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风从校舍后吹过来,带着咸腥味,拂过罗令工装裤的口袋。那张手绘图还在里面,边缘已经磨得起毛,但“短、短、长”的叩门节奏,依旧清晰可辨。他站在操场边,手机屏幕亮着,是赵晓曼刚发来的消息:“质谱仪准备好了。”
赵晓曼正坐在村文化站的临时检测台前,手指在键盘上敲下最后一行指令。便携式质谱仪连接着远程监控系统,省地质研究院的技术员已在线待命。她将编号为A-07的青铜残片放入检测槽,密封舱盖合拢时发出轻微的“咔”声。镜头对准仪器屏幕,直播间的观看人数正以每分钟数千的速度攀升。
弹幕开始滚动。
“这是要验DNA吗?”
“铜也能做亲子鉴定?”
“别整虚的,数据得公开。”
赵晓曼没抬头,只对着麦克风说:“三分钟后出第一组数据。”
罗令走进来,手里拎着一个布包。他没说话,把包放在桌上,解开绳结,倒出几块灰绿色的矿石。这是从后山废弃矿洞深处采来的原生铜矿样本,表面还沾着泥土。赵晓曼扫了一眼,点头示意。
就在这时,直播间右上角弹出一条通知:某国际考古协会代表请求接入视频连线。
赵晓曼点下接受。画面分割,一个穿西装的男人出现在角落,金丝眼镜反着光。他清了清嗓子:“我们尊重贵方的展示权利,但必须强调——风格分析只是初步,真正的科学验证,应基于金属成分溯源。我们建议将样本送至第三方实验室,否则……难保公正。”
王二狗正蹲在门外啃烧饼,听见这话差点呛住。他三两步冲进来,嘴里的饼渣都没咽干净:“你们送?我们刚捞上来就封存了,编号录像全在,谁调包?”
赵晓曼抬手示意他别吵。她盯着屏幕,质谱仪的数据流终于稳定下来。
“不需要送检。”她说,“检测已完成。现在公布结果。”
主屏幕切换成曲线图。两条波形并列,一条来自宝船青铜残片,另一条是青山村后山矿洞三年前的地质采样报告。铅同位素比值、微量锑、砷含量——所有关键参数几乎完全重合,误差小于0.03%。
弹幕瞬间安静了一秒。
“这……是真的?”
“数据能造假吗?”
“同位素都对上了?”
西装男人皱眉:“矿脉分布广泛,某些元素相似并不罕见。仅凭这一点,不足以证明出处。”
赵晓曼没反驳。她调出第二组对比:宝船青铜器 vs 南洋某国同期出土铜器。铅同位素差异高达17%,曲线走势截然不同。接着是第三组:青山村矿洞 vs 南洋主要矿脉样本——无一匹配。
“全球范围内,这种特定比例的铅锑砷组合,目前仅在青山村后山发现。”她声音不高,但字字清晰,“同一批矿工,用同一口炉,烧同一窑铜。这不是巧合,是历史的指纹。”
画面切回远程会议窗口。西装男人低头翻看报告,手指在纸页上停顿了几秒。他没再说话,几秒后,摄像头关闭。
弹幕炸了。
“指纹都出来了!”
“石头比人诚实!”
“他们没话说了吧?”
王二狗咧嘴一笑,顺手抓起一块原生铜矿,在镜头前比划:“你们看这断面——我爷说过,咱山里的铜,断口有鱼鳞纹,像秋水照银鳞。”
赵晓曼立即放大高清图像。镜头推进,青铜残片与矿石的断裂处并列呈现。细密的波纹在光下泛着冷光,如同凝固的水波,纹理走向完全一致。
“这是特定冷却速度形成的结晶结构。”她补充,“冷却介质、温度梯度、炉壁材质,缺一不可。全球仅此一处。”
弹幕刷屏。
“金石为证!”
“石头都认亲了!”
“这比族谱还准!”
罗令一直站在桌边,没动。他拿起那块矿石,又取过一片青铜残片,两物并置在镜头前。没有解说,没有强调,只是静静地放着。
有人突然发问:“这些东西,以前没人研究过吗?”
赵晓曼摇头:“后山矿洞三十年前就封了。当年开采量小,产量不稳定,后来被定为文物保护点,禁止再挖。这些数据,是当年地质队留下的唯一采样记录。”
“那你们怎么知道要去那儿比对?”
她看了罗令一眼。他依旧沉默,只轻轻摩挲着脖子上的残玉。
王二狗接话:“人家有谱啊。祖上传下来的,哪块地出什么料,清清楚楚。”
弹幕又动了。
“所以是靠家谱找矿?”
“这不是玄学吧?”
