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知棠脚步匆匆,直奔兰亭书院。午后的书院静悄悄的,只有蝉鸣聒噪。
她轻车熟路地找到孙夫子的书斋。这位老举人不仅是季知舟的恩师,更是季家面馆的忠实食客,尤其偏爱那加了茱萸粉的卤肉卷。更重要的是,孙夫子古道热肠,在镇上颇有清名,常替无力书写诉状的百姓代笔。
听完季知棠简洁清晰的叙述,孙夫子捋着花白的胡须,眉头紧锁,眼中满是了然与一丝怒其不争的叹息:“又是这高丽参贸局的遗毒!柳氏其心可诛,这些拉人下水的帮凶亦为虎作伥!”
他没有多问,铺开状纸,提起饱蘸浓墨的狼毫,手腕沉稳有力,一行行端正有力的楷书跃然纸上,将何氏受丁氏蛊惑,投入七两纹银于所谓“高丽参贷”的始末,以及契约凭证一一列明,诉求明确——返还被骗银两。
“拿着,”孙夫子将墨迹吹干,郑重地交给季知棠,“此案主犯柳氏已伏法,骗局已破,赃款大部分已追缴入库。镇监衙门这几日正为此案收尾,你这状纸递上去,正是时候。按律,镇监初审应在三日内,但此案已明,料想今日便能有个结果。放宽心,去吧。”
季知棠深深一礼:“多谢夫子援手!”
拿着这张承载着希望的状纸,季知棠直奔镇衙。午后的衙门略显冷清,她深吸一口气,走到堂前那面蒙尘的鸣冤鼓前,拿起沉重的鼓槌。
“咚!咚!咚!”
三声鼓响,沉闷而清晰地回荡在衙门上空,惊飞了檐下几只麻雀。
“何人击鼓?!”衙役的喝问传来。
季知棠高举状纸:“民女季知棠,为母何莲递状!状告丁氏(丁姐)伙同柳氏,以高丽参贷之名,诈骗家母血汗纹银七两!现有契书为凭!”
很快,她便被引入二堂。出乎意料,端坐堂上主审的,并非寻常书吏,而是身着青色官袍、面容冷峻的周彦辰!他显然是在处理积压的文书,案头堆着厚厚一叠卷宗。
周彦辰抬起眼,看到堂下站着的季知棠,眼中闪过一丝几不可察的讶异,随即恢复公事公办的肃然。他接过衙役呈上的状纸和契书,目光锐利,迅速扫过。
堂内一片寂静,只有纸张翻动的细微声响。季知棠垂手而立,心中并无多少忐忑。她相信孙夫子的文笔,更相信眼前这位年轻县尉的清明。
果然,不过片刻,周彦辰放下状纸,目光投向季知棠,声音平稳无波,却带着公堂特有的威严:“状纸所述,契书为凭,案情清晰。高丽参贸局诈骗一案,主犯柳氏已招供画押,其名下及骗局所涉钱款,大部已追缴在库。”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契书上何莲的名字和指印,又看向季知棠,“你母何莲,确系此案受害人之一。”
他转向旁边侍立的书吏:“查档,柳氏丁氏案,追缴赃款名录中,可有‘何莲’,纹银七两?”
书吏立刻翻动厚厚的簿册,很快便找到:“回大人,有!何莲,七两,丁氏经手,契书样式与此份一致!”
周彦辰微微颔首,对季知棠道:“既已核实无误,赃款在此。”他示意书吏。书吏从旁边一个上了锁的铁箱中取出一个蓝布小包,解开,里面是几块大小不一的碎银,称出七两,用一块粗布包好,由衙役递到季知棠面前。
“拿好。”周彦辰的声音依旧平淡。
季知棠接过那沉甸甸的七两银子,心头一块大石终于落地,屈膝行礼:“谢大人明断!”
