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资金链危机-《重回85年代开局截胡百万订单》

  与温州“振华厂”的合作渐入佳境,来自省城及周边地区的批发订单稳步增长,“新风”的生意版图似乎在稳步扩张。然而,就在林凡踌躇满志,准备大干一场的时候,一场突如其来的危机,如同暗礁般浮出水面,险些让这艘刚刚启航的商船触礁沉没。

  危机的苗头,最初体现在省城办事处的账本上。

  这天晚上,苏晚晴像往常一样在灯下核算当月账目,眉头越皱越紧。她反复核对了三遍,最终不得不确认一个严峻的事实:办事处这个月的现金流,首次出现了负数。

  “林凡,你来看一下。”苏晚晴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焦虑,将账本推到林凡面前。

  林凡接过账本,目光扫过一行行数字,心渐渐沉了下去。收入栏里,零售和零星批发款虽然稳定,但总额并不突出。而支出栏却异常扎眼:支付给“振华厂”的第二批大额货款、省城仓库的季度租金、新安装电话的初装费和月租、日常的水电杂费、以及他和苏晚晴、苏明三人的基本生活费……林林总总加起来,支出竟然超过了收入,账面出现了三百多元的赤字!

  “怎么会……”林凡有些难以置信。生意看起来红红火火,怎么突然就没钱了?

  “主要是温州那批货的尾款,金额比较大,占了大部分支出。”苏晚晴指着账本解释,“另外,省城的固定开销比江州高很多。零售回款慢,批发的订单虽然接了,但很多客户要求赊账,货款回收周期长。我们……我们垫付的资金太多了。”

  林凡瞬间明白了问题的关键:业务扩张过快,应收账款激增,而应付账款和固定支出却需要现金支付,导致了资金周转不灵! 这是许多快速成长的小企业最容易遇到的“成长陷阱”!

  他立刻拿起电话,打回江州大本营,询问那边的资金情况。接电话的是母亲王淑芬,她的声音也带着疲惫和担忧:“小凡,正要跟你说呢。这个月咱们这边给工人发了工资,进了新面料,又给百货公司发了批货(对方按合同要下个月才结款),账上的钱也见底了。孙姨刚才还在说,买米的钱都快不够了……”

  屋漏偏逢连夜雨!江州大本营也因为扩大生产和垫付货款,出现了资金紧张!

  放下电话,林凡感到一股寒意从脚底升起。他太急于求成了!为了抢占市场,接订单时对客户的付款条件过于宽松(允许赊欠),为了保障供应,对温州厂家付款又过于及时。同时,省城办事处的高昂固定成本也在持续消耗所剩不多的现金储备。两头挤压之下,资金链终于发出了断裂的警报!

  “林子,怎么了?脸色这么难看?”苏明从仓库清点完库存回来,看到林凡凝重的表情,关切地问。

  “咱们……可能没钱了。”林凡深吸一口气,尽量让自己的声音保持平静,将账本的情况和江州的电话内容告诉了苏明和苏晚晴。

  “没钱了?”苏明瞪大了眼睛,难以置信,“咱们生意不是挺好的吗?那么多货都卖出去了!”

  “货是卖出去了,但钱还没完全收回来!”苏晚晴叹了口气,解释道,“很多批发款要月底甚至下个月才能到账。可咱们欠厂家的货款、这里的房租水电,都是马上要付的!”

  现实摆在面前,三人都沉默了。刚才还充满干劲的小院,此刻被一种无形的压力笼罩。如果无法及时支付温州厂家的尾款,很可能影响后续合作,甚至导致对方停止供货;如果拖欠房租水电,省城这个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据点可能不保;而江州那边,连基本的生活都可能成问题。

  “都怪我,”林凡的声音带着自责,“太冒进了,光想着扩张,没把控好现金流……”

  “现在不是说这个的时候,”苏晚晴打断他,语气坚定,“想办法解决问题要紧!”

  对!不能慌!林凡强迫自己冷静下来,大脑飞速运转。当务之急是搞到一笔周转资金,渡过眼前的难关。

  “我们现在有几个办法,”林凡梳理思路,快速说道,“第一,催收应收账款。晚晴,你立刻整理一份欠款客户名单,明天一早我们就分头去催款!态度要好,但立场要坚定,说明我们的困难,争取能提前收回一部分,哪怕先收一半也好!”

  “第二,寻求短期拆借。我在想,能不能找刘建军或者李科长帮忙,以未来的订单为抵押,临时借一笔小额资金周转?或者,看看有没有民间借贷的可能?”(注:80年代初正规金融渠道对个体户极不友好)

  “第三,压缩开支,快速变现。苏大哥,你清点一下仓库库存,看看哪些货可以降价促销,快速回笼资金。另外,省城这边,我们的日常开销能省则省。”

  “第四,也是最后一步,如果以上都不行……”林凡顿了顿,声音低沉,“只能向江州求援,让妈和孙姨想想办法,看能不能临时凑一点,或者……暂停一部分生产。”

  这是下下策,意味着前期的投入可能打水漂,还会动摇军心。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催款我去!”苏明立刻表态,“我脸皮厚,一家一家去磨!”

