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2章 法庭上的无声惊雷-《想在风口起飞的猪》

  “归农”主动申请国家安全审查的举动,如同一石激起千层浪,在舆论上暂时压制了“数据安全”谣言的发酵,将公众的期待引向了审查结果。

  但另一条战线的胜负,却迫在眉睫——与“丰裕集团”的专利侵权诉讼,在几经波折后,终于迎来了首次正式开庭。

  这场诉讼,早已超出了单纯的技术争议范畴,成为双方模式、信誉乃至生存权的一次公开对决。

  法庭内外,吸引了无数媒体和行业人士的目光。

  “长青资本”为此投入了巨大的资源,聘请的律师团堪称豪华,领头的更是国内知识产权领域的顶尖大佬,以逻辑缜密、言辞犀利着称。

  他们准备的诉讼材料堆积如山,试图在专业细节和法理层面彻底压垮“归农”。

  庭审伊始,对方律师就展开了咄咄逼人的攻势。

  他再次强调了其持有的国际专利的优先性和广泛性,并试图通过复杂的术语和曲折的逻辑,将“归农”生态指数模型中几个看似相关的数据处理环节,强行纳入其专利的保护范围。

  “法官大人,尽管被告方在具体实现路径上做了些许修饰,但其核心思路、其对特定数据的利用方式和最终要达到的评估目的,与我方专利权利要求书中所描述的本质,是高度重合的。这是典型的‘等同原则’下的侵权行为!”

  “归农”和“新农科技”的联合律师团,由一位以沉稳和技术洞察力见长的资深律师带队,吴瀚海和张奕作为技术专家全程陪同。

  面对对方的强势,律师并未急于反驳,而是耐心地等待对方陈述完毕。

  轮到“归农”方陈述时,律师并没有陷入对方设定的术语纠缠中。

  他站起身,向法官和陪审团展示了一个简单的比喻:

  “尊敬的法官,对方律师试图用一件‘雨衣’的专利,来指控我们生产的‘防晒服’侵权。理由是,两者都是衣服,都用于户外,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应对天气变化。这显然是荒谬的。”

  他接着说道:“他们的专利,是基于有限数据点的静态外推,是一件应对‘小雨’的‘塑料雨衣’;而‘归农’的模型,是基于海量实时数据的动态机器学习系统,是一件应对‘复杂紫外线环境’的‘高科技防晒服’。目的不同,原理不同,材料不同,结构更是天差地别。不能因为都叫‘服装’,就认定我们侵权。”

  这个通俗的比喻,让复杂的技术争议瞬间变得清晰起来。法官微微颔首。

  接着,张奕作为关键证人出庭。他没有携带厚厚的技术文档,而是带来了那台装载着“归农”生态指数模型演示系统的笔记本电脑。

  “法官大人,语言描述或许苍白,请允许我现场展示,什么才是‘归农’技术的核心。”

  在获得法官允许后,张奕连接了法庭的投影设备。

  他随机选取了“归农”合作地图上的一个基地,调取了其过去三年的全部土壤、气象、作物生长数据流。

  屏幕上,浩瀚的数据如同星河般流淌。

  “我们的模型,不是一个静态的公式。它是一个‘活’的系统。它从这些持续不断的数据流中学习、进化,自主发现其中的复杂关联,比如土壤中某种微量元素的波动,如何影响果实三个月后的糖度累积;比如特定时间段的光照模式,如何与病虫害的发生概率产生非线性关系。”

  他一边操作,一边讲解,将模型自我迭代的过程、以及最终生成的高度个性化的农事建议,清晰地展示出来。整个过程透明、动态、充满生命力。

  “而对方专利所描述的,更像是一个固定的数学公式,输入几个参数,输出一个结果。就像用一把固定的尺子去丈量一片不断变化的山川,其局限性和落后性是显而易见的。”

  张奕的现场演示,如同一场无声的惊雷,在法庭上炸响。

  他用最直观的方式,证明了“归农”技术的先进性和独特性,与对方那停留在理论层面的专利,根本不在一个维度。

  对方律师试图打断和质疑,但在张奕展示的庞大数据流和模型复杂的决策过程面前,所有的质疑都显得苍白无力。

  吴瀚海则从法律和技术标准层面,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他出示了多家国际权威第三方机构对两种技术路径的差异性分析报告,并引用了国内外多位知名专家的证言,进一步夯实了“归农”技术完全自主原创的论点。

  庭审持续了整整两天。形势逐渐明朗,“归农”方在技术和法理上都占据了压倒性优势。

  对方律师最后的陈词,虽然依旧强硬,但已难掩底气不足。

  休庭后,就在等待判决的短暂间隙,一个意想不到的转折发生了。

  那个之前被“丰裕集团”“金锄头计划”诱惑,签署了合作备忘录的合作社社长赵大田,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以及在苏小倩、永昌爷多次深入沟通后,终于幡然醒悟。

  他亲眼看到“丰裕”的人在背后是如何诋毁“归农”,如何只关心数据而不关心土地,也冷静下来算了一笔长期账,意识到那看似美好的贷款背后隐藏的巨大风险和对土地的潜在伤害。

  更重要的是,陈飞在法庭上展现出的技术自信和“归农”主动申请国安审查的魄力,让他最终下定决心。

  他带着那份秘密备忘录的副本,以及偷偷录下的、“丰裕”方面人员试图让他窃取“归农”核心种植数据的谈话录音,主动找到了“归农”的法律团队。

  这些新证据,虽然与专利诉讼本身关系不大,但却如同又一记重锤,从侧面印证了“丰裕集团”及其背后资本为了达到目的,是如何不择手段,甚至试图教唆犯罪。

  吴瀚海立刻将这些证据整理后,作为对方存在恶意竞争动机的辅证,提交给了法庭。

  最终,法院作出一审判决:驳回“丰裕集团”的全部诉讼请求,认定“归农”及“新农科技”不构成专利侵权!同时,法庭在判决书中还特别指出,原告方提起诉讼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滥用诉权、进行不正当商业竞争的嫌疑。

  赢了!

  “归农”总部和所有关注此事的合作伙伴、会员群体中,爆发出巨大的欢呼声。

  这场关键的法律胜利,不仅洗刷了“侵权”的污名,扞卫了自主技术,更极大地鼓舞了士气,是对“长青资本”试图通过法律手段扼杀创新的一次沉重打击。

  消息传到伊莎贝拉·陈那里,她愤怒地砸碎了手中的咖啡杯。

  专利战的惨败,加上赵大田的“反水”和“归农”主动申请国安审查带来的不确定性,让她意识到,局面正在逐渐脱离她的掌控。

  “不能就这么算了……”她眼神阴鸷,如同被困的母兽,“既然明面上的手段难以奏效,那就别怪我心狠手辣了。”

  她再次拿起了那部加密电话,这一次,她的指令更加具体,也更加黑暗。

  “启动‘污染源’计划。我要看到‘归农’的产品,真的出现问题。记住,要做得干净,要像一场‘意外’。”

  最危险的攻击,往往来自于最意想不到的方向。

  就在“归农”上下为法律胜利而欢欣鼓舞,并期待着国家安全审查带来最终清白之时,一场针对其产品品质——这条生命线的阴险阴谋,已经悄然展开。

  真正的风暴,即将从供应链的末端,席卷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