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远行抉择:一个人的硅谷之行-《1977:从高考状元到科技巨擘》

  屏幕上的白光,映着张汉玉的脸。

  那封来自斯坦福的邮件,像一扇虚掩的门,门后是另一个世界。

  他没有立刻回复,只是关掉了显示器。

  机房里那片绿色的星海,在他眼中变成了通往未知的航线。

  而他,连一张船票都还没有。

  ***

  陈景明的办公室里,烟雾缭绕。

  昂贵的红木办公桌上,堆满了财务报表,每一张都散发着赤字的寒气。

  张汉玉推门进来的时候,陈景明正把一支烟狠狠按进烟灰缸。

  “钱花完了?”

  陈景明的开场白没有任何温度。

  “还够用一个月。”

  张汉玉拉开椅子,在他对面坐下。

  “一个月后呢?让盘古的工程师去喝西北风吗?”

  “我要去一趟美国。”

  张汉玉没有理会他的质问,直接抛出了自己的目的。

  陈景明愣住了,然后气笑了。

  “去美国?张汉玉,你是不是写代码写糊涂了?公司账上快没钱了,你要去旅游?”

  “考察。”

  “考察什么?资本主义怎么花钱比我们更快吗?”

  陈景明把一份报表摔在桌上。

  “汉卡业务的窟窿,我拿什么去补?你现在要去美国,这笔钱从哪来?我变出来吗?”

  张汉玉没有看报表。

  他看着陈景明布满血丝的双眼。

  “景明,我们做的盘古系统,现在只是一个很厉害的单机游戏。”

  “什么意思?”

  “它很流畅,很厉害,但它是一座孤岛。”

  “我找到了连接所有孤岛的方法。”

  张汉玉把那个词,第一次在陈景明面前说出来。

  “网络。”

  “我需要去硅谷,亲眼看看,那张网是怎么织起来的。”

  “然后,我们把它带回来,在中国,织一张更大的。”

  陈景明听不懂什么网。

  他只听懂了张汉玉要去一个很远的地方,花一笔他根本拿不出来的钱。

  “我不同意。”

  他的回答干脆利落。

  “这是拿金杉的命在赌一个你虚无缥缈的念头。”

  “我没让你赌。”

  张汉玉从包里拿出那份他签过字的股权转让协议,放在桌上。

  “这是我的。我个人的钱,足够我去一趟。”

  陈景明盯着那份文件,胸口剧烈地起伏。

  这个男人,把公司给了他,现在又要拿着自己最后的身家,去追逐一个他听都听不懂的梦。

  “你他妈就是个疯子!”

  陈景明骂了出来。

  他站起来,在办公室里来回踱步,皮鞋踩在地板上,发出焦躁的声响。

  许久,他停下来。

  “公司出钱。”

  “你……”

  “你现在不是张汉玉,你是盘古的首席架构师,是金杉的脸面。”

  陈景明重新坐下,从抽屉里拿出一本支票本。

  “你不能自己掏钱去,那是打我的脸。”

  “让别人觉得我陈景明,连一个核心技术员的出差费都付不起。”

  他低着头,飞快地签下一张支票,撕下来,推过去。

  “省着点花。”

  “输光了,我们俩就一起从这楼上跳下去。”

  ***

  签证的过程,比筹钱要艰难得多。

  在那个年代,一个私营企业的工程师,想要拿到赴美签证,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签证官是一个表情严肃的中年白人。

  他看着张汉玉递交的资料,问题尖锐而直接。

  “你去美国的目的?”

  “技术交流。”

  “你的邀请人,Leo Chen,和你是什么关系?”

  “笔友。”

  签证官的脸上露出一抹怀疑。

  “你们只通过写信联系?”

  “还有电子邮件。”

  “那是什么?”

  张汉玉无法解释。

  这个词,在对方的世界里是日常,在这里,却是天方夜谭。

  第一次申请,被拒。

  理由是“有移民倾向”。

  陈景明动用了所有能动用的关系。

  钱学安等几位老教授,联名写了推荐信,证明盘古系统对国家信息产业的重要性。

  金杉公司提供了厚厚一叠的财务证明与经营许可。

  第二次,张汉玉又坐到了那个签证官面前。

  对方显然还记得他。

  “你的公司,为什么一定要派你去?”

