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苏家,见到苏父苏母,金媒婆更是将她的三寸不烂之舌发挥到了极致。
她先是从那五进大宅院说起,绘声绘色地描述其气派与雅致,听得苏父苏母暗自心惊。
接着,话锋便转到了杨家那四个名声在外的侄儿身上。
“哎呦,苏老爷,苏夫人,您二位是读书人,最是清贵。可知那杨家,虽是近年才发迹,却是顶顶重视子弟教育的!
家里四位孙少爷,杨景韬、杨景明、杨景熠、杨景邦,您听听这名字!
个个都是文曲星君座下的童儿转世呐!
今年的童生试,案首!第三名!第六名!二甲第三名!
哎呦呦,这成绩,放哪一年不是轰动全县?
如今更是被青麓书院的宋鸿儒山长,亲自收入门下!
宋山长啊!那可是当代大儒,能入他眼的,将来进士及第还不是板上钉钉?
杨家这是要出一窝子的进士老爷啊!”
这话可谓说到了苏父苏母的心坎里,他们自家开书坊,最敬重读书人,听闻杨家子弟如此出色,脸上不禁露出赞赏之色。
金媒婆观察着二人的神色,趁热打铁,又将杨四叔夸了一番,说他虽没有功名,但为人稳重踏实,管理庶务井井有条,是持家过日子的好手,且性情温和,绝非那等轻浮之辈。
最后,她才故作神秘地压低声音:“这些啊,还都是明面上的。最难得的是杨家的诚意和对未来儿媳的重视!
老婆子我方才刚从杨家出来,是亲眼去看了给四爷预备的新房院子!
哎呦,那家具,全是上好的黄花梨木,您猜怎么着?
竟是杨家大老爷,亲自一刀一锯亲手打制的!
那份心意,那份手艺,真真是比金子还珍贵!
还有那净房浴室……啧,老婆子我都形容不出来,只能用‘神仙洞府’来形容,干干净净,清清爽爽,用的是咱们想都没想到的巧宗儿,保准姑娘过了门,日子过得比蜜还甜!
杨家的婆媳都是极和善好相处的人,家里和睦着呢。
杨家大姑娘更是了不得,与京城贵人有大生意往来,家底厚实着呢。
他们啊,不看重别的,就看重您家姑娘的人品、才德和那份持家的能力!
这才托了我这官媒,正正式式地来提亲,以示郑重!”
金媒婆一番话,说得是天花乱坠,却又句句属实,将杨家的财力、潜力、家风、诚意,方方面面都夸到了极致。
苏父苏母听着,从一开始的惊讶,到后来的赞赏,再到最后的动容,相互交换着眼色,心中已然意动。
他们知道金媒婆的名声,若非实情,她断不会如此夸赞。
看来,这杨家,确实是一门千载难逢的好亲事。
只是婚姻大事,终究还需问过女儿自己的心意方为妥当。
苏母便对侍立一旁的小丫鬟道:“去书坊一趟,请姑娘回来,只说家中来了要紧客人,请她暂且回来片刻。”
小丫鬟领命而去。
金媒婆是个人精,见状便知有戏,也不催促,只笑吟吟地陪着苏父苏母喝茶,又闲话了些县城里的趣事,言语间不免再暗暗夸赞杨家几句。
约莫一炷香的功夫,门外传来轻盈的脚步声,帘子一掀,苏婉清走了进来。
她今日穿着一身素雅的月白绫裙,因是从书坊匆匆赶回,发髻稍松,额角带着细微的汗意,更显得肌肤莹白,气质清婉。
她进门先向父母行礼,又见有陌生富态的妇人在座,虽不知是谁,也依礼微微颔首,姿态落落大方。
“清儿回来了。”苏母拉过女儿的手,让她坐在自己身边,柔声道:“这位是县里有名的金官媒。”
苏婉清心中微微一跳,面上却不显,依旧礼貌地问好:“金官媒安好。”
金媒婆早已将苏婉清上下打量了一番,见她容貌秀丽,举止端庄,眼神清澈,心下更是满意。
连连夸赞:“哎呦呦,这就是苏姑娘吧?真是百闻不如一见,好个标致灵秀的人儿!苏老爷苏夫人好福气啊!”
寒暄过后,苏母略一沉吟,便温言对女儿道:“清儿,今日金官媒前来,是为临榆镇杨树屯杨家四爷杨军安提亲。”
她仔细看着女儿的神色,缓缓将杨家的情况,以及金媒婆方才所述的大宅、侄儿们的才学、杨四爷的为人、以及对方请动官媒所表达的郑重之意,都简明扼要地说了一遍。
“……杨家诚意十足,家风听着也正派。我与你父亲觉得,这确是一门难得的好亲事。
只是,终究是你自己的终身大事,还需问问你的意思。你……对那杨四爷,印象如何?”苏父也在一旁点头,目光温和地看着女儿。
苏婉清安静地听着,白皙的脸颊却不由自主地慢慢染上了一层红晕,如同涂了上好的胭脂。
她垂下眼睫,目光落在自己交叠置于膝上的双手,指尖微微蜷缩。
杨军安……
那个身影不知不觉地浮现在脑海里。
这段时日,他常来清风书坊,有时是买书,有时是还书,有时似乎并无明确目的,只是进来转转。
他话不多,总是带着几分憨厚和拘谨,但看她的眼神却很亮,很专注。
他会悄悄留意她
她先是从那五进大宅院说起,绘声绘色地描述其气派与雅致,听得苏父苏母暗自心惊。
接着,话锋便转到了杨家那四个名声在外的侄儿身上。
“哎呦,苏老爷,苏夫人,您二位是读书人,最是清贵。可知那杨家,虽是近年才发迹,却是顶顶重视子弟教育的!
