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境矿坑的行动细节被列为更高密级,沈清辞的生活似乎暂时回归了某种“正常”。她正式以“青鸾”的代号和“特殊病例研究室”负责人的身份,在京城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开始了新的工作。研究室窗明几净,设备先进,助手王研究员沉默寡言却效率极高,为她处理了大量行政和基础实验工作,让她能专注于核心研究。
明面上,她接手的第一个病例,是通过医院正常渠道转来的。患者是一位退休的老工程师,姓周,因不明原因的持续高烧、脏器功能衰竭入院,常规抗感染和治疗效果不佳,病情危重,医院组织了多次会诊均束手无策,最终抱着试一试的态度,转到了这个新成立的“特殊”研究室。
沈清辞仔细翻阅着厚厚的病历,眉头微蹙。症状看似是严重的全身性感染合并多器官衰竭,但病原体检测始终阴性,炎症指标也与典型的败血症不符。更像是一种……缓慢而顽固的、从内部侵蚀生命根基的毒素,或者能量损伤?
她换上白大褂,走进隔离病房。病床上的周老工程师形容枯槁,呼吸微弱,依靠仪器维持着生命体征。沈清辞伸出三指搭上他的腕脉,精神力如同最精密的探针,悄然深入。
果然!在他的经脉和脏腑深处,萦绕着一股极其隐晦、却带着熟悉阴冷感的能量残余!这能量并非“黑石”那种霸道直接的辐射,更像是一种被削弱、被代谢后残留的痕迹,但其侵蚀的本质同源!周老工程师,很可能在不知情的情况下,长期接触过某种与“黑石”相关的、低剂量的污染源!
病因指向明确,但污染源在哪里?沈清辞立刻询问了周老的家属。据他儿子回忆,老人退休后唯一的爱好就是摆弄些矿石标本,书房里有个柜子专门存放他从各地收集来的“石头”。
沈清辞心中一动,在得到家属同意并做好严密防护后,她与王研究员一起进入了周老的书房。那个收藏柜里,果然摆放着大大小小数十块矿石标本。沈清辞的精神力细细扫过,最终锁定在了一块毫不起眼的、深灰色带白色纹路的鹅卵石状石块上。就是它!散发着极其微弱、但属性与“黑石”同源的阴冷能量!看来,这种神秘矿石,可能以多种形态、不同强度散布在某些特定区域,普通人无意中接触,长期累积便会致病。
返回医院后,沈清辞制定了针对性的治疗方案。她以研究室的名义,申请使用了一些强效的金属螯合剂和自由基清除剂(符合当前医疗认知),结合自己独特的中医针灸和推拿手法,疏导那股残留的阴性能量。更重要的是,她在给周老喂服的特制中药汤剂和静脉营养液中,都极其小心地掺入了微量的、经过高度稀释的灵泉精华,用以修复被侵蚀的细胞和组织,激发他自身的生机。
治疗过程缓慢而艰难,沈清辞几乎每天都泡在病房和研究室,观察记录着每一个细微的变化。期间,母亲苏婉柔打来了电话,声音里满是牵挂:“清辞,在新单位还习惯吗?听说你接手了个很重的病人?别太累着自己,要注意休息啊……家里炖了汤,让你爸给你送去?”
听着母亲絮絮的叮嘱,感受着那份纯粹的关爱,沈清辞疲惫的心仿佛被温水浸润。她压下鼻尖的酸意,语气轻快地回答:“妈,我挺好的,同事都很照顾我。病人情况在好转,您别担心。汤……等我周末休息回去喝,您和爸也照顾好自己。”
挂了电话,她深吸一口气,将家的温暖转化为继续前行的力量。她知道,自己走的这条路,注定无法常伴父母膝下,但守护更多像周老这样的家庭,让更多父母不必承受失去亲人的痛苦,或许是她能给出的、另一种形式的回报。
在她的不懈努力和灵泉潜移默化的滋养下,周老工程师的病情在入院一周后,终于出现了转机!持续不退的高热开始缓慢下降,衰竭的脏器功能指标有了轻微回升的迹象,虽然依旧危重,但至少稳住了恶化趋势,出现了一线生机!
