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章 知识的潮汐。-《遨游宇宙系列之银河系》

  寂静,并非空无,而是另一种形态的充盈。

  返回地球,返回这间熟悉的研究所安全屋,已经过去了十几个小时。身体的极度疲惫与精神的过度亢奋,如同冰与火在体内交织、冲撞,最终在那漫长如世纪的数小时挣扎后,达成了某种脆弱的平衡。陈智林博士终于感觉自己重新“住”回了这具名为“自己”的皮囊,每一个指令都能被四肢百骸准确接收,不再有那种灵魂漂浮于躯壳之上、隔着一层毛玻璃观看与行动的疏离感。他深深地、缓缓地吸了一口气,肺叶扩张,充盈着地球特有的、混合着尘埃、氧气和一丝若有若无消毒水味道的空气,这感觉真实得让他几乎落泪。

  傅水恒教授坐在他对面的沙发上,腰杆依旧习惯性地挺直,但眉宇间那难以抹去的倦色,以及眼底深处尚未完全平复的震撼波澜,泄露了他同样经历了一场不亚于陈智林的艰难适应。他的手指无意识地在大腿上轻轻敲击,节奏杂乱,仿佛在模拟着某种遥远星云的脉冲信号。

  而小愽文,则蜷缩在爷爷身边的软垫里,像一只终于找到安全港湾的小兽。他似乎比两位成年人恢复得更快些,孩子的身体拥有着惊人的弹性和修复能力。但他那双原本清澈见底、总是闪烁着对糖果和动画片渴望的大眼睛,此刻却时常会失焦片刻,仿佛在凝视着某个不为肉眼所见的、极其遥远或极其深邃的所在。那里,有星河流转,有超新星爆发后的余烬,有从未被地球生命记载过的色彩与韵律。

  就是在这片劫后余生、心神初定的寂静中,变化,开始悄无声息地发生。

  起初,只是些微的、几乎被忽略的“噪音”。

  陈智林正试图将注意力集中在手中温热的茶杯上,感受那瓷壁传来的稳定暖意,一个陌生的音节,不,更准确地说,是一串复杂而和谐的、并非任何地球语言的音律组合,毫无征兆地在他脑海深处响起,如同投入静湖的一粒微石,荡开一圈几乎无法察觉的涟漪。它一闪即逝,快得让他以为是极度疲劳产生的幻听。他甩了甩头,没有在意。

  几乎同时,傅水恒教授敲击大腿的手指骤然停顿。他微微蹙眉,目光投向虚空,仿佛在捕捉什么飘忽不定的思绪。“奇怪,”他喃喃自语,声音沙哑,“我刚才……好像‘看’到了一种晶体结构,完美的十二面体,每个顶点都在自发地辐射一种……非电磁波的能量场。”他抬起手,在空中比划了一下,随即又困惑地放下,“不对,不是‘看’到,是……‘知道’。”

  而小愽文,则猛地抬起头,眼睛瞪得圆溜溜的,带着纯粹的惊奇,脱口而出:“爷爷,陈叔叔,我刚才听到星星在唱歌!叮叮咚咚的,像我的小钢琴,但是……但是有好多种颜色跑出来!”他挥舞着小手,试图描绘那不可名状的感知,“蓝色的声音是低的,红色的声音是高的,还有……还有银白色的,像小虫子一样钻进耳朵里,痒痒的!”

  陈智林和傅水恒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相同的惊愕与一丝了然的震动。这不是幻听,也不是幻觉。

  “潮汐……开始了。”傅水恒的声音低沉,带着一种近乎敬畏的肃穆。

  他们意识到,那在银河中心,被那无法理解的存在,或者说,被那片宇宙意志本身,如同烙印般植入他们意识最深处的、庞大到令人绝望的“知识”,并未消失。它只是沉潜了下去,沉潜到意识冰山海面以下的、那占据了绝大部分的、幽暗而未知的区域。而现在,随着他们重新适应地球的引力、空气和物理规则,随着心神从极度的震撼中逐渐平复,那封存的宝藏,开始遵循某种内在的律动,如同被月球引力牵引的海洋,开始缓慢地、一波接着一波地,向着表层记忆的海岸线涌动。

  这就是“知识的潮汐”。

  起初的波澜是细微的,零碎的。一些无法对应任何地球已知元素的符号,一段段描述某种气态巨行星内部流体动力学的、语法结构奇特的叙述,甚至是某种硅基生命体感知时间的独特方式——并非线性,而是类似层层叠叠的网状结构。这些信息碎片如同退潮后散落在沙滩上的贝壳,五彩斑斓,却彼此孤立,难以拼凑出完整的图景。

  陈智林尝试着集中精神,去“打捞”这些碎片。他闭上眼,努力回溯那一闪而过的音节,那惊鸿一瞥的晶体结构。然而,就像试图用手捧起水银,越是用力,那些碎片越是滑溜地散开,消失在意识的缝隙里。他感到一阵轻微的眩晕和太阳穴的胀痛。

  “不要强行捕捉,智林。”傅水恒敏锐地注意到了他的不适,沉声提醒道,他的经验和对意识领域的理解此刻发挥了作用,“让它自然涌现。我们的意识,就像一块未经开垦的土地,突然被注入了远超负荷的洪流。强行疏导只会导致决堤。我们需要的是……等待,并学会在潮汐中游泳,而不是试图去命令海洋。”

  他转向孙子,语气变得柔和而充满引导性:“愽文,告诉爷爷,那些‘有颜色的声音’,现在还在吗?”

  小愽文用力地点点头,又摇摇头,小脸上满是认真:“有时候在,有时候不在。像……像躲猫猫!刚才还有金色的光,像蜂蜜一样流过来,现在又不见了。”他歪着头,努力寻找合适的词汇,“它们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