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夜不收正名-《致诚》

  陈潇在金殿之上,为夜不收慷慨陈词,抛出的诸多疑点如同投入深潭的巨石,在朝野内外激起了巨大的波澜。支持者认为此乃彰显朝廷公正、抚慰军心之举;反对者则斥其翻旧案、扰朝纲,居心叵测。各方势力在暗中角力,舆论纷纭。

  然而,最终的决定权,始终牢牢掌握在奉天殿那尊至高无上的御座之上。

  永乐帝朱棣在沉默与权衡了数日之后,终于做出了决断。或许是为了彰显新朝的胸襟与公正,或许是为了彻底斩断郡王可能利用此事做文章的隐患,又或许,在那位铁血帝王的心底,对当年那些可能因皇室秘辛而无声牺牲的忠魂,亦有一丝难以言说的复杂情绪。

  一道明黄色的诏书,由司礼监大太监亲自宣读,传遍京城,并明发天下:

  “……兹查,洪武三十一年,原‘夜不收’首领沈傲,率部奉命执行绝密军务,于漠北星陨之地,英勇奋战,不幸殉国。其部属三百七十一人,皆为国捐躯之忠烈。前所谓‘通敌’之论,实乃讹传误判,致使忠魂蒙尘数十载……朕心甚痛!今特旨昭雪,追封沈傲为‘忠勇伯’,谥‘刚毅’,其部卒皆按阵亡将士优恤,准入祀忠烈祠……钦此!”

  诏书一下,天下震动!

  数十年的冤屈,终于在这一刻得以洗刷!沈傲的名字,从叛国逆贼,变成了受人敬仰的忠勇伯、刚毅公!

  京郊,一处僻静的山坡上。

  这里有一座小小的衣冠冢,是沈青棠这些年来,偷偷为父亲立下的。墓碑无名,只刻着“先父沈公之墓”,承载了她无数个日夜的思念与不甘。

  此刻,沈青棠跪在墓前,手中紧紧攥着那份刊印着平反诏书的邸报。她纤细的手指因为用力而泛白,身体剧烈地颤抖着,泪水如同断了线的珠子,汹涌而出,滴落在冰冷的墓碑上。

  “爹……爹……您听到了吗?”她的声音哽咽着,充满了难以置信的狂喜与积压了太久的悲伤,“朝廷……朝廷为您平反了!您不是叛徒!您是英雄!是忠勇伯!是刚毅公!您听到了吗?!”

  她伏在墓前,失声痛哭,仿佛要将这些年所受的所有委屈、所有隐忍、所有对父亲名誉的担忧,都在这一刻尽情地宣泄出来。那哭声,悲恸却又带着解脱的畅快,在山野间回荡。

  辛诚静静地站在她身后,没有出声打扰,只是默默地守护着。他看着沈青棠颤抖的背影,心中充满了怜惜与欣慰。

  许久,沈青棠的哭声才渐渐平息。她缓缓直起身,用袖子擦去脸上的泪痕,转过身,看向辛诚。她的眼睛红肿,却异常明亮,如同被雨水洗涤过的星辰。

  “辛大哥……”她轻声唤道,声音还带着哭后的沙哑,“谢谢你……我知道,这一切,都是你和陈大人……还有秦姐姐,努力的结果。”

  辛诚走上前,将她轻轻扶起,握住了她冰凉的手。他看着她的眼睛,决定不再隐瞒。

  “青棠,”他语气诚恳,“之前瞒着你,是我不对。我并非不信任你,只是此案牵扯太深,背后危机四伏,我……我怕你涉险。”

  他将如何与秦烈焰一起调查,如何发现线索,以及陈潇如何在朝堂上据理力争的过程,选择性地告诉了她,略去了其中最危险、最核心的天坑秘密。

  沈青棠听着,眼中再次泛起泪光,但这一次,是感动的泪水。她反手握紧辛诚的手,用力地摇了摇头:“不,辛大哥,我不怪你。我明白你的苦心。你是为了保护我……是我太任性,误会了你和秦姐姐。”

