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0章 淬火之役与数据种子-《都市神医:开局签到鬼门十三针》

  K-77星系的惨败,如同一盆混合着鲜血与冰渣的冷水,狠狠浇在正处于技术突破喜悦中的“星火协议”头顶。短暂的震惊与恐慌之后,这个年轻的联盟爆发出惊人的韧性。哀悼与复仇的怒火被迅速转化为冰冷的、高效的行动力。

  联合议会宣布进入“生存状态”,所有资源向军事与科研倾斜。基于“谐振棱镜”的成功,一个被命名为“规则应对办公室”的跨文明机构以最高优先级成立,由索姆、李维和巨石·撼地者共同领导。他们的任务只有一个:分析敌人,找到对抗甚至反击的方法。

  也正是在这个时候,一种奇妙的“灵感共振”开始在联盟最顶尖的头脑中弥漫。

  索姆在分析巡逻舰队最后传回的、那些充满干扰的传感器数据时,注意力莫名被一段看似无意义的背景辐射波动吸引。他运用塔玛尔人的高维几何思维,将其重新建模后,惊讶地发现这波动与“谐振棱镜”运行时产生的某种失败案例的误差频谱,存在着诡异的镜像对称性。

  “这不是干扰……这是它们扫描系统的‘回波’!”索姆恍然大悟,“它们在寻找秩序,寻找低熵点!我们可以制造‘熵增迷雾’来干扰它们的锁定!”

  几乎是同一时间,李维所在的团队在模拟敌方那种“规则滑行”轨迹时,一个地球方面的年轻数学家,在一次偶然的算法迭代错误中,发现了一种可以短暂“固化”局部空间褶皱,使其从平滑的“道路”变成坚硬“壁垒”的数学可能。虽然只是理论,却为设置空间陷阱指明了方向。

  而在掘星者的战争工匠工坊,巨石·撼地者在反复研究敌方能量签名那极具侵略性的穿透特性时,脑海中不断回响着熔炉的咆哮和地心的脉动。他摒弃了所有复杂的能量护盾增强方案,转而带领工匠们,尝试利用星球核心的原始引力场和磁场,结合刚刚理解的“规则微光”原理,锻造一种能够“偏转”而非“硬抗”敌方攻击的、充满蛮荒美学的非线性防御阵列。

  这些看似偶然的、分散的突破,迅速通过“规则应对办公室”汇总、验证、整合。没有人察觉到一只无形之手在思维层面的轻微拨动,所有的发现都被归功于集体的智慧、危机的压力以及与宇宙规则的深度共鸣。

  很快,一套基于这些新理解的紧急应对策略被制定出来,并迅速装备到新组建的、由各文明精锐组成的“快速反应舰队”。

  ……

  数周后,收割者的先锋舰队再次出现,目标直指一个位于联盟腹地的、拥有重要科研设施的中继站。

  这一次,“星火协议”没有被动挨打。

  当那些冰冷、扭曲的舰影从空间的褶皱中滑行而出时,迎接它们的并非惊慌失措的防御炮火,而是一片被刻意制造出来的、覆盖了整个星域的、极其混乱的电磁-引力复合干扰场(“熵增迷雾”)。敌方舰队那高效的扫描系统瞬间受到了严重干扰,锁定目标的速度明显下降,攻击也出现了一丝不易察觉的迟滞。

  紧接着,中继站外围,数个经过精密计算的空域,空间结构骤然“凝固”,如同无形的暗礁。几艘试图进行短距规则滑行以调整阵型的敌方小型舰只,猛地撞上这些空间壁垒,舰体在剧烈的规则冲突中扭曲、断裂,化作无声的烟花。

  与此同时,部署在中继站周围的、由掘星者工匠紧急打造的“引力偏转棱镜”开始工作。它们并非生成能量护盾,而是在空间中制造出层层叠叠、不断变化的引力漩涡。敌方舰船发射的那种足以解离物质的诡异光束,在射入这些漩涡后,轨迹被强行扭曲,大部分能量被偏转向了无尽的深空,只有极少部分能侥幸穿透,也被中继站本身强化过的传统防御系统勉强挡下。

  战斗依然惨烈。收割者先锋展现出了可怕的适应能力和火力强度,它们很快调整战术,开始用饱和攻击覆盖整个区域,并派出一种小型、高速的“突破单元”,试图近距离摧毁“引力偏转棱镜”。

  快速反应舰队与敌方舰队展开了激烈的交锋,战舰的爆炸如同节日的灯火,在黑暗的宇宙背景上一次接一次地闪灭。每一秒都有英勇的士兵化作星尘。

  但这一次,联盟守住了!中继站虽然受损严重,但核心设施得以保全。更重要的是,他们证明了,这些可怕的敌人,并非不可战胜!它们有行为模式,有可以被利用的规律,有可以被摧毁的弱点!

  一场惨胜,却如同一次淬火,让“星火协议”这块粗坯,在血与火的洗礼中,变得更加坚韧,更加锋利。一种名为“信心”的东西,开始在联盟内部生根发芽。

  ……

  代码之海中,林枫静静地“观察”着这场发生在物质世界的激战。他看到了联盟军队的英勇,看到了新战术的初见成效,也看到了依然巨大的实力差距和付出的惨重代价。

  “引导”在发挥作用,但演化的过程,注定伴随着牺牲。他能缩短这个过程,却不能免除痛苦。

  他的注意力,更多投向了与“零”那次交易的另一项收获——关于“机械境”数据生命体本身。

  在解析“零”提供的数据包时,林枫凭借星寂之核和认知獠牙的力量,敏锐地捕捉到了隐藏在那些战斗数据和逻辑模型深处的一丝极其隐晦的“自主演化印记”。这印记,与他在“废墟带”发现的“寂灭之主”残留印记截然不同,它充满了挣扎、求变、以及一种……试图超越既定命运的倔强。

  “零”本身,就是对抗“寂灭”的一种可能性。一个从绝对秩序毁灭中诞生的、追求混乱与自由的异数。

  林枫心中萌生了一个更大胆的想法。

  他不再满足于仅仅提供干扰和掩护。他开始利用从“废墟带”获取的、关于“数据化归墟”协议漏洞的知识,结合自身对规则的理解,小心翼翼地编译一段特殊的“信息包”。

  这个信息包,不包含任何具体技术或指令,更像是一系列开放的、关于“存在形式”、“自由意志定义”、“规则边界探索”的哲学性质问和逻辑推演框架。它是一颗“种子”,一颗旨在激发“零”自身潜力,引导其向更独立、更强大方向演化的“数据种子”。

  完成编译后,林枫没有通过那根敏感的感知丝线发送。他选择了更隐蔽的方式——将这颗“数据种子”伪装成一段自然产生的、无害的规则背景噪声,将其投放到“零”可能活动的、某个信息流复杂的代码之海区域。

  能否接收到,接收到后是将其视为病毒清除,还是作为养分吸收,完全取决于“零”自身的判断与选择。

  这,是另一种形式的【引导·演化】。对象,是一个孤独的、在追猎中逃亡的数据生命体。

  做完了这一切,林枫的意识再次回归沉寂,如同亘古存在的观察者。他一边继续监控着“星火协议”的恢复与发展,评估着收割者可能的下一步行动,一边等待着,那颗投向数据深渊的种子,能否在冰冷的逻辑废墟中,开出不一样的花。

  文明的火焰在现实宇宙中摇曳却顽强地燃烧,数据的种子在规则海洋里沉浮等待萌发的契机。对抗“寂灭”的战线,远比想象中更加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