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治十五,八月。
北京城的天空澄澈如洗,阳光透过薄云,洒在棋盘街新落成的宏伟建筑上,为其镀上了一层耀眼的金辉。
这座五层楼宇,水泥筑基,飞檐斗拱间保留了传统殿宇的庄重,却又大胆采用了格物院研发的大幅透明玻璃窗,使得室内光线明亮,内外通透,成为整条街道最引人注目的所在。
楼宇正门上方,那面由弘治皇帝御笔亲书的金匾——“大明皇家银行”,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象征着无上的皇权与信誉。
金匾两侧,从楼顶垂下的巨大明黄绸缎条幅,以浓墨书写着“汇通天下,信立九州”八个遒劲大字,在风中猎猎作响,气势磅礴。
这便是大明皇家银行的总部。
与此同时,在东四牌楼、西单牌楼、鼓楼斜街,以及棋盘街、城隍庙市,五家装饰统一、门前皆立有铸铁的“元宝缠枝”标识柱的分号,也已悄然敞开了大门,如同六颗强有力的心脏,开始为帝国的经济血脉注入新的活力。
银行总部前的广场,早已被清场并由身着鲜明铠甲的禁军和顺天府衙役层层把守,肃穆森严。
广场四周,彩旗迎风招展,人头攒动,万头攒动。获邀的文武百官按品级端坐在搭建好的观礼棚内,各国使节衣着各异,好奇地打量着这一切,而那些曾参与“咨议”的各大商帮首领及其家眷,则坐在另一侧区域,神色间既有自豪,也夹杂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审慎。
更外围,则是闻讯而来、挤得水泄不通的京城百姓,贩夫走卒、士子文人、深闺妇人……他们踮着脚尖,伸长脖子,议论声、惊叹声、小贩的叫卖声汇成一片喧嚣的海洋,空气中弥漫着一种节日般的躁动与对未知事物的巨大好奇。
吉时将至,忽然,浑厚的钟声自钟鼓楼方向传来,一连九响,声震全城。紧接着,净鞭三响,清脆震耳,压下了所有的喧嚣。皇家仪仗队奏响了庄严的礼乐。
“陛下——驾到——!”
随着司礼太监一声高亢悠长、极具穿透力的唱喏,全场霎时万籁俱寂,如同被无形的力量抚平。所有官员、商贾、百姓,如同潮水般齐刷刷跪伏在地,山呼“万岁”之声如同雷鸣,在广场上空回荡,震人心魄。
只见弘治帝朱佑樘身着明黄色十二章纹龙袍,头戴翼善冠,在太子朱厚照、内阁阁老及大批锦衣扈从、宫廷内侍的簇拥下,缓步登上了银行总部大门前那座披覆着明黄绸缎的高台。
皇帝亲临一个“银钱衙门”的开业仪式,这在本朝乃至前朝,都是破天荒的头一遭,其背后蕴含的重视与决心,令在场每一个人都感到一种沉重的分量。
弘治帝立于台前,目光沉静而深邃,缓缓扫过下方黑压压的、跪伏着的臣民,掠过那崭新而独特的银行大楼,最终投向远方。他并未携带演讲稿,声音沉稳而有力,清晰地传入每一个竖起的耳朵里:
“朕,承天命,抚育万民,夙夜匪懈。今躬临于此,非为观楼宇之华美,乃为见证我大明又一强国利民之基业——‘大明皇家银行’,正式创立!”
他略微停顿,让话语的力量沉淀。
“钱法之通塞,关乎国计,系于民生。往日银钱转运之艰,成色淆乱之弊,商民深受其苦,朝廷亦为之忧。此银行之设,旨在聚通天下之财,解万民之忧,立国家之信!以朝廷之威信为基石,行便利商旅、滋生利息之实,开启金融之新篇!”
他的声音逐渐高昂,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决断:“此乃国策,非权宜之计!望银行上下,自周爱卿、沈爱卿以降,务必恪尽职守,秉持公心,以信立行,以诚待民,以利固本!若有贪墨渎职、败坏信誉者,无论何人,定严惩不贷!朕,与天下臣民,共鉴此言!”
