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婚嫁习俗:一生一世一双人-《思无邪之关关雎鸠》

  约莫一盏茶后,老渔夫果然带着他的两位兄长回来了。三位老者皆精神矍铄,脸上带着劳作后的红润和见到家乡人的热切。众人移步到竹楼前临水的宽敞木台上,在婆子铺好的干净草席上席地而坐。木台悬于水上,晚风习习,吹散了暑气,带来阵阵清凉。婆子手脚麻利地在中间摆上几样时令江鲜、腌菜、新蒸的粟米饭,还有一壶温热的米酒。

  为首的,是年纪最长、须发皆白的老者,他端起粗糙的陶酒杯,眼睛虽然浑浊,但眼神却异常明亮的眼睛。他扫了一眼我们,笑道:“三位贵客远来,小老儿代表我家兄弟,敬各位一杯!乡野之地,没什么好招待,粗茶淡饭,薄酒一杯,略尽地主之谊!”

  我兄弟三人立刻起身,动作整齐划一。我双手捧杯,代表弟弟们,声音清润,带着真诚的感激:“老人家言重了。我兄弟三人冒昧叨扰,能得长者如此盛情款待,心中唯有感激不尽。此杯,敬三位长者康健,敬有莘水土养人!” 说罢,我们恭敬地举杯齐眉,然后一饮而尽。

  三位小老儿,也站起身一饮而尽。

  “好!公子们爽快!” 老者示意我们坐下,自己也盘腿坐稳,目光带着阅尽世事的通透,重新打量着姬昌:“公子们龙章凤姿,气度不凡,绝非寻常游学士子。不知从何处来,又要往何处去?”

  我放下酒杯,姿态谦和:“不敢当长者赞誉。晚辈单名一个‘昌’字,携二弟、三弟,自西岐而来,此行正是前往有莘都城。”

  “西岐?!” 三位老者几乎是异口同声,浑浊的眼睛瞬间迸发出惊喜的光芒!

  “昌?”年长的老者似乎心领神会了什么。渔夫小老儿更是激动地拍了下大腿:“哎呀!这真是……真是他乡遇故知!不瞒公子,我们兄弟三人,也是打西岐来的!当年跟着商队走货,后来嘛……” 他有些不好意思地嘿嘿一笑,指了指在旁边忙碌的婆子们,“就在这泾江边上,被有莘的‘水’给缠住喽!娶了这里的姑娘,也就落地生根,成了半个有莘人喽!”

  “原来如此!”我闻言,心中不由得对这片土地和眼前的老者更添了几分亲近。想是他们应该许久前边搬来了有莘,故而不认识我吧!想想,我不由得笑得更深了。

  “常闻有莘女子贤淑爽朗,独具风情。晚辈初来乍到,不知这‘水乡女儿’究竟是何等性情,竟能让三位长者甘愿扎根于此?” 我带着浓厚的好奇,打探道。

  三位老者相视而笑,为首的老者捋着花白的胡须,眼中闪着促狭的光:“听公子这语气,莫非……也对咱有莘的女儿家动了心思?也想在这泾江边上,寻个‘缠人’的小妖精?”

  我被问得微微一怔。面庞在灯火下泛起一丝不易察觉的发烫了起来,变得一时语塞,支支吾吾了半天。一旁的姬仲见状,沉稳地接过话头,替我解了围。

  “长者慧眼。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本就是人之常情嘛!更何况我兄弟三人皆未婚配,家中长辈亦是时常挂念催促。”

  老者们顿时心领神会,年长的老者抚掌笑道:“明白了!明白了!三位公子风尘仆仆,远赴有莘,想必是为了不久后太姒公主那场轰动四方的及笄之礼而来?想一睹我邦明珠的风采?” 他的目光,尤其落在我的身上,让我更不好意思了。

  我见意图被点破,索性坦然承认,只是那份属于年轻人的羞涩仍挥之不去。我微微颔首笑了笑,声音清朗却带着一丝赧然,心跳得有点加快。“老人家目光如炬。晚辈等人确有慕名之心,想观礼盛典。公主贤名远播,若能得见芳仪,亦是此行之幸事。”

  老汉们闻言,再次仔细端详起我来……

  “公子眉目清朗如画,举止温润如玉,谈吐间透着那股子远超你这年纪的沉稳与包容。尤其还隐隐透着一种令人心折的贵气。“为首的老者开口赞道,面上却露出几分郑重,又捋了捋胡须笑道:“公子如此气度非凡,小老儿佩服。不过……有句话不知当讲不当讲?” 他顿了顿,脸上带着善意的“恐吓”,“这有莘的女子,尤其是我们这里的‘水乡女儿’,可与西岐大不相同!公子们……可得有心理准备,莫要双方‘缠’在一起了,又得后悔了哟!”

