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把的光还在沙原上移动,一队接一队,像未熄的星点。李文站在议政堂前的石阶上,望着西边渐远的灯火,没有立刻回身。风已经停了,罗盘在袖中安静得如同沉睡。
他转身走进偏殿时,赤奴正靠在门边,手里捏着一块磨刀石,慢条不紊地刮着腰刀边缘。李守诚则坐在案旁,指尖轻轻敲着一份刚送来的册子,封皮上写着《龙驹谱系录》四个字。
“刚清点完。”赤奴收起刀,抬眼,“三百零二匹,比上月多了四十七。小的都活下来了,没死一个。”
李文点头,在案前坐下。翻开册子,里面是植物精灵用叶脉纹路记录的生命图谱,每一道细线都对应一匹龙驹的气息强弱与血脉流转。新生幼驹的线条比以往更粗,波动也更稳,唯独有几处微微震颤,像是初燃的火苗被风吹动。
“有三匹昨夜躁动过。”李守诚开口,“撞塌了半堵围栏,差点伤到照料的农兵。它们力气比成年的大,但控制不住自己。”
“血脉太浓,反而不稳。”李文合上册子,抬头看向窗外值守的雪莲精灵。它正静静立在廊角,掌心托着一颗晶莹露珠,寒气顺着地面蔓延开来。“让它们每日取一滴冰露,混入母驹乳中。三天后看情况。”
赤奴皱眉:“这露珠不是用来应急疗伤的?”
“现在就是应急。”李文声音不高,“我们不需要一头头猛兽,而是能听令冲锋的战骑。若连驯服都做不到,再多也是隐患。”
李守诚沉默片刻:“军中已有议论。有人主张立刻扩军,说骑兵越多越好;也有人说粮草有限,不该把资源全押在马上。”
“那就别设常驻。”李文拿起笔,在空白竹简上写下几个字,“从各屯田点选人,每季轮训三个月。合格者才能驾驭龙驹出征,不合格的退回耕作。这样既不会脱离百姓根基,也能保证战力。”
赤奴眼睛一亮:“兵农轮替?好办法!既能练兵,又不让屯田空转。”
“你来负责训练。”李文将竹简推过去,“三营九队,你自己定名。”
赤奴咧嘴一笑:“驰风、破云、踏雷——就叫这三营。每营三队,轮流驻防三条主干道。我亲自带教习,谁偷懒,当场踢出去。”
李守诚看着那份编制文书,眉头慢慢松开:“若真能如此,倒不至于动摇民生。只是……这么多人要吃要住,粮饷怎么算?”
“不用额外拨粮。”李文起身走到墙边,取下一张新绘的地图,“过去一个月,玉门至楼兰这段,龙驹车队七日完成转运,驼队要十七天。阳关到且末,沙暴期也能穿行,全年无休。运力翻倍不止。”
他指着一处标记:“凉州屯田区秋收已近八成,原本需两万人力调度粮草,现在只需一万二。省下的这些人,可以投进南荒渠的灌溉工程,明年多开五千亩地。”
李守诚终于点头:“效率提升四成……这不是打仗赢来的,是马蹄跑出来的。”
“所以这不是消耗。”李文坐回案前,“是循环。马越多,运越快;运越快,粮越多;粮越多,人越稳。这才是运朝的根基。”
赤奴拍了下桌子:“那还等什么?我现在就去校场点人!”
“先等等。”李文拦住他,“编制文书还没盖印。另外,三营成立后,必须统一调度规则——不得擅自离道,不得扰民劫掠,每次出巡必须留行迹记录。这些都要写进军规。”
赤奴挠头:“你也太严了吧?咱们的人哪会干这种事。”
“越是精锐,越要守规矩。”李文语气平静,“一旦破例,就会有人跟着破。今天抢一袋米,明天就敢烧一座村。我不想哪天接到报告,说我的骑兵成了新的马贼。”
殿内一时安静。
李守诚缓缓站起:“我会让族务院配合,尽快列出第一批轮训名单。屯民那边,也要讲清楚——这不是去享福,是为家国效力。”
“有你这话,我就放心了。”李文将铜印取出,按在文书末尾,“即日起,龙驹骑兵正式纳入运朝常备军制。三营归赤奴统辖,调度权在我手中,任何人不得私调一骑。”
文书盖印完毕,赤奴接过,脸上满是兴奋:“明天我就拉他们上路试训,让他们知道什么叫真正的骑兵速度!”
“不急。”李文摇头,“先做三件事:第一,所有新驹再测一次血脉,剔除不稳定个体;第二,每队配两名荆棘精灵,负责夜间警戒与路线标记;第三,训练内容加一项——模拟护粮任务,从武威出发,绕行三十里再返回,全程不得损毁沿途作物。”
赤奴愣了下:“你还真当他们是土匪管啊?”
