翌日清晨,天光微亮,张绥之在熟悉的馨香中悠悠转醒。他下意识地伸手探向身侧,却摸了个空,只余一片尚存温热的锦褥。他睁开眼,枕畔已无人,唯有空气中残留的淡淡幽香,证明昨夜那场温存并非梦境。
他披衣起身,推开房门,寒意扑面而来。院中,花翎和阿依朵正在清扫昨夜新落的薄雪,见他出来,都笑嘻嘻地看了过来。
“绥之哥哥醒啦!”花翎放下扫帚,蹦跳着过来,“公主殿下天还没亮透就走了呢,说是宫里有事,让我们别吵你。”
张绥之微微一怔,心中掠过一丝异样。朱秀宁素有赖床的习惯,今日怎会起得如此之早?他笑了笑,掩饰住那点疑虑,调侃道:“太阳打西边出来了?殿下这小懒虫,竟也有起早的时候?”
阿依朵一边呵着白气搓手,一边点头:“是呀是呀,殿下走的时候,还特意叮嘱我们,说你昨晚累着了,让你多睡会儿呢。” 小姑娘说着,脸上还带着点促狭的笑意。
张绥之老脸一热,干咳两声,岔开话题:“好了好了,快些准备早饭,我今日还要去衙门点卯。”
用罢简单的早饭,张绥之踏着积雪,向顺天府行去。不知为何,他心头那丝因朱秀宁早起而生的异样感,非但没有消散,反而隐隐有些扩大。街道上,似乎比往日多了些巡城的兵丁,气氛透着一种说不出的紧绷。
刚到顺天府衙门口,就见几名书吏凑在一起低声议论着什么,见到他来了,连忙散开行礼。张绥之点头示意,步入大堂,却发现府丞周文岸的公案后空空如也。
“周大人呢?”张绥之随口问一名值守的书办。
那书办连忙躬身答道:“回张大人,府丞大人天不亮就进宫去了,说是今日有大朝会,京城四品以上官员皆需赴奉天殿朝参。”
“大朝会?”张绥之眉头微蹙。非年非节,并非朔望常朝之日,何以突然举行大朝会?他心中那丝不安愈发清晰起来。
……
与此同时,紫禁城,奉天殿。
旭日东升,金黄色的晨曦洒在重檐庑殿顶的琉璃瓦上,折射出万道金光,耀人眼目。 汉白玉雕琢的三层须弥座台基上,巍峨的奉天殿 如同盘踞的巨兽,在冬日晴空下展现出无与伦比的皇家威仪。
殿前广场上,旌旗招展,仪仗森严。身着各色 蟒、飞鱼、斗牛服 的 锦衣卫大汉将军 手持金瓜、钺斧,肃立如林。文武百官,按照品级,身着 绯、青、绿 各色 补服,头戴 乌纱帽,手持 象牙笏板,鸦雀无声地 分列丹陛两侧,一直排到广场尽头,人数多达上千!空气中弥漫着一种庄严肃穆、近乎凝滞的气息。
净鞭三响,声彻云霄!
“皇上驾到——!” 司礼监掌印太监拖着长音 高声唱喏。
鼓乐齐鸣!在司礼监、御马监、锦衣卫等大批近侍扈从的簇拥下,大明嘉靖天子朱厚熜,头戴 前后各缀十二旒 的 玄色 通天冠,身着 玄衣黄裳、绣有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黻十二章纹的 衮服,腰系 金玉大带,步履沉稳,缓步登上 丹陛,升座 金漆雕龙宝座。天子年仅十七岁,面容尚带稚气,但那双深邃的眼眸中,已透出超越年龄的沉稳与威仪。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山呼海啸般的朝拜声,响彻整个广场,震得檐角积雪簌簌落下。
“众卿平身。”嘉靖皇帝的声音透过十二旒玉藻传来,平静中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谢陛下!”
朝会依制进行,各部院堂官依次出班,奏报紧要公务。然而,今日的气氛明显不同寻常,许多官员都心不在焉,目光不时瞥向御座,似乎在等待着什么。
终于,在几项常规政务奏报完毕后,嘉靖皇帝目光扫过满朝文武,缓缓开口,声音清晰地传遍大殿:
“朕,承太祖、成祖基业,统御天下,十有七年。 赖祖宗庇佑,百官勤勉,四海虽定,然北虏屡犯边疆,窥我中原,实为心腹之患。 朕观史册,自古圣王,未有不修武备而能守成者。 昔成祖皇帝五征漠北,三犁虏庭,扬我国威,方有万国来朝之盛。”
他顿了顿,语气加重:“今, 为震慑不臣,演练军容,扬我大明国威,朕决意, 于七日之后, 驾幸南苑(注:即南海子,元明清皇家猎场,位于今北京大兴区),举行 冬季大狩之礼!一应仪仗、扈从、围场布置,着礼部、兵部、鸿胪寺、京营等衙门,即刻筹备,不得有误!”