“可数据是真的……”
赵晓曼打开另一份文件:“这不是玄学。这是传承与科学的交汇。我们有记录,有样本,有检测。每一步,都可验证。”
她将三组数据合成一张总表,标注清晰,附上检测机构电子签章,直接上传至国家文保数据库,并同步推送到直播平台。
“任何人都可以调阅。”她说,“原始数据、采样时间、仪器编号,全部公开。”
直播间观看人数突破八百万。热搜榜首悄然更换:“青山村铜矿成分与宝船文物完全匹配”。
王二狗掏出手机,翻出自己昨晚刻的竹雕——小罗盘上“罗赵共守”四个字歪歪扭扭,背面还刻了“文化人”三字。他举到镜头前:“我家娃说,这叫文物认证章。”
网友立刻截图疯传。
有人做成电子印章,盖在检测报告截图上;
有人录视频,拿着放大镜比对自家老铜锁的断面纹路;
还有小学生交作业,画了一幅“我家石头会说话”,配文:“我奶奶说,我们村的铁锅也是这山里出的。”
赵晓曼关闭直播前,最后看了眼数据面板。质谱仪的存储卡已自动备份三份,一份留在本地,一份上传云端,一份寄往省研究院。
她拔下存储卡,装进密封袋,贴上标签。罗令走过来,接过袋子,放进工装裤内侧口袋。那里已经有手绘图、残玉,现在又多了这张卡。
王二狗拍了拍桌子:“下一步干啥?开博物馆?”
赵晓曼正要回答,手机震动。一条新消息弹出——是省地质研究院的确认函:“检测数据已归档,编号G-233-07,确认为有效溯源证据。”
她抬头,看向罗令:“他们认了。”
罗令点头,没说话。他走到窗边,推开木框。外面天色渐暗,村口的老槐树在风里轻轻晃动。几个孩子在树下跑过,手里举着打印的罗盘图案,喊着“我们村的宝贝回家了”。
赵晓曼走到他身边,轻声说:“接下来,谁还想质疑,都得先过科学这一关。”
罗令摸了摸胸口的残玉。它温热,但不再发烫。他低头看手机,游戏公司发来新一版VR场景更新——这次是后山矿洞内部复原,虚拟角色正从岩壁上凿下一块带鱼鳞纹的铜矿,镜头缓缓拉远,矿洞深处,隐约可见古代冶炼炉的残迹。
他把手机递给她。赵晓曼看了眼,嘴角微扬。
王二狗在屋里喊:“晚饭好了!今天炖的山菌汤,加了新采的蕨菜!”
赵晓曼转身要走,罗令却站着没动。他盯着矿洞复原图的某个角落,那里有一道不起眼的刻痕,像是人为凿出的符号。他记得这个纹路——昨晚入梦时,残玉浮现的古村图景里,祭祀台基座上,就有同样的标记。
他没说。只是把存储卡在掌心握了握,确认它还在。
赵晓曼正坐在村文化站的临时检测台前,手指在键盘上敲下最后一行指令。便携式质谱仪连接着远程监控系统,省地质研究院的技术员已在线待命。她将编号为A-07的青铜残片放入检测槽,密封舱盖合拢时发出轻微的“咔”声。镜头对准仪器屏幕,直播间的观看人数正以每分钟数千的速度攀升。
弹幕开始滚动。
“这是要验DNA吗?”
“铜也能做亲子鉴定?”
“别整虚的,数据得公开。”
赵晓曼没抬头,只对着麦克风说:“三分钟后出第一组数据。”
罗令走进来,手里拎着一个布包。他没说话,把包放在桌上,解开绳结,倒出几块灰绿色的矿石。这是从后山废弃矿洞深处采来的原生铜矿样本,表面还沾着泥土。赵晓曼扫了一眼,点头示意。
就在这时,直播间右上角弹出一条通知:某国际考古协会代表请求接入视频连线。
赵晓曼点下接受。画面分割,一个穿西装的男人出现在角落,金丝眼镜反着光。他清了清嗓子:“我们尊重贵方的展示权利,但必须强调——风格分析只是初步,真正的科学验证,应基于金属成分溯源。我们建议将样本送至第三方实验室,否则……难保公正。”
王二狗正蹲在门外啃烧饼,听见这话差点呛住。他三两步冲进来,嘴里的饼渣都没咽干净:“你们送?我们刚捞上来就封存了,编号录像全在,谁调包?”
赵晓曼抬手示意他别吵。她盯着屏幕,质谱仪的数据流终于稳定下来。
“不需要送检。”她说,“检测已完成。现在公布结果。”
主屏幕切换成曲线图。两条波形并列,一条来自宝船青铜残片,另一条是青山村后山矿洞三年前的地质采样报告。铅同位素比值、微量锑、砷含量——所有关键参数几乎完全重合,误差小于0.03%。
弹幕瞬间安静了一秒。
“这……是真的?”
“数据能造假吗?”
“同位素都对上了?”
