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0章 风波乍起-《官海行舟》

  尕依提调走,热西提上任后的第一个周一,按照惯例,乡里召开党政联系会。会议室里,气氛略显紧张,新领导班子刚刚组建,每个人都显得格外谨慎。

  施孝仁坐在主席位上,目光扫过在场的每一个人,似乎在寻找着什么。

  会议议程按部就班地进行着,直到最后,按照惯例,作为会议主持人的热西提起身说道:“下面,请施书记为我们发表重要讲话。”

  施孝仁翻开记事本,清了清嗓子,他的表情严肃,语气沉稳而有力:“我来亚尔乡已经有一个星期了。之所以现在才谈这些问题,是因为这段时间我在做观察和实地调研,希望能够全面了解亚尔乡的情况。这一个星期,我把亚尔乡这几年的档案都调来看了一遍,也走访了一些村子,和不少村民进行了交流。”

  他微微停顿,似乎在等待大家的反应。会议室里一片寂静,所有人都在认真记录会议精神,等待着他接下来的话。

  “看完这些资料,再和村民们交流之后,我有一个感觉。亚尔乡这几年的发展,确实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同时也暴露出不少问题。我必须承认,前任领导们为这片土地付出了巨大的心血,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同时,我也发现了一些需要我们正视和解决的问题。”

  施孝仁与热西提端坐在长方形会议桌的主席台位置,两侧分别是副职领导,而副职身后一排椅子上,则坐着二级班子的负责人。楚君坐在副职席位的第一位,紧挨着热西提。

  此时,楚君看似正专注地记录领导讲话,但目光却时不时地扫过那些密密麻麻的会议记录,试图从中分析出施孝仁此时的心理状态。

  他心中暗想:施孝仁在官场摸爬滚打多年,如今说起话来愈发圆滑,官腔也越来越熟练。他所讲的,大多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听起来冠冕堂皇,却缺乏具体的针对措施和可操作性。他是在用华丽的辞藻掩盖他想要表达真正的意思,让人无法揣摩其真实意图。看来,他准备要提前动手了。

  施孝仁的声音在会议室中回荡,他继续说道:“于江涛书记给我们新的领导班子留下了一笔极为珍贵的遗产,这些遗产就是乡政府原先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这些规章制度,我们不仅要不折不扣地执行下去,还要进一步细化和完善。”他顿了顿,目光扫过在座的每一个人,接着说道:“这一块文字性的工作,我就交给党政办副主任玉苏甫去负责。玉苏甫,你记一下,我这里列举出几条。”

  楚君和齐博都敏锐地捕捉到了施孝仁话中的深意。他们意识到,施孝仁已经开始动手了,他正在为接下来的“换血”做着精心的准备工作。

  施孝仁翻开记事本的一页,目光聚焦在密密麻麻的笔记上,语气坚定而清晰:“首先是上班考勤的管理。我们这里上班时间管理过于松散,迟到、早退现象屡禁不止,甚至还有些同志无故旷工。这种情况,不仅严重影响了我们乡政府的工作效率,也损害了我们整体的形象。从下周开始,我们将启用新的考勤系统,每天上下班都要打卡,考勤结果将直接与绩效挂钩。连续三次迟到或早退的同志,将被扣除当月绩效的10%;无故旷工一天,扣除当月绩效的30%。希望大家都能严格遵守上班时间,提高工作效率。”

  玉苏甫认真地记录着施孝仁的讲话。

  他停顿了一下,继续说道:“乡干部出差或者下村要备案,到县上出差要到我这里备案,下村要到党政办备案。这一点必须严格执行,确保我们对每一位干部的去向都能做到心中有数。希望大家都能严格遵守这些规定,这不仅是对工作的负责,也是对自己负责。”

  会议室里一片寂静,所有人都在认真听着施孝仁的讲话,气氛显得有些凝重。

  楚君心中暗暗思忖:施孝仁在大机关待得太久,大概还没摸清乡政府的实际状况。乡政府的工作性质与县政府截然不同,重点都在村里。工作虽不算繁忙,但琐碎繁杂,乡政府的工作人员除了每个办公室留一名值班人员外,其他人都要下村工作,即使是乡长、副乡长也不例外。根本不可能像在县政府那样按时上下班。以前乡政府只有在周一早上开晨会或者有临时通知时才会打卡,这种安排其实很契合乡里的实际情况。施孝仁刚当上代理书记,就急不可耐地搞这么大的变动,这完全是一种不顾客观实际、拍脑袋做出的决定。

  马木提是本土干部,亚尔乡资格最老的副乡长,他对施孝仁的新政颇不以为然。他清了清嗓子,将手中的香烟在烟灰缸上轻轻弹了弹,脸上带着调侃的笑容,说道:“施书记,我们乡政府的情况和县里可不太一样。除了书记和乡长经常去县里开会,我们这些副职和乡里的一般工作人员,工作重心全在村里。早上到办公室点个卯,交代完手头的正事,大家就都下村去了。不然县财政为啥要花几百万给乡里的每名工作人员配自行车?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同吃同住同劳动’可不是一句空话。很多时候,乡干部在村里和村民喝酒也算是工作的一部分,不然农村的工作还怎么做?您现在规定上下班都要打卡,中午上下班也要打卡,这也没问题。既然领导提出要求,我们当然会按要求做。那以后我们也不用下村了,天天坐在办公室打卡吧!不然那点工资还不够扣的?”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他的话音刚落,会议室里顿时响起一阵哄堂大笑。众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纷纷点头,脸上都挂着戏谑的笑容,显然马木提说了他们想说但又不敢说的话,深表赞同。