此言一出,殿下微微骚动,但很快平息。许多老成持重的官员,如首辅费宏等,眉头微蹙,似乎对皇帝突然兴起狩猎有所顾虑,毕竟前朝正德皇帝(朱厚照)酷爱巡游狩猎,被文官集团诟病为“荒嬉”,但新帝登基以来首次明确提出狩猎,且以“修武备、扬国威”为名,他们也不便直接反对。
兵部尚书金献民立刻出班,手持笏板,声音洪亮:“臣,兵部尚书金献民领旨! 京营三大营(五军营、三千营、神机营)已整装待发,随时可调拨精锐扈驾、布防围场!定保陛下与盛会万无一失!”
礼部尚书席书紧随其后:“臣,礼部尚书席书领旨! 狩礼仪轨、卤簿簿籍、祭告天地诸神一应典制,礼部即刻遵祖制办理!”
嘉靖皇帝微微颔首,目光转向鸿胪寺卿:“张卿家, 知会四方藩属、朝贡使臣之事,准备得如何了?”
鸿胪寺卿张槚连忙出列,躬身奏道:“回陛下,臣已遵旨,通传各方。 目前,蒙古右翼 察罕儿部 (明朝称‘套房’,即河套地区的鄂尔多斯部) 博迪汗 (达延汗之孙,俺答汗之侄) 遣使已至。 蒙古左翼 土默特部 (明朝称‘虏酋’),由 达延汗之孙 俺答汗 与其兄 衮必里克墨尔根济农 共同遣使前来。 另有瓦剌(卫拉特)各部、建州左卫、朝鲜国等使团,均已抵达京师馆驿安置。”
听到“俺答汗”的名字,嘉靖皇帝的眼中闪过一丝锐利的光芒,他身体微微前倾,语气带着一丝探究与冷意:“哦?俺答汗……朕听闻,此子 年方十八,与朕同岁,然其 野心勃勃,近年来整合部众,势力扩张极快,不断寇掠我宣府、大同边境, 甚是猖獗。更有边关术士妄言,此子有‘帝王之相’?” 他最后一句,语气陡然转冷,目光扫过殿下群臣,“诸位爱卿,对此……有何看法?”
殿内气氛瞬间凝重起来。皇帝此言,无疑是对这位年轻蒙古首领的极度警惕,甚至隐含杀机。几位重臣交换着眼色,一时无人敢轻易接口。
就在这时,鸿胪寺卿张槚似乎想起了什么,又补充奏道:“陛下,还有一事。 建州左卫指挥使 满福,此次派其子觉昌安与女乌兰尼敦入京朝贡。 听闻那少主觉昌安,年方十六,却已勇武过人,在部落中颇有声名,亦是一时俊杰。”
“觉昌安……乌兰尼敦……”嘉靖皇帝轻声重复了一遍这两个带着浓厚关外气息的名字,目光深邃,不知在想些什么。他挥了挥手,“朕知道了。此次南苑之行,各方使臣,皆需妥善安置,令其随行观礼,使其 亲眼目睹我大明军容之盛,天威之赫! 退朝!”
“臣等遵旨!万岁万岁万万岁!” 百官再次山呼,跪送皇帝起驾回宫。
沉重的朝会结束了,但一场关乎国威、暗藏机锋的南苑大狩,已然拉开了序幕。各方势力,即将在这场皇家盛典中登场亮相。而刚刚处理完一桩棘手案件的顺天府推官张绥之,恐怕也将不可避免地被卷入这场更大的风云漩涡之中。消息很快便会传遍京城,自然也传到了顺天府衙。张绥之站在堂下,听着书吏的禀报,望着皇宫的方向,眉头紧紧锁了起来。南苑大狩……俺答汗……觉昌安……他隐隐感觉到,一场远比“狐妖案”更加复杂、更加凶险的波澜,正在酝酿之中。而秀宁今晨的异常早起,是否也与此事有关?