周彦辰看着她,补充道:“此案牵连甚广,受害者众多,柳氏并未留存详细根底。县衙无法一一主动发还,只能待百姓持契书前来认领。你回去后,一则告诫高堂,天上不会掉馅饼,日后切莫再轻信此类暴利骗局。二则,若街坊邻里中尚有不知情或未敢报案的受害者,可告知他们,速持契书来镇衙领回被骗钱款,限期一月,过时不候。”
“民女明白!定当转告街邻,谢大人提点!”季知棠再次行礼,将银子和契书小心收好,退出了二堂。周彦辰的目光在她背影上停留了一瞬,便又埋首于案牍之中。
踏出镇衙大门,夕阳的金辉洒在青石板上。季知棠握着那失而复得的七两银子,脚步却并不轻快。她快步走回碧水街,还未推开季家面馆的门板,便听到里面传来压抑的、断断续续的抽泣声。
推门进去,只见何氏坐在后院柿子树下的石凳上,以帕掩面,肩膀不住地耸动。叶氏正拍着她的背低声劝慰,季知蘅红着眼圈站在一旁,小脸上满是担忧。
“…都是我糊涂…耳根子软…棠姐儿和蘅姐儿明明都劝过我了…我怎么就鬼迷心窍,偏信了那老丁家的鬼话…”
何氏哭得声音沙哑,充满了悔恨和自责,“七两啊…那可是…可是给棠姐儿攒着办及笄礼的钱…明年过了守孝,棠姐儿就改办及笄礼了…家里也没个正经长辈操持…我就想着…想着投进去周转一年,好歹多攒点…给她置办身像样的衣裳头面…风风光光的…这下可好…全没了…我…我对不起棠姐儿…对不起老爷的托付啊…” 她越说越伤心,泪水涟涟。
季知棠的脚步钉在了原地。及笄礼?原来何氏省吃俭用,甚至甘冒风险去投那骗局,心心念念的,竟是为了给她这个继女一个风风光光的及笄礼!
一股难以言喻的酸涩猛地冲上季知棠的鼻尖。
前世今生,母亲的概念对她而言都极为淡薄。穿越而来,面对这个软弱、耳根子软、有时甚至有些拎不清的继母,她内心深处始终隔着一层理性的审视,像在经营一段需要维护的关系。
她记得父亲季林去世时,家中钱财都在何氏手中,若她心狠些,完全可以卷款改嫁,或者苛待前妻子女。但她没有。她守着破败的家,供着季知舟读书,哪怕被季木逼债,也从未想过抛下他们姐弟。
这些年的相处,何氏或许不够聪明,不够强硬,但她那份朴素的、将三个孩子视如己出的心,从未改变。她记得每个人的生辰喜好,记得季知舟读书辛苦要多加个蛋,记得季知蘅爱吃甜,也记得…她季知棠快要及笄了。
自己当时只看到她的糊涂和轻信,只想着拆穿骗局止损,却忽略了这份笨拙却滚烫的心意。是自己对何氏的关心,太浮于表面了。季知棠心中涌起强烈的懊悔。
她轻车熟路地找到孙夫子的书斋。这位老举人不仅是季知舟的恩师,更是季家面馆的忠实食客,尤其偏爱那加了茱萸粉的卤肉卷。更重要的是,孙夫子古道热肠,在镇上颇有清名,常替无力书写诉状的百姓代笔。
听完季知棠简洁清晰的叙述,孙夫子捋着花白的胡须,眉头紧锁,眼中满是了然与一丝怒其不争的叹息:“又是这高丽参贸局的遗毒!柳氏其心可诛,这些拉人下水的帮凶亦为虎作伥!”
他没有多问,铺开状纸,提起饱蘸浓墨的狼毫,手腕沉稳有力,一行行端正有力的楷书跃然纸上,将何氏受丁氏蛊惑,投入七两纹银于所谓“高丽参贷”的始末,以及契约凭证一一列明,诉求明确——返还被骗银两。
“拿着,”孙夫子将墨迹吹干,郑重地交给季知棠,“此案主犯柳氏已伏法,骗局已破,赃款大部分已追缴入库。镇监衙门这几日正为此案收尾,你这状纸递上去,正是时候。按律,镇监初审应在三日内,但此案已明,料想今日便能有个结果。放宽心,去吧。”
季知棠深深一礼:“多谢夫子援手!”
拿着这张承载着希望的状纸,季知棠直奔镇衙。午后的衙门略显冷清,她深吸一口气,走到堂前那面蒙尘的鸣冤鼓前,拿起沉重的鼓槌。
“咚!咚!咚!”
三声鼓响,沉闷而清晰地回荡在衙门上空,惊飞了檐下几只麻雀。
“何人击鼓?!”衙役的喝问传来。
季知棠高举状纸:“民女季知棠,为母何莲递状!状告丁氏(丁姐)伙同柳氏,以高丽参贷之名,诈骗家母血汗纹银七两!现有契书为凭!”