  施孝仁的脸涨得通红,他努力保持着镇定,深吸了一口气,试图平复内心的愤怒。他的声音微微颤抖,但语气依然坚定:“马副乡长,我知道你对新规定有意见,但请大家理解,这些措施是为了规范我们的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乡里的工作固然特殊,但不代表我们可以忽视基本的工作纪律。打卡制度并不是要限制大家的工作,而是希望大家能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真正需要的地方——也就是村里。”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在场的每一个人,态度坚决而诚恳:“我理解大家的辛苦,也尊重大家的工作方式。但请大家相信,这些改变是为了我们乡的长远发展。如果大家有具体的困难和建议,我们可以一起讨论,一起解决。我们不是要机械地执行制度,而是要让制度服务于我们的工作。”

  马木提见施孝仁如此认真,微微收敛了笑容,语气也缓和了一些:“施书记,我们也不是完全反对新规定,只是担心这些措施会让我们在村里工作时受到限制。我说一个最简单的例子,乌拉台村那三个村,来回要四个小时,山里又不敢走夜路,晚上住在村里是常有的事情,这一点楚乡长最有体会了。你规定非要人去打卡,这工作怎么做?乡里的工作和县城不一样,很多时候需要灵活处理。”

  施孝仁点了点头,语气更加温和:“我明白你的意思,马副乡长。所以我们可以适当调整。比如,对于经常需要下村的同志,我们可以设定一个弹性工作时间,具体上下班时间可以灵活安排。只要大家能保证工作的连续性和有效性,我们完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这样既能保证工作纪律,又不会影响大家在村里的工作。”

  马木提沉吟片刻,最终点点头:“那好吧,我们先试试看。不过,如果遇到问题,希望施书记能及时调整。”

  施孝仁微微松了口气,脸上露出温和的微笑:“当然,任何新政的出台都必须经过实践的检验。希望大家都能积极配合,我们一起把乡里的工作做好。我相信,只要我们齐心协力,就一定能找到最适合我们乡的工作模式。”

  他翻开记事本,继续说道:“其次,是文件流转和审批流程。目前的流程过于繁琐,导致很多文件积压,工作效率低下。我已经和党政办齐博主任讨论过,我们将简化文件审批流程,减少不必要的环节。今后,所有文件的流转时间不得超过三个工作日,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的,必须提前报备。”

  施孝仁顿了顿,喝了口水,润了润嗓子,接着说道:“第三,是基层工作的反馈机制。我们乡政府的工作重点在基层,但目前基层工作的反馈渠道不够畅通,很多问题不能及时上报,导致一些小问题拖成了大问题。从现在起,我们将设立一个专门的反馈邮箱和热线电话,鼓励大家积极反馈工作中的问题和建议。每周,我们都会对反馈的问题进行梳理和分析,及时调整工作策略。”

  他合上记事本,语气更加严肃:“最后,我想强调的是纪律问题。纪律是工作的保障,没有纪律,我们的工作就会陷入混乱。希望大家都能严格遵守乡政府的各项规章制度,做到令行禁止。对于违反纪律的行为,我们将严肃处理,绝不姑息。”

  他微微停顿了一下,接着说道:“第四,是财务审批权限的管理。原先亚尔乡有个财经管理委员会,于书记在这方面做得很好,为我们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不过,我这里要做一点小的改动。我们也不必再成立什么委员会了,就简单一点,直接明确下来:除工资外,乡政府财务报账金额超过一千元、基金会贷款金额超过一万元时,必须经过我和热西提同事共同签字才有效。希望大家都能严格按照这一规定执行,确保乡政府的财务安全和透明。”

  在于江涛与尕依提的共事岁月里,他们之间始终维持着一种极为微妙的关系:表面上保持着和谐的假象,内心深处却彼此厌恶。这种关系在工作中表现得尤为明显,两人冲突不断,甚至在大大小小的会议上也多次公开争吵。而这些矛盾的焦点,始终集中在乡政府财务报账签字权和基金会(农技站)贷款业务的管理问题上。

  为了加强对乡政府财政资金的管理和控制,于江涛一手创立了所谓的“亚尔乡财经委员会”,并自任主任,尕依提和沙吾提分别担任副主任。沙吾提多年来一直跟随于江涛,因此在财经委员会的投票中,往往形成二比一的局面。财经委员会的规则明确:除工资外,乡政府财务报账金额超过五千元、基金会贷款金额超过两万元时,必须经过财经委员会开会同意,并且由于江涛和尕依提两人同时签字才有效。

  财经委员会的成立,其目的不言而喻——通过制度手段遏制和制约尕依提的财务支配权力。于江涛深知,财政资金的控制权是权力的核心,而通过这种制度化的安排,他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制衡尕依提的影响力,确保乡政府的财政资金使用更加透明、规范。这种安排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乡政府的财政秩序,但也加剧了两人之间的矛盾,使得乡政府内部的权力斗争愈发激烈。

  如果说,于江涛过去的做法是“挂羊头卖狗肉”,表面上一套,背后一套,擅长通过耍些手腕、拉拢一个人去打压另一个人,那么施孝仁的风格则截然不同。

  他完全不讲策略,也不屑于玩弄那些复杂的手段。施孝仁一上来就如同一位勇猛的战士,衣服一脱,单人赤膊,提起大刀,直接冲上战场,摆出一副要正面火拼的架势。他的行事风格直截了当,毫无遮掩,仿佛要以最直接的方式,迅速解决所有问题。所谓的“三拳打死老师傅。”

  沙吾提的年龄已经到了退休的节点,此次党代会换届之后,他将正式告别工作岗位。作为一名在乡政府摸爬滚打多年的老干部,他敏锐地察觉到施孝仁那种迫不及待地争夺权力的心情。

  沙吾提的目光落在热西提身上,眼神中带着几分期待,似乎在等待他能率先站出来打破当前的僵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