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2章 才女凝眸邕公警言-《那天,洛阳来了个年轻人》

  见过貂蝉带来的惊艳与悸动尚未完全平复,邓安又怀着另一种期待,召见了蔡邕与其女蔡琰。

  相较于面对貂蝉时那种近乎本能的冲击与占有欲,对于蔡邕父女,邓安的心情则更为复杂一些,带着对历史名士的敬重,对才女的好奇,以及继续巩固自身人设的考量。

  父女二人被引入偏殿。

  蔡邕虽经颠沛,依旧保持着大儒的风骨与从容,只是眉宇间多了几分沧桑。

  而跟在他身后的蔡琰,则如同风雨中摇曳的幽兰,纤弱而静美。

  她穿着一身素雅的月白深衣,身形窈窕,气质清冷。

  容颜不似貂蝉那般秾丽夺目,却别有一种动人心魄的婉约与书卷气。

  眉目如画,带着淡淡的哀愁,仿佛凝聚了汉末乱世所有的离殇与无奈,一种天然的“破碎感”萦绕其身,让人一见便不由自主地心生怜惜,想要将她好好呵护,远离一切纷扰。

  她微微垂着眼睑,长长的睫毛在白皙的脸颊上投下浅浅的阴影,安静得如同一幅仕女图。

  “伯喈公,文姬姑娘,一路辛苦,快请坐。” 邓安起身相迎,态度颇为谦和。

  “劳大将军挂心。” 蔡邕拱手还礼,蔡琰则跟着父亲盈盈一拜,姿态优雅。

  落座后,邓安看向蔡邕,语气真诚地说道:“伯喈公,昔日洛阳一别,匆匆数载,未能与公深入探讨音律、文学、书法之道,实乃安一大憾事。公之才学,如皓月当空,安心向往之。”

  蔡邕捋须叹道:“大将军过誉了。老夫残躯,能得见汉室有重光之望,已是万幸。

  不想大将军不仅于诗词一道震古烁今,更有诸多利国利民之发明,一手厨艺冠绝洛阳,改良军械,治军有方,战场上亦是勇不可当……真乃天纵奇才,老夫亦是佩服。”

  这番话倒并非全然客套,邓安展现出的多方面才能,确实远超常人想象。

  邓安微微一笑,顺势将自己的“人设”进一步夯实:“伯喈公谬赞。安所为者,不过尽人臣之本分。董卓乱政,汉室倾颓,安每思之,痛心疾首!

  幸得上天庇佑,将士用命,方能诛除国贼,迎回圣驾。如今陛下驻跸洛阳,正是我等臣子勠力同心,光复汉室之时!

  安虽不才,必竭尽肱骨之力,扫清寰宇,还天下一个太平!”

  他语气铿锵,目光坚定,将一个“心怀汉室、勇于任事”的忠臣形象塑造得颇为鲜明。

  然而,就在他慷慨陈词之时,一直安静坐在蔡邕下首的蔡琰,却忍不住悄悄抬眸,飞快地瞥了邓安一眼。

  就是他。

  写下“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的他。

  写下“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他。

  那些诗句,早已在无数个深夜里,在她心中反复吟咏,拨动了她身为才女最敏感的心弦。

  她曾无数次想象,能写出如此动人诗句的,该是何等惊才绝艳、温润如玉的君子。

  可现实中的他,却如此的矛盾,如迷似雾。

  她听闻过他参与屠城的犹豫与痛苦,也曾在混乱的人流中,远远瞥见那个站在广场上、面对洛阳废墟似有泪光闪动的年轻军官;

  她知道他刺杀董旻、叛出董卓的决绝,也知道他拐带兵马、与袁术联姻又反目的权谋;

  而如今,他更是以雷霆手段闪击长安,马踏宫闱,麾下当着天子的面格杀大臣……

  他似正似邪,似忠似奸,手段时而酷烈,时而又展现出对文化、对民生、对技术的独特见解与投入。

  这种种复杂的、甚至相互矛盾的信息,交织在一起,反而构成了一个无比立体而真实的邓安,远比她想象中的那个纯粹才子,更让人……心绪难平。

  那是一种她自己或许都尚未完全明晰的情愫,混杂着好奇、探究、一丝畏惧,以及难以抑制的……向往。

  向往他能带来的秩序?向往他隐藏在杀伐背后的那份才情与或许残存的柔软?她说不清。

  邓安自然也注意到了蔡琰那飞快的一瞥。

  与貂蝉那令人窒息的美不同,蔡琰身上那种知性、柔弱与淡淡的哀愁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魅力,让他同样心生涟漪,一种强烈的保护欲油然而生。

  他不由放缓了语气,对蔡琰温和地说道:“文姬姑娘才华横溢,安亦早有耳闻。如今洛阳百废待兴,文化衰微,正需姑娘这般才学之士,整理典籍,振兴文教。若姑娘不弃,可与伯喈公一同,参与此事。”

  蔡琰闻言,微微一怔,随即再次垂首,声音细若蚊蚋却清晰:“谢……谢大将军。”

  心中却因他这突如其来的温和安排,泛起一丝微澜。

  蔡邕将女儿的反应看在眼里,心中暗自叹息。

  他沉吟片刻,看向邓安,语气变得凝重起来:“大将军雄才大略,志在匡扶,老夫感佩。然……”他顿了顿,似乎在斟酌词句,“老夫痴长几岁,或有一言,望大将军静听。”

  “伯喈公请讲,安洗耳恭听。”邓安正色道。

  “权势如酒,易醉人心。”蔡邕目光深邃,缓缓道。

  “大将军年少英发,骤登高位,执掌乾坤,更兼连战连捷,难免……戾气渐生。老夫观大将军行事,杀伐果断,此乃乱世必备之能。

  然,过刚易折,水满则溢。还望大将军能常怀惕厉之心,勿忘初心,莫要让权柄与杀伐,蒙蔽了双眼,侵蚀了本心。”

  他看了一眼窗外的洛阳宫阙,语重心长:“如今天子在洛,旧都在此,天下瞩目。

  望大将军能以此为基,行仁政,施教化,聚贤才,安黎庶。如此,方为中兴汉室之正道,亦是大将军留名青史之良机。切莫……重蹈覆辙。”

  这番话,说得委婉而恳切,既是长辈的提醒,也隐含着一位传统士人对这位新晋权臣的担忧与期望。

  邓安闻言,心中凛然。他知道蔡邕指的是什么——他马踏未央宫的僭越,他默许武松杀王允的冷酷,以及他身上那股日益增长的、不容置疑的威势与戾气。

  他沉默片刻,郑重地向蔡邕行了一礼:“公之金玉良言,安必铭记于心!定当时时自省,不忘匡扶之志,不负陛下与天下万民之望!”

  这场会面,在一种微妙的、混合着欣赏、警惕、好奇与淡淡情愫的氛围中结束。

  邓安收获了大儒蔡邕表面上的认可与隐晦的提醒,也在才女蔡琰心中投下了一颗更为复杂的种子。

  而他自己,面对这两位青史留名的父女,心中那份超越时代的优越感之外,也不由得多了一份对文化传承的尊重,以及……一丝对自身道路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