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墨轩猛地抬头,眼里满是血丝:“可公道呢?父亲,我们言家的人,岂能枉死!”
言国公看着儿子倔强的眉眼,喉结滚动了几下,最终只是重重叹息:“在家族存续面前,有些公道,只能咽进肚子里。墨轩,忘了这事,好好当你的推官,守住言家,比什么都重要。”
说完,他松开手,转身重新坐回太师椅,背影在窗外斜射进来的阳光下,显得格外孤绝,“你去歇着吧。”
言墨轩僵在原地,看着父亲疲惫的侧脸,胸腔里的怒火像是被一盆冷水浇下,却又有不甘在心底疯狂滋生,最终只能化作一声压抑到极致的闷哼,震得喉间发疼,最后默不作声地转身出去了。
……
随后果然过了大半个月平静的日子。
二月十六,玉山书院大考。
晨雾还未散尽,考场外已排起长队。
玉瑾揣着老妈塞来的桂花糕,嚼得腮帮鼓鼓,眼神却在扫过监考先生时迅速收敛了锋芒。
进了考场,笔墨纸砚早已备好,他磨墨时故意慢了半拍,瞥见邻座学子奋笔疾书的模样,嘴角悄悄勾起一抹笑。
考题下发,玉瑾扫了一遍,心中了然。
经义题答得中规中矩,还刻意少了几分工整,算学题故意在最后两道应用题上写错关键步骤。
交卷时,监考先生瞥了眼他的答卷,眉头微蹙,显然对这字迹不甚满意,玉瑾却泰然自若地作揖离场,只待好戏开场。
翌日清晨,书院的紫藤花架下,萧泫、顾昀和沈牧正围着玉瑾打转。
“昨日那道‘甲乙分粮’的算术题你解出来了?我卡在第二步算不出了!”萧泫性急,一把拽住他的衣袖。
玉瑾神秘一笑,从袖中摸出张草纸,上面画着熟悉的“X”和“Y”符号。
“巧了,我正是用这新法解的,快过来听。”
他指着纸上的“X”和“Y”,清了清嗓子:“这是我设的未知数,甲仓米数是‘叉’,乙仓是‘歪’。题目说两仓共八十石、甲比乙多十二石,就列‘叉 歪=80’‘叉-歪=12’。”
叉叉歪歪的,是他在书院讲X和Y时旁人听不懂,便改了名称。
又花了一点时间普及了阿拉伯数字,这几个月下来,书院诸人无不信服。
实在是太方便了。
萧泫和顾昀点头附和,显然对这两个符号早已习惯。
玉瑾拿起树枝在地上演算,“两式相加消去‘歪’,得2叉=92,叉就是46,再求歪就易如反掌。”
他讲得头头是道,周围渐渐围了些学子,都专注盯着演算过程。
有位学子忍不住赞道:“此等算法简洁精妙,玉瑾贤弟真是神童啊!”
这话一出,附和声此起彼伏。
然而这份赞誉没能维持多久。
三日后成绩放榜,红榜前人头攒动,玉瑾的名字赫然列在中游,不上不下。
先前称赞他的学子愣了愣,随即有人嗤笑出声:“什么神童,原来也只是中游水平。”
更有好事者翻出他的字条传阅,指着那潦草的字迹道:“你们看他这字,跟鬼画符似的,也配称神童?”
此人名叫徐潭,正是此次大考第一名,今年十岁,对今年的童生试十分有信心。
他是武将之家,所以开蒙得晚了些,今年是开蒙五班。
萧泫气得攥紧拳头,就要上前理论,却被玉瑾拉住。
玉瑾脸上不见半分愠色,反而朗声道:“字写得好坏,未必只看软笔;成绩高低,也未必能定真才。”
他从书箱里取出一叠淡黄色的硬纸,又拿出几支裹着木杆的长条物,“诸位敢不敢比一比?就比写字的速度和字迹工整度。”
众人定睛一看,那硬纸光滑厚实,绝非寻常宣纸;木杆里裹着的黑色条状物更显奇特,在硬纸上一划,便留下清晰的黑色字迹。
有人嘲笑道:“这破烂玩意儿能写字?别是输不起想耍赖吧!”
