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一章 地热谷衡温,莲心抗硫电
谷雨的地热谷像口烧不开的大锅,地面冒着丝丝白汽,踩上去暖乎乎的,偶尔有股硫磺味钻进鼻子。这里的土下藏着热水泉,白天烫得能蒸鸡蛋,夜里却凉得结层薄霜,一冷一热让地面裂出不少缝,缝里还时不时冒出蓝绿色的电火花——那是硫磺气遇热产生的“硫电”,雾凇林的抗冰电籽种下去,根须一沾硫磺水就烂成了泥,叶片被硫电打得多孔——可今天,泉眼边缘的降温带却冒出了片褐红,是莲心社送来的“抗温泉籽”从热泥里钻了出来。褐红色的叶片上布满蜂窝状的小孔,能把硫磺气吸进去转化成养分,像装了个“脱硫器”,叶柄里藏着“调温筋”,周医师说那是“天然温控阀”,热了就舒张散热,冷了就收缩保温,根须缠着泉眼边的青石生长,分泌出深褐色的“抗硫胶”,既能防硫磺腐蚀,又能隔绝硫电,叶心藏着个橙红色的花苞,像握着颗能平衡冷热的小暖炉。
“真能在温泉边活!”谷主光着膀子蹲在降温带,手里掬起一捧带着硫磺味的热水,往抗温泉籽的根须边浇,抗硫胶立刻在根外结层硬膜,“周医师说这抗硫胶是‘防腐绝缘层’,比涂漆还管用,俺先前还怕它被硫磺泡烂,现在看,就是泉眼喷热水,它也能自己护着根!”他婆娘提着个陶罐,里面是从雾凇林学来的“衡温浆”,正往热泥里撒,暗红色的粉末遇热就冒泡,遇冷就发黏,“你看这浆,加了抗冰电籽的热导丝粉末熬的,能帮着调温筋控温,热时吸热,冷时放热,比早晚盖草帘省事多了——草帘在这热泥里烂得快,这浆越泡越结实。”
林默站在谷边的观泉台,脚下的石板被地热烘得发烫,他垫着层厚竹席才敢久站。身边的木箱里装着新铸的“衡温章”,章面是带蜂窝孔的褐红叶托着橙红苞,根须缠着青石,旁边刻着“和”字,星银的纹路在热气里泛着暖光,像能把冷热硫电都调和了似的。“雷去西边的陨石坑了,”他对踩着热石过来的谷主喊,声音被硫磺气熏得有点哑,“那边的土带着辐射,石头还会吸光发热,夜里冷得能冻冰,我让他带些‘抗辐籽’——是抗温泉籽和盐碱戈壁的固沙籽杂交的,叶片的蜂窝孔能过滤辐射,调温筋能适应极端温差,抗硫胶能改成防辐射胶。”
黑寡妇穿的麻布衫浸过抗硫水,是地热谷的老药农给泡的,说“能挡硫磺气蚀皮肤”,外面罩着件透气的纱衣,防热泥溅在身上,脚上穿的草鞋底绑着青石片,隔热还防滑。她手里攥着捆扎着红绳的硫草,正往泉眼边缘插,草茎里含着抗温泉籽的抗硫胶标本,红绳在热气里飘得软软的,却始终没被熏断。“这叫‘硫障’,”她对帮忙的村民说,“硫草是谷里唯一爱吃硫磺的草,能帮着吸收泉边的硫气,抗硫胶标本能引着抗温泉籽的根须往青石多的地方长,石头能挡挡热水喷溅,还能散热。”她指着谷里新挖的“分热沟”,“那是按地热谷老法子改的,把泉眼的热水分到几条沟里,沟壁贴着抗温泉籽的根须,热水顺着沟流远了就凉了,沟上盖着带孔的石板,既能散热,又能让硫磺气顺着孔飘走,比人守着泉眼堵水省事多了——水散了,热劲就小了。”
