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暗卫,是哀家派出去办其他事的,不小心牵连了那辆马车。”太后喘了口气,语气越发蛮横,“没有证据的事,休要再提!棠儿温顺贤良,绝做不出这等事!”
萧煜看着太后全然护短的模样,心一点点沉下去。
而且刺杀之事,就这般轻描淡写用“牵连”两个字带过?
他还想再说什么,太后却已起身,走到他面前,语气带着不容置喙的威严:“此事哀家自有处置。大理寺那边,哀家会让人去说,就定那刘婆子的罪——她是伯夫人刘氏身边的人,定是她私下勾结外人,想栽赃棠儿和她母亲刘氏。把刘婆子推出去顶罪,此事便算结了。”
“母后!”萧煜惊怒交加,“那刘嬷嬷不过是个下人,怎会有能力调动暗卫?这分明是……”
“分明是什么?”太后打断他,眼神冷得像冰,“萧煜,哀家是太后,也是你母亲!此事就这么定了,你若是还认哀家这个母后,就别再追究!”
她转过身,背对着萧煜,“你退下吧,哀家累了。”
萧煜攥紧了拳头,指骨泛白。
他知道太后素来护着苏棠,却没料到她竟会这般不分青红皂白地护着她。
可太后毕竟是他的母亲,更是大周的太后,他纵有万般不甘,也不能忤逆她。
最终,他只能重重叹口气,将满肚子的疑虑与愤懑咽回去,转身把轮椅转出了慈安宫。
所以此时,秦川的敲门声打破了萧煜的回忆。
“王爷。”秦川躬身行礼,手里捧着一卷明黄色封皮的公文,神色比往日更显凝重,“大理寺那边有了结果,太后给的三日时限一到,已正式定了刘嬷嬷的罪。”
萧煜抬眸,目光落在那卷公文上,声音听不出情绪:“说清楚。”
“大理寺判刘嬷嬷‘勾结外人、意图谋害勋贵子弟’,拟了斩立决的判罚,文书已抄送刑部待批。”
秦川顿了顿,压低声音续道,“至于苏棠夫人与伯夫人刘氏,大理寺称‘查无实据’,已无罪释放,方才有人见她们乘马车回了苏府。”
“查无实据?”萧煜嗤笑一声,手指猛地攥紧玉镇纸,指腹传来冰凉的触感,却压不住心底翻涌的怒意,“一个下人能调动太后的暗卫?这罪名定得倒轻巧,倒像是早就编好的戏码。”
秦川垂首,不敢接话。他怎会不知这里头的猫腻,可太后亲自插手,大理寺哪敢不从?
萧煜沉默片刻,烛火映在他眼底,燃起一簇坚定的光。
先前被太后打断的疑虑,此刻随着刘嬷嬷顶罪、苏棠脱身,反倒越发清晰——太后越是护着苏棠,越说明七年前的事藏着猫腻,苏棠怕言玉瑾、怕萧衍身世暴露,太后又何尝不是在遮掩什么?
他把轮椅转了半边到窗边,望着庭院里落了半地的梧桐叶,语气沉定如铁:“秦川,你即刻安排人手,暗中去查七年前的事。”
“七年前?”秦川一愣,随即反应过来,“王爷是说……那一晚……?”
“查查那一晚,本王到底去了何处?为何玉佩会被苏棠拿走?苏奕晴和言墨涵身上又发生了什么?重点是武康伯府,好好查查!”
萧煜转过身,眸底闪着锐利的光,“还有,把刘氏和苏棠、苏奕晴的关系也查一遍。若苏棠真只是刘氏的养女,若苏奕晴真是刘氏的亲生女儿,刘氏绝不可能帮着养女暗害自己的亲生女儿和外孙!”
他的手指叩着轮椅的扶手,“再查查太后和苏奕晴之间,到底有什么猫腻?”
就算太后很看重他这个侧妃,怎会袒护到这个地步?
一个伯府的嫡女,能封为六品侧妃已经是高攀了。
但他总觉得不太寻常。
“属下明白。”秦川躬身应下,又迟疑道,“只是太后那边……若是察觉我们在查,怕是会阻挠。”
“阻挠也得查。”萧煜语气斩钉截铁,“你行事务必隐秘,尽量别惊动太后,也别让其他人察觉到异常。”
“是!”