玉瑾也不恼,提笔:“请哪位兄台赐教,就写《论语》开篇,谁先写完且字迹清晰,就算赢。”
徐潭立刻站了出来,提笔便写。
他的书法在开蒙班也是十分有名的。
可他刚写了“学而时习之”五个字,玉瑾已握着那“铅笔”写了十余个字。
只见玉瑾手腕轻转,字迹工整有力,速度快得惊人。
一盏茶的功夫,玉瑾已写完整整一段,放下铅笔时,那学子才写了一半,手腕早已酸痛不已,字迹也渐渐潦草。
全场鸦雀无声,先前嘲讽的人涨红了脸。
玉瑾拿起硬纸和铅笔,笑道:“这叫硬纸和铅笔,写起来省时省力,字迹亦能工整。而且,还能极大地节省纸张笔墨,难道这不是天下学子的福音吗?”
话音刚落,紫藤花架下便响起一阵惊叹,连先前皱眉的夫子也凑了过来,接过铅笔在硬纸上划了两下,眼神瞬间亮了。
当日午后,在张夫子的带领下,玉瑾捧着硬纸和铅笔一起去了山长书房。
他将比试的情形一一说明,又当场演示如何用铅笔快速批注文章、修改算学题。
张夫子说道,“山长,学子们练笔常浪费宣纸,这硬纸耐用,铅笔可反复削用,能省不少开支;且科考时字迹潦草易失分,铅笔书写工整,还能涂改纠错,对于寒门学子而言,委实是好东西啊!”
谁人不知,天下学子开销最大的就是笔墨纸砚,随便一支毛笔至少得一百文。
山长不由得问,“这笔造价几何?”
张夫子也看向玉瑾。
玉瑾挺了挺胸脯,“不过三文钱而已,这纸张更是便宜,一文钱一张。”
山长果然又惊又喜,捻着胡须,又仔细看了看玉瑾用铅笔写的字,越看越满意:“此物确实精妙,先在算学课试点半月,若成效好,便在整个玉山书院推广。若是此物能惠及天下寒门学子,也算是你的造化了。”
“多谢山长!”玉瑾拱手行礼。
橡皮擦他一时不敢捣腾出来,毕竟如今的硬笔还没有钢笔和圆珠笔,万一考试真的采用铅笔,橡皮一擦,整个卷都能神不知鬼不觉换个名字。
试点期间,学子们个个爱不释手,连先生们也私下向玉瑾讨要铅笔批改作业。
铅笔不用磨墨沾墨,还不用等字迹墨干,实在是太方便了。
而且字写小些,纸张不仅节约了,书包也轻了许多。
言国公看着儿子倔强的眉眼,喉结滚动了几下,最终只是重重叹息:“在家族存续面前,有些公道,只能咽进肚子里。墨轩,忘了这事,好好当你的推官,守住言家,比什么都重要。”
说完,他松开手,转身重新坐回太师椅,背影在窗外斜射进来的阳光下,显得格外孤绝,“你去歇着吧。”
言墨轩僵在原地,看着父亲疲惫的侧脸,胸腔里的怒火像是被一盆冷水浇下,却又有不甘在心底疯狂滋生,最终只能化作一声压抑到极致的闷哼,震得喉间发疼,最后默不作声地转身出去了。
……
随后果然过了大半个月平静的日子。
二月十六,玉山书院大考。
晨雾还未散尽,考场外已排起长队。
玉瑾揣着老妈塞来的桂花糕,嚼得腮帮鼓鼓,眼神却在扫过监考先生时迅速收敛了锋芒。
进了考场,笔墨纸砚早已备好,他磨墨时故意慢了半拍,瞥见邻座学子奋笔疾书的模样,嘴角悄悄勾起一抹笑。
考题下发,玉瑾扫了一遍,心中了然。
经义题答得中规中矩,还刻意少了几分工整,算学题故意在最后两道应用题上写错关键步骤。
交卷时,监考先生瞥了眼他的答卷,眉头微蹙,显然对这字迹不甚满意,玉瑾却泰然自若地作揖离场,只待好戏开场。
翌日清晨,书院的紫藤花架下,萧泫、顾昀和沈牧正围着玉瑾打转。
“昨日那道‘甲乙分粮’的算术题你解出来了?我卡在第二步算不出了!”萧泫性急,一把拽住他的衣袖。
玉瑾神秘一笑,从袖中摸出张草纸,上面画着熟悉的“X”和“Y”符号。
“巧了,我正是用这新法解的,快过来听。”
他指着纸上的“X”和“Y”,清了清嗓子:“这是我设的未知数,甲仓米数是‘叉’,乙仓是‘歪’。题目说两仓共八十石、甲比乙多十二石,就列‘叉 歪=80’‘叉-歪=12’。”
叉叉歪歪的,是他在书院讲X和Y时旁人听不懂,便改了名称。
又花了一点时间普及了阿拉伯数字,这几个月下来,书院诸人无不信服。
实在是太方便了。
萧泫和顾昀点头附和,显然对这两个符号早已习惯。
玉瑾拿起树枝在地上演算,“两式相加消去‘歪’,得2叉=92,叉就是46,再求歪就易如反掌。”
他讲得头头是道,周围渐渐围了些学子,都专注盯着演算过程。
有位学子忍不住赞道:“此等算法简洁精妙,玉瑾贤弟真是神童啊!”