巳时正刻,冬阳渐高。北京城棋盘街两侧的店铺已卸尽门板,各色招幌在微寒的风中轻轻摇曳。蒸饼铺子的笼屉揭开来,白茫茫的热气轰然而起,携着面食特有的甜香,与隔壁蜜饯铺子熬糖的焦甜气、远处羊肉床子传来的腥膻味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京师冬日市井独有的鲜活气息。积雪被往来车马行人踏成了灰黑色的泥浆,溅在道旁枯槐黝黑的树根上。
在这片喧嚣扰攘之中,一队约十余人、装束与周遭汉人迥异的人马,牵着高头骏马,自崇文门方向缓辔而来,格外引人注目。
为首并辔而行的,是一对年轻男女。那少年看年纪不过十六七,身量却已长得极为挺拔,如一株迎着风雪倔强生长的青松,虽骨架略显单薄,肩背却已撑出了坚韧的轮廓。他身着靛蓝色缎面窄袖交领袍,袍身缘以玄色织锦缎边,外罩一件毛色丰厚的玄狐皮镶边狍皮坎肩,风毛簇拥着他青涩却线条硬朗的下颌。皮袍前襟整齐地缀着三排赤铜鎏金盘扣,在冬日稀薄的阳光下闪着沉黯的光。肩头落着未化的雪粒,随着他的动作偶尔簌簌滚落。腰束鞣制柔软的牛皮鞓带,带上悬着一柄造型古朴犀利的解食短刀和一个鼓囊囊的燧石袋。下身穿着毛呢袴裤,塞进一双靴筒高至膝下的软鹿皮靴中,每一步踏在尚未清扫干净的积雪上,都发出清脆而坚定的“咯吱”声响。他便是建州左卫指挥使福满之子,爱新觉罗·觉昌安。
与他并肩而行的女子,年岁稍长,约莫二十出头,正是其姐乌兰尼敦。她一身女真贵族女子的冬日装束:石榴红遍地织金锦缎右衽短袄,领口、袖口出锋着油光水滑的银鼠风毛,下身系着墨绿色马面裙,裙摆较汉家女裙略短,便于骑乘。外罩一件貂鼠皮出锋的藏青色素缎比甲。这身剪裁极合体的服饰,紧紧包裹着她那丰腴火辣、凹凸有致的身段——高耸饱满的胸脯,不堪一握的纤韧腰肢,以及裙摆摆动时隐约勾勒出的浑圆臀线,无不散发着关外女子特有的、充满野性生机与活力的健美风姿。她乌黑浓密的青丝在脑后盘成一个利落的女真女子髻,以一支简单的银质梅花簪固定。脸庞是健康的蜜色,五官明艳大气,一双微微上挑的褐色眸子看人时带着三分笑意、三分打量,还有几分不易察觉的精明与干练。
觉昌安第一次离开辽东白山黑水,踏入这大明京师,一双锐眼不住地四下打量,眼中充满了难以抑制的新奇与惊叹。高耸的城墙、巍峨的城门楼、宽阔的街道、鳞次栉比的店铺、摩肩接踵的人流、各式各样他从未见过的吃食玩意儿……这一切繁华景象,远远超出了他生长于边地的想象。他努力保持着镇定,但微微张开的嘴唇和不时闪动的眼神,还是暴露了内心的震撼。
相比之下,乌兰尼敦则显得从容许多。她端坐马上,腰背挺直,目光平静地扫视着周围,嘴角始终挂着一抹淡淡的、得体的微笑。她并非第一次南下,此前曾随父兄前往朝鲜汉城朝贡,见识过王京的繁华。但北京城的宏伟气象、帝王之都的磅礴气势,依然让她心中暗自称奇。然而,更让她牵挂的,是身边这个初次踏入如此复杂环境的弟弟。
她侧过头,看着觉昌安那难掩兴奋又强作老成的侧脸,心中不禁泛起一丝忧虑。她知道弟弟性子倔强,自尊心极强,又初生牛犊不怕虎,在这规矩繁多、藏龙卧虎的大明京城,生怕他不知深浅,惹出什么祸端来。想到这里,她脑海中不由自主地浮现出一个清俊沉稳、身着青色官袍的年轻官员的身影——正是在朝鲜汉城有过一面之缘、曾联手破解奇案的张绥之。
“若是他在……”乌兰尼敦心中暗忖,“或许能照应一二。”但随即她又暗自摇头,当时匆匆分别,只知他姓张,是大明官员,却不知具体在哪个衙门任职。京城如此之大,官员如此之多,想要寻人,无异于大海捞针。自从七月朝鲜一别,已过去三个多月,不知他如今可好?这个念头一闪而过,她的脸颊微微有些发热,连忙收敛心神。
“额云,”觉昌安的声音打断了她的思绪,带着少年人特有的清亮与好奇,“你看这北京城,比咱们赫图阿拉,可真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啊!这房子,这路,这人……真真气派!”
乌兰尼敦微微一笑,柔声提醒道:“京师重地,天子脚下,规矩大得很。你呀,收着点性子,多看少说,莫要惹人注意,更不可冲撞了贵人。一切听从鸿胪寺官员的安排,知道吗?”
觉昌安有些不以为然地撇撇嘴,但还是点了点头:“知道了,额云。你放心,我又不是小孩子了。”他顿了顿,忽然像是想起了什么,压低声音问道:“对了,姐姐,你上次从朝鲜回来,不是说认识一位大明的张大人吗?他……他是不是就在这北京城里当官啊?咱们能不能去找找他?他可是钦差,肯定能帮上忙!”