  “拆借的事情,我来想办法接触一下刘建军,探探口风。”林凡说,“晚晴,你负责内部账目和与江州沟通,确保不断联。”

  计划定下,气氛更加凝重。这是一个不眠之夜。

  第二天一早,三人分头行动。苏明拿着欠款单,骑着借来的自行车,开始了他艰难的“讨债”之旅。他陪着笑脸,说着好话,甚至帮一个小批发商搬了半天货,才勉强要回了一百多元的欠款,杯水车薪。

  林凡则硬着头皮去找了刘建军。刘建军听到林凡想借钱,面露难色,婉转地表示自己手头也不宽裕,但答应帮忙问问有没有朋友愿意短期周转,不过利息可能不低,而且需要抵押。希望渺茫。

  苏晚晴在办事处坐镇,一边接听几个询问货款的电话(对方均以各种理由推脱),一边焦虑地等待着两边的消息。她再次仔细核对了账本,试图找到任何可能挤出资金的地方,但现实残酷。

  傍晚,三人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办事处,汇总情况,心情更加沉重。催款效果甚微,拆借希望不大。仓库里虽有些库存,但降价甩卖需要时间,远水解不了近渴。

  “难道……真要向江州开口?”苏明颓然坐下,声音沙哑。

  林凡紧抿着嘴唇,看着窗外渐暗的天色,内心进行着激烈的思想斗争。求助,意味着承认决策失误,让后方的家人担忧,甚至可能影响团队的信心。不求助,资金链断裂的后果不堪设想。

  就在他几乎要做出艰难决定时,办事处的电话突然响了起来。刺耳的铃声在寂静的房间里格外突兀。

  苏晚晴走过去接起电话:“喂,您好,新风办事处。”

  听了几句,她的表情由疑惑变为惊讶,随即露出了难以置信的欣喜:“真的?!太好了!谢谢您!谢谢李科长!我们明天一早就去办!太感谢了!”

  挂掉电话,苏晚晴激动地转过身,声音都带着颤抖:“林凡!是地区百货公司的张采购员!他说……他说李科长特批,把我们上个月那批货的尾款提前结算了!三千五百元!明天就可以去财务科办理手续!”

  仿佛一道强光,瞬间驱散了屋内的阴霾!

  “提前结算?!”林凡猛地站起来,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按照合同,这笔尾款应该还有半个月才到期!

  “张采购员说,李科长看了我们这次的货,非常满意,又听说我们最近在发展新业务,资金可能比较紧张,就特事特办,提前给我们结算了!让我们以后有了好货,继续优先供应他们!”苏晚晴兴奋地补充道。

  峰回路转!绝处逢生!

  林凡长长地舒了一口气,感觉压在心口的巨石瞬间被移开了。他明白,这不仅仅是三千五百元钱的问题,更是李科长代表百货公司对他们“新风”的信任和扶持!这份雪中送炭的情谊,比金钱更珍贵!

  “太好了!太好了!”苏明激动地搓着手,眼眶都有些发红。

  资金危机,因为一个意外的善意,暂时解除了。

  当天晚上,林凡亲自给李科长家里打了电话,表达了诚挚的感谢。李科长在电话里笑呵呵地说:“林经理,年轻人创业不容易,有困难是正常的。你们做事踏实,货品过硬,我们支持一下是应该的。以后好好干!”

  放下电话,林凡百感交集。这次危机给他上了深刻的一课:商业扩张,必须量力而行,现金流是企业的生命线!再好的前景,没有健康的现金流支撑,也是空中楼阁。

  第二天,林凡去百货公司财务科顺利办理了结算手续,拿到了三千五百元现金。他立刻做出安排:优先支付了温州“振华厂”的尾款,结清了省城办事处的房租水电,给江州大本营汇去了一千元用于维持生产和生活,剩下的作为备用金。

  危机度过,但教训深刻。林凡召开了一个内部会议,严肃地制定了新的财务纪律:严格控制赊销额度,加快应收账款催收;建立详细的现金流预算,量入为出;保留至少相当于一个月固定支出的备用金。

  经过这次风波,“新风”团队对风险的认识更加深刻,财务管理也走向规范化。林凡也意识到,不能过度依赖单一客户(如百货公司)的“善意”,必须建立更稳健、多元化的融资和现金流管理能力。

  省城办事院的灯光下,林凡在笔记本上新的一页写下了四个字:现金为王。他知道,这场虚惊,是成长路上必不可少的一课。经过这次淬炼,“新风”的根基将扎得更深,未来的航程,也会更加稳健。而前方,还有更多的风浪和机遇,在等待着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