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清宫,夜已深沉。宫灯将大殿映照得亮如白昼,却驱不散那弥漫在空气中的凝重。永乐皇帝朱棣并未安寝,依旧身着常服,坐于御案之后。案上堆积的奏章并未减少多少,但他此刻的目光却并未落在其上,而是望着殿外沉沉的夜色,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一方温润的玉镇纸,眉宇间带着一丝难以化开的疲惫与深沉。
北京城的暗流,他岂能不知?四子朱高燨的悄然归来,以及其在南京掀起的波澜,早已通过不同渠道摆在了他的案头。对这个儿子,他的心情复杂到了极点。是倚为干城的利器,亦是悬于头顶的利剑;是血脉相连的骨肉,更是难以掌控的变数。
就在这时,殿外值守的太监并未通传,但那两扇沉重的殿门,却无声无息地向内滑开了一道缝隙。一道月白的身影,如同融入月华一般,悄无声息地步入大殿,殿门在其身后又悄然合拢。
朱棣瞳孔微缩,握着镇纸的手指下意识地收紧。来了。
朱高燨步履从容,来到御阶之下,并未行礼,只是平静地望向龙椅上的父亲,唤了一声:“父皇。”
没有敬畏,没有疏离,平淡得如同寻常人家的父子晚间相遇。
朱棣深吸一口气,压下心头翻涌的情绪,目光锐利地审视着阶下的儿子。十余年未见,容颜未改,气质却愈发深不可测,那双眼眸中的平静,仿佛能吞噬一切光芒。他挥了挥手,示意殿内侍立的太监宫女全部退下。
直到大殿内只剩下父子二人,朱棣才缓缓开口,声音带着一丝沙哑和不容置疑的威严:“回来了?南京的事,是你做的?”
“是。”朱高燨回答得干脆利落,没有半分遮掩,“清理了几只老鼠,救回了该救的人。”
“该救的人?”朱棣眼神一凝,“苏怜雪?她真的还活着?”
“活着,”朱高燨语气依旧平淡,但眼中瞬间掠过的寒芒却让朱棣心头一凛,“被建文余孽囚禁在水牢之中,受尽折磨。”
朱棣沉默了片刻。苏怜雪的存在,牵扯着靖难旧事,也关乎老四的逆鳞。他沉声道:“活着就好。人现在何处?”
“儿臣已安置妥当。”朱高燨并未透露具体地点,语气中带着明显的保护意味,“她需要静养,不希望被任何人打扰。”
这话里的潜台词,朱棣如何听不出来?他深深看了朱高燨一眼,道:“朕知道了。她既是你的人,朕自然不会过问。不过,老四,你此番动静,是不是太大了些?南京留守司的奏报,可是将你描述得如同神魔临世一般!朝野上下,如今已是议论纷纷!”
朱高燨嘴角勾起一抹淡淡的弧度,似嘲非嘲:“儿臣不过是做了该做之事。若有些人因此坐立不安,那正好说明他们心中有鬼。父皇难道不希望借此机会,将那些藏在阴沟里的虫子,一并清理干净吗?”
朱棣被这话噎了一下,眼中闪过一丝怒意,但更多的是一种无奈。老四这话,直接点明了他想借机整顿朝纲、清洗建文旧党的心思,却也毫不客气地表明,他朱高燨行事,自有准则,不会完全按照他这位皇帝的棋路来走。
“清理朝纲,朕自有分寸!”朱棣语气加重了几分,“但你也要知道,这里是北京,是帝都!不是你可以随心所欲的江湖!凡事,需讲究个方式方法,需顾全大局!”
“大局?”朱高燨轻轻重复了一遍,目光平静地迎上朱棣带着压迫感的视线,“儿臣的大局,就是护住该护的人,清除该清除的敌。至于其他……若有人觉得儿臣碍了他的大局,不妨让他亲自来与儿臣分说。”
霸道!无比的霸道!