“陛下圣明!万岁!万岁!万万岁!”更加狂热的声浪再次席卷广场,许多百姓激动得热泪盈眶,天子的亲口承诺,在他们心中具有无与伦比的力量。
皇帝简短而极富感染力的定调之后,仪式进入核心环节。
户部尚书,同时也是被皇帝任命兼任银行首任行长的周经,身着崭新的一品仙鹤补子绯色官袍,步履沉稳地上前,首先宣读了皇帝关于银行架构与主要官员的任命诏书。
除了他本人以户部尚书身份兼任行长,最引人瞩目,也引起一阵细微骚动的,是原工部郎中沈默,被破格擢升为正四品银行副行长,实授“督理银行事务”之职,全权负责银行的日常运营管理。
同时,诏书明确了银行内部一套全新的职官体系:设总办(从五品)、会办(正六品)、襄办(从六品)、经承(正八品)、帖写(未入流)等职,品级分明,试图将这套全新的、带有专业色彩的金融体系,稳妥地嵌入传统的官僚架构之中。
紧接着,便是整个仪式中最为直观、也最震撼人心的环节——公开唱票纳储。
在弘治帝、文武百官、各国使节以及万千百姓的注视下,银行总部那两扇沉重的、包裹着黄铜钉饰的橡木大门,由四名力士缓缓推开,发出沉闷而庄严的声响,露出了内部光可鉴人的大理石地面、打磨精致的硬木柜台以及柜台后那些身穿统一深蓝色制服、神情紧张而专注的银行职员。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一切都显得井然有序,与传统钱庄的昏暗嘈杂截然不同。
沈默作为副行长,亲自走到台前一张铺着明黄绸缎的长案后,案上整齐地码放着厚厚一叠以特制纸张、多色套印技术制作的精美存单。他深吸一口气,努力平复内心的激动,用经过训练的、清晰而洪亮的声音,透过铁皮喇叭,开始唱名:
“山西票号同业公会,认存白银,一百五十万两——!”
声音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在人群中激起巨大波澜。只见那位晋商王会长,身着簇新的绸缎袍服,神色庄重,在两名银行高级职员、一名户部郎官以及一名都察院御史的共同见证下,指挥着数十名统一着装、健硕有力的伙计,将一箱箱贴着户部与银行双重封条、需要两人才能抬动的沉重银箱,步伐稳健地、一箱接一箱地抬入银行侧门通往地下银库的通道。
同时,他从沈默手中,郑重无比地接过了那张代表着巨额财富与国家信誉的存单,并向高台上的皇帝方向深深一揖。
“徽州商帮,认存白银,一百万两——!”
“浙江宁波、龙游商帮,认存白银,八十万两——!”
“广东广州商帮,认存白银,七十万两——!”
“福建泉州、漳州商帮,认存白银,六十万两——!”
……
每唱出一个名字和一个令人咋舌的庞大数字,都会在围观百姓中引发一阵抑制不住的惊呼和浪潮般的议论。看着那些平日里遥不可及、富甲一方的商界巨擘,真真切切地将堆积如山的白银运入那栋新奇的大楼,换取那一张张看似轻飘飘的纸券,这种视觉和心理上的冲击力是空前的。
“额滴娘诶!一百五十万两!堆起来怕不是一座小山!”
“都……都存进去了?就换那么一张纸?他们怎么就那么放心?”
“没听见皇上都发话了吗?天子金口玉言,还能有假?”
“乖乖,存进去一年白得三厘利钱,这好事哪找去?”
“看看,还有御史老爷在旁边盯着呢,做不得假!”
