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盘上的指针微微颤动,那道微弱的气运波动仍未消失,像是有人在远处轻轻拨动一根看不见的线。李文指尖轻压罗盘边缘,不动声色地将数据封存,抬眼望向殿外。
晨光刚刚透进主殿高窗,照在玉屏一角。诸侯们陆续入座,衣袍窸窣,低声交谈中夹杂着对昨夜清剿行动的议论。几人目光扫过李文,又迅速移开,像是怕被什么盯住。
李守诚拄杖走入,身后跟着两名执笔吏官。他站定在议台侧方,声音不高却清晰:“今日议程,定‘九鼎计划’核心条款。三事未决:资源配额、通道使用权、气运反馈比例。请各方陈词。”
话音落,殿内瞬间安静下来。
一名中原诸侯起身,身披金纹战甲,是曾派兵参与平叛的赵元朗。“我军驻守西线,伤亡三百七十二人,粮草耗尽大半。若按人口分利,岂非寒了前线将士的心?”
“那按战功分?”北境柳昭冷笑一声,袖中抽出一卷地图,“若如此,西域三郡扼守丝路咽喉,每年替诸国挡下马贼劫掠何止百次?你们的粮道安稳,是谁在沙里埋骨?”
“别忘了,”南方韩胥缓缓开口,“试点成效才是根本。龟兹绿洲亩产翻五倍,楼兰盐碱地种出灵稻——这是靠人力拼出来的?还是靠李公子的谷灵?”
众人目光齐刷刷转向李文。
他依旧坐着,手搁在罗盘上,神色平静。“所以诸位真正争的,不是该不该合作,而是谁能多拿一分好处。”
这话不重,却让几个正欲开口的人顿住了。
李文站起身,走到玉屏前,掌心轻贴。星图纹路亮起,十二个试点区的气运回流数据逐一浮现,颜色深浅分明。最亮的几块区域,正是昨夜执行安粟政策并参与清剿的城邦。
“这不是功劳簿。”他说,“这是活命账。哪个地方稳,哪个地方乱,数据不会骗人。”
殿内一时无人反驳。
片刻后,一位年长诸侯皱眉道:“可若全凭成效分配,弱小之国永无翻身之日。今日你强,明日未必。难道强者恒强,弱者只能等死?”
“所以不能只看眼前。”李文收回手,转身面对众人,“我提一个三阶平衡机制。”
他语速平稳,逐条陈述:
“第一层,基础份额,按人口与耕地面积核定,确保每国都有饭吃;
第二层,激励份额,奖励试点成效显着者,做得好就多得;
第三层,预留一成浮动额度,由监察使团动态调配,应对天灾、战乱或突发变故。”
他停顿一下,补充道:“再设轮值仲裁席,每三个月换一次主持方,谁都不能一家独大。”
殿中响起低语。
有人点头,也有人冷笑。
“说得轻巧。”赵元朗盯着玉屏,“你说的监察使团,由谁来选?怎么防徇私?”
“由各诸侯推举,三方共审。”李文答得干脆,“人选公示七日,接受质询。若有异议,当场驳回。”
“那通道使用权呢?”另一人追问,“跨域迁移、物资调度,总不能谁都随便走。”
“按需申请,分级通行。”李文从袖中取出一份简册,“日常农产运输,绿色通道;军需调动,需双签许可;特殊人才流动,报备备案。所有记录公开可查。”
他将简册放在案上,推至中央。
赤奴站在他身后,始终未语,但手一直搭在刀柄上。他的目光扫过几位神情阴沉的随从,那些人正低头疾书,笔尖用力过猛,几乎划破纸面。
“你这一套听着公平。”柳昭终于开口,“可真能落地吗?万一哪天你变了主意,关闭通道,我们连反抗的机会都没有。”
李文看着她,没有回避。“制度的意义,就是限制所有人,包括我。”
他说完,从腰间取下那枚无刃木剑,轻轻搁在案头。
“此剑从不伤人,只为明理。今日我在此立约——谁若滥用权限,破坏共治,不必等天罚,自有万民讨之。”
殿内一片静默。
良久,李守诚缓缓点头。“老夫代表李氏,签署初步意向。”
几名元老低声商议几句,也陆续表态支持。
其余诸侯开始交头接耳。有人已命随从取来笔墨,准备誊录草案;也有几人仍紧锁眉头,迟迟未动。
李文没有催促。他走回高台,亲自监督文书抄录。两名吏官执笔记录,每一句都当众宣读,反复核对。
赤奴退后三步,站在殿柱旁,视线牢牢锁定那些正在书写的人。其中一人手腕微抖,墨迹偏出格线,被他一眼盯住,笔尖顿时僵住。
“写错一个字,整份作废。”赤奴淡淡道。
那人额头渗出汗珠,连忙停下笔,请求更换新纸。
时间一点点过去,阳光从斜角移到正中。
忽然,一名边疆诸侯猛地拍案而起。“我不同意!西部三关常年戍边,损耗最大,凭什么激励份额还不如一个内陆小邦?”