  我被老者逗趣的语气感染,紧张感消散不少,挺直脊背,眼神诚挚敬酒道:“愿闻其详!晚辈此行,亦存体察有莘民风、了解有莘婚俗之心,还望长者不吝赐教。”

  “好!好好!公子爽快!” 老者赞道,“老汉就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啰!这其一嘛!有莘女子,主见极大!家中事务,无论大小,夫妻皆是商量着办,平起平坐,没有女子必须卑躬屈膝迁就夫婿的道理。至于,这其二嘛……” 他故意拖长了调子,紧盯着我,“也是最紧要的——她们眼里揉不得沙子!‘一生一世一双人’是刻在骨子里的规矩!想学帝都那些贵人们三妻四妾?门儿都没有!我们兄弟是乡野粗人,能讨到一个婆娘暖炕头就心满意足喽,没那花花肠子。可公子们一看就是钟鸣鼎食之家,这子嗣传承、开枝散叶可是大事!若妻子多年无所出,家中长辈逼迫纳妾,而有莘娘子抵死不从……这夹板气,公子可受得住?至于这其三……”老者哈哈大笑促狭着望向他的两兄弟。“还是你们来说吧!”

  “不就是有莘女子会休夫嘛!”小老汉快人快语。

  “哈哈哈!”三人一起大笑了起来。

  老者的话,像一颗石子投入我的心湖。我的脑海中瞬间浮现出临行前夜,祖父枯瘦的手紧抓着他手腕,语重心长的话语:“昌儿……此去有莘,务必将太姒公主娶回!无论她有何条件,只要不伤及西岐根本,皆可应允!祖父知有莘乃女系邦国,姒公主又身份尊贵。待你们成婚,祖父便将爵位交予你。西岐未来,系于你夫妇二人之手。家中之事,你二人商量着办便是,祖父绝不横加干涉!” 祖父那充满期盼又隐含忧虑的眼神,此刻在老者的话语中得到了印证。他彻底明白了祖父那番话背后的深意——这桩联姻,不仅要成功,更要建立在尊重对方文化与女子地位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夫妇同心。

  我心中豁然开朗,脸上露出温煦而坚定的笑容。祖父开明,我不必忧虑。

  “长者所言,句句珠玑。晚辈以为,男女有别,确当平等相待、互敬互爱,本是天经地义,实乃好事!至于妻妾之事……” 我语气平和却不容置疑地向他们解释西岐礼法道:“我西岐虽非女系邦国,然礼法所定,亦是一夫一妻,绝无一夫多妻之说!纳妾,只是在特殊情况下,为了续嗣不得不为的非常之法。但子嗣固然重要,然纳妾续嗣,绝非上策,更需夫妻同心,得妻首肯方可。若妻子无出,当寻医问药,夫妻共担其责,岂能一味归咎于妻,更遑论以势压人,强纳妾室?此非男子当为,亦有伤天和。君子绝不可为!”

  “好!说得好!” 为首的老者猛地一拍大腿,眼中爆发出激赏的光芒,看着我。“公子年纪轻轻,见识非凡,胸襟开阔,实乃真君子也!老朽敬你!” 他激动地端起酒杯。

  “老头子,慢着!” 一直在旁忙碌、竖着耳朵听的婆子,此时端着一盘刚烤好的鱼走了过来。她利落地将盘子放下,竟直接盘腿坐在了自家老头身边,一双精明又带着审视的眼睛直勾勾看向我,半点也不怯场:“公子这番话,老婆子听着心里熨帖!不过……” 她话锋一转,带着市井妇人特有的犀利,“老婆子也听说过,西岐那边最重‘父母之命’。若是当妻子的,真就生不出娃儿,公子的爹娘又铁了心要抱孙子,硬逼着你纳妾,甚至以死相逼……公子到时候,是听爹娘的?还是守着你那‘一生一世一双人’的承诺?” 她问得直白,甚至有些咄咄逼人。

  老汉忙不迭地拽自家婆娘的袖子:“哎哟!你这老婆子,怎么尽整些牛角尖的事情,找贵人难堪的的地方发话啊!”

  “咋啦?问问都不行了吗?” 婆子一把甩开丈夫的手,毫不退缩,反而对着我扬了扬下巴,“公子莫怪老婆子多嘴。我有莘女子外嫁的极少。嫁过去的,哪个不是眼里揉不得沙子的?别的不说,就说说咱成汤大帝,他后宫有佳丽三千吗?没有!他就娶了我们一位有莘公主!膝下的那三位少君,可都是我们公主亲生的嫡子啊!这才是真龙天子的气度哦!” 婆子的语气充满了对有莘血脉的自豪,以及作为“有莘女子”的自傲。“只怕这普天之下,仅仅也就我有莘女子如此执拗了吧!?”

  此刻,就在这木台之下,隔着茂密的竹篱笆与几丛盛放的野菊,一道纤细的身影正静静伫立。 太姒不知何时已悄然靠近,将这场关于风土、婚姻与承诺的夜谈尽收耳中。晚风拂过她的面纱,却拂不去她眼中翻涌的复杂情绪。她清晰地听到了姬昌那番关于“男女平等相待”、“互敬互爱”、“绝不强纳妾室”的言论,也听到了婆子那尖锐的、关乎孝道与承诺的两难诘问。“他会如何回答?这个被西岐民众奉若神明的‘仁德世子’,在面对最现实的家族压力与个人信念冲突时,会作何选择?“太姒屏住了呼吸,身体微微前倾,仿佛想穿透篱笆的缝隙,看清那个灯火下温润如玉却又仿佛藏着无尽心事的年轻脸庞。木台上摇曳的灯火,将她的身影拉长,投在身后的草地上,如同一个沉默而专注的剪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