商帮的巨额存银,在皇帝和万民的亲眼见证下,完成了极具象征意义的“入库”流程,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存款行为,更是一场精心策划的、展示朝廷与商业资本联合背书银行信誉的盛大演出。
隆重的开业典礼结束后,银行总部及五家分号正式对外营业。厚重的大门完全敞开,欢迎任何人进入。早已按捺不住的人群,开始如同潮水般向银行门口汇聚、试探。
起初,大多数人仍停留在看热闹的阶段,挤在门口向内张望,却不敢轻易跨过那道门槛。
但银行内部明亮整洁的环境、职员们虽然略显生疏却努力保持的客气态度(他们都经历了沈默主导的紧急礼仪培训)、墙上悬挂的由银钱监理署和都察院联合用印、承诺“见票即兑、足额备付”的巨幅告示,尤其是回想起刚才皇帝亲临、商帮巨款入库的场景……一些心思活络或者胆量较大的人,开始按捺不住了。
一个在东市经营绸缎庄的王掌柜,怀里紧紧揣着一个蓝布包裹,里面是他多年积攒下来、准备扩大铺面的二百两银子。他在银行门口来回踱步,额头上渗出汗珠,目光不断在银行大门和周围人群脸上逡巡。
最终,他猛地一跺脚,像是下定了某种决心,分开人群,迈步跨入了那扇对他而言象征着未知与希望的大门。片刻之后,他手里捏着一张墨迹未干的二百两面额存单,脸上混合着忐忑、肉疼和一丝隐约的兴奋走了出来,立刻被相熟的街坊和好奇者围住。
“王掌柜,真存了?那么多银子就换这张纸?”
“存了!豁出去了!”王掌柜扬了扬手中的存单,声音因激动而有些发颤,“瞧见没,皇家银行的票子!写得明明白白,一年后连本带利,多给我六两银子!而且凭这票,说是到棋盘街总号,还是东西单哪个分号,都能取出现银!”
“能取得出来吗?别是画饼充饥,到时候……”有人泼冷水。
“皇上金口玉言,周尚书、陆尚书这样的大官坐镇,还有那么多家晋商徽商都真金白银存进去了,官府开的金字招牌,总……总不能骗我们这些小民吧?”王掌柜虽然心里也如同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但此刻只能强自镇定,为自己打气,也是说给周围的人听。
有了王掌柜这个“榜样”,陆续开始有效仿者。
一些家中略有积蓄、寻求财产稳妥增值的富户,派了管家或子侄,拿着几百两甚至上千两的银票或银锭,神色谨慎地走入银行;
一些小本经营的商贩,将日常营业收来的散碎银两仔细称量、包好,凑成十两、二十两的整数存入,既图个存放安全,也贪图那点看似微薄却稳定的利息;
甚至还有一些消息灵通的官员府邸,派出心腹家人,拿着不算太多的小额银钱去“投石问路”,试探虚实。
当然,固守旧观念、持怀疑态度者仍占大多数。他们聚在银行附近的茶棚、街角,交头接耳,议论纷纷,脸上写满了不信任。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再看看,不急,开头自然要做足样子给皇上和百姓看。”
“说得是,宝钞当年发行时不也信誓旦旦?结果如何?前车之鉴啊!”
“我可不敢把全家老小的嚼谷都放在这一张纸上,任你说得天花乱坠,还是埋在自己家地窖里最踏实。”
“且看他们这新鲜劲儿能保持几天,能不能真随时兑出白花花的银子来……”
信任的建立,绝非一蹴而就。
银行开业首日,虽然场面极其火爆,吸引了全城目光,引发了巨大轰动,但真正敢于将大部分身家性命存入其中的普通百姓和中小富户仍是少数,存入的也多是带有试探性质的、占其总资产比例不大的小额资金。
根深蒂固的疑虑、对纸币的天然不信任、以及对未知风险的恐惧,如同一道道无形的墙壁,仍然牢固地横亘在银行与大多数民众之间。然而,毕竟迈出了从无到有的最关键的第一步,那扇通往现代金融体系的大门,已经被皇帝的无上权威和商界巨头的集体行动,强行推开了一道宽阔的缝隙,阳光和风,已经开始涌入。
忙碌、喧嚣、紧张、激动人心的一天终于落下帷幕。
夜色如同巨大的幕布,笼罩了北京城,但棋盘街上的大明皇家银行总部,以及分散在各处的五家分号,却依旧灯火通明,如同黑夜中指引方向的灯塔。
沈默带着第一批选拔出来的、眼带血丝却精神亢奋的银行职员,还在挑灯夜战,连夜清点、核对、登记、入库那如潮水般涌来的、混杂着商帮巨额款项和百姓零星小额的存银,建立严格、清晰、可供追溯的账目档案体系,确保明日开门,一切都能有条不紊。
陆仁拖着灌了铅般疲惫却又被巨大成就感充斥的身躯,婉拒了同僚的庆功邀约,乘着马车回到了西山格物院。
白天的钟声、万岁声、唱票声、百姓的议论声仿佛还在耳边嗡嗡作响,但他更需要这片熟悉而宁静的土地,来沉淀过于激荡的心绪,思考下一步的方向。
然而,他刚踏入自己在格物院那间堆满书籍图纸的公事房,连口热茶都还没来得及喝,农学院的一位姓李的副院长就满脸激动、几乎是踉跄着冲了进来,连平日最讲究的官场礼节都抛到了九霄云外:
“陆大人!陆大人!天大好消息!成了!真的成了!”
