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惊雷震四方-《那天,洛阳来了个年轻人》

  邓安占据洛阳的消息,如同在已暗流涌动的天下棋盘中,投入了一颗巨石,瞬间激起千层浪,引得四方诸侯侧目,八方豪强结舌!

  初平二年三月春,当各路探马将“邓安入洛”的急报送至各方势力首领案头时,几乎所有人的第一反应都是难以置信。

  “邓安?那个年未及冠的邓安?他不在朗陵守着袁术给他的那一亩三分地,跑去占了洛阳?那董卓烧剩下的破落户都城?” 冀州邺城,已自领冀州牧的袁绍先是愕然,随即嗤笑。

  “竖子狂妄,不知死活!洛阳四战之地,他也敢伸手?” 但笑过之后,眼底却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阴霾。

  洛阳,毕竟是旧都,象征意义非凡。

  “好个邓安!好胆色!” 东郡濮阳,曹操接到消息,击案而起,眼中精光闪烁,既有惊叹,也有一丝复杂的忌惮。

  “才脱袁术牢笼,便敢虎口夺食,直取洛阳……此子之魄力,远超其龄!真乃‘千古第一少年’,行事果然匪夷所思!” 他立刻召集谋士,紧急商议此事对中原格局的影响。

  “邓安小狗!安敢如此欺我!!” 南阳鲁阳,袁术的咆哮声几乎掀翻了屋顶。

  他气得脸色铁青,浑身发抖。

  被骗婚、被耍弄、如今更是被直接打了脸!自己刚派的追兵在偃师受挫,这小子居然大摇大摆进了洛阳,还打出了旗号!

  “窃据洛阳,形同叛逆!我誓杀此獠!” 他立刻就要点起大军北上,被麾下谋士苦苦劝住,言需从长计议,但讨伐邓安已成定局。

  其他如荆州刘表、徐州陶谦、乃至长安的董卓集团,无不因这个消息而震动。

  邓安这个名字,以前或许与“诗词”、“奇才”、“袁术麾下”等标签挂钩,此刻,却真正与“胆大包天”、“野心勃勃”、“一方诸侯”画上了等号。

  占据洛阳,无论成败,他已将自己放在了天下棋盘最显眼的位置之一。

  然而,身处风暴眼的邓安,此刻却异常清醒。

  他深知自己面临的困境:洛阳残破,经济崩溃,百废待兴,短期内根本无法自给自足;

  政治上,除了“复洛安汉”这面大旗,他缺乏根基深厚的士族支持,也难与袁、曹等老牌诸侯建立稳固同盟,极易被孤立围剿。

  “志才,元直,依计行事,稳住各方!”邓安沉声下令。

  对袁术: 戏志才亲自挑选能言善辩之士,携带措辞极为谦卑恳切的书信,快马送往鲁阳。

  信中,邓安自称“暂代洛阳太守”,声称占据洛阳是为袁术“看守中原门户,防范西凉董卓及北地袁绍”,并信誓旦旦表示“待讨董功成,天下稍定,必当归复后将军麾下,效犬马之劳”。

  此举旨在极力麻痹袁术,拖延其直接出兵的时间。

  对袁绍: 徐庶亲自执笔,一篇文采斐然、义正辞严的檄文迅速传遍河北。

  文中高举“匡扶汉室”大旗,强调“洛阳乃汉室旧都,非一人一姓之私产”,呼吁“天下忠义之士,共尊袁盟主号令,迎奉天子还于旧都”,巧妙地将袁绍架在“讨董盟主”的道德高地上,使其若贸然进攻洛阳,便等于自毁旗帜,在道义上陷入被动。

  对曹操: 邓安亲自挑选了千件从洛阳武库中清理出的、尚算精良的刀剑弓弩,派心腹送往东郡。

  附上的书信言辞亲切,回顾洛阳相识旧谊,称赞曹操讨董之志,言明“洛阳武库之器,赠予孟德公,方能物尽其用,助公讨逆兴汉”,既示好,又暗示自己占据洛阳的“正当性”,竭力维持两人的良好关系。

  对长安: 另一篇由徐庶草拟、邓安署名的讨董檄文也迅速散发出去,痛陈董卓“焚烧洛阳、挖掘皇陵、废立皇帝”三大罪状,号召天下共讨之。

  此举不仅占据了反董的道德制高点,也将自己塑造成汉室的扞卫者,进一步强化了占据洛阳的合法性。

  这一连串组合拳打出,虽不能完全消除威胁,但至少在短时间内,有效地稳住了极其危险的局面,为洛阳的喘息和发展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与此同时,在邓安的亲自参与和奇思妙想指导下,沈括带领着工匠和流民,对洛阳的修复和城防加固工作也在争分夺秒地进行。

  尽管资源匮乏,条件艰苦,但一种前所未有的活力,正在这片古老的废墟上悄然萌发。

  邓安站在修复中的城墙上,望着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