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令睁开眼时,天刚蒙亮。风从山口吹进来,带着湿土和草木灰的味道。他坐在祭坛边,背靠着石栏,脖子上的残玉贴着皮肤,温温的,像是刚被体温焐热。他抬手摸了摸心口,那里还留着一点微弱的跳动感,不像是心跳,倒像是某种东西在体内轻轻震。
他没急着起身,而是把残玉捏在指尖,对着初升的光看了几秒。玉面青灰,裂口参差,可内里似乎有极细的光丝在游动,像夜里落进石头的星尘还没散尽。他记得昨夜最后的画面——玉球炸开成千万点光,钻进地里,爬上人的脚心,又升向天空。现在那些光没了,可这玉还在响,不是声音,是种只有他能感知的震频,像是梦里古村图景启动前的前兆。
他低头看向祭坛中央的石槽。那里只剩一圈青痕,像是水渍干了后的印记。他伸手蹭了蹭,指尖沾上一点粉末,颜色比昨夜淡了许多,但纹路没变。他在梦里见过这个纹,是古村后山一处祭所的地面刻痕,叫“血脉承台”,先民用活人血祭来唤醒地脉。可昨夜没人流血,除了他自己割过一道口子。他忽然想到,那光网扫过每个人胸口时,是不是也算一种“祭”?
他站起身,腿有点发麻,走了两步才稳住。远处校舍的轮廓在晨光里清晰起来,屋顶新换的瓦片反着微光。他记得昨晚王二狗举着木牌站在祭坛上,说“咱的命,自己接住了”。那话不是喊给谁听的,是说给这片地听的。
他往校舍走,路上碰到几户早起的村民。有人冲他点头,有人只是站在门口看着他,眼神不一样了,不再只是“罗老师”,而是带着点说不出的敬,或是信。没人提昨夜的事,可每个人胸口都还留着那点温热感,有人下意识摸了摸,又放下。
校舍门缝里夹着个信封。
他弯腰取下来,手指碰到纸面的一瞬就察觉不对——太规整,边角直得不像手写的。信封印着红蓝双色台标,右下角一行小字:省广播电视总台《国宝发现》栏目组。他没拆,先翻到背面,封口盖着火漆印,图案是篆体“国宝”二字,旁边一串编号,底下是日期,正是今天。
他用指甲轻轻刮了刮编号,确认是激光防伪。然后才拆开,抽出一张正式邀请函。纸张厚实,字迹工整,写着邀请青山村罗令先生作为“民间文化守护代表”参与节目录制,主题为《沉睡的文明》,录制时间五天后,地点省台演播厅。落款有公章,有负责人签名,还有联系方式。
他站在门口看了三遍。
不是怀疑真假,是没想到来得这么快。他原以为这种事会拖很久,要经过层层审核、专家论证、舆情评估。可现在,它就这么来了,安静地塞在门缝里,像一封普通的公函。他盯着“权威认证”四个字,喉咙动了了一下。这么多年,他不是没想过被承认,可真到了这一刻,反而说不出话。他不是为了上电视才守这些年的,可现在,有人终于愿意用正经方式听他们说话了。
他把信折好,塞进衣兜,转身进了教室。
赵晓曼已经在日晷旁了。她抱着孩子,背对着初升的太阳,影子拉得很长。婴儿穿着小棉袄,小脸红扑扑的,一只小手露在外面,正无意识地抓着空气。她听见脚步声,回头看了眼。
“醒了?”
“嗯。”
她没多问,只是低头看了看怀里的孩子。小家伙忽然抬起手,朝着太阳的方向抓了一下,手腕内侧朝上,露出一片皮肤。赵晓曼动作顿住。
那里有一块青斑。
不大,指甲盖那么小,颜色浅,像是皮下淤血刚散的样子。可形状不对——边缘裂开,像一道闪电,又像玉器的断口纹。她盯着看了几秒,心跳慢了一拍。她立刻把玉镯往上推了推,贴上那块青斑。玉是凉的,皮肤是热的,可什么都没发生。孩子却笑了,嘴角咧开,发出一声短促的“啊”。
她没动,也不敢动。
罗令走过来,站在她侧边,视线落在婴儿手腕上。他没说话,只是从怀里取出残玉,慢慢靠近那块青斑。玉没发光,也没发热,可他手指感到了一丝震颤,很轻,像是心跳传到指尖的那种微动。
“不是反噬。”他低声说。
“是呼应。”
她抬头看他,眼睛有点湿,可没流泪。她懂他的意思。昨夜的光不是结束,是开始。那些星尘落进地里,钻进人身体里,不是为了消失,是为了醒来。这孩子生下来就在这片地上,听着村谣,闻着槐树香,昨夜又站在祭坛中央,被光网扫过。他体内本就埋着根,现在,它动了。
“他会说话吗?”她问。
“还不知道。”他收起残玉,“可他听得懂。”
她低头看着孩子,小家伙又抬手抓了抓太阳,青斑在光下更明显了些,像是皮下有东西在流动。她轻轻把他的袖子拉下来,遮住那块痕迹。
“先别让人看。”
“嗯。”
两人站在日晷下,没再说话。阳光一寸寸爬上石面,指针的影子缓缓移动。远处传来鸡叫,有人开始扫院子,狗在墙根下打滚。村里恢复了平常的样子,可又不一样了。昨夜的事没人再提,可每个人走路都慢了些,像是怕惊扰了什么。
罗令摸了摸兜里的邀请函。他知道,外面的世界已经开始转动。省台不会无缘无故来人,NASA的火星图像、全球多地的异象,一定已经引起注意。可现在,他不想急着走出去。他得先弄明白,这玉还在响,是因为昨夜的能量没散,还是因为——新的图景要来了。
他闭上眼,静了三秒。
梦没来。
可残玉在震。
他没急着起身,而是把残玉捏在指尖,对着初升的光看了几秒。玉面青灰,裂口参差,可内里似乎有极细的光丝在游动,像夜里落进石头的星尘还没散尽。他记得昨夜最后的画面——玉球炸开成千万点光,钻进地里,爬上人的脚心,又升向天空。现在那些光没了,可这玉还在响,不是声音,是种只有他能感知的震频,像是梦里古村图景启动前的前兆。
他低头看向祭坛中央的石槽。那里只剩一圈青痕,像是水渍干了后的印记。他伸手蹭了蹭,指尖沾上一点粉末,颜色比昨夜淡了许多,但纹路没变。他在梦里见过这个纹,是古村后山一处祭所的地面刻痕,叫“血脉承台”,先民用活人血祭来唤醒地脉。可昨夜没人流血,除了他自己割过一道口子。他忽然想到,那光网扫过每个人胸口时,是不是也算一种“祭”?