陆仁心中猛地一紧,第一个念头便是银行运营出了什么致命的纰漏,声音都不由得提高了半分:“何事如此惊慌?是银行那边……”
“不是银行!是地里!是那些海外来的金贵种子!”李副院长喘着粗气,脸上因为极度兴奋而涨得通红,手舞足蹈地比划着,“土豆!玉米!还有那种红得像火、吃起来能喷火的辣椒! 按照您亲自指点的方法,在玻璃暖房和旁边特意辟出的试验田里精心伺候了这几个月……都成熟了!刚刚采收了一批样本! 陆大人,您快去亲眼看看吧!那产量……那长势……简直,简直不敢想象!”
什么?!
陆仁瞬间僵立在原地,浑身的疲惫仿佛被一股强大的电流瞬间驱散,一股难以言喻的热流从心底直冲头顶。
他猛地站起身,甚至顾不上整理一下因奔波一日而略显褶皱的官袍,声音因激动而带着一丝微颤:“快!立刻带我去看!”
夜色深沉,陆仁大步流星,几乎是跑着冲出了公事房,向着农学院试验田的方向疾步而去。
身后,是北京城方向隐约的灯火,那里,一座金融巨舰刚刚鸣笛启航;
前方,是西山脚下在夜色中静谧沉睡的田野,那里,蕴含着让帝国摆脱饥饿魔咒的无限希望。
银行的成立,为帝国注入了前所未有的金融活力与制度自信;
而这些悄然成熟的高产作物,则预示着解决千百年来困扰华夏大地的粮食短缺问题的曙光,或许真的已经降临。
北京城的天空澄澈如洗,阳光透过薄云,洒在棋盘街新落成的宏伟建筑上,为其镀上了一层耀眼的金辉。
这座五层楼宇,水泥筑基,飞檐斗拱间保留了传统殿宇的庄重,却又大胆采用了格物院研发的大幅透明玻璃窗,使得室内光线明亮,内外通透,成为整条街道最引人注目的所在。
楼宇正门上方,那面由弘治皇帝御笔亲书的金匾——“大明皇家银行”,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象征着无上的皇权与信誉。
金匾两侧,从楼顶垂下的巨大明黄绸缎条幅,以浓墨书写着“汇通天下,信立九州”八个遒劲大字,在风中猎猎作响,气势磅礴。
这便是大明皇家银行的总部。
与此同时,在东四牌楼、西单牌楼、鼓楼斜街,以及棋盘街、城隍庙市,五家装饰统一、门前皆立有铸铁的“元宝缠枝”标识柱的分号,也已悄然敞开了大门,如同六颗强有力的心脏,开始为帝国的经济血脉注入新的活力。
银行总部前的广场,早已被清场并由身着鲜明铠甲的禁军和顺天府衙役层层把守,肃穆森严。
广场四周,彩旗迎风招展,人头攒动,万头攒动。获邀的文武百官按品级端坐在搭建好的观礼棚内,各国使节衣着各异,好奇地打量着这一切,而那些曾参与“咨议”的各大商帮首领及其家眷,则坐在另一侧区域,神色间既有自豪,也夹杂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审慎。
更外围,则是闻讯而来、挤得水泄不通的京城百姓,贩夫走卒、士子文人、深闺妇人……他们踮着脚尖,伸长脖子,议论声、惊叹声、小贩的叫卖声汇成一片喧嚣的海洋,空气中弥漫着一种节日般的躁动与对未知事物的巨大好奇。
吉时将至,忽然,浑厚的钟声自钟鼓楼方向传来,一连九响,声震全城。紧接着,净鞭三响,清脆震耳,压下了所有的喧嚣。皇家仪仗队奏响了庄严的礼乐。
“陛下——驾到——!”
