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残玉完整,龙脉显现-《直播考古:我的残玉能通古今》

  罗令把手机扣在桌面上,屏幕暗下去的瞬间,屋里更静了。窗外风扫过屋檐,檐角铁皮晃了一下,发出短促的“咔”声。他坐了许久,手指无意识地搭在颈间的玉上,像在确认它还在。

  这动作他做了很多年,从小时候起。每当事情压下来,他就摸这块玉。不是为了求什么,只是觉得它凉,贴着皮肤,能把心火压一压。

  可这几天,玉没反应。梦也没来。

  他盯着桌面,上面还摊着几张打印纸,是赵晓曼整理的时间线。火铳编号、转账记录、监控截图,一条条排下来,像在拼一副别人打乱的牌。他把牌拼好了,交出去了,现在只剩等。

  等的结果还没来,人先空了。

  他揉了揉太阳穴,闭眼靠在椅背上。眼皮沉,脑子却不清净。偷猎者的脸、火铳走火的声音、王二狗胳膊上的血,来回闪。他知道自己该睡,可一闭眼,全是画面,没有梦。

  他坐直,又摸了摸玉。

  这一次,指尖刚碰上,玉突然烫了一下。

  他愣住,低头看。

  玉面原本灰青,边缘参差,像被砸断的石片。可此刻,光从里面透出来,淡淡的青色,像井水映着月。那光不闪,稳稳地铺在墙上,照出一道蜿蜒的纹路。

  他屏住呼吸。

  那纹路在动。像山脊起伏,又像水流蜿蜒,从村后老林起,绕过三道坡,穿过两口古井,最终落在小学操场中央——国旗杆的位置。

  他猛地站起身,椅子被带得往后一滑,撞上墙。

  光还在。玉贴着皮肤,热度不退。他用另一只手压住它,像是怕它突然熄灭。

  他没动,也不敢动。怕一眨眼,这光就没了。

  可它没灭。反而越来越亮,纹路越来越清晰。山势、水脉、地层走向,全在玉面上浮现,像有人用看不见的笔,一笔一笔画出来。

  他忽然明白了。

  这不是地图。

  是龙脉。

  他喉咙发紧,手心出汗。这么多年,他靠这玉入梦,看残破的村貌,辨古物位置,解符号含义。每一次都零碎,像拼图缺了大半。他靠着考古知识补,靠着记忆推,一点点往前走。

  可现在,图完整了。

  他几乎是踉跄着进屋,把门关上,拉上窗帘。屋里只剩玉的光。他盘腿坐在床沿,把玉举到眼前,额头轻轻抵上去。

  凉意从额心渗进来。

  他闭眼。

  梦来了。

  比以往任何一次都清晰。

  夜色沉沉,山脊上一队人影缓缓移动。他们穿麻衣,赤脚,头上绑着白布条,手里提着灯。灯是陶制的,豆大火苗,照出脚下石阶。那路他认得——是后山断崖边那条野道,早被藤蔓盖住,村里人都说走不通。

  可梦里,它通。

  队伍走得很慢,每到一处,就停下。有人从布包里取出陶罐,埋进土里;有人挂铜铃在树杈上;还有人把玉片贴在石缝中,动作轻,像在安抚什么。

  他看不懂他们在做什么,但心里清楚:这是在镇脉。

  龙脉不是虚的。是活的。先民知道它会动,会偏,会断,所以用器物锚住节点,像缝补一件旧衣。

  队伍一路走,脉络在梦里同步亮起。起初是断的,像熄了的炭;随着器物埋下,光一点点连起来,最终汇成一条完整的线,直指小学操场。

  他心跳加快。

  梦继续。

  队伍到了操场位置。那里没有旗杆,只有一块平石。一个年长的男人站出来,穿深色长袍,头戴羽冠。他没说话,双手捧出一卷帛书,黄绢红绳,庄重如祭。

  他跪下,把帛书放进坑中,覆土,再压上石板。

  然后,他抬头,望向天空。

  就在那一瞬,整条龙脉亮了。不是光,是感。罗令说不清那是什么,像大地在呼吸,像根须在伸展,像某种沉睡的东西被唤醒。

  他猛地睁眼。

  玉还在发光,但光弱了,像燃尽的炭余下一缕热。

  他坐在床沿,喘气。额头全是汗,衣服贴在背上。梦里的画面还在眼前,清晰得不像梦。

  他低头看玉。青光褪去,玉恢复原状,可他知道,不一样了。

  它完整了。

  他慢慢站起身,走到窗边,掀开窗帘一角。

  天还没亮,远处山影黑沉沉的。小学操场在村东头,国旗杆立在中央,旗布垂着,没风,不动。

  他盯着那根杆子,看了很久。

  天边刚泛白,赵晓曼就来了。

  她推着自行车进校门,车筐里放着教案和一包粉笔。晨光落在她肩上,发梢有点湿,像是走过露重的田埂。

  罗令已经在操场边站着。

  她停住车,抬头看他:“没睡?”

  他没答,目光还在旗杆上。

  她顺着看过去,又回头看他:“怎么了?”

  他终于转头,声音低,但清楚:“昨晚,我看见他们怎么埋的。”

  她没问“谁”、没问“埋什么”。她只是站到他身边,手扶着自行车把手,等下文。

  他盯着旗杆底座,水泥封得严实,边缘有些裂纹,是去年修的。“不是为了藏。”他说,“是为了守。”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她没动。

  “龙脉从后山来,绕村三圈,最后落在这儿。”他抬手,虚指旗杆位置,“他们把东西埋在这,不是怕人找,是怕地断。”

  她看着他,眼神慢慢变了。不是怀疑,也不是震惊,而是一种沉下来的认真。

  他知道她在想什么。这些话听上去像疯的。可他知道是真的。梦里的画面,玉的光,脉络的走向,全都对得上。他不是靠感觉,是靠这些年走过的每一寸地,看过的每一块碑,拼出来的。

  她轻声问:“你要做什么?”

  他没说挖,没说查,没说证据。

  他说:“明天,我们升旗。”

  她一怔。

  他看着她,眼神不再飘,不再犹豫。像一块石头落了地。

  “正常升旗。”他说,“六点四十分,国歌响,旗上去。”

  她看着他,又看看旗杆。晨风忽然起了,旗布“哗”地扬了一下,像被什么推着。

  她没问为什么是明天,也没问为什么是这个时间。

  她只说:“好。”

  他点点头,转身往教室走。

  她站在原地,没动。几秒后,她推车跟上。

  他进教室,打开灯,把黑板擦干净。粉笔灰浮在光里,像细雪。他拿起一支白色粉笔,写下今天的日期。

  赵晓曼站在门口,看着他写字的背影。

  他写完,转身,看见她还站着。

  “有事?”他问。

  她摇头,又点头:“你……确定吗?”

  他停下笔,看了她一眼。

  “我摸这块玉二十年了。”他说,“它第一次发亮,是在我爹走的那天。第二次,是校舍塌了那晚。每一次,都是要出事的时候。”

  她没说话。

  “这次不一样。”他把粉笔放进盒里,盖上盖,“它不是预警。是告诉。”

  她看着他。

  “告诉什么?”

  他走到窗边,再次望向操场。

  “告诉根在哪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