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如墨,春雨淅沥。
金国中京大定府的留守官衙深处,书房灯火通明,却驱不散弥漫在空气中的凝重。
中京留守完颜亮,正凭窗而立。他年方二十七,身形魁梧,面容英挺,一双琥珀色鹰目在跳跃的烛光下显得深邃难测。窗外雨打芭蕉,声声急促,仿佛敲在他心头。他刚收到来自上京会宁府的密报,那位高高在上的堂兄——完颜亶,近来的脾气愈发暴戾,对宗室大臣的猜忌也一日深过一日。
完颜亮指尖轻轻敲击窗棂,心中波澜起伏。他自认文韬武略不输于人,体内流淌着太祖皇帝阿骨打的血液,岂甘久居人下,终日惴惴不安于君王的喜怒之间?一个模糊而危险的念头,如同黑暗中滋生的藤蔓,正悄然缠绕他的心志。
“王爷,”心腹博敦在门外低声禀报,“萧裕求见,说有要事回禀。”
“萧裕?”完颜亮眉头微蹙。如此雨夜,他星夜而来,所为何事?
“带他进来。”完颜亮转身,坐回主位,收敛了外露的情绪,恢复了上位者的威严。
书房门被轻轻推开,一股带着湿气的冷风卷入。一人紧随博敦步入,脱下湿透的斗篷,露出真容。只见他约莫三十上下年纪,身着素色官袍,虽经带着斗笠蓑衣,衣衫下摆仍旧溅满泥点,但仪容却收拾得颇为整洁。面容清癯,下颌微须,最引人注目的是他那双眼睛,沉静如古井,却在抬眼看人时,掠过一丝不易察觉的精光。他发髻梳得一丝不苟,仅以一根普通的木簪固定,全无多余饰物。
来人正是萧裕。
“下官中京猛安萧裕,参见留守大人。”萧裕躬身行礼,声音平稳,不卑不亢。
“萧猛安免礼。”完颜亮抬手,目光如炬地审视着对方,“如此深夜,冒雨前来,不知有何要事?”他并未赐座,意在试探。
萧裕直起身,并未因完颜亮的审视而有丝毫局促。他目光坦然迎上,缓缓道:“下官此来,非为公务,乃为大人之前程,乃至大金国之前途。”
“哦?”完颜亮嘴角勾起一抹似笑非笑的弧度,带着几分玩味与警惕,“本王的前程,大金的前途,何时轮到你这中京一个小小的千夫长来操心了?”话语间,威压自然流露。
萧裕却似未觉,反而上前一步,烛光在他脸上投下明暗交织的阴影。他压低了声音,一字一句,清晰无比:“下官斗胆,敢问大人,可知‘亢龙有悔’之意?”
此言一出,书房内空气骤然凝固!《易经》乾卦上九爻辞“亢龙有悔”,意指居高位者若不知进退,终将招致灾祸。此刻用来暗指完颜亮身为权势煊赫的宗室亲王,却身处猜忌之心日重的皇帝之下,其境况危如累卵,简直是诛心之论!
完颜亮瞳孔猛然收缩,按在椅背上的手瞬间握紧。他死死盯住萧裕,眼中杀机一闪而逝。周围侍立的两个心腹侍卫手已按上刀柄,只待主人一声令下。
“萧裕!”完颜亮的声音冷得像冰,“你可知,单凭此言,本王便可治你一个诽谤宗室、图谋不轨之罪,立斩不赦!”
面对扑面而来的杀气,萧裕面色不变,反而再进一步,目光灼灼,语气更加坚定:“下官自然知晓。但下官更知,大人非池中之物,有凌云之志。如今陛下(完颜亶)多疑酗酒,朝政昏聩,宗室人人自危。大人乃太祖嫡孙,英武睿智,名应谶言,岂甘长久雌伏,坐等祸患临头?”
他语速加快,不给完颜亮打断的机会:“‘亢龙有悔’,其咎在不知变通。天道循环,有德者居之。当此非常之时,正需行非常之事!若大人有旋乾转坤之志,裕,虽不才,愿效犬马之劳,助大人成就大业!”
这番话,如同惊雷,炸响在完颜亮耳边。他心中那个模糊的、危险的念头,被萧裕如此直白、如此大胆地捅破,赤裸裸地摊在了灯光之下。他震惊于萧裕的洞察力,更震惊于其孤身前来、直言不讳的胆量!