丫丫和阿苗躲在观泉台的凉棚里,棚顶铺着厚厚的茅草隔热,画纸铺在浸过凉水的木板上,免得被热气烤卷。画纸上,抗温泉籽的根须在青石缝里盘绕,蜂窝叶孔吸着硫磺气,分热沟的热水顺着沟壁分流,硫草在泉边围成圈,像道挡硫的墙。“这是给陨石坑的人画的,”丫丫用黄笔在画纸上标着温泉的热流方向,特意把抗温泉籽的位置画在冷热交界的地方,“阿苗说要标清楚‘叶带脱硫孔,根缠青石稳,沟分热水流,不怕硫电凶’,让他们知道这籽是怎么跟温泉硫电打交道的——不是硬顶,是会吸、会调、会借力。”
阿苗的皮包里装着本《地热谷种药要诀》,是她和周医师根据硫热特性改的,里面记着“如何在泉眼周围的青石缝播种”“怎样用硫草降硫气”“泉涌时如何给幼苗搭挡热棚”,每页都贴着带蜂窝孔的叶片或抗硫胶的标本,摸上去糙糙的,还带着点硫磺味,像能摸到地热谷的脾气。“这是给谷主的,”她把册子递过去,指着其中一页的插画,“您看这挡热棚,用青石片搭的,棚顶留着透气缝,既能挡热水喷溅,又能让硫气散出去,比用树枝搭的强——树枝在这地方会被烘成炭。”
从雾凇林跟来的药农老郑,正教村民们用“抗温泉取籽器”——这是老铁匠特意改的,柄是空心的铜管,能通凉水降温,头上的小铲带着抗硫涂层,能在热泥里挖出裹着抗硫胶的籽,铲口还能测温度,过热就变色提醒。他蹲在降温带边,往铜管里通了些凉水,握着柄把小铲插进热泥,铲口没变色,轻轻一挖就带出颗裹着褐胶的籽,“看见没?这器子上的总章印刻在铜管的凉水区,再热也清晰,就像咱们莲心社的人,再烫的环境也凉不了心里的热乎劲!”
周医师背着药篓在谷里转悠,篓里的固沙籽裹在防辐射的铅布里,是盐碱戈壁的戈壁主特意选的抗逆品种。“你们这的热泥里有硫化矿,”他用小锄挖了点热泥,放在瓷盘里烧,冒出蓝绿色的火苗,“得往播种的青石缝里塞些木炭块,吸附硫化物,我已经让林默从村外运了几筐,就堆在分热沟起点。”他指着泉边的硫磺花,“这种晶体能指示硫浓度,长得矮的地方硫气少,让抗温泉籽的根往那长,错不了。”
正午泉眼最烫时,村民们忙着给抗温泉籽的叶片喷水降温,往分热沟里补填木炭块;后半夜转凉时,又往根须边的热泥里撒衡温浆,帮着调温筋保温。抗温泉籽的褐红色叶片在热气里舒展,蜂窝孔吸着硫气微微颤动,抗硫胶在根外结得越来越厚,抗温泉取籽器挂在凉棚的柱子上,铜管里的凉水慢慢变温,却始终没断流。谷主炖了锅温泉鱼,鱼是从分热沟里捞的,带着点天然的硫香,汤里加了点抗温泉籽的嫩叶,香气混着硫磺的味,竟有种特别的鲜。
凉棚的石桌旁,谷主举着个陶碗,里面盛着自酿的硫磺酒——是用泉边的硫草泡的,喝着带点微辣,“俺们这地方,祖辈都说‘热泉吃人’,下去洗澡没看准地方就会烫脱皮,是莲心社让俺们知道,再烫的泉眼也能长出扛得住硫的绿。这抗温泉籽不光长叶,还长心气,让俺们觉得这守着热泉的日子,也能过得舒坦。”他把酒碗往热石上一磕,酒液溅在石上,立刻蒸腾起白汽,“这碗酒敬热泉,敬莲心社,更敬这热泥里的绿芽——它能活,俺们就能在地热谷活出个样!”