这个消息在医院内部引起了不小的震动。几位之前参与会诊、对沈清辞能力持保留态度的老专家,在查看了最新的检查报告后,也不得不承认这个年轻得过分的研究室负责人,确实有其独到之处。
这天晚上,沈清辞还在研究室里整理周老的治疗数据和能量残留的分析报告(她用自己的方式记录),门外传来了熟悉的、沉稳的脚步声。
陆战北推门而入。他依旧是一身军装,似乎刚从某个会议下来,肩章带着室外的寒气。
“周工的病例,我看了简报。”他没有客套,直接走到她的办公桌前,目光落在她正在书写的、夹杂着特殊符号的记录本上,“进展不错。”
他的肯定简短而有力。沈清辞抬起头,对上他深邃的目光,能感觉到他这次来,并非仅仅为了肯定她的工作。
“能量残留分析,有结果了吗?”他问道,语气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关注。
沈清辞将一份经过处理的、隐去了精神力探测细节的分析报告递给他:“基本确定,与‘黑石’同源,但能量强度弱化很多,像是长期低剂量接触导致。污染源已经找到,是他个人收藏的一块矿石标本。”
陆战北快速浏览着报告,眼神越来越冷。“又是矿石……看来,这东西的散布范围,比我们想象的更广,形式也更隐蔽。”他放下报告,看向沈清辞,“总部对周工的情况很重视。他退休前,参与过几个国家级的重要工程项目。他的康复,不仅关乎一条生命,也可能帮助我们找到更多线索。”
沈清辞瞬间明白了这话的分量。周老的病,可能并非偶然!
“我会尽力。”她郑重承诺。
陆战北点了点头,忽然话锋一转,语气似乎随意了些:“你用的针灸手法,还有那药方里几位药材的配伍……有点意思。看来,那本手抄本没白送。”
沈清辞心中微动。他果然注意到了!她并没有完全照搬古籍,而是将其中的理论与玉简知识、现代医学结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治疗思路。
“只是些尝试。”她谨慎地回答,没有深入。
陆战北也没再追问,只是深深看了她一眼,那眼神仿佛在说“我知道你有所保留,但目前无妨”。他转身走到窗前,看着外面医院的点点灯火,沉默了片刻。
“做好准备。”他背对着她,声音低沉,“‘黑石’的线索不会只有这一条。周工这边稳住后,可能会有新的任务,涉及更核心的区域。”
陆战北离开后,研究室里重新恢复了寂静。沈清辞坐在椅子上,心情却无法平静。周老病例的成功,不仅证明了她的能力,更让她意识到,“黑石”的阴影早已无声无息地渗透进来,影响着普通人的生活。而她和她的研究室,似乎正被推向应对这股暗流的前沿。
她走到窗边,看着楼下陆战北坐进吉普车,绝尘而去。他带来的既是肯定,也是更大的压力和新任务的预告。他们之间的关系,在一次次并肩作战和秘密共享中,似乎不再仅仅是监管与被监管,多了一层难以言喻的、基于共同目标和能力的微妙联结,但这联结之下,依旧是深不可测的试探与警惕。
她抬手,轻轻触摸着白大褂上冰冷的纽扣。这身衣服,不仅是医者的象征,也成了她参与这场无声战争的戎装。前路依旧迷雾重重,但至少,她已经在属于自己的阵地上,点亮了一盏微弱的灯。
周老病房里生命监护仪规律的滴答声,透过走廊隐约传来,如同黑夜中持续跳动的心脏,微弱,却顽强。
而这,仅仅是她作为“青鸾”的第一课。更大的风浪,或许就在下一个转角,蓄势待发。她需要更快地成长,积累更多的“筹码”,才能在这愈发复杂的棋局中,守住自己想守护的一切,并……窥见那隐藏在所有谜团背后的真相。
明面上,她接手的第一个病例,是通过医院正常渠道转来的。患者是一位退休的老工程师,姓周,因不明原因的持续高烧、脏器功能衰竭入院,常规抗感染和治疗效果不佳,病情危重,医院组织了多次会诊均束手无策,最终抱着试一试的态度,转到了这个新成立的“特殊”研究室。
沈清辞仔细翻阅着厚厚的病历,眉头微蹙。症状看似是严重的全身性感染合并多器官衰竭,但病原体检测始终阴性,炎症指标也与典型的败血症不符。更像是一种……缓慢而顽固的、从内部侵蚀生命根基的毒素,或者能量损伤?