完颜亮没有立刻说话,他缓缓站起身,踱步到萧裕面前,两人相距不过咫尺。他仔细地、重新地打量着这个看似文弱的武将。雨水顺着萧裕的鬓角滑落,但他站得笔直,眼神中没有恐惧,只有一种近乎狂热的坚定和等待裁决的平静。
沉默在书房中蔓延,只有烛花偶尔爆开的噼啪声和窗外的雨声。完颜亮心中的惊涛骇浪渐渐平息,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找到“同类”的奇异感觉。他身边阿谀奉承者众多,但敢如此直言他心中隐秘、且一语中的者,萧裕是第一个。
良久,完颜亮眼中的杀机褪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深沉的、带着审视和欣赏的光芒。他忽然伸出手,重重拍在萧裕的肩上,力道之大,让萧裕身形微晃。
“好!好一个‘亢龙有悔’!好一个‘行非常之事’!”完颜亮的声音恢复了温度,甚至带着一丝压抑的兴奋,“萧裕,你可知,你今夜此言,是将你我的身家性命,都绑在了一起。”
萧裕感受到肩上传来的力量,心知最关键的一关已过。他深深一揖:“裕,孤身前来,已置生死于度外。惟愿追随明主,开创一番新局面,死而无憾!”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哈哈哈哈哈!”完颜亮终于放声大笑,笑声穿透雨夜,充满了豪情与野望,“好!孤得你萧裕,如刘备得孔明矣!来人,看座!上酒!今夜,孤要与萧先生,彻夜长谈!”
完颜亮亲自挽起萧裕的手臂,引他入座。烛光下,未来的君主与他最重要的谋臣,在这北国的雨夜中,两位枭雄的密谈,决定了大金国运的走向。
窗外的雨,似乎下得更急了,仿佛在冲刷旧的轨迹,为一场即将到来的惊天巨变奏响序曲。
这一晚的密谈,始于军务,却远不止于军务。完颜亮以探讨边防、兵制为引,言语间却总是不自觉地滑向天下大势,历代兴替。他试探着,用锐利的目光剖开每一个可能的机会,也剖视着眼前这位奚族谋士的真心。
萧裕心知肚明。
他深知这位年轻宗王胸腔里跳动的是何等磅礴的野心,但他从不急于献上谄媚的颂歌。相反,在完颜亮因急切而步伐略显虚浮时,他总是那个沉稳的压舱石。
“王爷可知秦孝公与商鞅?”萧裕曾慢饮一口清茶,在讨论如何收拢兵权时,看似不经意地提起,“徙木立信,变法图强,十年生聚,十年教训,方为日后东出崤函奠定了根基。”他目光清明地看向完颜亮,“欲行非常之事,必先有非常之基。根基不固,纵得高位,亦如沙上筑塔。”
又一次,完颜亮愤懑于朝中旧贵掣肘,萧裕便借汉高祖故事而言:“高祖起于微末,然善用张良、萧何、韩信,方能败强楚而有天下。王爷如今,当广结英豪,默识人才,犹如鲲鹏蓄翼,待得风起,方可扶摇九万里。”他是在提醒完颜亮,在渴望腾飞之前,必须先编织好足以托举野心的羽翼。
真正捅破那层窗户纸的,是在一个酒酣耳热的夜晚。或许是压抑太久,或许是酒意上涌,完颜亮摒退左右,重重放下酒杯,眼中燃烧着毫不掩饰的火焰,盯着萧裕:“孤常想,大丈夫生于天地间,当以四海为家,建不世之功业!岂能终生俯首,屈居人下,看人脸色行事?”这话已近乎叛逆,是足以招致杀身之祸的狂言。
书房内空气瞬间凝固。萧裕持杯的手微微一顿,却并未露出惊惧之色。他抬眼,迎上完颜亮审视而炽烈的目光,平静的眼眸深处,仿佛有幽光闪过。他缓缓将酒杯置于案上,声音不高,却字字清晰:
“裕尝闻,蛟龙之属,非一池一塘所能困。然九天之上,亦需风云际会,借势而为,方能腾跃寰宇,布雨兴风。”他微微前倾身体,语气带着一种致命的诱惑与坚定,“王爷乃潜渊之龙,而裕……不才,或可为您看清那风云变幻之势,略尽绵薄。”
此言一出,再无回旋余地。这已不是隐晦的提醒,而是明确的投诚与盟约。完颜亮先是一怔,随即,巨大的喜悦和释然涌上心头,他放声大笑,声震屋瓦,一把抓住萧裕的手臂:“知我者,萧裕也!得卿相助,何愁大事不成!”