众人跟着举杯,硫磺酒的辣混着鱼肉的鲜,在喉咙里烧出团暖,连带着被热气熏得发燥的身子都清爽了些。有个被硫气呛坏过肺的老汉摸着抗温泉籽的叶片,粗糙的手掌在蜂窝孔上蹭了蹭,突然笑了:“俺以前闻着硫气就咳嗽,见了热泉就躲,可这芽却敢在泉边扎根,还能把硫气当饭吃,比郎中的药还灵。莲心社的好,就像这蜂窝孔,把日子里的苦气都吸进去,吐出的都是甜。”
黑寡妇看着石桌旁的身影,看着泉眼边的绿芽在热气里越扎越牢,突然觉得这地热谷的硫磺气都带着点温柔。她知道,这些抗温泉籽会在泉边织满防硫网,这“衡温章”会激励更多人向硫热宣战,这《地热谷种药要诀》会让陨石坑、辐射滩都长出能与极端环境共生的绿。而莲心社的故事,会像这抗温泉籽的调温筋,在冷热交替的岁月里保持着平和的韧性,让每个听到的人都知道,曾经有群人,用智慧和坚韧,让绿色平衡了地热,让莲心在最灼热的地方扎下了根。
谷雨的地热谷像口烧不开的大锅,地面冒着丝丝白汽,踩上去暖乎乎的,偶尔有股硫磺味钻进鼻子。这里的土下藏着热水泉,白天烫得能蒸鸡蛋,夜里却凉得结层薄霜,一冷一热让地面裂出不少缝,缝里还时不时冒出蓝绿色的电火花——那是硫磺气遇热产生的“硫电”,雾凇林的抗冰电籽种下去,根须一沾硫磺水就烂成了泥,叶片被硫电打得多孔——可今天,泉眼边缘的降温带却冒出了片褐红,是莲心社送来的“抗温泉籽”从热泥里钻了出来。褐红色的叶片上布满蜂窝状的小孔,能把硫磺气吸进去转化成养分,像装了个“脱硫器”,叶柄里藏着“调温筋”,周医师说那是“天然温控阀”,热了就舒张散热,冷了就收缩保温,根须缠着泉眼边的青石生长,分泌出深褐色的“抗硫胶”,既能防硫磺腐蚀,又能隔绝硫电,叶心藏着个橙红色的花苞,像握着颗能平衡冷热的小暖炉。
“真能在温泉边活!”谷主光着膀子蹲在降温带,手里掬起一捧带着硫磺味的热水,往抗温泉籽的根须边浇,抗硫胶立刻在根外结层硬膜,“周医师说这抗硫胶是‘防腐绝缘层’,比涂漆还管用,俺先前还怕它被硫磺泡烂,现在看,就是泉眼喷热水,它也能自己护着根!”他婆娘提着个陶罐,里面是从雾凇林学来的“衡温浆”,正往热泥里撒,暗红色的粉末遇热就冒泡,遇冷就发黏,“你看这浆,加了抗冰电籽的热导丝粉末熬的,能帮着调温筋控温,热时吸热,冷时放热,比早晚盖草帘省事多了——草帘在这热泥里烂得快,这浆越泡越结实。”
林默站在谷边的观泉台,脚下的石板被地热烘得发烫,他垫着层厚竹席才敢久站。身边的木箱里装着新铸的“衡温章”,章面是带蜂窝孔的褐红叶托着橙红苞,根须缠着青石,旁边刻着“和”字,星银的纹路在热气里泛着暖光,像能把冷热硫电都调和了似的。“雷去西边的陨石坑了,”他对踩着热石过来的谷主喊,声音被硫磺气熏得有点哑,“那边的土带着辐射,石头还会吸光发热,夜里冷得能冻冰,我让他带些‘抗辐籽’——是抗温泉籽和盐碱戈壁的固沙籽杂交的,叶片的蜂窝孔能过滤辐射,调温筋能适应极端温差,抗硫胶能改成防辐射胶。”
黑寡妇穿的麻布衫浸过抗硫水,是地热谷的老药农给泡的,说“能挡硫磺气蚀皮肤”,外面罩着件透气的纱衣,防热泥溅在身上,脚上穿的草鞋底绑着青石片,隔热还防滑。她手里攥着捆扎着红绳的硫草,正往泉眼边缘插,草茎里含着抗温泉籽的抗硫胶标本,红绳在热气里飘得软软的,却始终没被熏断。“这叫‘硫障’,”她对帮忙的村民说,“硫草是谷里唯一爱吃硫磺的草,能帮着吸收泉边的硫气,抗硫胶标本能引着抗温泉籽的根须往青石多的地方长,石头能挡挡热水喷溅,还能散热。”她指着谷里新挖的“分热沟”,“那是按地热谷老法子改的,把泉眼的热水分到几条沟里,沟壁贴着抗温泉籽的根须,热水顺着沟流远了就凉了,沟上盖着带孔的石板,既能散热,又能让硫磺气顺着孔飘走,比人守着泉眼堵水省事多了——水散了,热劲就小了。”