“因为你们上月拒发安粟。”李文头也不抬,“百姓领不到粮,气运停滞两日。系统自动扣减评级。”
“那是有奸细投毒!我们也是受害者!”
“可你们没查清就停供。”李文抬起眼,“稳定不是口号,是每一天的执行。昨天的事,不能抵消今天的责任。”
那人张了张嘴,终究没再说话,颓然坐下。
又有几人提出修改意见,大多围绕浮动额度的使用条件。李文一一回应,或采纳,或解释,语气始终平稳。
直到午后,草案终于完成初稿。
李守诚代表宗族签字画押,随后递交给第一位支持者。墨迹未干,便有随从小心翼翼收起,放入铜匣加封。
李文站在记录台旁,看着最后一行文字落下。他伸手抚平纸角,确认无误。
就在这时,罗盘再次轻震。
他低头一看,某个试点区的气运读数又出现了异常波动——比之前更明显,像是有人在刻意抽取。
他不动声色地合上盖子,转头对赤奴低声道:“派人去查,那个叫青禾里的村子,最近有没有陌生人进出。”
赤奴点头,悄然退出大殿。
李文重新面向群臣,声音清晰:“条款可议,但底线不可破——谁动摇诸天共治之基,谁便是公敌。”
他说完,并未离席,而是拿起朱笔,亲自校对誊录本上的每一个数字。
一名吏官捧着副本走向门口,袍角拂过门槛的瞬间,袖中滑落一张折叠的纸条,无声坠地。
晨光刚刚透进主殿高窗,照在玉屏一角。诸侯们陆续入座,衣袍窸窣,低声交谈中夹杂着对昨夜清剿行动的议论。几人目光扫过李文,又迅速移开,像是怕被什么盯住。
李守诚拄杖走入,身后跟着两名执笔吏官。他站定在议台侧方,声音不高却清晰:“今日议程,定‘九鼎计划’核心条款。三事未决:资源配额、通道使用权、气运反馈比例。请各方陈词。”
话音落,殿内瞬间安静下来。
一名中原诸侯起身,身披金纹战甲,是曾派兵参与平叛的赵元朗。“我军驻守西线,伤亡三百七十二人,粮草耗尽大半。若按人口分利,岂非寒了前线将士的心?”
“那按战功分?”北境柳昭冷笑一声,袖中抽出一卷地图,“若如此,西域三郡扼守丝路咽喉,每年替诸国挡下马贼劫掠何止百次?你们的粮道安稳,是谁在沙里埋骨?”
“别忘了,”南方韩胥缓缓开口,“试点成效才是根本。龟兹绿洲亩产翻五倍,楼兰盐碱地种出灵稻——这是靠人力拼出来的?还是靠李公子的谷灵?”
众人目光齐刷刷转向李文。
他依旧坐着,手搁在罗盘上,神色平静。“所以诸位真正争的,不是该不该合作,而是谁能多拿一分好处。”
这话不重,却让几个正欲开口的人顿住了。
李文站起身,走到玉屏前,掌心轻贴。星图纹路亮起,十二个试点区的气运回流数据逐一浮现,颜色深浅分明。最亮的几块区域,正是昨夜执行安粟政策并参与清剿的城邦。
“这不是功劳簿。”他说,“这是活命账。哪个地方稳,哪个地方乱,数据不会骗人。”
殿内一时无人反驳。
片刻后,一位年长诸侯皱眉道:“可若全凭成效分配,弱小之国永无翻身之日。今日你强,明日未必。难道强者恒强,弱者只能等死?”