随着司礼太监一声高亢悠长、极具穿透力的唱喏,全场霎时万籁俱寂,如同被无形的力量抚平。所有官员、商贾、百姓,如同潮水般齐刷刷跪伏在地,山呼“万岁”之声如同雷鸣,在广场上空回荡,震人心魄。
只见弘治帝朱佑樘身着明黄色十二章纹龙袍,头戴翼善冠,在太子朱厚照、内阁阁老及大批锦衣扈从、宫廷内侍的簇拥下,缓步登上了银行总部大门前那座披覆着明黄绸缎的高台。
皇帝亲临一个“银钱衙门”的开业仪式,这在本朝乃至前朝,都是破天荒的头一遭,其背后蕴含的重视与决心,令在场每一个人都感到一种沉重的分量。
弘治帝立于台前,目光沉静而深邃,缓缓扫过下方黑压压的、跪伏着的臣民,掠过那崭新而独特的银行大楼,最终投向远方。他并未携带演讲稿,声音沉稳而有力,清晰地传入每一个竖起的耳朵里:
“朕,承天命,抚育万民,夙夜匪懈。今躬临于此,非为观楼宇之华美,乃为见证我大明又一强国利民之基业——‘大明皇家银行’,正式创立!”
他略微停顿,让话语的力量沉淀。
“钱法之通塞,关乎国计,系于民生。往日银钱转运之艰,成色淆乱之弊,商民深受其苦,朝廷亦为之忧。此银行之设,旨在聚通天下之财,解万民之忧,立国家之信!以朝廷之威信为基石,行便利商旅、滋生利息之实,开启金融之新篇!”
他的声音逐渐高昂,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决断:“此乃国策,非权宜之计!望银行上下,自周爱卿、沈爱卿以降,务必恪尽职守,秉持公心,以信立行,以诚待民,以利固本!若有贪墨渎职、败坏信誉者,无论何人,定严惩不贷!朕,与天下臣民,共鉴此言!”
“陛下圣明!万岁!万岁!万万岁!”更加狂热的声浪再次席卷广场,许多百姓激动得热泪盈眶,天子的亲口承诺,在他们心中具有无与伦比的力量。
皇帝简短而极富感染力的定调之后,仪式进入核心环节。
户部尚书,同时也是被皇帝任命兼任银行首任行长的周经,身着崭新的一品仙鹤补子绯色官袍,步履沉稳地上前,首先宣读了皇帝关于银行架构与主要官员的任命诏书。
除了他本人以户部尚书身份兼任行长,最引人瞩目,也引起一阵细微骚动的,是原工部郎中沈默,被破格擢升为正四品银行副行长,实授“督理银行事务”之职,全权负责银行的日常运营管理。
同时,诏书明确了银行内部一套全新的职官体系:设总办(从五品)、会办(正六品)、襄办(从六品)、经承(正八品)、帖写(未入流)等职,品级分明,试图将这套全新的、带有专业色彩的金融体系,稳妥地嵌入传统的官僚架构之中。
紧接着,便是整个仪式中最为直观、也最震撼人心的环节——公开唱票纳储。
在弘治帝、文武百官、各国使节以及万千百姓的注视下,银行总部那两扇沉重的、包裹着黄铜钉饰的橡木大门,由四名力士缓缓推开,发出沉闷而庄严的声响,露出了内部光可鉴人的大理石地面、打磨精致的硬木柜台以及柜台后那些身穿统一深蓝色制服、神情紧张而专注的银行职员。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一切都显得井然有序,与传统钱庄的昏暗嘈杂截然不同。
沈默作为副行长,亲自走到台前一张铺着明黄绸缎的长案后,案上整齐地码放着厚厚一叠以特制纸张、多色套印技术制作的精美存单。他深吸一口气,努力平复内心的激动,用经过训练的、清晰而洪亮的声音,透过铁皮喇叭,开始唱名:
“山西票号同业公会,认存白银,一百五十万两——!”