这话一出,附和声此起彼伏。
然而这份赞誉没能维持多久。
三日后成绩放榜,红榜前人头攒动,玉瑾的名字赫然列在中游,不上不下。
先前称赞他的学子愣了愣,随即有人嗤笑出声:“什么神童,原来也只是中游水平。”
更有好事者翻出他的字条传阅,指着那潦草的字迹道:“你们看他这字,跟鬼画符似的,也配称神童?”
此人名叫徐潭,正是此次大考第一名,今年十岁,对今年的童生试十分有信心。
他是武将之家,所以开蒙得晚了些,今年是开蒙五班。
萧泫气得攥紧拳头,就要上前理论,却被玉瑾拉住。
玉瑾脸上不见半分愠色,反而朗声道:“字写得好坏,未必只看软笔;成绩高低,也未必能定真才。”
他从书箱里取出一叠淡黄色的硬纸,又拿出几支裹着木杆的长条物,“诸位敢不敢比一比?就比写字的速度和字迹工整度。”
众人定睛一看,那硬纸光滑厚实,绝非寻常宣纸;木杆里裹着的黑色条状物更显奇特,在硬纸上一划,便留下清晰的黑色字迹。
有人嘲笑道:“这破烂玩意儿能写字?别是输不起想耍赖吧!”
玉瑾也不恼,提笔:“请哪位兄台赐教,就写《论语》开篇,谁先写完且字迹清晰,就算赢。”
徐潭立刻站了出来,提笔便写。
他的书法在开蒙班也是十分有名的。
可他刚写了“学而时习之”五个字,玉瑾已握着那“铅笔”写了十余个字。
只见玉瑾手腕轻转,字迹工整有力,速度快得惊人。
一盏茶的功夫,玉瑾已写完整整一段,放下铅笔时,那学子才写了一半,手腕早已酸痛不已,字迹也渐渐潦草。
全场鸦雀无声,先前嘲讽的人涨红了脸。
玉瑾拿起硬纸和铅笔,笑道:“这叫硬纸和铅笔,写起来省时省力,字迹亦能工整。而且,还能极大地节省纸张笔墨,难道这不是天下学子的福音吗?”
话音刚落,紫藤花架下便响起一阵惊叹,连先前皱眉的夫子也凑了过来,接过铅笔在硬纸上划了两下,眼神瞬间亮了。
当日午后,在张夫子的带领下,玉瑾捧着硬纸和铅笔一起去了山长书房。
他将比试的情形一一说明,又当场演示如何用铅笔快速批注文章、修改算学题。
张夫子说道,“山长,学子们练笔常浪费宣纸,这硬纸耐用,铅笔可反复削用,能省不少开支;且科考时字迹潦草易失分,铅笔书写工整,还能涂改纠错,对于寒门学子而言,委实是好东西啊!”
谁人不知,天下学子开销最大的就是笔墨纸砚,随便一支毛笔至少得一百文。
山长不由得问,“这笔造价几何?”
张夫子也看向玉瑾。
玉瑾挺了挺胸脯,“不过三文钱而已,这纸张更是便宜,一文钱一张。”
山长果然又惊又喜,捻着胡须,又仔细看了看玉瑾用铅笔写的字,越看越满意:“此物确实精妙,先在算学课试点半月,若成效好,便在整个玉山书院推广。若是此物能惠及天下寒门学子,也算是你的造化了。”
“多谢山长!”玉瑾拱手行礼。
橡皮擦他一时不敢捣腾出来,毕竟如今的硬笔还没有钢笔和圆珠笔,万一考试真的采用铅笔,橡皮一擦,整个卷都能神不知鬼不觉换个名字。
试点期间,学子们个个爱不释手,连先生们也私下向玉瑾讨要铅笔批改作业。
铅笔不用磨墨沾墨,还不用等字迹墨干,实在是太方便了。
而且字写小些,纸张不仅节约了,书包也轻了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