乌兰尼敦心中一动,面上却不动声色,轻轻摇了摇头,语气带着几分不确定和刻意的疏离:“傻弟弟,京城这么大,官员成千上万,我哪里知道他具体在何处?当时不过是萍水相逢,因公事有些往来罢了,或许他早已外放为官,不在京中了也未可知。咱们此番是来朝贡的,一切按规矩来,莫要节外生枝。”她嘴上这么说,心中却不禁泛起一丝涟漪。那个在汉城冷静睿智、关键时刻挺身而出的年轻官员的身影,再次清晰地浮现眼前。
姐弟二人说话间,已穿过几条热闹的街市,按照指引,来到了位于大明门以东的鸿胪寺衙门。
鸿胪寺衙门前的气氛与街市迥然不同。门前石狮肃穆,门楣上“鸿胪寺”三字匾额庄重威严。身着青色官服的胥吏和披甲守卫肃立两侧,神色端凝。虽不断有各色服饰的使臣、通译进出,但整体氛围却透着一股官衙特有的沉闷与压抑。
乌兰尼敦深吸一口气,整了整衣袍,率先下马,对迎上前来的守门小吏递上勘合文书,用流利的汉语说道:“建州左卫指挥使遣子觉昌安、女乌兰尼敦,入京朝贡,请见贵寺主事。”
小吏验过文书,不敢怠慢,躬身引他们入内。
鸿胪寺内庭院深深,廊庑连绵。被引至一处偏厅等候,厅内炭火盆烧得正旺,驱散了身上的寒意,却驱不散心中的忐忑。空气中弥漫着墨香和旧卷宗的气息。
等了约莫一炷香的功夫,一位身着青色鹭鸶补服、头戴乌纱的鸿胪寺主事才慢悠悠地踱了进来。他约莫四十岁年纪,面皮白净,留着三缕长须,神色间带着几分京官特有的矜持与倦怠。
“下官鸿胪寺主事赵文远,二位便是建州左卫来的?”他撩袍坐下,端起茶盏,吹了吹浮沫,眼皮也未抬一下。
乌兰尼敦起身,依礼道:“建州左卫乌兰尼敦、觉昌安,见过赵主事。奉家父之命,特来朝贡,并向陛下恭贺新年。”觉昌安也跟着起身,略显生硬地拱了拱手。
赵主事“嗯”了一声,放下茶盏,这才抬眼打量了他们一下,目光在乌兰尼敦明艳的容貌和健美的身段上停留了片刻,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讶异,随即又恢复了那副懒洋洋的神态:“贡单和人员名录可带来了?按制,需核验无误,方可安排引见、安置馆舍。”
乌兰尼敦示意随从奉上早已备好的文书。赵主事慢条斯理地翻看着,间或问几句关于贡品数量、人员来历的话,语气平淡,公事公办。
手续繁琐,时间一点点流逝。觉昌安年轻,有些坐不住了,眉头微蹙。乌兰尼敦暗中递给他一个稍安勿躁的眼神。
眼看各项手续即将办妥,乌兰尼敦犹豫片刻,还是趁着一份文书用印的间隙,看似随意地含笑问道:“赵主事,叨扰了。请问贵寺……可有一位姓张的大人?约莫二十出头年纪,身形挺拔,相貌清俊,大约……三四个月前,曾奉旨出使过朝鲜?”
赵主事正在用印的手顿了一下,抬起眼皮,有些疑惑地看了她一眼:“姓张?出使朝鲜?”他捻着胡须想了想,摇摇头,“本官未曾听闻。鸿胪寺官员出使,皆有其规,三四个月前赴朝鲜的使团……似乎并无姓张的年轻官员。姑娘怕是记错了吧?或是其他衙门的?”
乌兰尼敦心中微微一沉,面上却依旧带着得体的微笑:“许是妾身记错了,多谢主事大人。”
这时,旁边一个正在整理卷宗、年纪稍轻的绿袍小吏似乎听到了他们的对话,忍不住插了一句嘴,语气带着几分与有荣焉:“您说的莫不是顺天府的张推官张绥之张大人?他虽不是我们鸿胪寺的,但前些日子确是以行人司行人身份去了朝鲜办差!那可是个厉害人物!破了朝鲜一桩大案子呢!听说……听说还和永淳长公主殿下……”他说到一半,忽然意识到失言,猛地住了口,小心翼翼地瞟了赵主事一眼,赶紧低下头去继续整理文书,仿佛什么也没说过。
赵主事闻言,脸色微微一僵,随即轻咳一声,瞪了那小吏一眼,斥道:“多嘴!还不快去将建州左卫的勘合送去录科存档!”那小吏如蒙大赦,赶紧抱起一摞文书溜了出去。
赵主事这才转向乌兰尼敦姐弟,脸上又恢复了那副官方表情,语气却微妙地比刚才客气了些许:“二位打听的,想必是顺天府的张推官。他并非本寺官员。若无事,便请先去四夷馆安顿吧。朝觐事宜,本寺自会依制安排。”话语间,已有了送客之意。
“顺天府……张绥之……”乌兰尼敦心中默念,终于知道了他的名字和官职!她按下心中激动,与觉昌安起身行礼:“多谢赵主事指点。告辞。”
走出鸿胪寺衙门,冰冷的空气扑面而来,却让乌兰尼敦觉得心神一爽。她看了一眼身旁仍有些懵懂的弟弟,低声道:“听到了吗?顺天府,张绥之张推官。”
觉昌安眼睛一亮:“顺天府?管京城治安的那个?他就在北京城!额云,我们去找他!”