声音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在人群中激起巨大波澜。只见那位晋商王会长,身着簇新的绸缎袍服,神色庄重,在两名银行高级职员、一名户部郎官以及一名都察院御史的共同见证下,指挥着数十名统一着装、健硕有力的伙计,将一箱箱贴着户部与银行双重封条、需要两人才能抬动的沉重银箱,步伐稳健地、一箱接一箱地抬入银行侧门通往地下银库的通道。
同时,他从沈默手中,郑重无比地接过了那张代表着巨额财富与国家信誉的存单,并向高台上的皇帝方向深深一揖。
“徽州商帮,认存白银,一百万两——!”
“浙江宁波、龙游商帮,认存白银,八十万两——!”
“广东广州商帮,认存白银,七十万两——!”
“福建泉州、漳州商帮,认存白银,六十万两——!”
……
每唱出一个名字和一个令人咋舌的庞大数字,都会在围观百姓中引发一阵抑制不住的惊呼和浪潮般的议论。看着那些平日里遥不可及、富甲一方的商界巨擘,真真切切地将堆积如山的白银运入那栋新奇的大楼,换取那一张张看似轻飘飘的纸券,这种视觉和心理上的冲击力是空前的。
“额滴娘诶!一百五十万两!堆起来怕不是一座小山!”
“都……都存进去了?就换那么一张纸?他们怎么就那么放心?”
“没听见皇上都发话了吗?天子金口玉言,还能有假?”
“乖乖,存进去一年白得三厘利钱,这好事哪找去?”
“看看,还有御史老爷在旁边盯着呢,做不得假!”
商帮的巨额存银,在皇帝和万民的亲眼见证下,完成了极具象征意义的“入库”流程,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存款行为,更是一场精心策划的、展示朝廷与商业资本联合背书银行信誉的盛大演出。
隆重的开业典礼结束后,银行总部及五家分号正式对外营业。厚重的大门完全敞开,欢迎任何人进入。早已按捺不住的人群,开始如同潮水般向银行门口汇聚、试探。
起初,大多数人仍停留在看热闹的阶段,挤在门口向内张望,却不敢轻易跨过那道门槛。
但银行内部明亮整洁的环境、职员们虽然略显生疏却努力保持的客气态度(他们都经历了沈默主导的紧急礼仪培训)、墙上悬挂的由银钱监理署和都察院联合用印、承诺“见票即兑、足额备付”的巨幅告示,尤其是回想起刚才皇帝亲临、商帮巨款入库的场景……一些心思活络或者胆量较大的人,开始按捺不住了。
一个在东市经营绸缎庄的王掌柜,怀里紧紧揣着一个蓝布包裹,里面是他多年积攒下来、准备扩大铺面的二百两银子。他在银行门口来回踱步,额头上渗出汗珠,目光不断在银行大门和周围人群脸上逡巡。
最终,他猛地一跺脚,像是下定了某种决心,分开人群,迈步跨入了那扇对他而言象征着未知与希望的大门。片刻之后,他手里捏着一张墨迹未干的二百两面额存单,脸上混合着忐忑、肉疼和一丝隐约的兴奋走了出来,立刻被相熟的街坊和好奇者围住。
“王掌柜,真存了?那么多银子就换这张纸?”
“存了!豁出去了!”王掌柜扬了扬手中的存单,声音因激动而有些发颤,“瞧见没,皇家银行的票子!写得明明白白,一年后连本带利,多给我六两银子!而且凭这票,说是到棋盘街总号,还是东西单哪个分号,都能取出现银!”
“能取得出来吗?别是画饼充饥,到时候……”有人泼冷水。
“皇上金口玉言,周尚书、陆尚书这样的大官坐镇,还有那么多家晋商徽商都真金白银存进去了,官府开的金字招牌,总……总不能骗我们这些小民吧?”王掌柜虽然心里也如同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但此刻只能强自镇定,为自己打气,也是说给周围的人听。
有了王掌柜这个“榜样”,陆续开始有效仿者。
一些家中略有积蓄、寻求财产稳妥增值的富户,派了管家或子侄,拿着几百两甚至上千两的银票或银锭,神色谨慎地走入银行;
一些小本经营的商贩,将日常营业收来的散碎银两仔细称量、包好,凑成十两、二十两的整数存入,既图个存放安全,也贪图那点看似微薄却稳定的利息;
甚至还有一些消息灵通的官员府邸,派出心腹家人,拿着不算太多的小额银钱去“投石问路”,试探虚实。
当然,固守旧观念、持怀疑态度者仍占大多数。他们聚在银行附近的茶棚、街角,交头接耳,议论纷纷,脸上写满了不信任。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再看看,不急,开头自然要做足样子给皇上和百姓看。”
“说得是,宝钞当年发行时不也信誓旦旦?结果如何?前车之鉴啊!”