自此,君臣之谊,于这暗夜之中正式缔结。萧裕以其冷静的头脑和非凡的胆识,彻底赢得了完颜亮的绝对信任,成为了他夺位道路上最核心、最隐秘的智囊。
金国中京大定府的留守官衙深处,书房灯火通明,却驱不散弥漫在空气中的凝重。
中京留守完颜亮,正凭窗而立。他年方二十七,身形魁梧,面容英挺,一双琥珀色鹰目在跳跃的烛光下显得深邃难测。窗外雨打芭蕉,声声急促,仿佛敲在他心头。他刚收到来自上京会宁府的密报,那位高高在上的堂兄——完颜亶,近来的脾气愈发暴戾,对宗室大臣的猜忌也一日深过一日。
完颜亮指尖轻轻敲击窗棂,心中波澜起伏。他自认文韬武略不输于人,体内流淌着太祖皇帝阿骨打的血液,岂甘久居人下,终日惴惴不安于君王的喜怒之间?一个模糊而危险的念头,如同黑暗中滋生的藤蔓,正悄然缠绕他的心志。
“王爷,”心腹博敦在门外低声禀报,“萧裕求见,说有要事回禀。”
“萧裕?”完颜亮眉头微蹙。如此雨夜,他星夜而来,所为何事?
“带他进来。”完颜亮转身,坐回主位,收敛了外露的情绪,恢复了上位者的威严。
书房门被轻轻推开,一股带着湿气的冷风卷入。一人紧随博敦步入,脱下湿透的斗篷,露出真容。只见他约莫三十上下年纪,身着素色官袍,虽经带着斗笠蓑衣,衣衫下摆仍旧溅满泥点,但仪容却收拾得颇为整洁。面容清癯,下颌微须,最引人注目的是他那双眼睛,沉静如古井,却在抬眼看人时,掠过一丝不易察觉的精光。他发髻梳得一丝不苟,仅以一根普通的木簪固定,全无多余饰物。
来人正是萧裕。
“下官中京猛安萧裕,参见留守大人。”萧裕躬身行礼,声音平稳,不卑不亢。
“萧猛安免礼。”完颜亮抬手,目光如炬地审视着对方,“如此深夜,冒雨前来,不知有何要事?”他并未赐座,意在试探。
萧裕直起身,并未因完颜亮的审视而有丝毫局促。他目光坦然迎上,缓缓道:“下官此来,非为公务,乃为大人之前程,乃至大金国之前途。”
“哦?”完颜亮嘴角勾起一抹似笑非笑的弧度,带着几分玩味与警惕,“本王的前程,大金的前途,何时轮到你这中京一个小小的千夫长来操心了?”话语间,威压自然流露。
萧裕却似未觉,反而上前一步,烛光在他脸上投下明暗交织的阴影。他压低了声音,一字一句,清晰无比:“下官斗胆,敢问大人,可知‘亢龙有悔’之意?”
此言一出,书房内空气骤然凝固!《易经》乾卦上九爻辞“亢龙有悔”,意指居高位者若不知进退,终将招致灾祸。此刻用来暗指完颜亮身为权势煊赫的宗室亲王,却身处猜忌之心日重的皇帝之下,其境况危如累卵,简直是诛心之论!
完颜亮瞳孔猛然收缩,按在椅背上的手瞬间握紧。他死死盯住萧裕,眼中杀机一闪而逝。周围侍立的两个心腹侍卫手已按上刀柄,只待主人一声令下。
“萧裕!”完颜亮的声音冷得像冰,“你可知,单凭此言,本王便可治你一个诽谤宗室、图谋不轨之罪,立斩不赦!”
面对扑面而来的杀气,萧裕面色不变,反而再进一步,目光灼灼,语气更加坚定:“下官自然知晓。但下官更知,大人非池中之物,有凌云之志。如今陛下(完颜亶)多疑酗酒,朝政昏聩,宗室人人自危。大人乃太祖嫡孙,英武睿智,名应谶言,岂甘长久雌伏,坐等祸患临头?”
他语速加快,不给完颜亮打断的机会:“‘亢龙有悔’,其咎在不知变通。天道循环,有德者居之。当此非常之时,正需行非常之事!若大人有旋乾转坤之志,裕,虽不才,愿效犬马之劳,助大人成就大业!”
这番话,如同惊雷,炸响在完颜亮耳边。他心中那个模糊的、危险的念头,被萧裕如此直白、如此大胆地捅破,赤裸裸地摊在了灯光之下。他震惊于萧裕的洞察力,更震惊于其孤身前来、直言不讳的胆量!
