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9章 烽烟再起-《三国:兄长别闹,你怎么会是曹操》

  “报——!”

  传令兵一声通传,半跪在地。

  曹操刚拿起的茶盏僵住。

  脸上那抹因得遇良才而泛起的红光,瞬息间褪得干干净净。

  “何事惊慌?”

  “禀司空!汝南急报!”传令兵颤抖着手,从怀中掏出一枚被油布死死裹住的竹筒,双手高举过头顶。

  那油布上还沾着暗红的血迹,显然这一路并不太平。

  郭嘉离得最近,几步上前,一把夺过竹筒。

  手指翻飞,扯去油布,倒出其中的绢帛。

  他挥手示意传令兵退下,随即展开绢帛,目光只在上面扫了一瞬,平日里那副漫不经心的神色便荡然无存。

  “奉孝,念来我等听之。”曹操端着茶盏,坐回主位。

  “满太守急报:汝南郡内,有逆贼暗通已降之黄巾余孽刘辟,意图谋反!”

  “谋反?”

  曹操的手腕微不可察地抖了一下,茶汤泼出几滴,落在案几上,晕开一片刺眼的水渍。

  “已经反了!”

  郭嘉重重点头,语速极快。

  “此乃满伯宁亲笔信!贼首名唤袁綝,乃是袁绍同族远亲!此人暗中勾结刘辟,趁我军主力集结官渡、后方征调粮草之际,竖起反旗。”

  “彼等以‘司空苛政,不顾民生’为名,煽动郡中吏民作乱!”

  郭嘉顿了顿,抬起头,目光看向曹操。

  “如今,贼军已占据郡治平舆,截断了即将运往官渡的三万石军粮!许都以南,人心惶惶,郡县震动!”

  咔嚓。

  一声脆响。

  曹操手中的茶盏竟被重重磕了一下。

  袁綝!

  袁绍同族!

  截断军粮!

  这三个词组合在一起,就是一把刺客的尖刀,扎进了曹军目前备战的软肋。

  官渡前线,正在调度军马,数万大军拼的就是后勤,拼的就是粮草!

  这三万石粮食,是前线将士半个月的口粮!

  如今被截,无异于釜底抽薪!

  汝南!

  就在许都的眼皮子底下!

  汝南一乱,等于自家后院的大门被人一脚踹开,乱的是人心!

  “袁本初……好手段!”

  曹操猛地攥紧了拳头,砰的一下砸在桌上。

  前一刻还因喜得大才而春风满面,这一刻,滔天的杀意几乎要凝成实质。

  郭嘉眉头紧皱,也在思索破敌之机。

  正要开口,眼角的余光却瞥见了身旁的徐庶。

  他微微一怔。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惊天噩耗,徐庶脸上非但没有半点惊慌失措,反而眉头微蹙,双目炯炯有神,死死盯着墙上那幅巨大的堪舆图。

  那眼神,不像是在看一幅地图。

  一股跃跃欲试的昂扬战意,几乎要从他那单薄的青衫下破体而出。

  郭嘉心中一动,到了嘴边的话,又咽了回去。

  曹操敏锐地察觉到了郭嘉的异样,目光也自然而然地落在了徐庶身上。

  昨日虽考校过此人,那些问题,刁钻却终究是纸上谈兵。

  而现在,一个真正的难题,就摆在眼前。

  这,才是真正的考验!

  曹操站起身,放下茶盏,朝着徐庶拱了拱手。

  “先生,此事,当如何处之?”

  郭嘉含笑不语。

  曹操目光如炬。

  所有的压力,瞬间都聚焦到了徐庶一人身上。

  徐庶却仿佛没有感受到这股压力,他缓缓转过身,对着曹操,不卑不亢地长长一揖。

  “主公,此事看似危急,实则,破之不难。”

  此言一出,曹操脑袋微微一撇。

  “哦?先生请讲。”

  “袁綝虽是主谋,其势,却如空中楼阁。”徐庶走到堪舆图前,手指点在“汝南”的位置,声音清晰。

  “其一,他借‘民生’为旗号,说明其部众,多为被煽动的无知百姓,并非死士。人心,可为我所用。”

  “其二,刘辟所部,乃黄巾余孽,只会流窜劫掠,并无攻坚之能。据城而守,看似势大,实则画地为牢。”

  “故而,此战破局之要,不在于大军碾压,而在于快刀斩乱麻,攻心为上!”