很快,她便被引入二堂。出乎意料,端坐堂上主审的,并非寻常书吏,而是身着青色官袍、面容冷峻的周彦辰!他显然是在处理积压的文书,案头堆着厚厚一叠卷宗。
周彦辰抬起眼,看到堂下站着的季知棠,眼中闪过一丝几不可察的讶异,随即恢复公事公办的肃然。他接过衙役呈上的状纸和契书,目光锐利,迅速扫过。
堂内一片寂静,只有纸张翻动的细微声响。季知棠垂手而立,心中并无多少忐忑。她相信孙夫子的文笔,更相信眼前这位年轻县尉的清明。
果然,不过片刻,周彦辰放下状纸,目光投向季知棠,声音平稳无波,却带着公堂特有的威严:“状纸所述,契书为凭,案情清晰。高丽参贸局诈骗一案,主犯柳氏已招供画押,其名下及骗局所涉钱款,大部已追缴在库。”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契书上何莲的名字和指印,又看向季知棠,“你母何莲,确系此案受害人之一。”
他转向旁边侍立的书吏:“查档,柳氏丁氏案,追缴赃款名录中,可有‘何莲’,纹银七两?”
书吏立刻翻动厚厚的簿册,很快便找到:“回大人,有!何莲,七两,丁氏经手,契书样式与此份一致!”
周彦辰微微颔首,对季知棠道:“既已核实无误,赃款在此。”他示意书吏。书吏从旁边一个上了锁的铁箱中取出一个蓝布小包,解开,里面是几块大小不一的碎银,称出七两,用一块粗布包好,由衙役递到季知棠面前。
“拿好。”周彦辰的声音依旧平淡。
季知棠接过那沉甸甸的七两银子,心头一块大石终于落地,屈膝行礼:“谢大人明断!”
周彦辰看着她,补充道:“此案牵连甚广,受害者众多,柳氏并未留存详细根底。县衙无法一一主动发还,只能待百姓持契书前来认领。你回去后,一则告诫高堂,天上不会掉馅饼,日后切莫再轻信此类暴利骗局。二则,若街坊邻里中尚有不知情或未敢报案的受害者,可告知他们,速持契书来镇衙领回被骗钱款,限期一月,过时不候。”
“民女明白!定当转告街邻,谢大人提点!”季知棠再次行礼,将银子和契书小心收好,退出了二堂。周彦辰的目光在她背影上停留了一瞬,便又埋首于案牍之中。
踏出镇衙大门,夕阳的金辉洒在青石板上。季知棠握着那失而复得的七两银子,脚步却并不轻快。她快步走回碧水街,还未推开季家面馆的门板,便听到里面传来压抑的、断断续续的抽泣声。
推门进去,只见何氏坐在后院柿子树下的石凳上,以帕掩面,肩膀不住地耸动。叶氏正拍着她的背低声劝慰,季知蘅红着眼圈站在一旁,小脸上满是担忧。
“…都是我糊涂…耳根子软…棠姐儿和蘅姐儿明明都劝过我了…我怎么就鬼迷心窍,偏信了那老丁家的鬼话…”
何氏哭得声音沙哑,充满了悔恨和自责,“七两啊…那可是…可是给棠姐儿攒着办及笄礼的钱…明年过了守孝,棠姐儿就改办及笄礼了…家里也没个正经长辈操持…我就想着…想着投进去周转一年,好歹多攒点…给她置办身像样的衣裳头面…风风光光的…这下可好…全没了…我…我对不起棠姐儿…对不起老爷的托付啊…” 她越说越伤心,泪水涟涟。
季知棠的脚步钉在了原地。及笄礼?原来何氏省吃俭用,甚至甘冒风险去投那骗局,心心念念的,竟是为了给她这个继女一个风风光光的及笄礼!
一股难以言喻的酸涩猛地冲上季知棠的鼻尖。
前世今生,母亲的概念对她而言都极为淡薄。穿越而来,面对这个软弱、耳根子软、有时甚至有些拎不清的继母,她内心深处始终隔着一层理性的审视,像在经营一段需要维护的关系。
她记得父亲季林去世时,家中钱财都在何氏手中,若她心狠些,完全可以卷款改嫁,或者苛待前妻子女。但她没有。她守着破败的家,供着季知舟读书,哪怕被季木逼债,也从未想过抛下他们姐弟。
这些年的相处,何氏或许不够聪明,不够强硬,但她那份朴素的、将三个孩子视如己出的心,从未改变。她记得每个人的生辰喜好,记得季知舟读书辛苦要多加个蛋,记得季知蘅爱吃甜,也记得…她季知棠快要及笄了。
自己当时只看到她的糊涂和轻信,只想着拆穿骗局止损,却忽略了这份笨拙却滚烫的心意。是自己对何氏的关心,太浮于表面了。季知棠心中涌起强烈的懊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