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芳菲,草长莺飞。
通往乔家村的官道上,早已是人山人海,比前次乡试中举归来时,不知热闹了多少倍。
府县官员、乡绅名流、远近百姓,皆翘首以盼,欲一睹新科状元郎的风采。
午时刚过,远处旌旗招展,鼓乐喧天。
一队仪仗浩浩荡荡而来。前方是鸣锣开道的官差,其后是高举“肃静”、“回避”以及“状元及第”金字的牌匾仪仗,簇拥着一位身着深青色翰林官袍,帽插金花,端坐于高头大马之上的俊朗官员,不是乔仲远又是谁?
他面容清癯了些,眼神却更加深邃沉静,历经殿试和琼林宴的洗礼,眉宇间添了一份属于朝堂的雍容气度。
贴身小厮石砚穿着崭新的青衣小帽,精神抖擞地牵马随行在侧,腰板挺得笔直,脸上是与有荣焉的光彩。
“来了!状元公回来了!”
人群瞬间沸腾起来,欢呼声、赞叹声此起彼伏。
孩童们追逐着队伍奔跑,老人们拄着拐杖,笑得合不拢嘴。
“瞧见没?那就是乔状元!”
“真真是文曲星下凡,好生气派!”
“乔家祖坟冒青烟了啊!”
乔仲远端坐马上,面带温和笑容,向着道路两旁欢呼的多亲们不时拱手致意,并无半分得意忘形之态。
石砚则机警地留意着四周,确保无人冲撞。
队伍行至乔家村口,乔老爷子乔正松率领着乔家全族男丁,并地方官员、族老,早已在此等候。
见到儿子如此风光归来,乔老爷子激动得胡须微颤,却强自镇定,率领众人迎上前去。
乔仲远见状,立刻翻身下马,疾步上前,撩袍便拜:“父亲大人!不孝子仲远回来了!”
乔老爷子连忙扶起,眼中泪光闪烁,连声道:“好!好!我儿辛苦了!快起来!”
“二弟!/二哥!”乔伯谦、乔魏恒、乔季渊三兄弟也激动地围了上来。
乔仲远与兄弟们见过礼,又向诸位官员、族老拱手致谢。
场面隆重而有序。
石砚早已机灵地将马匹交给随从,快步跟上乔仲远,低声提醒接下来的行程安排。
在众人的簇拥下,乔仲远先是入祠堂,焚香祭告先祖。
看着祠堂里新供奉的“状元及第”匾额,他心中感慨万千,再次郑重叩拜。
随后,才在震天的鞭炮和锣鼓声中,回到了乔家老宅。
老宅内外,早已装饰一新,红绸高挂,喜气盈门。
苏清韵带着女儿们站在二门内等候,见到丈夫身着官袍,器宇轩昂地归来,苏清韵未语泪先流。
乔兰菁几姐妹亦是眼圈泛红,脸上却洋溢着无比的骄傲。
“夫人,女儿们,我回来了。”乔仲远看着妻女,声音温和,卸下了在外的一切光环,此刻他只是归家的游子,是丈夫,是父亲。
“回来就好,回来就好!”苏清韵拭去泪水,笑容绽放。
乔兰蕊挤到前面,仰着小脸,崇拜地看着父亲:“爹,您穿这身官服真好看!”
乔仲远笑着摸了摸五女儿的头,目光扫过沉稳的长女兰心、干练的次女兰芷、娴静的三女兰若、俏皮的小女儿乔兰菲,最后落在气度最是不凡的四女兰菁身上,眼中满是欣慰:“家中诸事,辛苦你们了。”
当晚,乔家举行了盛大的家宴,既是接风洗尘,也是庆贺团圆。
席间,乔仲远并未过多谈论京中繁华与官场见闻,反而更关心家中产业和村中事务。
他听乔伯谦说了“十里香”的稳固和江宁分号的筹备,听乔季渊汇报了养殖场的扩建和分红盛况,听乔魏恒讲了木工坊和制药坊的进展,更仔细听了乔兰菁关于济安堂经营、药膳推广以及未来医药规划的设想。
“……菁儿所言‘预防重于治疗’,建立民间卫生防护体系,此乃大善之举,功在千秋。”乔仲远捻须赞叹,看向女儿的目光充满了激赏,“为父在翰林院,接触诸多典籍策论,亦觉民生之本,在于健康与教化。你能于此用心,甚好。”
他没有因为自己身居高位而轻视女儿的“商贾之事”和“医家小道”,反而看到了其中蕴含的经世济民之道。
这番态度,让乔兰菁心中暖流涌动,更坚定了自己的志向。
家宴过后,书房内灯火通明。
只剩下乔家核心几人。
乔仲远对父亲和兄弟们正色道:“陛下简拔于我,授以翰林清贵之职,是荣耀,更是责任。我乔家骤得显贵,更需谨言慎行,克己奉公。家中产业,需更加规范,依法经营,绝不可仗势欺人,予人话柄。”
“仲远所言极是。”乔老爷子郑重点头,“咱们乔家,耕读传家,诚信立世,走到今日,靠的是脚踏实地。往后,这条根本不能丢!”