她换上白大褂,走进隔离病房。病床上的周老工程师形容枯槁,呼吸微弱,依靠仪器维持着生命体征。沈清辞伸出三指搭上他的腕脉,精神力如同最精密的探针,悄然深入。
果然!在他的经脉和脏腑深处,萦绕着一股极其隐晦、却带着熟悉阴冷感的能量残余!这能量并非“黑石”那种霸道直接的辐射,更像是一种被削弱、被代谢后残留的痕迹,但其侵蚀的本质同源!周老工程师,很可能在不知情的情况下,长期接触过某种与“黑石”相关的、低剂量的污染源!
病因指向明确,但污染源在哪里?沈清辞立刻询问了周老的家属。据他儿子回忆,老人退休后唯一的爱好就是摆弄些矿石标本,书房里有个柜子专门存放他从各地收集来的“石头”。
沈清辞心中一动,在得到家属同意并做好严密防护后,她与王研究员一起进入了周老的书房。那个收藏柜里,果然摆放着大大小小数十块矿石标本。沈清辞的精神力细细扫过,最终锁定在了一块毫不起眼的、深灰色带白色纹路的鹅卵石状石块上。就是它!散发着极其微弱、但属性与“黑石”同源的阴冷能量!看来,这种神秘矿石,可能以多种形态、不同强度散布在某些特定区域,普通人无意中接触,长期累积便会致病。
返回医院后,沈清辞制定了针对性的治疗方案。她以研究室的名义,申请使用了一些强效的金属螯合剂和自由基清除剂(符合当前医疗认知),结合自己独特的中医针灸和推拿手法,疏导那股残留的阴性能量。更重要的是,她在给周老喂服的特制中药汤剂和静脉营养液中,都极其小心地掺入了微量的、经过高度稀释的灵泉精华,用以修复被侵蚀的细胞和组织,激发他自身的生机。
治疗过程缓慢而艰难,沈清辞几乎每天都泡在病房和研究室,观察记录着每一个细微的变化。期间,母亲苏婉柔打来了电话,声音里满是牵挂:“清辞,在新单位还习惯吗?听说你接手了个很重的病人?别太累着自己,要注意休息啊……家里炖了汤,让你爸给你送去?”
听着母亲絮絮的叮嘱,感受着那份纯粹的关爱,沈清辞疲惫的心仿佛被温水浸润。她压下鼻尖的酸意,语气轻快地回答:“妈,我挺好的,同事都很照顾我。病人情况在好转,您别担心。汤……等我周末休息回去喝,您和爸也照顾好自己。”
挂了电话,她深吸一口气,将家的温暖转化为继续前行的力量。她知道,自己走的这条路,注定无法常伴父母膝下,但守护更多像周老这样的家庭,让更多父母不必承受失去亲人的痛苦,或许是她能给出的、另一种形式的回报。
在她的不懈努力和灵泉潜移默化的滋养下,周老工程师的病情在入院一周后,终于出现了转机!持续不退的高热开始缓慢下降,衰竭的脏器功能指标有了轻微回升的迹象,虽然依旧危重,但至少稳住了恶化趋势,出现了一线生机!