“我可不敢把全家老小的嚼谷都放在这一张纸上,任你说得天花乱坠,还是埋在自己家地窖里最踏实。”
“且看他们这新鲜劲儿能保持几天,能不能真随时兑出白花花的银子来……”
信任的建立,绝非一蹴而就。
银行开业首日,虽然场面极其火爆,吸引了全城目光,引发了巨大轰动,但真正敢于将大部分身家性命存入其中的普通百姓和中小富户仍是少数,存入的也多是带有试探性质的、占其总资产比例不大的小额资金。
根深蒂固的疑虑、对纸币的天然不信任、以及对未知风险的恐惧,如同一道道无形的墙壁,仍然牢固地横亘在银行与大多数民众之间。然而,毕竟迈出了从无到有的最关键的第一步,那扇通往现代金融体系的大门,已经被皇帝的无上权威和商界巨头的集体行动,强行推开了一道宽阔的缝隙,阳光和风,已经开始涌入。
忙碌、喧嚣、紧张、激动人心的一天终于落下帷幕。
夜色如同巨大的幕布,笼罩了北京城,但棋盘街上的大明皇家银行总部,以及分散在各处的五家分号,却依旧灯火通明,如同黑夜中指引方向的灯塔。
沈默带着第一批选拔出来的、眼带血丝却精神亢奋的银行职员,还在挑灯夜战,连夜清点、核对、登记、入库那如潮水般涌来的、混杂着商帮巨额款项和百姓零星小额的存银,建立严格、清晰、可供追溯的账目档案体系,确保明日开门,一切都能有条不紊。
陆仁拖着灌了铅般疲惫却又被巨大成就感充斥的身躯,婉拒了同僚的庆功邀约,乘着马车回到了西山格物院。
白天的钟声、万岁声、唱票声、百姓的议论声仿佛还在耳边嗡嗡作响,但他更需要这片熟悉而宁静的土地,来沉淀过于激荡的心绪,思考下一步的方向。
然而,他刚踏入自己在格物院那间堆满书籍图纸的公事房,连口热茶都还没来得及喝,农学院的一位姓李的副院长就满脸激动、几乎是踉跄着冲了进来,连平日最讲究的官场礼节都抛到了九霄云外:
“陆大人!陆大人!天大好消息!成了!真的成了!”
陆仁心中猛地一紧,第一个念头便是银行运营出了什么致命的纰漏,声音都不由得提高了半分:“何事如此惊慌?是银行那边……”
“不是银行!是地里!是那些海外来的金贵种子!”李副院长喘着粗气,脸上因为极度兴奋而涨得通红,手舞足蹈地比划着,“土豆!玉米!还有那种红得像火、吃起来能喷火的辣椒! 按照您亲自指点的方法,在玻璃暖房和旁边特意辟出的试验田里精心伺候了这几个月……都成熟了!刚刚采收了一批样本! 陆大人,您快去亲眼看看吧!那产量……那长势……简直,简直不敢想象!”
什么?!
陆仁瞬间僵立在原地,浑身的疲惫仿佛被一股强大的电流瞬间驱散,一股难以言喻的热流从心底直冲头顶。
他猛地站起身,甚至顾不上整理一下因奔波一日而略显褶皱的官袍,声音因激动而带着一丝微颤:“快!立刻带我去看!”
夜色深沉,陆仁大步流星,几乎是跑着冲出了公事房,向着农学院试验田的方向疾步而去。
身后,是北京城方向隐约的灯火,那里,一座金融巨舰刚刚鸣笛启航;
前方,是西山脚下在夜色中静谧沉睡的田野,那里,蕴含着让帝国摆脱饥饿魔咒的无限希望。
银行的成立,为帝国注入了前所未有的金融活力与制度自信;
而这些悄然成熟的高产作物,则预示着解决千百年来困扰华夏大地的粮食短缺问题的曙光,或许真的已经降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