乌兰尼敦却摇了摇头,目光扫过熙攘的街道和远处巍峨的皇城:“不急。既然知道了他在哪里,总有机会。眼下我们先去四夷馆安顿下来,等候召见。别忘了我们的身份和此行的正事。贸然去顺天府寻他,太过扎眼,反而不美。”
她望着紫禁城的方向,心中暗道:“张绥之……原来你就在这京城之中。看来,我们很快又会见面了。”雪花再次悄然飘落,沾湿了她的睫毛,也落满了北京城的大街小巷,将一切痕迹悄然覆盖。
他披衣起身,推开房门,寒意扑面而来。院中,花翎和阿依朵正在清扫昨夜新落的薄雪,见他出来,都笑嘻嘻地看了过来。
“绥之哥哥醒啦!”花翎放下扫帚,蹦跳着过来,“公主殿下天还没亮透就走了呢,说是宫里有事,让我们别吵你。”
张绥之微微一怔,心中掠过一丝异样。朱秀宁素有赖床的习惯,今日怎会起得如此之早?他笑了笑,掩饰住那点疑虑,调侃道:“太阳打西边出来了?殿下这小懒虫,竟也有起早的时候?”
阿依朵一边呵着白气搓手,一边点头:“是呀是呀,殿下走的时候,还特意叮嘱我们,说你昨晚累着了,让你多睡会儿呢。” 小姑娘说着,脸上还带着点促狭的笑意。
张绥之老脸一热,干咳两声,岔开话题:“好了好了,快些准备早饭,我今日还要去衙门点卯。”
用罢简单的早饭,张绥之踏着积雪,向顺天府行去。不知为何,他心头那丝因朱秀宁早起而生的异样感,非但没有消散,反而隐隐有些扩大。街道上,似乎比往日多了些巡城的兵丁,气氛透着一种说不出的紧绷。
刚到顺天府衙门口,就见几名书吏凑在一起低声议论着什么,见到他来了,连忙散开行礼。张绥之点头示意,步入大堂,却发现府丞周文岸的公案后空空如也。
“周大人呢?”张绥之随口问一名值守的书办。
那书办连忙躬身答道:“回张大人,府丞大人天不亮就进宫去了,说是今日有大朝会,京城四品以上官员皆需赴奉天殿朝参。”
“大朝会?”张绥之眉头微蹙。非年非节,并非朔望常朝之日,何以突然举行大朝会?他心中那丝不安愈发清晰起来。
……
与此同时,紫禁城,奉天殿。
旭日东升,金黄色的晨曦洒在重檐庑殿顶的琉璃瓦上,折射出万道金光,耀人眼目。 汉白玉雕琢的三层须弥座台基上,巍峨的奉天殿 如同盘踞的巨兽,在冬日晴空下展现出无与伦比的皇家威仪。
殿前广场上,旌旗招展,仪仗森严。身着各色 蟒、飞鱼、斗牛服 的 锦衣卫大汉将军 手持金瓜、钺斧,肃立如林。文武百官,按照品级,身着 绯、青、绿 各色 补服,头戴 乌纱帽,手持 象牙笏板,鸦雀无声地 分列丹陛两侧,一直排到广场尽头,人数多达上千!空气中弥漫着一种庄严肃穆、近乎凝滞的气息。
净鞭三响,声彻云霄!
“皇上驾到——!” 司礼监掌印太监拖着长音 高声唱喏。
鼓乐齐鸣!在司礼监、御马监、锦衣卫等大批近侍扈从的簇拥下,大明嘉靖天子朱厚熜,头戴 前后各缀十二旒 的 玄色 通天冠,身着 玄衣黄裳、绣有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黻十二章纹的 衮服,腰系 金玉大带,步履沉稳,缓步登上 丹陛,升座 金漆雕龙宝座。天子年仅十七岁,面容尚带稚气,但那双深邃的眼眸中,已透出超越年龄的沉稳与威仪。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山呼海啸般的朝拜声,响彻整个广场,震得檐角积雪簌簌落下。
“众卿平身。”嘉靖皇帝的声音透过十二旒玉藻传来,平静中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谢陛下!”
朝会依制进行,各部院堂官依次出班,奏报紧要公务。然而,今日的气氛明显不同寻常,许多官员都心不在焉,目光不时瞥向御座,似乎在等待着什么。
终于,在几项常规政务奏报完毕后,嘉靖皇帝目光扫过满朝文武,缓缓开口,声音清晰地传遍大殿:
“朕,承太祖、成祖基业,统御天下,十有七年。 赖祖宗庇佑,百官勤勉,四海虽定,然北虏屡犯边疆,窥我中原,实为心腹之患。 朕观史册,自古圣王,未有不修武备而能守成者。 昔成祖皇帝五征漠北,三犁虏庭,扬我国威,方有万国来朝之盛。”
他顿了顿,语气加重:“今, 为震慑不臣,演练军容,扬我大明国威,朕决意, 于七日之后, 驾幸南苑(注:即南海子,元明清皇家猎场,位于今北京大兴区),举行 冬季大狩之礼!一应仪仗、扈从、围场布置,着礼部、兵部、鸿胪寺、京营等衙门,即刻筹备,不得有误!”