“还有,刘嬷嬷那边别放松,斩立决前说不定能从她嘴里撬出点东西——她跟着刘氏这么多年,不可能什么都不知道。”
“属下明白,已经安排人去大理寺监牢盯着了,会找机会提审刘嬷嬷。”秦川应道。
沉默一瞬,萧煜又问,“关于那三张字条,夏荷那边……你可去问过了?”
秦川点头,“夏荷作证,那三张字条,确实是有个小乞儿送来的。苏夫人的确也让暗卫盯着那个小乞儿,可惜这几日那小乞儿身边没有什么动静,所以一直没有抓到他身后之人。”
萧煜抿了抿唇,“今日起,让夏荷每日一报那边的情况,不得遗漏。”
既然当年有可能搞错了人,那个聪慧的小屁孩儿有可能是他的儿子,他就得再盯紧些。
“是!”
萧煜转着轮椅往外走,“推我去复健。”
秦川惊了,“王爷,您今日已经练了三个时辰!”
“再练!”他这几天在复健器材上练习得有些疯狂。
陆皓也想劝劝他,但萧煜依旧把自己架上了那复健器材。
谁也不知道,他眼下对于自由行走的渴望。
……
苏奕晴确实也在期待着第四张字条的出现。
第三张字条出现时,小乞儿是在半路拦了她的马车送上来的。
夏荷回报说主子在府里时,暗卫便只盯着国公府附近,特别是角门那处。但当主子出门时,暗卫便重点护卫主子身侧,所以没看到是谁收买了那小乞儿。
但等了好几日,都没有字条。
而且她这几日也忙得很。
因为太后寿诞还有七日就到了。
自她上回向皇上提议“借寿创收”的法子,短短不到一个月,就引起了全京城轰动。
据说当日御旨传下不过三日,整个京城便像被投入了一把烈火,瞬间烧得沸腾。朱雀大街上原本冷清的绸缎庄、点心铺,竟齐齐挂出了“宫制千秋限定代售点”的朱红招牌,木牌上烫金的“福寿”二字晃得人眼晕。每日天不亮,铺子门前就排起了长队,百姓攥着碎银抢点心匣子——那匣子上印的祥云寿纹细巧,吃完还能留着当妆奁,就算不供奉佛前,也是份体面;富商们则派管家守在卷轴代售处,一听说拓印的太后手书每日只放二十卷,竟直接加价三成预定,生怕落了别家的面子。后价格一路往上攀升,比起最先的定价竟翻了三倍。
萧煜看着太后全然护短的模样,心一点点沉下去。
而且刺杀之事,就这般轻描淡写用“牵连”两个字带过?
他还想再说什么,太后却已起身,走到他面前,语气带着不容置喙的威严:“此事哀家自有处置。大理寺那边,哀家会让人去说,就定那刘婆子的罪——她是伯夫人刘氏身边的人,定是她私下勾结外人,想栽赃棠儿和她母亲刘氏。把刘婆子推出去顶罪,此事便算结了。”
“母后!”萧煜惊怒交加,“那刘嬷嬷不过是个下人,怎会有能力调动暗卫?这分明是……”
“分明是什么?”太后打断他,眼神冷得像冰,“萧煜,哀家是太后,也是你母亲!此事就这么定了,你若是还认哀家这个母后,就别再追究!”
她转过身,背对着萧煜,“你退下吧,哀家累了。”
萧煜攥紧了拳头,指骨泛白。
他知道太后素来护着苏棠,却没料到她竟会这般不分青红皂白地护着她。
可太后毕竟是他的母亲,更是大周的太后,他纵有万般不甘,也不能忤逆她。
最终,他只能重重叹口气,将满肚子的疑虑与愤懑咽回去,转身把轮椅转出了慈安宫。
所以此时,秦川的敲门声打破了萧煜的回忆。
“王爷。”秦川躬身行礼,手里捧着一卷明黄色封皮的公文,神色比往日更显凝重,“大理寺那边有了结果,太后给的三日时限一到,已正式定了刘嬷嬷的罪。”
萧煜抬眸,目光落在那卷公文上,声音听不出情绪:“说清楚。”
“大理寺判刘嬷嬷‘勾结外人、意图谋害勋贵子弟’,拟了斩立决的判罚,文书已抄送刑部待批。”
秦川顿了顿,压低声音续道,“至于苏棠夫人与伯夫人刘氏,大理寺称‘查无实据’,已无罪释放,方才有人见她们乘马车回了苏府。”
“查无实据?”萧煜嗤笑一声,手指猛地攥紧玉镇纸,指腹传来冰凉的触感,却压不住心底翻涌的怒意,“一个下人能调动太后的暗卫?这罪名定得倒轻巧,倒像是早就编好的戏码。”
秦川垂首,不敢接话。他怎会不知这里头的猫腻,可太后亲自插手,大理寺哪敢不从?
