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火锅宴上的智慧交锋,双雄亮相赤诚与惊鸿-《大明,朱允炆我来了!》

  老皇帝唱到激昂处,他猛地咳嗽起来,指缝间渗出的血珠落在桌布上,宛如红梅绽放。

  好!好!朱棣喘息着,浑浊的眼中泛起泪光,你们让朕...咱看到了年轻时的自己。

  他突然转头看向朱允炆,意味深长地说,皇侄,你这火锅宴,涮的何止是肉菜?

  而在一旁吃着素菜的玄寂大师双手合十,突然开口:阿弥陀佛,贫僧倒是想起一句禅语——一鼎容万象,沸汤见真心

  他的目光扫过众人,两位小施主,可知这鼎中翻滚的,究竟是什么?

  朱明远与朱骁对视一眼,异口同声道:是人心!

  殿外忽起夜风,吹得宫灯剧烈摇晃。

  朱高炽安插在暗处的密探攥紧了怀中的纸条,却不知该如何书写这场充满玄机的对话——

  因为此刻铜火锅中腾起的热气里,一个王朝的未来正悄然成型。

  朱允炆轻叩铜鼎边缘,清脆声响如晨钟荡开满室热气:这火锅里煮的是山河百味,更煮着诸位的壮志豪情。

  来,快敬老伯一杯谢宴酒!

  柳雨嫣亲手斟满的青瓷盏递到朱棣面前时,老皇帝枯槁的手指微微发颤,烛火在他浑浊的瞳孔里摇晃出细碎的光。

  小郎君们,朱棣摩挲着杯沿的缠枝莲纹,苍老嗓音裹着火锅香气漫开,若将大明比作这幅山水长卷,你们想添上怎样的笔墨?

  朱骁突然将银筷重重拍在案上,惊得铜鼎都晃了晃。他抄起羊腿肉狠狠咬下一大口,油花顺着嘴角滴落也浑然不觉:老伯!我要做那画中执剑的将军!

  少年猛地扯开衣领,露出锁骨处狰狞的箭伤疤痕,这道疤是前日杀退刺客留下的!待我长成,定要带着大明铁骑踏破瓦剌营帐,让漠北的狼听到字都要夹着尾巴!

  朱棣手中的酒盏磕在桌沿上!浑浊的老眼里炸开星光。

  这少年仰头痛饮时脖颈扬起的弧度,挥斥方遒时虎虎生风的手势,分明是镜中倒映的少年自己——

  二十年多前,他也曾在应天城头立下靖难誓言,铠甲上的血珠与此刻朱骁嘴角的油花,竟在时光里重叠成同一种炽热。

  好!好个执剑将军!朱棣拍案而起,震得满桌碗碟作响,可愿学你成祖爷爷五征漠北?他忽然剧烈咳嗽,指节因用力而泛白,朕要你...我要你...

  不止如此!朱骁突然单脚踩上长凳,软鞭地甩出凌厉弧度,我还要做第二个郑和!

  少年抓起羊皮卷猛地展开,上面歪歪扭扭画着奇形怪状的海船,飞龙号!我要带着它闯过万里石塘,把佛郎机人的火铳、红毛夷的望远镜,统统抢回来给大明装上!

  朱允炆的眼神瞬间凝固在羊皮卷上——那些被标注着蒸汽动力铁甲船身的构想,分明带着现代文明的印记。

  他正要出声阻拦,却见朱棣颤巍巍摸出袖中玉玺,在少年背上重重一拍:好!明日就送你去宝船厂当学徒!

  老皇帝浑浊的眼泪滴在少年肩头,晕开深色痕迹,当年朕...我夺皇位时,也是这般天不怕地不怕...

  柳雨嫣突然轻咳一声,用公筷夹起鲜嫩的白菜叶:骁儿,莫光顾着说,尝尝这翡翠白玉卷

  她温柔的目光扫过少年涨红的脸庞,余光却瞥见朱高炽安插的密探正缩在廊下奋笔疾书。

  铜火锅里的炭火突然爆开火星,照亮朱明远紧锁的眉头——他怀中的医书,此刻显得那样单薄无力。

  铜火锅腾起的热气袅袅上升,在烛火映照下氤氲成一片朦胧的光晕。

  朱棣慈爱地望着朱明远,眼角的皱纹里盛满笑意:好孩子,快些坐下。来人,取朕珍藏的玉泉山泉水,给小郎君沏壶新茶!他的声音虽已沙哑,却仍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朱骁还欲开口,朱允炆不着痕迹地扯了扯他的衣角,低声道:先吃饭,莫要失了礼数。

  少年这才嘟囔着坐下,却仍目不转睛地盯着朱棣,仿佛要将这位神秘老者的一举一动都刻进心里。

  朱棣端起茶盏轻抿一口,目光如鹰隼般落在朱明远身上:方才你兄弟壮志凌云,令人热血沸腾。不知小郎君又有何抱负?可否也让老夫开开眼界?

  朱明远起身行礼,月白长衫下的身姿挺拔如松。他沉思片刻,缓缓道:老伯,治国之道,当以民为本。

  晚辈虽习医术,却也深知民为水,君为舟的道理。若能为官,愿做那疏浚河道之人,让这畅通无阻,滋养万物。

  朱棣饶有兴致地挑眉,说来听听,如何疏浚河道

  其一,兴修水利。朱明远目光坚定,俺在五台山时,曾见百姓因水患流离失所。若能修建堤坝、开凿水渠,定能解百姓之忧。

  他顿了顿,继续其二,整顿吏治。贪官污吏如同堵塞河道的淤泥,唯有将他们一一清除,政令才能畅通无阻。

  好一个清除淤泥朱棣抚掌大笑,却突然剧烈咳嗽起来,苍白的指节

  攥着绣金龙纹的帕子,咳咳...那其三呢?

  其三...朱明远望向铜火锅中翻滚的食材,便是发展农商。就像这火锅,需荤素搭配、五味调和。鼓励百姓开垦荒地,同时扶持商贾贸易,让大明的烟火气更旺。

  妙!妙啊!朱棣眼中闪烁着异样的光芒,小郎君可有诗句以明志?

  朱明远微微颔首,朗声道: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晚辈愿如于谦大人一般,为天下百姓鞠躬尽瘁。

  殿内一时寂静无声,唯有铜火锅里的汤汁仍在咕嘟作响。

  柳雨嫣悄悄拭去眼角的泪水,朱允炆则欣慰地看着这个被自己一手培养的孩子。

  而暗处,朱高炽派来的密探正奋笔疾书,将这场对话一字不漏地记录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