朱棣看着儿子那副云淡风轻却睥睨天下的模样,胸中一阵气闷。他知道,跟这个儿子讲帝王心术、讲权衡利弊,根本就是对牛弹琴。他拥有着超越规则的力量,自然也就无视规则。
“你!”朱棣气得差点拍案而起,但最终还是强行压下了怒火,深吸一口气,语气转为低沉,带着一丝疲惫和告诫,“老四,朕知道你本事大,但你要明白,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你这般锋芒毕露,可知会引来多少忌惮与敌意?即便朕能容你,这满朝文武,天下世家,又当如何?”
“忌惮?敌意?”朱高燨闻言,反而笑了,那笑容冰冷而淡漠,“父皇觉得,儿臣会在意吗?蝼蚁之忌惮,于苍鹰何损?他们若安分守己,儿臣自可相安无事。若有人不自量力,非要来试试锋芒……”
他顿了顿,语气轻描淡写,却带着冻结灵魂的寒意:
“那便让他们试试好了。正好,儿臣也觉得,这北京城,有些地方,也该用血洗一洗,才够干净。”
“你……!”朱棣指着朱高燨,手指微微颤抖,半晌说不出话来。他第一次如此清晰地感受到,这个儿子,已经彻底脱离了他的掌控,成为了一柄无人能握的双刃剑。
大殿内陷入了长久的沉默,只有烛火摇曳,映照着父子二人对视的身影,一个威严中带着无力,一个平静中蕴着决绝。
最终,朱棣仿佛瞬间苍老了几分,他缓缓坐回龙椅,挥了挥手,声音带着难以言喻的复杂:“罢了……罢了……你既然回来了,就好生待着。苏怜雪之事,朕会压下。至于其他……你好自为之!莫要……莫要闹得不可收拾!”
这几乎是一种默许和妥协。
朱高燨微微颔首:“儿臣明白。若无他事,儿臣告退。”
他没有等朱棣再说什么,转身,月白的身影再次融入殿门的阴影中,消失不见。
空荡荡的大殿内,只剩下朱棣一人,对着跳跃的烛火,发出一声悠长而沉重的叹息。他知道,从今夜起,北京的局势,将因这个儿子的归来,走向一个连他都无法完全预料的方向。
北京城的暗流,他岂能不知?四子朱高燨的悄然归来,以及其在南京掀起的波澜,早已通过不同渠道摆在了他的案头。对这个儿子,他的心情复杂到了极点。是倚为干城的利器,亦是悬于头顶的利剑;是血脉相连的骨肉,更是难以掌控的变数。
就在这时,殿外值守的太监并未通传,但那两扇沉重的殿门,却无声无息地向内滑开了一道缝隙。一道月白的身影,如同融入月华一般,悄无声息地步入大殿,殿门在其身后又悄然合拢。
朱棣瞳孔微缩,握着镇纸的手指下意识地收紧。来了。
朱高燨步履从容,来到御阶之下,并未行礼,只是平静地望向龙椅上的父亲,唤了一声:“父皇。”
没有敬畏,没有疏离,平淡得如同寻常人家的父子晚间相遇。
朱棣深吸一口气,压下心头翻涌的情绪,目光锐利地审视着阶下的儿子。十余年未见,容颜未改,气质却愈发深不可测,那双眼眸中的平静,仿佛能吞噬一切光芒。他挥了挥手,示意殿内侍立的太监宫女全部退下。
直到大殿内只剩下父子二人,朱棣才缓缓开口,声音带着一丝沙哑和不容置疑的威严:“回来了?南京的事,是你做的?”
“是。”朱高燨回答得干脆利落,没有半分遮掩,“清理了几只老鼠,救回了该救的人。”
“该救的人?”朱棣眼神一凝,“苏怜雪?她真的还活着?”
“活着,”朱高燨语气依旧平淡,但眼中瞬间掠过的寒芒却让朱棣心头一凛,“被建文余孽囚禁在水牢之中,受尽折磨。”
朱棣沉默了片刻。苏怜雪的存在,牵扯着靖难旧事,也关乎老四的逆鳞。他沉声道:“活着就好。人现在何处?”