此言一出,殿下微微骚动,但很快平息。许多老成持重的官员,如首辅费宏等,眉头微蹙,似乎对皇帝突然兴起狩猎有所顾虑,毕竟前朝正德皇帝(朱厚照)酷爱巡游狩猎,被文官集团诟病为“荒嬉”,但新帝登基以来首次明确提出狩猎,且以“修武备、扬国威”为名,他们也不便直接反对。
兵部尚书金献民立刻出班,手持笏板,声音洪亮:“臣,兵部尚书金献民领旨! 京营三大营(五军营、三千营、神机营)已整装待发,随时可调拨精锐扈驾、布防围场!定保陛下与盛会万无一失!”
礼部尚书席书紧随其后:“臣,礼部尚书席书领旨! 狩礼仪轨、卤簿簿籍、祭告天地诸神一应典制,礼部即刻遵祖制办理!”
嘉靖皇帝微微颔首,目光转向鸿胪寺卿:“张卿家, 知会四方藩属、朝贡使臣之事,准备得如何了?”
鸿胪寺卿张槚连忙出列,躬身奏道:“回陛下,臣已遵旨,通传各方。 目前,蒙古右翼 察罕儿部 (明朝称‘套房’,即河套地区的鄂尔多斯部) 博迪汗 (达延汗之孙,俺答汗之侄) 遣使已至。 蒙古左翼 土默特部 (明朝称‘虏酋’),由 达延汗之孙 俺答汗 与其兄 衮必里克墨尔根济农 共同遣使前来。 另有瓦剌(卫拉特)各部、建州左卫、朝鲜国等使团,均已抵达京师馆驿安置。”
听到“俺答汗”的名字,嘉靖皇帝的眼中闪过一丝锐利的光芒,他身体微微前倾,语气带着一丝探究与冷意:“哦?俺答汗……朕听闻,此子 年方十八,与朕同岁,然其 野心勃勃,近年来整合部众,势力扩张极快,不断寇掠我宣府、大同边境, 甚是猖獗。更有边关术士妄言,此子有‘帝王之相’?” 他最后一句,语气陡然转冷,目光扫过殿下群臣,“诸位爱卿,对此……有何看法?”
殿内气氛瞬间凝重起来。皇帝此言,无疑是对这位年轻蒙古首领的极度警惕,甚至隐含杀机。几位重臣交换着眼色,一时无人敢轻易接口。
就在这时,鸿胪寺卿张槚似乎想起了什么,又补充奏道:“陛下,还有一事。 建州左卫指挥使 满福,此次派其子觉昌安与女乌兰尼敦入京朝贡。 听闻那少主觉昌安,年方十六,却已勇武过人,在部落中颇有声名,亦是一时俊杰。”
“觉昌安……乌兰尼敦……”嘉靖皇帝轻声重复了一遍这两个带着浓厚关外气息的名字,目光深邃,不知在想些什么。他挥了挥手,“朕知道了。此次南苑之行,各方使臣,皆需妥善安置,令其随行观礼,使其 亲眼目睹我大明军容之盛,天威之赫! 退朝!”
“臣等遵旨!万岁万岁万万岁!” 百官再次山呼,跪送皇帝起驾回宫。
沉重的朝会结束了,但一场关乎国威、暗藏机锋的南苑大狩,已然拉开了序幕。各方势力,即将在这场皇家盛典中登场亮相。而刚刚处理完一桩棘手案件的顺天府推官张绥之,恐怕也将不可避免地被卷入这场更大的风云漩涡之中。消息很快便会传遍京城,自然也传到了顺天府衙。张绥之站在堂下,听着书吏的禀报,望着皇宫的方向,眉头紧紧锁了起来。南苑大狩……俺答汗……觉昌安……他隐隐感觉到,一场远比“狐妖案”更加复杂、更加凶险的波澜,正在酝酿之中。而秀宁今晨的异常早起,是否也与此事有关?
