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章 项目收尾:他的收获-《星光撞满怀:我的学霸男友有点甜》

  北京会议中心的晨光透过百叶窗,在陆知衍面前的报告纸上投下细碎的光影。他指尖捏着一支苏晚星送的钢笔,笔尖悬在 “小农户适配模型方案总结” 标题下,桌角摊着三样东西:苏晚星整理的 “乡村素材笔记”、清河镇刘大叔手写的产量确认单、还有那枚绣着 “星衍” 的麦秆书签 —— 是离别时苏晚星熬夜编的,此刻夹在报告扉页,像一枚小小的守护符。

  “陆顾问,张教授让您去会议室核对最终评审材料。” 工作人员的敲门声打断了他的思绪。陆知衍起身时,特意把苏晚星的素材笔记塞进公文包 —— 昨天他发现报告里 “沙质土壤适配” 章节缺了农户视角的细节,正好可以用笔记里 “刘大叔说‘模型浇水建议比老经验省水三成’” 的原话补充,让冰冷的数据多些乡村烟火气。

  会议室里,张教授正对着电脑梳理评审要点,看到陆知衍进来,指着屏幕上的方案说:“你的‘动态适配算法’很有创新性,但评审专家可能会关注‘数据真实性’,毕竟小农户调研样本容易有偏差。” 话音刚落,会议室门被推开,王总监带着老赵走进来,手里拿着一份皱巴巴的 “质疑材料”,脸上挂着刻意的笑容:“陆顾问,我看了你的方案,有几个数据想跟你核实下 —— 清河镇那户小麦亩产提升 12%,会不会是偶然现象?”

  陆知衍心里早有准备,从公文包里拿出两样东西:一是清河镇农业站盖章的土壤检测报告,二是刘大叔拍的 “模型预警浇水” 视频。“王总监可以看看,” 他把材料递过去,语气平静,“这是连续 45 天的土壤湿度监测数据,每天两次采样,还有刘大叔按模型建议浇水的记录,旁边地块没按模型种植的小麦,亩产确实低了 11%,不是偶然。”

  老赵凑过来想挑毛病,却在视频里看到熟悉的麦秆传感器套 —— 是李婶编的样式,他之前在绿源农场见过,一时语塞。张教授接过材料翻了翻,点头认可:“这些原始记录很完整,还有农户的真实反馈,比单纯的实验室数据更有说服力。” 王总监脸色微沉,却没再反驳,只是撂下句 “希望评审时也能这么顺利”,就带着老赵悻悻离开。

  陆知衍送张教授出门时,顾言泽发来微信:“查到王总监昨天联系了清河镇的临时采样员,想让他改口说‘数据有误差’,还好采样员跟刘大叔关系好,没答应,还把聊天记录发给我了。” 陆知衍心里一紧,回复 “谢谢,我会把采样员的证言也加进补充材料”,又想起苏晚星,赶紧给她发了条消息:“王总监刚才来质疑数据,已经应对过去了,你那边要是有人问起清河镇的情况,别透露太多细节。”

  苏晚星收到消息时,正在老家书桌前整理小说附录。出版社周姐早上发来消息,说想把 “模型应用案例” 做成彩色插页,需要配些真实的农田照片。她翻出手机里李婶昨天发的绿源农场照片 —— 麦穗饱满,传感器套着麦秆套立在田埂上,背景里还有张叔在查看平板的身影。她赶紧把照片发给陆知衍,附言 “这张能加进你的报告吗?既体现模型效果,又有乡村细节,周姐说小说插页也想用类似的”。

  没过多久,陆知衍回复了视频请求。屏幕里,他坐在会议室的临时办公区,面前摊着苏晚星的素材笔记,正指着 “老磨坊磨面记录” 那页:“张教授刚才看到这段,说‘科技方案里加这些人文细节,能让评审专家更有共鸣’,我打算把李婶的照片打印出来,贴在报告里对应的章节,就像你写小说时配插图一样。”

  苏晚星笑着把小说附录的初稿凑到镜头前:“你看,我把清河镇的案例改成了‘小林帮刘大叔调整浇水频率’,还加了‘麦秆套防晒’的细节,周姐说读者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