他站起身,腿有点发麻,走了两步才稳住。远处校舍的轮廓在晨光里清晰起来,屋顶新换的瓦片反着微光。他记得昨晚王二狗举着木牌站在祭坛上,说“咱的命,自己接住了”。那话不是喊给谁听的,是说给这片地听的。
他往校舍走,路上碰到几户早起的村民。有人冲他点头,有人只是站在门口看着他,眼神不一样了,不再只是“罗老师”,而是带着点说不出的敬,或是信。没人提昨夜的事,可每个人胸口都还留着那点温热感,有人下意识摸了摸,又放下。
校舍门缝里夹着个信封。
他弯腰取下来,手指碰到纸面的一瞬就察觉不对——太规整,边角直得不像手写的。信封印着红蓝双色台标,右下角一行小字:省广播电视总台《国宝发现》栏目组。他没拆,先翻到背面,封口盖着火漆印,图案是篆体“国宝”二字,旁边一串编号,底下是日期,正是今天。
他用指甲轻轻刮了刮编号,确认是激光防伪。然后才拆开,抽出一张正式邀请函。纸张厚实,字迹工整,写着邀请青山村罗令先生作为“民间文化守护代表”参与节目录制,主题为《沉睡的文明》,录制时间五天后,地点省台演播厅。落款有公章,有负责人签名,还有联系方式。
他站在门口看了三遍。
不是怀疑真假,是没想到来得这么快。他原以为这种事会拖很久,要经过层层审核、专家论证、舆情评估。可现在,它就这么来了,安静地塞在门缝里,像一封普通的公函。他盯着“权威认证”四个字,喉咙动了了一下。这么多年,他不是没想过被承认,可真到了这一刻,反而说不出话。他不是为了上电视才守这些年的,可现在,有人终于愿意用正经方式听他们说话了。
他把信折好,塞进衣兜,转身进了教室。
赵晓曼已经在日晷旁了。她抱着孩子,背对着初升的太阳,影子拉得很长。婴儿穿着小棉袄,小脸红扑扑的,一只小手露在外面,正无意识地抓着空气。她听见脚步声,回头看了眼。
“醒了?”
“嗯。”
她没多问,只是低头看了看怀里的孩子。小家伙忽然抬起手,朝着太阳的方向抓了一下,手腕内侧朝上,露出一片皮肤。赵晓曼动作顿住。
那里有一块青斑。
不大,指甲盖那么小,颜色浅,像是皮下淤血刚散的样子。可形状不对——边缘裂开,像一道闪电,又像玉器的断口纹。她盯着看了几秒,心跳慢了一拍。她立刻把玉镯往上推了推,贴上那块青斑。玉是凉的,皮肤是热的,可什么都没发生。孩子却笑了,嘴角咧开,发出一声短促的“啊”。
她没动,也不敢动。
罗令走过来,站在她侧边,视线落在婴儿手腕上。他没说话,只是从怀里取出残玉,慢慢靠近那块青斑。玉没发光,也没发热,可他手指感到了一丝震颤,很轻,像是心跳传到指尖的那种微动。
“不是反噬。”他低声说。
“是呼应。”
她抬头看他,眼睛有点湿,可没流泪。她懂他的意思。昨夜的光不是结束,是开始。那些星尘落进地里,钻进人身体里,不是为了消失,是为了醒来。这孩子生下来就在这片地上,听着村谣,闻着槐树香,昨夜又站在祭坛中央,被光网扫过。他体内本就埋着根,现在,它动了。
“他会说话吗?”她问。
“还不知道。”他收起残玉,“可他听得懂。”
她低头看着孩子,小家伙又抬手抓了抓太阳,青斑在光下更明显了些,像是皮下有东西在流动。她轻轻把他的袖子拉下来,遮住那块痕迹。
“先别让人看。”
“嗯。”
两人站在日晷下,没再说话。阳光一寸寸爬上石面,指针的影子缓缓移动。远处传来鸡叫,有人开始扫院子,狗在墙根下打滚。村里恢复了平常的样子,可又不一样了。昨夜的事没人再提,可每个人走路都慢了些,像是怕惊扰了什么。
罗令摸了摸兜里的邀请函。他知道,外面的世界已经开始转动。省台不会无缘无故来人,NASA的火星图像、全球多地的异象,一定已经引起注意。可现在,他不想急着走出去。他得先弄明白,这玉还在响,是因为昨夜的能量没散,还是因为——新的图景要来了。
他闭上眼,静了三秒。
梦没来。
可残玉在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