丫丫和阿苗躲在观泉台的凉棚里,棚顶铺着厚厚的茅草隔热,画纸铺在浸过凉水的木板上,免得被热气烤卷。画纸上,抗温泉籽的根须在青石缝里盘绕,蜂窝叶孔吸着硫磺气,分热沟的热水顺着沟壁分流,硫草在泉边围成圈,像道挡硫的墙。“这是给陨石坑的人画的,”丫丫用黄笔在画纸上标着温泉的热流方向,特意把抗温泉籽的位置画在冷热交界的地方,“阿苗说要标清楚‘叶带脱硫孔,根缠青石稳,沟分热水流,不怕硫电凶’,让他们知道这籽是怎么跟温泉硫电打交道的——不是硬顶,是会吸、会调、会借力。”
阿苗的皮包里装着本《地热谷种药要诀》,是她和周医师根据硫热特性改的,里面记着“如何在泉眼周围的青石缝播种”“怎样用硫草降硫气”“泉涌时如何给幼苗搭挡热棚”,每页都贴着带蜂窝孔的叶片或抗硫胶的标本,摸上去糙糙的,还带着点硫磺味,像能摸到地热谷的脾气。“这是给谷主的,”她把册子递过去,指着其中一页的插画,“您看这挡热棚,用青石片搭的,棚顶留着透气缝,既能挡热水喷溅,又能让硫气散出去,比用树枝搭的强——树枝在这地方会被烘成炭。”
从雾凇林跟来的药农老郑,正教村民们用“抗温泉取籽器”——这是老铁匠特意改的,柄是空心的铜管,能通凉水降温,头上的小铲带着抗硫涂层,能在热泥里挖出裹着抗硫胶的籽,铲口还能测温度,过热就变色提醒。他蹲在降温带边,往铜管里通了些凉水,握着柄把小铲插进热泥,铲口没变色,轻轻一挖就带出颗裹着褐胶的籽,“看见没?这器子上的总章印刻在铜管的凉水区,再热也清晰,就像咱们莲心社的人,再烫的环境也凉不了心里的热乎劲!”
周医师背着药篓在谷里转悠,篓里的固沙籽裹在防辐射的铅布里,是盐碱戈壁的戈壁主特意选的抗逆品种。“你们这的热泥里有硫化矿,”他用小锄挖了点热泥,放在瓷盘里烧,冒出蓝绿色的火苗,“得往播种的青石缝里塞些木炭块,吸附硫化物,我已经让林默从村外运了几筐,就堆在分热沟起点。”他指着泉边的硫磺花,“这种晶体能指示硫浓度,长得矮的地方硫气少,让抗温泉籽的根往那长,错不了。”
正午泉眼最烫时,村民们忙着给抗温泉籽的叶片喷水降温,往分热沟里补填木炭块;后半夜转凉时,又往根须边的热泥里撒衡温浆,帮着调温筋保温。抗温泉籽的褐红色叶片在热气里舒展,蜂窝孔吸着硫气微微颤动,抗硫胶在根外结得越来越厚,抗温泉取籽器挂在凉棚的柱子上,铜管里的凉水慢慢变温,却始终没断流。谷主炖了锅温泉鱼,鱼是从分热沟里捞的,带着点天然的硫香,汤里加了点抗温泉籽的嫩叶,香气混着硫磺的味,竟有种特别的鲜。
凉棚的石桌旁,谷主举着个陶碗,里面盛着自酿的硫磺酒——是用泉边的硫草泡的,喝着带点微辣,“俺们这地方,祖辈都说‘热泉吃人’,下去洗澡没看准地方就会烫脱皮,是莲心社让俺们知道,再烫的泉眼也能长出扛得住硫的绿。这抗温泉籽不光长叶,还长心气,让俺们觉得这守着热泉的日子,也能过得舒坦。”他把酒碗往热石上一磕,酒液溅在石上,立刻蒸腾起白汽,“这碗酒敬热泉,敬莲心社,更敬这热泥里的绿芽——它能活,俺们就能在地热谷活出个样!”
众人跟着举杯,硫磺酒的辣混着鱼肉的鲜,在喉咙里烧出团暖,连带着被热气熏得发燥的身子都清爽了些。有个被硫气呛坏过肺的老汉摸着抗温泉籽的叶片,粗糙的手掌在蜂窝孔上蹭了蹭,突然笑了:“俺以前闻着硫气就咳嗽,见了热泉就躲,可这芽却敢在泉边扎根,还能把硫气当饭吃,比郎中的药还灵。莲心社的好,就像这蜂窝孔,把日子里的苦气都吸进去,吐出的都是甜。”
黑寡妇看着石桌旁的身影,看着泉眼边的绿芽在热气里越扎越牢,突然觉得这地热谷的硫磺气都带着点温柔。她知道,这些抗温泉籽会在泉边织满防硫网,这“衡温章”会激励更多人向硫热宣战,这《地热谷种药要诀》会让陨石坑、辐射滩都长出能与极端环境共生的绿。而莲心社的故事,会像这抗温泉籽的调温筋,在冷热交替的岁月里保持着平和的韧性,让每个听到的人都知道,曾经有群人,用智慧和坚韧,让绿色平衡了地热,让莲心在最灼热的地方扎下了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