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9章 蓉城的尽头不是串串!而是蛋烘糕!-《特厨探店:开局神级味蕾,锤爆黑》

  蛋烘糕?

  这两个字从陈元嘴里吐出,清晰无比。

  现场的气氛,有那么一瞬间的凝固。

  四个脑袋,除了张雪若有所思,剩下三个都写满了大大的问号。

  小李猛地推了推鼻梁上的黑框眼镜,镜片后的双眼,写满了难以置信。

  他措辞谨慎,生怕自己的话听起来像在质疑偶像。

  “元哥,那个……蛋烘糕……不就是个街边小点心吗?”

  “咱们刚从神级馆子里出来,经历了八菜一汤的洗礼,这收官之战……就用它?”

  小李的声音越说越小,那股巨大的心理落差,几乎要从他每一个毛孔里溢出来。

  丁晓曼和江语希也懵了。

  两个漂亮的小脑袋凑在一起,交换着困惑的眼神。

  她们当然不陌生这个名字,京城魔都的精致甜品店里,改良版吃过不少。

  可那些被包装成艺术品的小东西,在她们认知里,顶多算下午茶点缀。

  跟“解腻消食”、“完美句号”这些充满仪式感的词,根本不沾边。

  “小师叔,你开玩笑的吧?”

  丁晓曼鼓着腮帮子,她那被填满的胃,正对这个提议发出无声的抗议。

  只有张雪,双臂环胸,眼神了然,轻轻挑了挑眉。

  “你说的那种,该不会是推着破自行车,在犄角旮旯里卖的吧?”

  陈元打了个响指,赞许地冲张雪点头。

  “小雪懂我。”

  “对,就是最老式,最传统,甚至有点简陋的那种。”

  他转过头,看着依旧满脸写着“我不理解”的三人,脸上浮现出高深莫测的笑。

  “你们啊,太年轻,不懂美食的真谛。”

  陈元清了清嗓子,开启了他的“美食小令”。

  “一顿酣畅淋漓的盛宴之后,舌头和肠胃,都进入了高度兴奋后的疲惫期。”

  “此刻,任何过于刺激或复杂的味道,都不是享受,是负担,是内卷。”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众人,声音里带着一种奇特的引导力。

  “而一个真正顶级的蛋烘糕,恰好是所有美食的退烧药,是味蕾的温柔乡。”

  “外壳微脆,是烘烤的焦香;内里绵软,是纯粹的蛋与米香。”

  “热乎乎一口,甜咸丰俭,悉听尊便。”

  “它像一个温柔的使者,不会冲击你疲惫的味蕾,而是轻轻抚平舌尖所有的褶皱,用最质朴的方式告诉你——好了,今天的享受,到此为止,一切都刚刚好。”

  陈元的声音不快,却带着一种奇特的温度。

  每个字,都清晰地敲在众人心上。

  他说的不是一种小吃,而是一种返璞归真的生活哲学,是大餐之后最完美的休止符。

  江语希和丁晓曼听得一愣一愣。

  两人下意识对视,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好像有点道理”的神色。

  她们口中的唾液,开始加速分泌。

  被他这么一说,那个平平无奇的蛋烘糕,突然就光芒万丈,高级起来了。

  “那……那我们去哪儿找你说的‘神级’蛋烘糕?”

  丁晓曼被彻底说服,晃着江语希的胳膊,已经等不及了。

  “跟我来。”

  陈元神秘一笑,领着众人,毅然拐进了一条比之前更深、更窄的巷子。

  巷口仿佛一道结界,瞬间隔绝了主街的喧嚣。

  四周安静得只剩彼此的脚步声和呼吸声。

  几盏昏黄的老式路灯,将他们的影子在青石板路上拉得长长的。

  霸道蛮横的串串香气,在这里被彻底滤尽。

  取而代之的,是另一种香。

  清淡,却更霸道,直往鼻腔里钻。

  不是工业糖精的甜腻,而是鸡蛋、面粉和白糖,在恰到好处的高温下,散发出的那种最原始、最温暖,能勾起童年回忆的治愈味道。

  巷子深处,幽暗的尽头。

  一盏孤零零的、功率极低的白炽灯下,停着一辆锈迹斑斑的老旧二八大杠。

  自行车后座,焊着个简陋的铁架子,架着一个小小的蜂窝煤炉。

  炉火不旺,幽幽红光映着两只小巧的、被岁月熏得乌黑锃亮的铜质平底锅。

  一个头发花白,背影佝偻,戴着老花镜的婆婆,正坐在油光发亮的小马扎上。

  她手里没拿铲子,只用一双长得夸张的竹筷,全神贯注地盯着炉上的小锅,动作专注而虔信。

  旁边,站着个同样头发花白,但腰板笔直的老爷子,负责装袋、收钱,动作不快,却有条不紊。

  没有招牌,没有吆喝,没有二维码。

  只有那若有若无,却萦绕巷中的香气,是这里唯一的名片。

  陈元停下脚步,脸上露出找到宝藏的笑容。

  “就是这儿了。”

