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去镇上-《穿到农家后我靠全家人脉躺赢》

  决定既下,乔家便如同上紧了发条的钟表,迅速行动起来。

  次日恰逢镇上有大集,乔家几乎倾巢而出,只留下奶奶和几个年纪太小的孩子看家。

  此行目的明确:卖参,定铺,摸清码头虚实。

  人流如织的集市上,乔家众人很快便分作两路。

  大伯母周婉贞和三婶王巧心直奔米粮肉菜区,进行更精确的成本核算;大伯乔伯谦和三叔乔魏恒则去杂货市,查看锅碗瓢盆和桌椅的价格。

  而乔兰菁,则紧紧跟在四叔乔季渊和父亲乔仲远身边。

  乔季渊怀里揣着那株用布包裹得严严实实的人参,神情谨慎中带着一丝兴奋。

  乔仲远话不多,但沉稳的身影无形中给人力量。

  “济世堂”是镇上最大的药铺,门面开阔,牌匾厚重。

  一走进去,一股浓郁的药香便扑面而来。

  伙计见他们衣着朴素但气度沉稳,倒也没有怠慢,引他们见了坐堂的老掌柜。

  老掌柜须发皆白,眼神却清亮。

  他接过布包,打开看到人参时,眼中闪过一丝讶异。

  他拿出专用的工具,仔细查验芦头、纹路、根须,又凑近闻了闻气味,半晌不语。

  乔季渊有些紧张,乔仲远则静立一旁。

  乔兰菁心里也捏了把汗,面上却装作好奇地打量着药柜上密密麻麻的药名。

  “东西不错,”老掌柜终于开口,声音缓慢,“年份浅了些,但胜在形态完好,根须无损。十五两银子,如何?”

  十五两!这正是昨日预估的上限!乔季渊心中一喜,正要答应,乔兰菁却悄悄扯了扯他的衣角,仰起脸,用一种天真又带着点不舍的语气小声说:“叔叔,柳爷爷以前说,这样的……能救急呢……”

  她这话说得含糊,但“救急”二字,隐隐抬高了人参的价值。

  老掌柜目光扫过乔兰菁,又看了看不动声色的乔仲远和略显迟疑的乔季渊,沉吟一下,道:“罢了,看在这参品相确实难得的份上,十六两。这是最高价了。”

  “成交!多谢掌柜!”乔季渊立刻应下,心中对侄女的机敏暗赞一声。

  怀揣着沉甸甸的十六两雪花银,三人走出济世堂,都有种恍如梦中的不真实感。

  巨款在手,下一步便是去看铺面。

  乔兰菁立刻摇着父亲乔仲远的手臂,声音软糯却带着坚持:“爹,咱们去码头看看四叔说的铺子吧?就看一眼!我还没去过码头呢,听说可热闹了!”

  乔仲远看着女儿亮晶晶充满渴望的眼睛,又想到这钱归根结底是女儿发现的,心中一软,便点了点头:“好,去看看。”

  码头区与整洁的镇中心截然不同,空气中混杂着河水、货物、汗水的味道,嘈杂而充满活力。

  扛着大包的脚夫、吆喝的小贩、停泊的船只,构成一幅繁忙的画卷。

  乔季渊引着他们来到那两处他看好的铺面。

  一处临河,较为安静,是个半旧的木棚,租金一年二两银子;另一处紧邻货栈,人流如织,是个稍大些的砖土棚屋,但略显破败,租金一年三两半。

  乔仲远仔细看了两处的位置和结构,询问了水源和通风,眉头微蹙,并未立刻表态。

  乔兰菁则像只放出笼的小鸟,看似好奇地四处张望,实则耳朵竖得老高,眼睛也不停地观察。

  她凑到几个正在歇脚吃自带干粮的脚夫附近,假装被河里的船吸引。

  只听一个脚夫抱怨道:“……天天啃这硬饼子,噎得慌,要是能有口热汤就好了。”

  另一个接口:“热汤?码头东头老张头那倒是有面摊,一碗清汤面也要五文钱,舍不得啊!要是能有更便宜管饱的就好了……”

  乔兰菁心中一动。她又溜达到几个看似小管事模样的人旁边,听他们闲聊等着装货卸货。

  “……这批货急,弟兄们中午都得盯着,没空去找饭吃。”

  “要是有人能直接把饭送到货栈门口,贵一两文也认了……”

  得到这些零碎却关键的信息,乔兰菁心里更有底了。

  她跑回父亲和三叔身边,装作无意地说:“爹,四叔,这里好多人干活呀,他们好像都没空吃饭呢。要是咱们的铺子开起来,饭菜又便宜又好吃,肯定好多人来!”

  乔仲远看着女儿,又环顾四周繁忙的景象,眼中闪过一丝了然。

  他不再犹豫,对乔季渊道:“老四,就定下临货栈那间!租金贵些值得,位置紧要。你这就去寻主家定下,我们先回去与你娘他们商议后续。”

  乔季渊精神大振,应声而去。

  乔兰菁跟在父亲身边,回头望了一眼那即将属于乔家的破旧棚屋,心中充满了开创事业的激动。

  信息的种子已经播下,接下来,就是如何让它生根发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