完颜亮没有立刻说话,他缓缓站起身,踱步到萧裕面前,两人相距不过咫尺。他仔细地、重新地打量着这个看似文弱的武将。雨水顺着萧裕的鬓角滑落,但他站得笔直,眼神中没有恐惧,只有一种近乎狂热的坚定和等待裁决的平静。
沉默在书房中蔓延,只有烛花偶尔爆开的噼啪声和窗外的雨声。完颜亮心中的惊涛骇浪渐渐平息,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找到“同类”的奇异感觉。他身边阿谀奉承者众多,但敢如此直言他心中隐秘、且一语中的者,萧裕是第一个。
良久,完颜亮眼中的杀机褪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深沉的、带着审视和欣赏的光芒。他忽然伸出手,重重拍在萧裕的肩上,力道之大,让萧裕身形微晃。
“好!好一个‘亢龙有悔’!好一个‘行非常之事’!”完颜亮的声音恢复了温度,甚至带着一丝压抑的兴奋,“萧裕,你可知,你今夜此言,是将你我的身家性命,都绑在了一起。”
萧裕感受到肩上传来的力量,心知最关键的一关已过。他深深一揖:“裕,孤身前来,已置生死于度外。惟愿追随明主,开创一番新局面,死而无憾!”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哈哈哈哈哈!”完颜亮终于放声大笑,笑声穿透雨夜,充满了豪情与野望,“好!孤得你萧裕,如刘备得孔明矣!来人,看座!上酒!今夜,孤要与萧先生,彻夜长谈!”
完颜亮亲自挽起萧裕的手臂,引他入座。烛光下,未来的君主与他最重要的谋臣,在这北国的雨夜中,两位枭雄的密谈,决定了大金国运的走向。
窗外的雨,似乎下得更急了,仿佛在冲刷旧的轨迹,为一场即将到来的惊天巨变奏响序曲。
这一晚的密谈,始于军务,却远不止于军务。完颜亮以探讨边防、兵制为引,言语间却总是不自觉地滑向天下大势,历代兴替。他试探着,用锐利的目光剖开每一个可能的机会,也剖视着眼前这位奚族谋士的真心。
萧裕心知肚明。
他深知这位年轻宗王胸腔里跳动的是何等磅礴的野心,但他从不急于献上谄媚的颂歌。相反,在完颜亮因急切而步伐略显虚浮时,他总是那个沉稳的压舱石。
“王爷可知秦孝公与商鞅?”萧裕曾慢饮一口清茶,在讨论如何收拢兵权时,看似不经意地提起,“徙木立信,变法图强,十年生聚,十年教训,方为日后东出崤函奠定了根基。”他目光清明地看向完颜亮,“欲行非常之事,必先有非常之基。根基不固,纵得高位,亦如沙上筑塔。”
又一次,完颜亮愤懑于朝中旧贵掣肘,萧裕便借汉高祖故事而言:“高祖起于微末,然善用张良、萧何、韩信,方能败强楚而有天下。王爷如今,当广结英豪,默识人才,犹如鲲鹏蓄翼,待得风起,方可扶摇九万里。”他是在提醒完颜亮,在渴望腾飞之前,必须先编织好足以托举野心的羽翼。
真正捅破那层窗户纸的,是在一个酒酣耳热的夜晚。或许是压抑太久,或许是酒意上涌,完颜亮摒退左右,重重放下酒杯,眼中燃烧着毫不掩饰的火焰,盯着萧裕:“孤常想,大丈夫生于天地间,当以四海为家,建不世之功业!岂能终生俯首,屈居人下,看人脸色行事?”这话已近乎叛逆,是足以招致杀身之祸的狂言。
书房内空气瞬间凝固。萧裕持杯的手微微一顿,却并未露出惊惧之色。他抬眼,迎上完颜亮审视而炽烈的目光,平静的眼眸深处,仿佛有幽光闪过。他缓缓将酒杯置于案上,声音不高,却字字清晰:
“裕尝闻,蛟龙之属,非一池一塘所能困。然九天之上,亦需风云际会,借势而为,方能腾跃寰宇,布雨兴风。”他微微前倾身体,语气带着一种致命的诱惑与坚定,“王爷乃潜渊之龙,而裕……不才,或可为您看清那风云变幻之势,略尽绵薄。”
此言一出,再无回旋余地。这已不是隐晦的提醒,而是明确的投诚与盟约。完颜亮先是一怔,随即,巨大的喜悦和释然涌上心头,他放声大笑,声震屋瓦,一把抓住萧裕的手臂:“知我者,萧裕也!得卿相助,何愁大事不成!”
自此,君臣之谊,于这暗夜之中正式缔结。萧裕以其冷静的头脑和非凡的胆识,彻底赢得了完颜亮的绝对信任,成为了他夺位道路上最核心、最隐秘的智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