西装男人皱眉:“矿脉分布广泛,某些元素相似并不罕见。仅凭这一点,不足以证明出处。”
赵晓曼没反驳。她调出第二组对比:宝船青铜器 vs 南洋某国同期出土铜器。铅同位素差异高达17%,曲线走势截然不同。接着是第三组:青山村矿洞 vs 南洋主要矿脉样本——无一匹配。
“全球范围内,这种特定比例的铅锑砷组合,目前仅在青山村后山发现。”她声音不高,但字字清晰,“同一批矿工,用同一口炉,烧同一窑铜。这不是巧合,是历史的指纹。”
画面切回远程会议窗口。西装男人低头翻看报告,手指在纸页上停顿了几秒。他没再说话,几秒后,摄像头关闭。
弹幕炸了。
“指纹都出来了!”
“石头比人诚实!”
“他们没话说了吧?”
王二狗咧嘴一笑,顺手抓起一块原生铜矿,在镜头前比划:“你们看这断面——我爷说过,咱山里的铜,断口有鱼鳞纹,像秋水照银鳞。”
赵晓曼立即放大高清图像。镜头推进,青铜残片与矿石的断裂处并列呈现。细密的波纹在光下泛着冷光,如同凝固的水波,纹理走向完全一致。
“这是特定冷却速度形成的结晶结构。”她补充,“冷却介质、温度梯度、炉壁材质,缺一不可。全球仅此一处。”
弹幕刷屏。
“金石为证!”
“石头都认亲了!”
“这比族谱还准!”
罗令一直站在桌边,没动。他拿起那块矿石,又取过一片青铜残片,两物并置在镜头前。没有解说,没有强调,只是静静地放着。
有人突然发问:“这些东西,以前没人研究过吗?”
赵晓曼摇头:“后山矿洞三十年前就封了。当年开采量小,产量不稳定,后来被定为文物保护点,禁止再挖。这些数据,是当年地质队留下的唯一采样记录。”
“那你们怎么知道要去那儿比对?”
她看了罗令一眼。他依旧沉默,只轻轻摩挲着脖子上的残玉。
王二狗接话:“人家有谱啊。祖上传下来的,哪块地出什么料,清清楚楚。”
弹幕又动了。
“所以是靠家谱找矿?”
“这不是玄学吧?”
“可数据是真的……”
赵晓曼打开另一份文件:“这不是玄学。这是传承与科学的交汇。我们有记录,有样本,有检测。每一步,都可验证。”
她将三组数据合成一张总表,标注清晰,附上检测机构电子签章,直接上传至国家文保数据库,并同步推送到直播平台。
“任何人都可以调阅。”她说,“原始数据、采样时间、仪器编号,全部公开。”
直播间观看人数突破八百万。热搜榜首悄然更换:“青山村铜矿成分与宝船文物完全匹配”。
王二狗掏出手机,翻出自己昨晚刻的竹雕——小罗盘上“罗赵共守”四个字歪歪扭扭,背面还刻了“文化人”三字。他举到镜头前:“我家娃说,这叫文物认证章。”
网友立刻截图疯传。
有人做成电子印章,盖在检测报告截图上;
有人录视频,拿着放大镜比对自家老铜锁的断面纹路;
还有小学生交作业,画了一幅“我家石头会说话”,配文:“我奶奶说,我们村的铁锅也是这山里出的。”
赵晓曼关闭直播前,最后看了眼数据面板。质谱仪的存储卡已自动备份三份,一份留在本地,一份上传云端,一份寄往省研究院。
她拔下存储卡,装进密封袋,贴上标签。罗令走过来,接过袋子,放进工装裤内侧口袋。那里已经有手绘图、残玉,现在又多了这张卡。
王二狗拍了拍桌子:“下一步干啥?开博物馆?”
赵晓曼正要回答,手机震动。一条新消息弹出——是省地质研究院的确认函:“检测数据已归档,编号G-233-07,确认为有效溯源证据。”
她抬头,看向罗令:“他们认了。”
罗令点头,没说话。他走到窗边,推开木框。外面天色渐暗,村口的老槐树在风里轻轻晃动。几个孩子在树下跑过,手里举着打印的罗盘图案,喊着“我们村的宝贝回家了”。
赵晓曼走到他身边,轻声说:“接下来,谁还想质疑,都得先过科学这一关。”
罗令摸了摸胸口的残玉。它温热,但不再发烫。他低头看手机,游戏公司发来新一版VR场景更新——这次是后山矿洞内部复原,虚拟角色正从岩壁上凿下一块带鱼鳞纹的铜矿,镜头缓缓拉远,矿洞深处,隐约可见古代冶炼炉的残迹。
他把手机递给她。赵晓曼看了眼,嘴角微扬。
王二狗在屋里喊:“晚饭好了!今天炖的山菌汤,加了新采的蕨菜!”
赵晓曼转身要走,罗令却站着没动。他盯着矿洞复原图的某个角落,那里有一道不起眼的刻痕,像是人为凿出的符号。他记得这个纹路——昨晚入梦时,残玉浮现的古村图景里,祭祀台基座上,就有同样的标记。
他没说。只是把存储卡在掌心握了握,确认它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