家里四位孙少爷,杨景韬、杨景明、杨景熠、杨景邦,您听听这名字!
个个都是文曲星君座下的童儿转世呐!
今年的童生试,案首!第三名!第六名!二甲第三名!
哎呦呦,这成绩,放哪一年不是轰动全县?
如今更是被青麓书院的宋鸿儒山长,亲自收入门下!
宋山长啊!那可是当代大儒,能入他眼的,将来进士及第还不是板上钉钉?
杨家这是要出一窝子的进士老爷啊!”
这话可谓说到了苏父苏母的心坎里,他们自家开书坊,最敬重读书人,听闻杨家子弟如此出色,脸上不禁露出赞赏之色。
金媒婆观察着二人的神色,趁热打铁,又将杨四叔夸了一番,说他虽没有功名,但为人稳重踏实,管理庶务井井有条,是持家过日子的好手,且性情温和,绝非那等轻浮之辈。
最后,她才故作神秘地压低声音:“这些啊,还都是明面上的。最难得的是杨家的诚意和对未来儿媳的重视!
老婆子我方才刚从杨家出来,是亲眼去看了给四爷预备的新房院子!
哎呦,那家具,全是上好的黄花梨木,您猜怎么着?
竟是杨家大老爷,亲自一刀一锯亲手打制的!
那份心意,那份手艺,真真是比金子还珍贵!
还有那净房浴室……啧,老婆子我都形容不出来,只能用‘神仙洞府’来形容,干干净净,清清爽爽,用的是咱们想都没想到的巧宗儿,保准姑娘过了门,日子过得比蜜还甜!
杨家的婆媳都是极和善好相处的人,家里和睦着呢。
杨家大姑娘更是了不得,与京城贵人有大生意往来,家底厚实着呢。
他们啊,不看重别的,就看重您家姑娘的人品、才德和那份持家的能力!
这才托了我这官媒,正正式式地来提亲,以示郑重!”
金媒婆一番话,说得是天花乱坠,却又句句属实,将杨家的财力、潜力、家风、诚意,方方面面都夸到了极致。
苏父苏母听着,从一开始的惊讶,到后来的赞赏,再到最后的动容,相互交换着眼色,心中已然意动。
他们知道金媒婆的名声,若非实情,她断不会如此夸赞。
看来,这杨家,确实是一门千载难逢的好亲事。
只是婚姻大事,终究还需问过女儿自己的心意方为妥当。
苏母便对侍立一旁的小丫鬟道:“去书坊一趟,请姑娘回来,只说家中来了要紧客人,请她暂且回来片刻。”
小丫鬟领命而去。
金媒婆是个人精,见状便知有戏,也不催促,只笑吟吟地陪着苏父苏母喝茶,又闲话了些县城里的趣事,言语间不免再暗暗夸赞杨家几句。
约莫一炷香的功夫,门外传来轻盈的脚步声,帘子一掀,苏婉清走了进来。
她今日穿着一身素雅的月白绫裙,因是从书坊匆匆赶回,发髻稍松,额角带着细微的汗意,更显得肌肤莹白,气质清婉。
她进门先向父母行礼,又见有陌生富态的妇人在座,虽不知是谁,也依礼微微颔首,姿态落落大方。
“清儿回来了。”苏母拉过女儿的手,让她坐在自己身边,柔声道:“这位是县里有名的金官媒。”
苏婉清心中微微一跳,面上却不显,依旧礼貌地问好:“金官媒安好。”
金媒婆早已将苏婉清上下打量了一番,见她容貌秀丽,举止端庄,眼神清澈,心下更是满意。
连连夸赞:“哎呦呦,这就是苏姑娘吧?真是百闻不如一见,好个标致灵秀的人儿!苏老爷苏夫人好福气啊!”
寒暄过后,苏母略一沉吟,便温言对女儿道:“清儿,今日金官媒前来,是为临榆镇杨树屯杨家四爷杨军安提亲。”
她仔细看着女儿的神色,缓缓将杨家的情况,以及金媒婆方才所述的大宅、侄儿们的才学、杨四爷的为人、以及对方请动官媒所表达的郑重之意,都简明扼要地说了一遍。
“……杨家诚意十足,家风听着也正派。我与你父亲觉得,这确是一门难得的好亲事。
只是,终究是你自己的终身大事,还需问问你的意思。你……对那杨四爷,印象如何?”苏父也在一旁点头,目光温和地看着女儿。
苏婉清安静地听着,白皙的脸颊却不由自主地慢慢染上了一层红晕,如同涂了上好的胭脂。
她垂下眼睫,目光落在自己交叠置于膝上的双手,指尖微微蜷缩。
杨军安……
那个身影不知不觉地浮现在脑海里。
这段时日,他常来清风书坊,有时是买书,有时是还书,有时似乎并无明确目的,只是进来转转。
他话不多,总是带着几分憨厚和拘谨,但看她的眼神却很亮,很专注。
他会悄悄留意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