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章 朱杰忆起东瀛战,救他的蓝月亮-《大明,朱允炆我来了!》

  “你回忆回忆,有没有你合心合意的人,或者在京城这些官宦里头,有合心合意的姑娘,你提出来,母后父王替你做主。”

  朱杰心想,这还差不多,那我想想,他突然一拍大腿,“哎呀,父王母后,我想起来了!”

  “你想起来了什么?”

  “父王母后,别说,我还真有那么一段患难的偶遇......”

  “那你就说说。说仔细点。”

  “好,”

  朱杰破涕为笑,回忆起来——

  “那是在打东瀛的时候啊,战争太残酷了!搏斗的你死我活!

  我遇险了!一个倭寇浪人拿着大片刀从背后砍过来了。

  我这边正在跟一个倭寇的首领进行搏斗......

  突然觉得后边儿有一阵凉风过来了。但是这边儿他又顾不了。

  他那副将也在打,也也摊不开手。

  这时候要让他看,就真是千钧一发,就那么一刹那,那个浪人的那个片儿刀就要砍他后背了——

  朱允炆和柳雨嫣也差点崩溃了!

  咋办啊?我的杰儿将军也要为国捐躯了吗?

  “说时迟那时快,突然间一声嗔叫,‘住手’!”

  “然后就听当啷一声,那个片儿刀就落地了。这时候呢,我也一惊,才知道自个儿差一点儿,”

  “我回头一看,救我的竟然是一个年轻的小将,但是小将身材苗条,一看那长相竟然像姑娘我他就奇怪了。然后那个小将,不由分说,把这个浪人就给劈了!”

  “劈得好!”朱允炆竟然也大叫起来!

  朱杰有惊无险,也被惊着了。说,“谢谢你呀,你姓甚名谁?那小将抱拳。”

  “朱将军,我仰慕你的大名,我刚才啊,举手之劳,你别放在心上。”

  “我一听,这是女的声儿吗?

  我问:‘你到底是谁?’”

  小将叹了口气,‘我是不敢说’。”

  “我说:‘恕你无罪,你说吧。’”

  “好,那我就告诉你,她细声细语在我耳边,告诉我,她是蓝玉的旁支后代。”

  “我手拿的剑都差点儿落地了,蓝玉的旁支后代,哎呀,千载难逢。太好了!你怎么跟来了?我怎么听你的声音像?女人?”

  小将垂泪了,“我就是女人,我逃过那场大劫啊,在海边上度日。知道你们去打东瀛,过去我们也没少受欺负,我就混在小兵儿里了,跟随长征了。

  刚才正好儿碰见那个关键的时候,我把那个浪人劈了啊,这是我应该做的。报仇雪恨哪!”

  “对我们大明应该做的,救了你,就等于救了我们大明,你的英雄事迹,我们早都知道了。”

  “嗯,是吗?”

  “是啊,”

  吧嗒!朱允炆手里的茶杯落地了!

  “我们愧对她爷爷,愧对老蓝家呀,给人家都杀光了。现在没成想还有这样一个后代,我们能把她保护住,让她成为那咱们的...成为你的贤内助,这是太好的事啦!”

  朱允炆激动:“父王替你高兴。那她在现在在哪里呢?”

  “后来我就见过她一面儿。她说吧,她不想回京城,怕惹麻烦。她还在海边儿上搞渔队公司,不是公司,是渔队在那里混生活呢。”朱杰挺惋惜的说道。

  朱允炆一听,“那哪行,朱杰,你赶快,或者你就亲自去,赶快去把她接到京城来,我们不能慢待了英雄的后代,知道吗?不管你们俩成与不成。都让她到京城来。”

  朱杰高兴的连声跪下磕头,“父王,母后,太谢谢你们了。我这就安排。”

  他们这3个小子啊,都那什么了。

  这个朱杰已经立了大功了啊,他还是朱棣的血脉,虽然朱棣不敢明说,他还是偏向他朱杰的。

  必须给朱杰拜王封侯!

  另外一个人家提出来了,自己的那婚姻自己做主,并且认识了蓝玉的旁支的后代——蓝月亮。

  那都蓝玉,那是大明的功勋啊。

  朱允炆,要去把这三个小子的消息统一上报给朱棣,虽然身体已经不行了,但是他还没走。

  这些是大事儿就得你这个永乐大帝朱棣去做主。以他的名义颁布圣旨,让全国人都知道。

  所以,朱允炆把这事儿就当个事儿办了。并且呢,让人和朱杰去把蓝月亮接到京城。

  还让朱明远把常云溪也接到京城。

  还有个大事,要上奏给朱棣,让他给下个圣旨。

  就是朱明远的婚事啥时候办,和朱杰、朱瞻基一起吗?

  乾清宫暖阁的窗棂被厚重的云锦帘遮得严严实实,只漏进几缕微弱的晨光,勉强驱散些许殿内的沉郁。

  空气中弥漫着浓郁的药味,混杂着龙涎香的清冽,缠缠绕绕地裹在每个人心头,压得人喘不过气。

  榻上的朱棣蜷缩着身躯,曾经叱咤风云、威压天下的帝王,如今只剩一把枯骨裹在明黄色的龙袍里,宽大的衣料空荡荡的,随着他每一次艰难的呼吸微微起伏,像风中即将燃尽的残烛。

  朱允炆和朱杰并肩立在榻前三步开外,身后跟着垂手敛目的柳雨嫣。

  三人皆是一身正装,朱允炆身着绣着雄狮纹样的武职常服,腰间佩着太祖皇帝御赐的七星剑,神色肃然;

  朱杰刚从东瀛凯旋,铠甲上的霜尘尚未完全拭去,眉宇间还带着战场的凌厉,却在这肃穆的暖阁中收敛了大半;

  柳雨嫣穿着一身天青色的文职官袍,虽然孕肚高耸,但目光沉稳。

  作为三人中最擅言辞的,此次汇报之事,自然由朱允炆牵头。

  殿内静得能听见铜壶滴漏的“滴答”声,每一声都像敲在众人心上。

  朱允炆悄悄抬眼,瞥见榻上朱棣枯槁的面容,眼眶不由得一热——

  昔日那个能弯弓射大雕、跨马定乾坤的皇叔,如今双眼半睁半阖,眼窝深陷,原本炯炯有神的鹰眼此刻只剩一片浑浊,连转动一下都显得格外费力。

  他喉结滚动了一下,终究是把到了嘴边的话又咽了回去,转头给了柳雨嫣一个示意的眼神。

  柳雨嫣会意,深吸一口气,上前半步,声音平稳却带着难掩的郑重:“陛下,臣等三人今日前来,有一桩关乎朱家子嗣绵延、大明根基稳固的要事启奏,事关重大,不敢耽搁,特来请陛下圣断。”

  榻上的朱棣似乎是听到了声音,睫毛颤了颤,喉间发出一阵浑浊的“嗬嗬”声,像是有痰堵在气道里。

  侍奉在侧的太监连忙上前,小心翼翼地用银匙替他顺了顺气。

  过了好一会儿,朱棣才勉强挤出一声嘶哑的应答,声音微弱得几乎听不清:“讲……”

  “沈知夏那姑娘,能陪着瞻基在南洋吃苦,也是个难得的好女子,都该成全,都该成全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