨大的惊慌。
“天助我也!”朱棣狂喜,抓住这千载难逢的机会,奋力大吼:“弟兄们!我们的援兵到了!杀出去!接应他们!夺回关门!”
绝境之中,这微小的变数,成了压垮平衡的最后一根稻草,也点燃了明军最后的一丝希望之火!惨烈的关门争夺战,胜负的天平,开始了一丝微弱的倾斜…。
那支从秦军侧后山林中突然杀出的明军残兵,人数不过三四百,衣甲破碎,满面烟火之色,许多人身上还带着未处理的伤口,显然是从尸山血海中爬出来的。但那面残破的“张”字旗和领头将领眼中燃烧的决死光芒,却在此刻爆发出惊人的力量!
他们如同扑火的飞蛾,又像一群受伤的饿狼,根本不顾自身伤亡,狠狠地撞进了蒙毅骑兵阵型的侧后!没有复杂的战术,只有最原始的劈砍和突刺,用身体去迟滞骑兵的冲锋,用生命去制造混乱!
“将军!是…是野狐岭突围出来的弟兄!”朱棣身边一名眼尖的亲兵嘶声喊道,声音带着难以置信的激动。
朱棣心头巨震,是张辅的兵!是那些本应葬身野狐岭的忠魂!他们竟在此刻,以这种方式,回来了!
这突如其来的袭击,规模虽小,却精准地打在了蒙毅骑兵攻势衔接最脆弱的一环!正准备全力压上,彻底碾碎朱棣残部的秦军骑兵,侧翼骤然遇袭,阵型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丝骚动和迟滞。冲锋的势头为之一顿!
对于陷入绝境的明军而言,这一顿,便是生死之别!
“天不亡我大明!弟兄们,杀——!”朱棣抓住这转瞬即逝的战机,胸腔中爆发出震天的怒吼!他不再试图撤回关内,反而率领身边所有能战的将士,向着出现混乱的蒙毅骑兵发起了反冲锋!
置之死地而后生!
残存的明军骑兵、步卒,包括那些仅存的“燕京铳刺”手,都被这绝境中的一丝生机和燕王身先士卒的勇烈所激励,发出了野兽般的咆哮,返身杀回!他们知道,只有击退身后的追兵,才能有机会解决关门的危机!
一时间,居庸关下狭窄的区域,变成了最血腥的肉磨坊。明军前后夹击,秦军骑兵阵型被搅乱,失去了冲击的空间和速度,战斗变成了最残酷的贴身混战。
朱棣的马槊早已不知丢在何处,他夺过一柄秦军的长戟,左右劈砍,状若疯虎。亲兵护卫在他周围,不断有人倒下,但立刻又有人补上位置。朱能浑身是血,左臂软软垂着,仅凭右手单刀,依旧咆哮着砍杀。
几百野狐岭残兵,更是抱定了必死之心,死死缠住数倍于己的秦军,为主力创造机会。
“稳住!结阵!不要乱!”蒙毅在乱军中大声呼喝,试图重新组织队伍。但他发现,在这极度混乱的近距离绞杀中,个人的勇武和指挥都受到了极大的限制。明军那种濒临灭绝时爆发出的疯狂战斗力,让习惯了阵列而战的秦军极不适应。
就在关下血战呈胶着之势时,关墙之上的争夺也到了最关键的时刻。
王贲亲自登上了那段被炸塌的缺口,陇西锐士沿着这个突破口蜂拥而入!留守的明军伤兵和壮丁,在老将顾成的带领下,用身体组成人墙,死死堵在缺口之后。
“放箭!扔滚木!”顾成的声音已经嘶哑得不成样子。
零星的箭矢和石块从缺口两侧落下,但对这些精锐的陇西锐士造成的伤亡有限。短兵相接在缺口处展开,每时每刻都有人倒下。顾成手持大刀,连斩三人,自身也被一柄短剑刺中腹部,但他兀自不倒,倚着残垣,怒吼酣战。
“顾将军!”一名浑身烟火色的年轻军官带着几十个同样狼狈不堪的士兵冲了过来,“我们来助你!”
这是刚从关下混战中抽身出来,试图回援关内的零星部队。他们的加入,如同给即将熄灭的火焰注入了一丝油星。
“好!好小子!”顾成呕出一口血,惨笑道,“跟着老子,把这群秦狗…赶下去!”