“儿臣已安置妥当。”朱高燨并未透露具体地点,语气中带着明显的保护意味,“她需要静养,不希望被任何人打扰。”
这话里的潜台词,朱棣如何听不出来?他深深看了朱高燨一眼,道:“朕知道了。她既是你的人,朕自然不会过问。不过,老四,你此番动静,是不是太大了些?南京留守司的奏报,可是将你描述得如同神魔临世一般!朝野上下,如今已是议论纷纷!”
朱高燨嘴角勾起一抹淡淡的弧度,似嘲非嘲:“儿臣不过是做了该做之事。若有些人因此坐立不安,那正好说明他们心中有鬼。父皇难道不希望借此机会,将那些藏在阴沟里的虫子,一并清理干净吗?”
朱棣被这话噎了一下,眼中闪过一丝怒意,但更多的是一种无奈。老四这话,直接点明了他想借机整顿朝纲、清洗建文旧党的心思,却也毫不客气地表明,他朱高燨行事,自有准则,不会完全按照他这位皇帝的棋路来走。
“清理朝纲,朕自有分寸!”朱棣语气加重了几分,“但你也要知道,这里是北京,是帝都!不是你可以随心所欲的江湖!凡事,需讲究个方式方法,需顾全大局!”
“大局?”朱高燨轻轻重复了一遍,目光平静地迎上朱棣带着压迫感的视线,“儿臣的大局,就是护住该护的人,清除该清除的敌。至于其他……若有人觉得儿臣碍了他的大局,不妨让他亲自来与儿臣分说。”
霸道!无比的霸道!
朱棣看着儿子那副云淡风轻却睥睨天下的模样,胸中一阵气闷。他知道,跟这个儿子讲帝王心术、讲权衡利弊,根本就是对牛弹琴。他拥有着超越规则的力量,自然也就无视规则。
“你!”朱棣气得差点拍案而起,但最终还是强行压下了怒火,深吸一口气,语气转为低沉,带着一丝疲惫和告诫,“老四,朕知道你本事大,但你要明白,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你这般锋芒毕露,可知会引来多少忌惮与敌意?即便朕能容你,这满朝文武,天下世家,又当如何?”
“忌惮?敌意?”朱高燨闻言,反而笑了,那笑容冰冷而淡漠,“父皇觉得,儿臣会在意吗?蝼蚁之忌惮,于苍鹰何损?他们若安分守己,儿臣自可相安无事。若有人不自量力,非要来试试锋芒……”
他顿了顿,语气轻描淡写,却带着冻结灵魂的寒意:
“那便让他们试试好了。正好,儿臣也觉得,这北京城,有些地方,也该用血洗一洗,才够干净。”
“你……!”朱棣指着朱高燨,手指微微颤抖,半晌说不出话来。他第一次如此清晰地感受到,这个儿子,已经彻底脱离了他的掌控,成为了一柄无人能握的双刃剑。
大殿内陷入了长久的沉默,只有烛火摇曳,映照着父子二人对视的身影,一个威严中带着无力,一个平静中蕴着决绝。
最终,朱棣仿佛瞬间苍老了几分,他缓缓坐回龙椅,挥了挥手,声音带着难以言喻的复杂:“罢了……罢了……你既然回来了,就好生待着。苏怜雪之事,朕会压下。至于其他……你好自为之!莫要……莫要闹得不可收拾!”
这几乎是一种默许和妥协。
朱高燨微微颔首:“儿臣明白。若无他事,儿臣告退。”
他没有等朱棣再说什么,转身,月白的身影再次融入殿门的阴影中,消失不见。
空荡荡的大殿内,只剩下朱棣一人,对着跳跃的烛火,发出一声悠长而沉重的叹息。他知道,从今夜起,北京的局势,将因这个儿子的归来,走向一个连他都无法完全预料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