石砚安静地侍立在书房门外,听着里面传来的话语,心中对乔家的敬重又深了一层。
状元公虽荣耀加身,却初心不改,乔家家风,果然清正。
月色如水,笼罩着喜庆而安宁的乔家村。
新科状元郎的荣归,为乔家带来了无上荣光,而乔家上下表现出的沉稳与远见,则预示着这份荣光,将不仅仅是昙花一现的喧嚣,而是绵长风华的坚实开端。
通往乔家村的官道上,早已是人山人海,比前次乡试中举归来时,不知热闹了多少倍。
府县官员、乡绅名流、远近百姓,皆翘首以盼,欲一睹新科状元郎的风采。
午时刚过,远处旌旗招展,鼓乐喧天。
一队仪仗浩浩荡荡而来。前方是鸣锣开道的官差,其后是高举“肃静”、“回避”以及“状元及第”金字的牌匾仪仗,簇拥着一位身着深青色翰林官袍,帽插金花,端坐于高头大马之上的俊朗官员,不是乔仲远又是谁?
他面容清癯了些,眼神却更加深邃沉静,历经殿试和琼林宴的洗礼,眉宇间添了一份属于朝堂的雍容气度。
贴身小厮石砚穿着崭新的青衣小帽,精神抖擞地牵马随行在侧,腰板挺得笔直,脸上是与有荣焉的光彩。
“来了!状元公回来了!”
人群瞬间沸腾起来,欢呼声、赞叹声此起彼伏。
孩童们追逐着队伍奔跑,老人们拄着拐杖,笑得合不拢嘴。
“瞧见没?那就是乔状元!”
“真真是文曲星下凡,好生气派!”
“乔家祖坟冒青烟了啊!”
乔仲远端坐马上,面带温和笑容,向着道路两旁欢呼的多亲们不时拱手致意,并无半分得意忘形之态。
石砚则机警地留意着四周,确保无人冲撞。
队伍行至乔家村口,乔老爷子乔正松率领着乔家全族男丁,并地方官员、族老,早已在此等候。
见到儿子如此风光归来,乔老爷子激动得胡须微颤,却强自镇定,率领众人迎上前去。
乔仲远见状,立刻翻身下马,疾步上前,撩袍便拜:“父亲大人!不孝子仲远回来了!”
乔老爷子连忙扶起,眼中泪光闪烁,连声道:“好!好!我儿辛苦了!快起来!”
“二弟!/二哥!”乔伯谦、乔魏恒、乔季渊三兄弟也激动地围了上来。
乔仲远与兄弟们见过礼,又向诸位官员、族老拱手致谢。
场面隆重而有序。
石砚早已机灵地将马匹交给随从,快步跟上乔仲远,低声提醒接下来的行程安排。
在众人的簇拥下,乔仲远先是入祠堂,焚香祭告先祖。
看着祠堂里新供奉的“状元及第”匾额,他心中感慨万千,再次郑重叩拜。
随后,才在震天的鞭炮和锣鼓声中,回到了乔家老宅。
老宅内外,早已装饰一新,红绸高挂,喜气盈门。
苏清韵带着女儿们站在二门内等候,见到丈夫身着官袍,器宇轩昂地归来,苏清韵未语泪先流。
乔兰菁几姐妹亦是眼圈泛红,脸上却洋溢着无比的骄傲。
“夫人,女儿们,我回来了。”乔仲远看着妻女,声音温和,卸下了在外的一切光环,此刻他只是归家的游子,是丈夫,是父亲。
“回来就好,回来就好!”苏清韵拭去泪水,笑容绽放。
乔兰蕊挤到前面,仰着小脸,崇拜地看着父亲:“爹,您穿这身官服真好看!”
乔仲远笑着摸了摸五女儿的头,目光扫过沉稳的长女兰心、干练的次女兰芷、娴静的三女兰若、俏皮的小女儿乔兰菲,最后落在气度最是不凡的四女兰菁身上,眼中满是欣慰:“家中诸事,辛苦你们了。”
当晚,乔家举行了盛大的家宴,既是接风洗尘,也是庆贺团圆。
席间,乔仲远并未过多谈论京中繁华与官场见闻,反而更关心家中产业和村中事务。
他听乔伯谦说了“十里香”的稳固和江宁分号的筹备,听乔季渊汇报了养殖场的扩建和分红盛况,听乔魏恒讲了木工坊和制药坊的进展,更仔细听了乔兰菁关于济安堂经营、药膳推广以及未来医药规划的设想。
“……菁儿所言‘预防重于治疗’,建立民间卫生防护体系,此乃大善之举,功在千秋。”乔仲远捻须赞叹,看向女儿的目光充满了激赏,“为父在翰林院,接触诸多典籍策论,亦觉民生之本,在于健康与教化。你能于此用心,甚好。”
他没有因为自己身居高位而轻视女儿的“商贾之事”和“医家小道”,反而看到了其中蕴含的经世济民之道。
这番态度,让乔兰菁心中暖流涌动,更坚定了自己的志向。
家宴过后,书房内灯火通明。
只剩下乔家核心几人。
乔仲远对父亲和兄弟们正色道:“陛下简拔于我,授以翰林清贵之职,是荣耀,更是责任。我乔家骤得显贵,更需谨言慎行,克己奉公。家中产业,需更加规范,依法经营,绝不可仗势欺人,予人话柄。”
“仲远所言极是。”乔老爷子郑重点头,“咱们乔家,耕读传家,诚信立世,走到今日,靠的是脚踏实地。往后,这条根本不能丢!”
石砚安静地侍立在书房门外,听着里面传来的话语,心中对乔家的敬重又深了一层。
状元公虽荣耀加身,却初心不改,乔家家风,果然清正。
月色如水,笼罩着喜庆而安宁的乔家村。
新科状元郎的荣归,为乔家带来了无上荣光,而乔家上下表现出的沉稳与远见,则预示着这份荣光,将不仅仅是昙花一现的喧嚣,而是绵长风华的坚实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