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局限之叹,前路彷徨-《穿越大明:我助闯王打天下》

  喧嚣的中军帐早已人去帐空,只余下牛油灯燃烧时发出的噼啪轻响,以及空气中尚未散尽的、混合着汗味与争论的燥热气息。

  苏俊朗独自一人,缓缓走出大帐,步履沉重。

  帐外清冷的夜风扑面而来,却吹不散他心头的郁结与冰凉。

  他没有立刻返回自己的“天工院”草棚,而是漫无目的地踱步到营地边缘一处僻静的土坡上,望着下方连绵数里、灯火如星海般闪烁的庞大营盘。

  士兵们的喧哗、战马的嘶鸣、巡夜的火把光影…

  这一切曾让他感到热血沸腾的起义军景象,此刻在他眼中,却蒙上了一层难以言喻的沉重与隔阂。

  他第一次如此清晰地认识到,白日里那场看似关于战略的争论,其本质,并非简单的策略优劣之争。

  那是两种思维模式、两种阶级出身所带来的、根深蒂固的局限性之间的碰撞。

  李自成、刘宗敏以及他们麾下绝大多数核心将领,出身于赤贫的农民、边军的底层士卒,或是被逼上梁山的流民草寇。

  他们的一生,都在饥饿、压迫和瞬间的生死中挣扎。

  他们的生存逻辑,是极度缺乏安全感的、赤裸而直接的——即时满足,暴力掠夺。

  他们信奉的是“今朝有酒今朝醉”,是打下城池后打开官仓粮库那一刻的狂喜与饱足,是刀锋划过敌人脖颈、夺取财货的快感。

  他们对未来缺乏长远的规划和信任,对“长期建设”、“制度管理”、“可持续发展”这些概念,既无经验,也本能地缺乏耐心,甚至抱有怀疑和轻视。

  在他们看来,停下来种地、经营地盘,意味着失去机动性,意味着可能被包围,意味着将宝贵的、可以用来掠夺的时间,浪费在缓慢而不确定的产出上。

  而自己呢?

  来自一个信息爆炸、强调长期规划与系统建设的时代,深知“根基”与“可持续性”的重要性。

  自己所构想的“根据地”战略,在他们眼中,却成了“书生意气”、“迂阔之谈”、“远水不解近渴”的空想。

  “也许…这就是历史的局限性?”

  苏俊朗仰望着星空,发出一声苦涩的叹息。

  脑海中,不由自主地浮现出明末那一段段农民起义的历史轨迹——

  李自成、张献忠…他们大多如流星般骤然璀璨,却又迅速陨落,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缺乏长远的战略眼光和扎实的根基建设能力,正是他们最终败亡的关键内因之一。

  “我或许知道历史的结局…却发现自己如此无力改变这滚滚向前的历史进程…”

  一股深刻的无力感,如同冰冷的潮水,浸透了他的四肢百骸。

  “苏先生?”

  一个轻柔的声音在他身后响起。

  苏俊朗回过头,看到李秀宁不知何时来到了他身边。

  她清亮的眼眸在夜色中显得格外宁静,仿佛能看透他内心的沮丧。

  “秀宁…”

  苏俊朗勉强笑了笑,笑容却有些苍白。

  “先生还在为今日军议之事烦心?”

  李秀宁轻声问道,语气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关切。

  苏俊朗叹了口气:

  “我的想法…是否真的太过理想,不切实际?”

  李秀宁微微摇头:

  “不,先生的想法是好的。

  我虽不懂大道理,但也知道,若能安稳种地,有源源不断的粮食,自是比整日提心吊胆去抢要好。

  只是…”

  她顿了顿,声音更低了些,

  “只是大家…习惯了刀头舔血、朝不保夕的日子,抢来的东西就在眼前,种下的粮食却要等上数月一年。

  这般转变,非一朝一夕之功。

  先生…还需慢慢来。”

  “慢慢来…”

  苏俊朗咀嚼着这三个字,嘴角泛起一丝更深的苦笑,

  “秀宁,时间…恐怕不等人啊。”

  他望着远方黑暗中起伏的山峦轮廓,心中已然明了:

  在闯军现有的主流框架和思维模式下,想要自上而下地推行自己那套着眼于长远建设的理念,阻力之大,近乎不可能。

  李自成的否决,并非一时糊涂,而是其自身经历和所处阶层局限性的必然结果。

  那么,自己该怎么办?