巳时正刻,冬阳渐高。北京城棋盘街两侧的店铺已卸尽门板,各色招幌在微寒的风中轻轻摇曳。蒸饼铺子的笼屉揭开来,白茫茫的热气轰然而起,携着面食特有的甜香,与隔壁蜜饯铺子熬糖的焦甜气、远处羊肉床子传来的腥膻味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京师冬日市井独有的鲜活气息。积雪被往来车马行人踏成了灰黑色的泥浆,溅在道旁枯槐黝黑的树根上。
在这片喧嚣扰攘之中,一队约十余人、装束与周遭汉人迥异的人马,牵着高头骏马,自崇文门方向缓辔而来,格外引人注目。
为首并辔而行的,是一对年轻男女。那少年看年纪不过十六七,身量却已长得极为挺拔,如一株迎着风雪倔强生长的青松,虽骨架略显单薄,肩背却已撑出了坚韧的轮廓。他身着靛蓝色缎面窄袖交领袍,袍身缘以玄色织锦缎边,外罩一件毛色丰厚的玄狐皮镶边狍皮坎肩,风毛簇拥着他青涩却线条硬朗的下颌。皮袍前襟整齐地缀着三排赤铜鎏金盘扣,在冬日稀薄的阳光下闪着沉黯的光。肩头落着未化的雪粒,随着他的动作偶尔簌簌滚落。腰束鞣制柔软的牛皮鞓带,带上悬着一柄造型古朴犀利的解食短刀和一个鼓囊囊的燧石袋。下身穿着毛呢袴裤,塞进一双靴筒高至膝下的软鹿皮靴中,每一步踏在尚未清扫干净的积雪上,都发出清脆而坚定的“咯吱”声响。他便是建州左卫指挥使福满之子,爱新觉罗·觉昌安。
与他并肩而行的女子,年岁稍长,约莫二十出头,正是其姐乌兰尼敦。她一身女真贵族女子的冬日装束:石榴红遍地织金锦缎右衽短袄,领口、袖口出锋着油光水滑的银鼠风毛,下身系着墨绿色马面裙,裙摆较汉家女裙略短,便于骑乘。外罩一件貂鼠皮出锋的藏青色素缎比甲。这身剪裁极合体的服饰,紧紧包裹着她那丰腴火辣、凹凸有致的身段——高耸饱满的胸脯,不堪一握的纤韧腰肢,以及裙摆摆动时隐约勾勒出的浑圆臀线,无不散发着关外女子特有的、充满野性生机与活力的健美风姿。她乌黑浓密的青丝在脑后盘成一个利落的女真女子髻,以一支简单的银质梅花簪固定。脸庞是健康的蜜色,五官明艳大气,一双微微上挑的褐色眸子看人时带着三分笑意、三分打量,还有几分不易察觉的精明与干练。
觉昌安第一次离开辽东白山黑水,踏入这大明京师,一双锐眼不住地四下打量,眼中充满了难以抑制的新奇与惊叹。高耸的城墙、巍峨的城门楼、宽阔的街道、鳞次栉比的店铺、摩肩接踵的人流、各式各样他从未见过的吃食玩意儿……这一切繁华景象,远远超出了他生长于边地的想象。他努力保持着镇定,但微微张开的嘴唇和不时闪动的眼神,还是暴露了内心的震撼。
相比之下,乌兰尼敦则显得从容许多。她端坐马上,腰背挺直,目光平静地扫视着周围,嘴角始终挂着一抹淡淡的、得体的微笑。她并非第一次南下,此前曾随父兄前往朝鲜汉城朝贡,见识过王京的繁华。但北京城的宏伟气象、帝王之都的磅礴气势,依然让她心中暗自称奇。然而,更让她牵挂的,是身边这个初次踏入如此复杂环境的弟弟。
她侧过头,看着觉昌安那难掩兴奋又强作老成的侧脸,心中不禁泛起一丝忧虑。她知道弟弟性子倔强,自尊心极强,又初生牛犊不怕虎,在这规矩繁多、藏龙卧虎的大明京城,生怕他不知深浅,惹出什么祸端来。想到这里,她脑海中不由自主地浮现出一个清俊沉稳、身着青色官袍的年轻官员的身影——正是在朝鲜汉城有过一面之缘、曾联手破解奇案的张绥之。
“若是他在……”乌兰尼敦心中暗忖,“或许能照应一二。”但随即她又暗自摇头,当时匆匆分别,只知他姓张,是大明官员,却不知具体在哪个衙门任职。京城如此之大,官员如此之多,想要寻人,无异于大海捞针。自从七月朝鲜一别,已过去三个多月,不知他如今可好?这个念头一闪而过,她的脸颊微微有些发热,连忙收敛心神。
“额云,”觉昌安的声音打断了她的思绪,带着少年人特有的清亮与好奇,“你看这北京城,比咱们赫图阿拉,可真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啊!这房子,这路,这人……真真气派!”
乌兰尼敦微微一笑,柔声提醒道:“京师重地,天子脚下,规矩大得很。你呀,收着点性子,多看少说,莫要惹人注意,更不可冲撞了贵人。一切听从鸿胪寺官员的安排,知道吗?”
觉昌安有些不以为然地撇撇嘴,但还是点了点头:“知道了,额云。你放心,我又不是小孩子了。”他顿了顿,忽然像是想起了什么,压低声音问道:“对了,姐姐,你上次从朝鲜回来,不是说认识一位大明的张大人吗?他……他是不是就在这北京城里当官啊?咱们能不能去找找他?他可是钦差,肯定能帮上忙!”