  所有的隔阂与误解,在这坦诚相对的时刻,冰消瓦解。两人相视一笑,彼此的手握得更紧,一种历经考验后更加深厚和默契的情感,在无声中流淌。经历了风雨,他们的心贴得更近了。

  与此同时,皇帝的赏赐也到了辛诚的别院。

  除了对北镇抚司在此事中“恪尽职守”的例行嘉奖外,还有一道特意给秦烈焰的口谕。

  传旨太监尖着嗓子道:“陛下闻听,民女秦烈焰,虽出身草莽,然性情刚烈,嫉恶如仇,于查证旧案中亦有力焉。特赐金百两,绢二十匹,并御笔亲书‘义侠’二字,以彰其德!”

  这赏赐,不算厚重,但“义侠”二字的口谕,却意义非凡!这等于皇帝亲口承认了秦烈焰的江湖地位和所作所为的正当性,是一种莫大的荣耀。

  秦烈焰接过赏赐,倒是没什么激动,只是撇了撇嘴,对辛诚道:“皇帝老儿倒是会做人。不过,‘义侠’这名头,听着还挺顺耳!”她依旧是那副洒脱的模样,但眼中还是闪过一丝被人认可的暖意。

  然而,京城的这份“喜悦”并未持续太久。

  来自草原的求援信,几乎是踩着平反诏书的尾巴,送到了陈潇和辛诚的手中。

  看着阿古娜那封字迹仓促、语气急切的信,陈潇的眉头紧紧锁起。辛诚亦是面色凝重。

  “郡王……果然将手伸到草原去了!”辛诚沉声道,“雷火机关兽出现在叛军手中,阿古娜公主处境危矣!”

  陈潇眼神冰冷,他迅速铺开纸张,开始绘制草图,并写下一些针对简易机关兽的应对之法,例如利用绊马索、陷坑限制其行动,寻找其关节、观测孔等薄弱处攻击,利用沙尘、烟雾干扰其“视线”等。他的回复同样直接、实用,没有半分客套。

  “必须立刻将此事告知凌云!”辛诚果断道,“同时,上奏朝廷!”

  两人不敢耽搁,陈潇将应对之法封好,立刻派人以最快速度送往草原。辛诚则修书一封,将草原出现雷火机关兽、王女阿古娜求援的情况,简明扼要地告知了正在重建宗门的凌云。

  随后,一份紧急军情奏报,被呈递到了永乐帝的案头。

  乾清宫内,朱棣看着奏报,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草原……郡王……雷火机关兽……这几个词组合在一起,意味着什么,他心知肚明。

  “陛下,是否即刻发兵,驰援草原,剿灭叛军,并追查雷火机关兽来源?”兵部尚书躬身请示。

  朱棣沉吟良久,眼中闪烁着权衡的光芒。直接派兵介入草原内战,消耗巨大,且容易陷入泥潭。更重要的是,郡王此举,意在试探,或者说,是想将朝廷的力量拖在草原。

  他最终缓缓开口,声音带着帝王的冷静与算计:

  “草原内部纷争,乃其家事。我大明贸然介入,名不正言不顺。况且,郡王此举,虚实未辨。”

  “传朕旨意,边军加强戒备,严密监视草原动向。另,可酌情给予王女阿古娜一些……‘非官方’的物资援助。”

  “至于出兵……暂且观望。”

  他选择了稳坐钓鱼台,静观其变。他要看看,那位在草原上崭露头角的王女,究竟有多少能耐;也要看看,他那不安分的弟弟,到底在草原布下了怎样的局。

  一封求援信,如同投入湖面的又一颗石子,在这刚刚因平反而略显平静的朝堂下,再次漾开了新的涟漪。风暴,正在远离京城的北方草原上,悄然凝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