萧煜沉默片刻,烛火映在他眼底,燃起一簇坚定的光。
先前被太后打断的疑虑,此刻随着刘嬷嬷顶罪、苏棠脱身,反倒越发清晰——太后越是护着苏棠,越说明七年前的事藏着猫腻,苏棠怕言玉瑾、怕萧衍身世暴露,太后又何尝不是在遮掩什么?
他把轮椅转了半边到窗边,望着庭院里落了半地的梧桐叶,语气沉定如铁:“秦川,你即刻安排人手,暗中去查七年前的事。”
“七年前?”秦川一愣,随即反应过来,“王爷是说……那一晚……?”
“查查那一晚,本王到底去了何处?为何玉佩会被苏棠拿走?苏奕晴和言墨涵身上又发生了什么?重点是武康伯府,好好查查!”
萧煜转过身,眸底闪着锐利的光,“还有,把刘氏和苏棠、苏奕晴的关系也查一遍。若苏棠真只是刘氏的养女,若苏奕晴真是刘氏的亲生女儿,刘氏绝不可能帮着养女暗害自己的亲生女儿和外孙!”
他的手指叩着轮椅的扶手,“再查查太后和苏奕晴之间,到底有什么猫腻?”
就算太后很看重他这个侧妃,怎会袒护到这个地步?
一个伯府的嫡女,能封为六品侧妃已经是高攀了。
但他总觉得不太寻常。
“属下明白。”秦川躬身应下,又迟疑道,“只是太后那边……若是察觉我们在查,怕是会阻挠。”
“阻挠也得查。”萧煜语气斩钉截铁,“你行事务必隐秘,尽量别惊动太后,也别让其他人察觉到异常。”
“是!”
“还有,刘嬷嬷那边别放松,斩立决前说不定能从她嘴里撬出点东西——她跟着刘氏这么多年,不可能什么都不知道。”
“属下明白,已经安排人去大理寺监牢盯着了,会找机会提审刘嬷嬷。”秦川应道。
沉默一瞬,萧煜又问,“关于那三张字条,夏荷那边……你可去问过了?”
秦川点头,“夏荷作证,那三张字条,确实是有个小乞儿送来的。苏夫人的确也让暗卫盯着那个小乞儿,可惜这几日那小乞儿身边没有什么动静,所以一直没有抓到他身后之人。”
萧煜抿了抿唇,“今日起,让夏荷每日一报那边的情况,不得遗漏。”
既然当年有可能搞错了人,那个聪慧的小屁孩儿有可能是他的儿子,他就得再盯紧些。
“是!”
萧煜转着轮椅往外走,“推我去复健。”
秦川惊了,“王爷,您今日已经练了三个时辰!”
“再练!”他这几天在复健器材上练习得有些疯狂。
陆皓也想劝劝他,但萧煜依旧把自己架上了那复健器材。
谁也不知道,他眼下对于自由行走的渴望。
……
苏奕晴确实也在期待着第四张字条的出现。
第三张字条出现时,小乞儿是在半路拦了她的马车送上来的。
夏荷回报说主子在府里时,暗卫便只盯着国公府附近,特别是角门那处。但当主子出门时,暗卫便重点护卫主子身侧,所以没看到是谁收买了那小乞儿。
但等了好几日,都没有字条。
而且她这几日也忙得很。
因为太后寿诞还有七日就到了。
自她上回向皇上提议“借寿创收”的法子,短短不到一个月,就引起了全京城轰动。
据说当日御旨传下不过三日,整个京城便像被投入了一把烈火,瞬间烧得沸腾。朱雀大街上原本冷清的绸缎庄、点心铺,竟齐齐挂出了“宫制千秋限定代售点”的朱红招牌,木牌上烫金的“福寿”二字晃得人眼晕。每日天不亮,铺子门前就排起了长队,百姓攥着碎银抢点心匣子——那匣子上印的祥云寿纹细巧,吃完还能留着当妆奁,就算不供奉佛前,也是份体面;富商们则派管家守在卷轴代售处,一听说拓印的太后手书每日只放二十卷,竟直接加价三成预定,生怕落了别家的面子。后价格一路往上攀升,比起最先的定价竟翻了三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