  他们放轻脚步走上前去,生怕惊扰了这份宁静。

  “婆婆,要几个蛋烘糕。”

  陈元的声音压得很低,带着对这份手艺的尊重。

  婆婆头也没抬,依旧死死盯着她的锅,只用浓重蓉城口音的普通话,言简意赅地吐出两个字。

  “排队。”

  陈元几人一愣,这才发现,身前昏暗的灯影里,早有三四个本地人模样的年轻人,正安安静静地排着队,谁也不说话。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老爷子抬起头,看了他们这群“外来者”一眼,慢悠悠地补充。

  “排队。”

  “一人,最多两个。”

  “甜咸各一,多了不做。”

  他声音沙哑,语气里却透着一股不容商量的固执和骄傲。

  江语希和丁晓曼再次对视,都从对方眼里看到了一丝新奇和兴奋。

  吃个街边小吃,规矩这么多?

  老板也太有性格了!

  但越是这样,她们心里的期待感就越是几何倍数地爆棚。

  “有脾气的店家,手艺绝对差不了。”

  江语希压低声音,在丁晓曼耳边兴奋地嘀咕。

  这是她们跟着陈元南征北战,总结出的第一条“美食铁律”。

  队伍前进的速度,堪比蜗牛。

  因为老婆婆的每个动作,都慢得一丝不苟。

  她用长柄汤勺,舀一勺金黄色面糊,不多不少。

  手腕轻转,面糊倒入预热的小铜锅,“滋啦”一声,是整条巷子最动听的音乐。

  她再转动手腕,面糊便均匀铺满锅底,形成完美的圆形。

  盖上小锅盖,烘烤。

  她不看表,全凭几十年的肌肉记忆,时间一到,准时开盖。

  一张边缘焦脆,内里蓬松起泡的完美蛋饼,成型了。

  接着,她根据客人的要求,用长筷飞快铺上馅料,再灵巧地于中线一合,对折成漂亮的半月形。

  所有动作沉静而连贯,带着匠人特有的韵律,赏心悦目。

  终于,在漫长的等待后,轮到了他们。

  “要啥子馅儿的?”

  婆婆终于抬起高贵的头颅,透过厚厚的老花镜片,淡淡扫了他们一眼。

  陈元的目光,落在自行车把上挂着的小木牌上。

  白色和红色的粉笔,歪歪扭扭地写着十几种馅料。

  甜口:芝麻白糖、奶油、红豆沙、巧克力。

  咸口:老坛酸菜肉末、麻辣土豆丝、香辣大头菜。

  而在所有馅料的最下方,一个用红色粉笔狠狠圈起来的选项,格外醒目——

  “招牌怪味”。

  “婆婆,一个招牌怪味,一个芝麻白糖。”陈元开口说道。

  “嗯。”

  婆婆浑浊的眼中闪过一丝几不可察的波动,似乎是对他这个选择的认可,点了点头。

  其他人也纷纷报上自己想要的口味。

  江语希要了奶油和麻辣土豆丝。

  丁晓曼这个小甜心,则锁定了巧克力和奶油肉松这两个热量炸弹。

  婆婆没再多话,默默记下,低下头,重新开始她那艺术创作般的工序。

  小铜锅在微火上,再次发出“滋滋”的声响。

  极致的蛋奶香气,混着芝麻的甜香、麻辣的咸香,在微凉的夜风中肆意弥漫。

  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那两口神奇的小锅。

  终于,婆婆用一张干净的油纸,托着第一个滚烫的蛋烘糕,递到陈元面前。

  “招牌怪味”的。

  金黄色的半月糕体,边缘烤得焦香酥脆,像一圈蕾丝花边,微微翘起。

  内里被塞得鼓鼓囊囊,绵软的糕体下,隐约能看到诱人的红油色泽。

  一股难以形容的,咸、甜、麻、辣、香交织的复杂气味,裹挟着滚烫的热气,扑面而来。

  小李的直播镜头,在这一刻,无比精准地,死死对准了陈元手中那个小小的、滚烫的、散发着致命诱惑的——

  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