乌兰尼敦心中一动,面上却不动声色,轻轻摇了摇头,语气带着几分不确定和刻意的疏离:“傻弟弟,京城这么大,官员成千上万,我哪里知道他具体在何处?当时不过是萍水相逢,因公事有些往来罢了,或许他早已外放为官,不在京中了也未可知。咱们此番是来朝贡的,一切按规矩来,莫要节外生枝。”她嘴上这么说,心中却不禁泛起一丝涟漪。那个在汉城冷静睿智、关键时刻挺身而出的年轻官员的身影,再次清晰地浮现眼前。
姐弟二人说话间,已穿过几条热闹的街市,按照指引,来到了位于大明门以东的鸿胪寺衙门。
鸿胪寺衙门前的气氛与街市迥然不同。门前石狮肃穆,门楣上“鸿胪寺”三字匾额庄重威严。身着青色官服的胥吏和披甲守卫肃立两侧,神色端凝。虽不断有各色服饰的使臣、通译进出,但整体氛围却透着一股官衙特有的沉闷与压抑。
乌兰尼敦深吸一口气,整了整衣袍,率先下马,对迎上前来的守门小吏递上勘合文书,用流利的汉语说道:“建州左卫指挥使遣子觉昌安、女乌兰尼敦,入京朝贡,请见贵寺主事。”
小吏验过文书,不敢怠慢,躬身引他们入内。
鸿胪寺内庭院深深,廊庑连绵。被引至一处偏厅等候,厅内炭火盆烧得正旺,驱散了身上的寒意,却驱不散心中的忐忑。空气中弥漫着墨香和旧卷宗的气息。
等了约莫一炷香的功夫,一位身着青色鹭鸶补服、头戴乌纱的鸿胪寺主事才慢悠悠地踱了进来。他约莫四十岁年纪,面皮白净,留着三缕长须,神色间带着几分京官特有的矜持与倦怠。
“下官鸿胪寺主事赵文远,二位便是建州左卫来的?”他撩袍坐下,端起茶盏,吹了吹浮沫,眼皮也未抬一下。
乌兰尼敦起身,依礼道:“建州左卫乌兰尼敦、觉昌安,见过赵主事。奉家父之命,特来朝贡,并向陛下恭贺新年。”觉昌安也跟着起身,略显生硬地拱了拱手。
赵主事“嗯”了一声,放下茶盏,这才抬眼打量了他们一下,目光在乌兰尼敦明艳的容貌和健美的身段上停留了片刻,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讶异,随即又恢复了那副懒洋洋的神态:“贡单和人员名录可带来了?按制,需核验无误,方可安排引见、安置馆舍。”
乌兰尼敦示意随从奉上早已备好的文书。赵主事慢条斯理地翻看着,间或问几句关于贡品数量、人员来历的话,语气平淡,公事公办。
手续繁琐,时间一点点流逝。觉昌安年轻,有些坐不住了,眉头微蹙。乌兰尼敦暗中递给他一个稍安勿躁的眼神。
眼看各项手续即将办妥,乌兰尼敦犹豫片刻,还是趁着一份文书用印的间隙,看似随意地含笑问道:“赵主事,叨扰了。请问贵寺……可有一位姓张的大人?约莫二十出头年纪,身形挺拔,相貌清俊,大约……三四个月前,曾奉旨出使过朝鲜?”
赵主事正在用印的手顿了一下,抬起眼皮,有些疑惑地看了她一眼:“姓张?出使朝鲜?”他捻着胡须想了想,摇摇头,“本官未曾听闻。鸿胪寺官员出使,皆有其规,三四个月前赴朝鲜的使团……似乎并无姓张的年轻官员。姑娘怕是记错了吧?或是其他衙门的?”
乌兰尼敦心中微微一沉,面上却依旧带着得体的微笑:“许是妾身记错了,多谢主事大人。”
这时,旁边一个正在整理卷宗、年纪稍轻的绿袍小吏似乎听到了他们的对话,忍不住插了一句嘴,语气带着几分与有荣焉:“您说的莫不是顺天府的张推官张绥之张大人?他虽不是我们鸿胪寺的,但前些日子确是以行人司行人身份去了朝鲜办差!那可是个厉害人物!破了朝鲜一桩大案子呢!听说……听说还和永淳长公主殿下……”他说到一半,忽然意识到失言,猛地住了口,小心翼翼地瞟了赵主事一眼,赶紧低下头去继续整理文书,仿佛什么也没说过。
赵主事闻言,脸色微微一僵,随即轻咳一声,瞪了那小吏一眼,斥道:“多嘴!还不快去将建州左卫的勘合送去录科存档!”那小吏如蒙大赦,赶紧抱起一摞文书溜了出去。
赵主事这才转向乌兰尼敦姐弟,脸上又恢复了那副官方表情,语气却微妙地比刚才客气了些许:“二位打听的,想必是顺天府的张推官。他并非本寺官员。若无事,便请先去四夷馆安顿吧。朝觐事宜,本寺自会依制安排。”话语间,已有了送客之意。
“顺天府……张绥之……”乌兰尼敦心中默念,终于知道了他的名字和官职!她按下心中激动,与觉昌安起身行礼:“多谢赵主事指点。告辞。”
走出鸿胪寺衙门,冰冷的空气扑面而来,却让乌兰尼敦觉得心神一爽。她看了一眼身旁仍有些懵懂的弟弟,低声道:“听到了吗?顺天府,张绥之张推官。”
觉昌安眼睛一亮:“顺天府?管京城治安的那个?他就在北京城!额云,我们去找他!”
乌兰尼敦却摇了摇头,目光扫过熙攘的街道和远处巍峨的皇城:“不急。既然知道了他在哪里,总有机会。眼下我们先去四夷馆安顿下来,等候召见。别忘了我们的身份和此行的正事。贸然去顺天府寻他,太过扎眼,反而不美。”
她望着紫禁城的方向,心中暗道:“张绥之……原来你就在这京城之中。看来,我们很快又会见面了。”雪花再次悄然飘落,沾湿了她的睫毛,也落满了北京城的大街小巷,将一切痕迹悄然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