  就此放弃,随波逐流,成为一个只会造点“奇技淫巧”的军师,最终或许随着这艘看似庞大却无根基的大船一同倾覆?

  不。

  一个念头,在彷徨与无力中逐渐清晰起来。

  “或许…我只能换一种方式。”

  他低声自语,仿佛在对李秀宁说,又像是在告诉自己,

  “我无法改变整个洪流的方向,但或许…我可以先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先做好一些事情。”

  他的目光变得坚定了一些:

  “保护好那三亩薄田里的‘仙种’,让它们成功生根发芽,结出果实,用实实在在的产量说话!

  继续改良农具,哪怕只能小范围推广!

  完善火药,提纯酒精…做一切我能做的、能改善现状的微小努力。

  然后…等待时机。”

  他不再奢求立刻改变整个军队的战略,而是将目光收回,聚焦于自己能够切实影响和改变的“微小”领域。

  积跬步,以至千里。

  这或许是在当前困境下,唯一现实的选择。

  夜色更深。

  苏俊朗望着脚下那片喧嚣与寂静并存的庞大营盘,心中那份初来乍到时、想要辅佐闯王“打天下”的炽热激情,已然冷却了不少。

  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更为冷静、更为客观、甚至带着一丝疏离的观察者与务实改良者的心态。

  他与这支农民起义军核心的第一次重大战略分歧,虽然以他的无声落败告终,却也在他心中悄然埋下了一颗种子——

  一颗关于未来可能需要独立发展,甚至分道扬镳的最初的种子。

  前路依旧迷茫,但至少,他知道了自己下一步该从哪里开始脚踏实地。

  苏俊朗正迷茫着,营外传来一阵粗豪的嗓音和刘宗敏标志性的大笑:

  “哈哈哈!苏军师!俺老刘给你送‘家当’来了!”

  只见刘宗敏带着两个亲兵,推着一辆吱呀作响的独轮车走了过来。

  车上堆着些杂七杂八的东西:几口边缘崩了口的铁锅、几个粗陶罐、一袋品相不佳的木炭、一小袋泛黄的硫磺块、一筐明显含有大量杂质的土硝,还有几坛闻着就冲鼻子的劣质米酒。

  最后面,还跟着两个看起来机灵,但面带菜色、衣衫褴褛的半大少年,眼神里带着怯懦和好奇。

  “喏!”

  刘宗敏大手一挥,

  “军师你要鼓捣那些稀奇玩意儿,总得有点家伙事和打下手的!”

  “这些东西营里还能凑出点,人嘛,这俩小子是刚投营的流民,看着还算机灵,认几个字,就给你使唤了!”

  “另外,老牛那边俺给你活络活络,缺啥再跟俺说,能弄来的绝无二话!”

  他拍了拍苏俊朗的肩膀(力道依旧大得惊人),又风风火火地走了。

  跟迂腐的牛金星相比,显然刘宗敏对增强火力、减少伤患、增加兵员等刚需更在意。

  毕竟,手握兵权越多,他在军中的地位就越稳固。

  再说了,牛金星没有带兵打仗,只会纸上谈兵,哪里体会得到武器和药品的重要性?

  苏俊朗看着那堆“家当”和两个不知所措的少年助手,嘴角微微抽搐了一下。

  这条件,比大学里最简陋的化学实验课还不如…

  但他很快又振作起来,深吸一口气,眼中重新燃起斗志。

  至少,多了刘宗敏这个坚强盟友,物资窘迫的形势终于可以暂时缓解了。

  他走到那堆破铜烂铁和原材料前,弯腰捡起一块沉甸甸、品相粗糙的硫磺,在手中掂了掂。

  “好吧,虽然条件艰苦了点,要啥没啥,纯度看脸,助手是萌新…”

  他自言自语,却摩拳擦掌,目光扫过那块“天工院”的木牌,最终定格在那些最基础的物料上。

  “但万事开头难!巧夺天工,搞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