“所以不能只看眼前。”李文收回手,转身面对众人,“我提一个三阶平衡机制。”
他语速平稳,逐条陈述:
“第一层,基础份额,按人口与耕地面积核定,确保每国都有饭吃;
第二层,激励份额,奖励试点成效显着者,做得好就多得;
第三层,预留一成浮动额度,由监察使团动态调配,应对天灾、战乱或突发变故。”
他停顿一下,补充道:“再设轮值仲裁席,每三个月换一次主持方,谁都不能一家独大。”
殿中响起低语。
有人点头,也有人冷笑。
“说得轻巧。”赵元朗盯着玉屏,“你说的监察使团,由谁来选?怎么防徇私?”
“由各诸侯推举,三方共审。”李文答得干脆,“人选公示七日,接受质询。若有异议,当场驳回。”
“那通道使用权呢?”另一人追问,“跨域迁移、物资调度,总不能谁都随便走。”
“按需申请,分级通行。”李文从袖中取出一份简册,“日常农产运输,绿色通道;军需调动,需双签许可;特殊人才流动,报备备案。所有记录公开可查。”
他将简册放在案上,推至中央。
赤奴站在他身后,始终未语,但手一直搭在刀柄上。他的目光扫过几位神情阴沉的随从,那些人正低头疾书,笔尖用力过猛,几乎划破纸面。
“你这一套听着公平。”柳昭终于开口,“可真能落地吗?万一哪天你变了主意,关闭通道,我们连反抗的机会都没有。”
李文看着她,没有回避。“制度的意义,就是限制所有人,包括我。”
他说完,从腰间取下那枚无刃木剑,轻轻搁在案头。
“此剑从不伤人,只为明理。今日我在此立约——谁若滥用权限,破坏共治,不必等天罚,自有万民讨之。”
殿内一片静默。
良久,李守诚缓缓点头。“老夫代表李氏,签署初步意向。”
几名元老低声商议几句,也陆续表态支持。
其余诸侯开始交头接耳。有人已命随从取来笔墨,准备誊录草案;也有几人仍紧锁眉头,迟迟未动。
李文没有催促。他走回高台,亲自监督文书抄录。两名吏官执笔记录,每一句都当众宣读,反复核对。
赤奴退后三步,站在殿柱旁,视线牢牢锁定那些正在书写的人。其中一人手腕微抖,墨迹偏出格线,被他一眼盯住,笔尖顿时僵住。
“写错一个字,整份作废。”赤奴淡淡道。
那人额头渗出汗珠,连忙停下笔,请求更换新纸。
时间一点点过去,阳光从斜角移到正中。
忽然,一名边疆诸侯猛地拍案而起。“我不同意!西部三关常年戍边,损耗最大,凭什么激励份额还不如一个内陆小邦?”
“因为你们上月拒发安粟。”李文头也不抬,“百姓领不到粮,气运停滞两日。系统自动扣减评级。”
“那是有奸细投毒!我们也是受害者!”
“可你们没查清就停供。”李文抬起眼,“稳定不是口号,是每一天的执行。昨天的事,不能抵消今天的责任。”
那人张了张嘴,终究没再说话,颓然坐下。
又有几人提出修改意见,大多围绕浮动额度的使用条件。李文一一回应,或采纳,或解释,语气始终平稳。
直到午后,草案终于完成初稿。
李守诚代表宗族签字画押,随后递交给第一位支持者。墨迹未干,便有随从小心翼翼收起,放入铜匣加封。
李文站在记录台旁,看着最后一行文字落下。他伸手抚平纸角,确认无误。
就在这时,罗盘再次轻震。
他低头一看,某个试点区的气运读数又出现了异常波动——比之前更明显,像是有人在刻意抽取。
他不动声色地合上盖子,转头对赤奴低声道:“派人去查,那个叫青禾里的村子,最近有没有陌生人进出。”
赤奴点头,悄然退出大殿。
李文重新面向群臣,声音清晰:“条款可议,但底线不可破——谁动摇诸天共治之基,谁便是公敌。”
他说完,并未离席,而是拿起朱笔,亲自校对誊录本上的每一个数字。
一名吏官捧着副本走向门口,袍角拂过门槛的瞬间,袖中滑落一张折叠的纸条,无声坠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