这个消息在医院内部引起了不小的震动。几位之前参与会诊、对沈清辞能力持保留态度的老专家,在查看了最新的检查报告后,也不得不承认这个年轻得过分的研究室负责人,确实有其独到之处。
这天晚上,沈清辞还在研究室里整理周老的治疗数据和能量残留的分析报告(她用自己的方式记录),门外传来了熟悉的、沉稳的脚步声。
陆战北推门而入。他依旧是一身军装,似乎刚从某个会议下来,肩章带着室外的寒气。
“周工的病例,我看了简报。”他没有客套,直接走到她的办公桌前,目光落在她正在书写的、夹杂着特殊符号的记录本上,“进展不错。”
他的肯定简短而有力。沈清辞抬起头,对上他深邃的目光,能感觉到他这次来,并非仅仅为了肯定她的工作。
“能量残留分析,有结果了吗?”他问道,语气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关注。
沈清辞将一份经过处理的、隐去了精神力探测细节的分析报告递给他:“基本确定,与‘黑石’同源,但能量强度弱化很多,像是长期低剂量接触导致。污染源已经找到,是他个人收藏的一块矿石标本。”
陆战北快速浏览着报告,眼神越来越冷。“又是矿石……看来,这东西的散布范围,比我们想象的更广,形式也更隐蔽。”他放下报告,看向沈清辞,“总部对周工的情况很重视。他退休前,参与过几个国家级的重要工程项目。他的康复,不仅关乎一条生命,也可能帮助我们找到更多线索。”
沈清辞瞬间明白了这话的分量。周老的病,可能并非偶然!
“我会尽力。”她郑重承诺。
陆战北点了点头,忽然话锋一转,语气似乎随意了些:“你用的针灸手法,还有那药方里几位药材的配伍……有点意思。看来,那本手抄本没白送。”
沈清辞心中微动。他果然注意到了!她并没有完全照搬古籍,而是将其中的理论与玉简知识、现代医学结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治疗思路。
“只是些尝试。”她谨慎地回答,没有深入。
陆战北也没再追问,只是深深看了她一眼,那眼神仿佛在说“我知道你有所保留,但目前无妨”。他转身走到窗前,看着外面医院的点点灯火,沉默了片刻。
“做好准备。”他背对着她,声音低沉,“‘黑石’的线索不会只有这一条。周工这边稳住后,可能会有新的任务,涉及更核心的区域。”
陆战北离开后,研究室里重新恢复了寂静。沈清辞坐在椅子上,心情却无法平静。周老病例的成功,不仅证明了她的能力,更让她意识到,“黑石”的阴影早已无声无息地渗透进来,影响着普通人的生活。而她和她的研究室,似乎正被推向应对这股暗流的前沿。
她走到窗边,看着楼下陆战北坐进吉普车,绝尘而去。他带来的既是肯定,也是更大的压力和新任务的预告。他们之间的关系,在一次次并肩作战和秘密共享中,似乎不再仅仅是监管与被监管,多了一层难以言喻的、基于共同目标和能力的微妙联结,但这联结之下,依旧是深不可测的试探与警惕。
她抬手,轻轻触摸着白大褂上冰冷的纽扣。这身衣服,不仅是医者的象征,也成了她参与这场无声战争的戎装。前路依旧迷雾重重,但至少,她已经在属于自己的阵地上,点亮了一盏微弱的灯。
周老病房里生命监护仪规律的滴答声,透过走廊隐约传来,如同黑夜中持续跳动的心脏,微弱,却顽强。
而这,仅仅是她作为“青鸾”的第一课。更大的风浪,或许就在下一个转角,蓄势待发。她需要更快地成长,积累更多的“筹码”,才能在这愈发复杂的棋局中,守住自己想守护的一切,并……窥见那隐藏在所有谜团背后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