  徐庶看了看外面,光芒一闪。

  “主公可遣曹仁将军,率三千轻骑,星夜奔袭,以雷霆之势,直扑平舆!”

  “同时,昭告汝南全境!”徐庶加重了语气,“大军所至,只诛首恶袁綝、刘辟!凡被胁从之吏民,放下兵器者,一概不问!若能献上贼首级,赏千金,封亭侯!”

  “此令一出,叛军之内,必然人人自危。那些被裹挟的百姓为了活命,定会动摇,那些黄巾旧部为了赏金,定会反噬。”

  “袁綝与刘辟之间,本就是利益结合,毫无信义可言。大军未至,其内必先乱!”

  曹操的眼睛越来越亮。

  这计策,与当初林阳建议满宠平定汝南之乱的思路,有异曲同工之妙,却又更加狠辣,更加直接!

  “计是好计。”曹操沉吟片刻,眉头依旧紧锁,“只是……这三万石粮草已被截留,前线断粮在即,即便平定汝南,远水难解近渴。这空缺,如何接济?”

  徐庶却仿佛早有预料,他不答反问:“主公,关中现今何人镇守?”

  曹操一愣,下意识答道:“钟繇。”

  “可是那位助力天子逃离长安,待主公迎天子迁都许昌的钟元常?”

  “正是此人。”

  徐庶嘴角勾起一抹笑意。

  “庶云游四方之时,曾听闻此人文笔超群,雅性宽和,勤恤民隐,乃一良臣。长安有此人坐镇,此事无忧矣。”

  曹操有些跟不上这跳跃的思维:“哦?元直有何见教?”

  “主公,”徐庶指了指地图,“汝南粮道虽断,关中尚有存粮!”

  “可立刻下诏钟繇。我曾闻其抚定马腾、韩遂,关中屯田连年丰收,手握西北钱粮。可令其接诏后,三日内调府库及屯田粮三千五百石,分两批沿渭水、黄河、济水顺流而下!”

  他的手指在地图上划出一道凌厉的弧线。

  “首批一千五百石先行,轻舟快船;第二批两千石跟进,直抵官渡济水码头。”

  “沿途令关中校尉张既率千余步骑护船南岸,至达济水!”

  说到此处,徐庶猛地转身,目光灼灼地看向曹操。

  “主公,庶还有一问?”

  “元直请讲!”曹操此刻已完全被徐庶的思路带了进去。

  “济水交接之处,有哪位将军守卫?”

  曹操思索片刻,答道:“程昱程仲德守在鄄城。”

  “好!”

  徐庶猛地一击掌,声音清脆。

  “那粮至济水后,由程仲德派部接应,可保无虞。此粮虽路途稍远,但水运极快,顺流而下,约十日可达,却足以解前线十日之急!”

  “待曹仁将军平定汝南,豫南粮道自复。关中粮到、豫南粮续,两相衔接,万无一失!”

  一番话,行云流水,毫无滞涩。

  军事打击、政治分化、后勤保障,三管齐下,环环相扣。

  不仅算到了敌人的弱点,更算到了己方的资源,甚至连并不在场的钟繇程昱等人的位置和能力,都算计在内。

  郭嘉在一旁听得抚掌而笑,看向徐庶的眼神,满是欣赏。

  此人,当真是一块璞玉!

  曹操心中的怒火与忧虑,早已被狂喜所取代。

  然而,徐庶接下来的举动,更是让他心大悦。

  只见徐庶再次躬身一揖,语气铿锵有力。

  “主公!‘胁从不问’之策,关键在于安抚与说降。庶不才,久在乡野,颇知吏民之心。愿随曹仁将军同往,为主公分忧!必不负主公所托!”

  主动请缨!

  这不仅仅是献策,更是要亲自将这计策,化为战果!

  这便是担当!

  是自信!

  “好!好!好!”

  曹操连道三声好,再也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动,大步上前,一把抓住徐庶的手臂。

  “有先生在,操,何愁大业不成!”

  他当机立断,转头喝道:“来人!传我将令!”

  “传荀彧、贾诩、关羽、曹仁、张辽、许褚,速来议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