缺口处的厮杀更加惨烈,尸体层层堆积,几乎要将缺口重新堵死。明军凭借着对地形的熟悉和决死的意志,竟然真的暂时顶住了陇西锐士凶猛的突击。
关下,蒙毅见一时难以彻底击溃朱棣,而关内攻势也受阻,又担心那支突然出现的明军残兵背后是否还有埋伏,终于萌生了退意。
“鸣金!收兵!”蒙毅不甘地看了一眼近在咫尺的朱棣王旗,咬牙下令。秦军训练有素,即便在混战中,听到收兵信号,也开始交替掩护,缓缓后撤。
压力骤减,朱棣和残存的明军将士几乎虚脱。但他们不敢有丝毫松懈。
“快!清理关门!入关!”朱棣嘶哑着下令。
幸存下来的士兵们奋力推开堵住关门的尸体和杂物,沉重的关门在令人牙酸的声响中,终于再次缓缓开启了一道缝隙。
朱棣最后看了一眼关外那片尸横遍野的战场,尤其是那几百名几乎死伤殆尽,却成功为他们赢得喘息之机的野狐岭残兵的方向,虎目含泪,猛地一挥手:“进城!”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残存的明军,相互搀扶着,带着无尽的伤痛和疲惫,如同潮水般退入关内。关门在他们身后,再次轰然关闭,落栓上锁。
当朱棣踏上关墙,看着城外如同潮水般退去的黑色秦军,以及关内四处冒烟、尸骸枕籍的惨状时,他身体晃了晃,几乎站立不稳。
“殿下!”朱能急忙上前扶住他。
朱棣摆了摆手,推开他,目光扫过周围每一个幸存将士的脸,他们的眼神里,有恐惧,有疲惫,但更多的,是一种劫后余生的麻木和…深入骨髓的恨意。
“清点伤亡…救治伤员…加固城防…”他每说一句,都感觉耗费着巨大的力气,“王翦…不会给我们太多时间…”
夕阳的余晖,如同血染,洒在这座历经浩劫却依旧挺立的雄关之上。关墙上下,明军与秦军的尸体交错叠罗,鲜血汇聚成溪,缓缓流淌,空气中弥漫着浓郁到令人作呕的血腥和死亡的气息。
这一战,守住了。但代价,是几乎流尽了居庸关最后一滴机动鲜血。朱棣站在尸山血海之中,望着远方再次恢复沉寂,却仿佛蕴藏着更恐怖风暴的秦军大营。
居庸关内,血腥味浓烈到几乎凝成实质,与焚烧尸体的焦臭、伤兵营里传来的腐烂气息混合,形成一股令人作呕的死亡味道。昔日还算齐整的关城,如今满目疮痍,随处可见坍塌的房屋、焦黑的梁柱,以及未来得及清理的、已经开始肿胀发臭的秦明两军士卒尸体。
幸存下来的守军,如同行尸走肉般,机械地执行着命令:将同袍的尸体集中焚烧,将秦军的尸体扔下关墙或就地掩埋,抢修破损的关墙和防御工事。没有人说话,只有粗重的喘息和偶尔因触动伤口而发出的闷哼。他们的眼神大多空洞,带着劫后余生的麻木和深入骨髓的疲惫。这一战,守住了,但代价是几乎流干了关内最后一滴能战之血。
帅府同样受损,半边屋檐被砸塌。朱棣没有坐在主位,他就站在厅中,听着朱能用沙哑到极点的声音汇报伤亡,每一个数字,都像鞭子抽打在他的心上。
“…出击骑兵,生还者不足三成,燕山护卫折损过半…张辅将军所部五千,撤回者…连同关内残存,共计…不足八百,且人人带伤,张辅将军本人…力战殉国。”朱能的声音哽咽了一下,继续道,“留守步卒、壮丁,伤亡逾七千…‘燕京铳刺’队…仅存二百余人…老将顾成,伤重…恐难熬过今夜。”
朱棣闭着眼,仰起头,喉结剧烈地滚动着。他仿佛能看到那些熟悉的面孔在眼前闪过,丘福、朱亮生死未卜,张辅、顾成血染沙场,无数忠勇的儿郎化为了关墙下的累累白骨。一股巨大的悲怆和无力感,几乎要将他吞噬。
“殿下…关内现存,所有能拿起武器者,已不足一万五千人…其中大半带伤。箭矢存量不足两成,火药用尽,滚木礌石也已告罄…”朱能的汇报,将最后一丝侥幸也击得粉碎。
兵力枯竭,军械殆尽,士气低迷。居庸关,已成一座流干了血的空壳。
就在这时,一名风尘仆仆,身着南方驿卒服饰的信使,被两名亲兵搀扶着,踉跄冲入帅府。那信使看到朱棣,“扑通”一声跪倒在地,双手高高举起一封被汗水浸透的火漆密信,声音带着哭腔和难以言喻的惊恐:
“燕王殿下!八百里加急!应天…应天急报!”
所有人的心猛地一揪!应天!大明的都城!
朱棣猛地睁开眼,一把夺过密信,撕开火漆。信是留守监国的太子朱高炽亲笔所书,字迹仓促甚至有些潦草,透露着巨大的惊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