  “因为有些东西,只有我能看懂。”

  张汉玉的回答很平静。

  签证官盯着他看了很久,最后拿起那个紫色的印章,在护照上用力地盖了下去。

  ***

  1989年的秋天,鹏城的天气依旧燥热。

  张汉玉独自踏上了飞往旧金山的航班。

  他没有告诉父母此行的真正目的,只说是去出差学习。

  电话里,母亲一遍遍地叮嘱。

  “在外面要吃饱,别不舍得花钱。”

  “别跟人吵架,咱们是去学习的。”

  他嗯嗯地应着,挂断电话前,差点没忍住。

  舷窗外,脚下的城市变得越来越小,最终汇入一片连绵的群山。

  他知道,自己正在离开的,不仅仅是一片土地。

  也是一个时代。

  十几个小时的飞行后,飞机降落在旧金山国际机场。

  走出机场的瞬间,张汉玉被眼前的景象冲击得几乎无法呼吸。

  宽阔到夸张的八车道高速公路上,汽车像洪流一样川流不息。

  远处,是高耸入云的玻璃幕墙建筑,在加州的阳光下,闪耀着金属的光泽。

  空气里,没有煤烟的味道,只有海风和青草的气息。

  这里的一切,都像是从他看过的那些科幻电影里,直接搬了出来。

  一个穿着格子衬衫,戴着金边眼镜的华人青年,举着一个写着“张汉玉”的牌子。

  “你好,我是Leo Chen,陈立昂。”

  对方的普通话很标准,带着一种知识分子特有的温和。

  他就是那个来自斯坦福的邮件的主人。

  “你好,我是张汉玉。”

  两人握了握手。

  “路上辛苦了。”

  陈立昂帮他把行李放进一辆半旧的丰田车里。

  “你的盘古系统,我后来又研究了一下,太了不起了。”

  陈立昂一边开车,一边赞叹。

  “尤其你的内存管理机制,简直是天才的想法。”

  “只是讨了些巧。”

  张汉玉看着窗外飞速掠过的景物,随口应着。

  “不,这不是讨巧。”

  陈立昂很认真。

  “我们实验室也在做一个类似的项目,负责人是我的导师,一个图形界面领域的顶级专家。”

  “前几天,我们遇到了一个瓶颈,关于多窗口渲染的刷新率问题。”

  “我把你的逻辑跟他提了一下,他沉默了足足五分钟,然后说,这个思路,至少领先了我们半年。”

  张汉-玉的心跳漏了一拍。

  领先半年?

  他脑海里的那些东西,何止是半年。

  陈立昂把车开进了一个巨大的园区。

  路边的指示牌上,印着一个个张汉玉只在计算机杂志上见过的名字:苹果,英特尔,甲骨文。

  这里就是硅谷。

  陈立昂带着他走进一间不起眼的实验室。

  里面却别有洞天。

  几十台电脑亮着屏幕,穿着T恤和牛仔裤的工程师们在其中穿梭。

  墙壁上挂满了写满代码和公式的白板。

  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浓烈的咖啡味和机器散热的味道。

  这股味道,让张汉玉感觉无比亲切。

  “看,这就是我们最新的成果。”

  陈立昂指着一台电脑。

  屏幕上,是一个比盘古系统精致得多的图形界面。

  但他一眼就看出了问题。

  “你们的窗口在拖动的时候,底层图像有撕裂感。”

  陈立昂的表情凝固了。

  “你怎么看出来的?这个问题,我们查了两周了。”

  “你们的图形加速,是直接调用显存的物理地址吗?”

  “对,为了追求速度。”

  “加一个双缓冲队列。”

  张汉玉几乎是脱口而出。

  “在内存里预渲染下一帧,再交换给显存。牺牲一点点延迟,换来绝对的平滑。”

  陈立昂呆住了。

  他看着张汉玉,像是看着一个怪物。

  这个方法,他们团队昨天开了一下午的会,才刚刚作为备选方案提出来。

  而眼前这个来自中国的年轻人,只看了一眼,就给出了最优解。

  “张先生……”

  陈立昂的称呼都变了。

  “你……你到底是怎么想到的?”

  张汉玉没有回答。

  他的注意力,被实验室角落里的一台设备吸引了。

  那是一个其貌不扬的灰色铁盒子,上面连接着十几根网线,无数的指示灯在疯狂闪烁。

  他认得那东西。

  在那本蓝皮书里,他见过它的拓扑图。

  一个早期的,路由器雏形。

  陈立昂注意到了他的视线。

  “哦,那是我们用来连接整个校区网络的宝贝,大家管它叫‘网关’。”

  “我们正在尝试,让不同电脑上的学生,可以通过它,玩一款叫做《MUD》的联机游戏。”

  张汉玉缓缓走了过去。

  他伸出手,轻轻地放在那个铁盒冰冷的外壳上。

  他脑海中那个宏大而模糊的,关于“信息高速公路”的愿景,在这一刻,找到了最坚实的第一个锚点。

  他知道,这趟旅程,来对了。

  他要看的,要学的,甚至要偷的,都在这里。

  而这一切,都必须深藏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