“我是让他们记住,我们不是为了逞威风而存在。”李文站起身,“每一匹龙驹,都是百姓种出来的粮食养大的。它们跑得再快,也不能忘了根在哪。”
李守诚低声道:“这话该让所有将领都听听。”
外面传来脚步声,一名书记官捧着厚厚一叠纸走进来:“《凉州通运简报》已整理完毕,请您过目。”
李文接过,快速翻阅。里面详细列出了过去三十天各路段的运输数据、耗时对比、人力节省情况,最后一页总结写道:“今岁秋收后,全境粮储周转效率提升四成。”
他提笔批了两个字:“印发。”
书记官退下后,赤奴忍不住问:“下一步是不是该往更远的地方派车队了?比如直接通到龟兹边境?”
“时机未到。”李文将简报放在案上,“现在最重要的是巩固内部。外交打开了口子,我们就得让这条路真正跑起来。不是靠吓唬人,而是靠效率说话。”
李守诚起身:“我这就回去安排屯民轮替的事。第一批名单,三日内送到你案前。”
赤奴也站起来:“那我也走了,得赶在天亮前把训练计划发下去。”
两人先后离开,殿内只剩李文一人。
他没有立刻处理其他文书,而是将青铜罗盘轻轻放在案头,掌心覆上去。指针微微晃动了一下,随即静止。他闭眼片刻,耳根藤传来的震动依旧平稳,三十里外首驿周边的地层无异样。
睁开眼时,他的目光落在《通运简报》最后一页的数据上。
效率提升四成——这个数字意味着什么,他比谁都清楚。不只是多存了几万石粮,更是让整个运朝的节奏变了。以前走一步要看三天风向,现在一天能走三步,还能回头补漏。
他伸手摸了摸腰间的无刃木剑。
外面夜色深沉,星辰重新浮现于天幕。远处校场方向传来隐约的号令声,那是赤奴已经开始整队。
李文仍坐在灯下,手指轻叩案角。
突然,罗盘指针轻轻跳了一下。
他转身走进偏殿时,赤奴正靠在门边,手里捏着一块磨刀石,慢条不紊地刮着腰刀边缘。李守诚则坐在案旁,指尖轻轻敲着一份刚送来的册子,封皮上写着《龙驹谱系录》四个字。
“刚清点完。”赤奴收起刀,抬眼,“三百零二匹,比上月多了四十七。小的都活下来了,没死一个。”
李文点头,在案前坐下。翻开册子,里面是植物精灵用叶脉纹路记录的生命图谱,每一道细线都对应一匹龙驹的气息强弱与血脉流转。新生幼驹的线条比以往更粗,波动也更稳,唯独有几处微微震颤,像是初燃的火苗被风吹动。
“有三匹昨夜躁动过。”李守诚开口,“撞塌了半堵围栏,差点伤到照料的农兵。它们力气比成年的大,但控制不住自己。”
“血脉太浓,反而不稳。”李文合上册子,抬头看向窗外值守的雪莲精灵。它正静静立在廊角,掌心托着一颗晶莹露珠,寒气顺着地面蔓延开来。“让它们每日取一滴冰露,混入母驹乳中。三天后看情况。”
赤奴皱眉:“这露珠不是用来应急疗伤的?”
“现在就是应急。”李文声音不高,“我们不需要一头头猛兽,而是能听令冲锋的战骑。若连驯服都做不到,再多也是隐患。”
李守诚沉默片刻:“军中已有议论。有人主张立刻扩军,说骑兵越多越好;也有人说粮草有限,不该把资源全押在马上。”
“那就别设常驻。”李文拿起笔,在空白竹简上写下几个字,“从各屯田点选人,每季轮训三个月。合格者才能驾驭龙驹出征,不合格的退回耕作。这样既不会脱离百姓根基,也能保证战力。”
赤奴眼睛一亮:“兵农轮替?好办法!既能练兵,又不让屯田空转。”
“你来负责训练。”李文将竹简推过去,“三营九队,你自己定名。”
赤奴咧嘴一笑:“驰风、破云、踏雷——就叫这三营。每营三队,轮流驻防三条主干道。我亲自带教习,谁偷懒,当场踢出去。”
李守诚看着那份编制文书,眉头慢慢松开:“若真能如此,倒不至于动摇民生。只是……这么多人要吃要住,粮饷怎么算?”
“不用额外拨粮。”李文起身走到墙边,取下一张新绘的地图,“过去一个月,玉门至楼兰这段,龙驹车队七日完成转运,驼队要十七天。阳关到且末,沙暴期也能穿行,全年无休。运力翻倍不止。”
他指着一处标记:“凉州屯田区秋收已近八成,原本需两万人力调度粮草,现在只需一万二。省下的这些人,可以投进南荒渠的灌溉工程,明年多开五千亩地。”
李守诚终于点头:“效率提升四成……这不是打仗赢来的,是马蹄跑出来的。”
“所以这不是消耗。”李文坐回案前,“是循环。马越多,运越快;运越快,粮越多;粮越多,人越稳。这才是运朝的根基。”
赤奴拍了下桌子:“那还等什么?我现在就去校场点人!”
“先等等。”李文拦住他,“编制文书还没盖印。另外,三营成立后,必须统一调度规则——不得擅自离道,不得扰民劫掠,每次出巡必须留行迹记录。这些都要写进军规。”
赤奴挠头:“你也太严了吧?咱们的人哪会干这种事。”
“越是精锐,越要守规矩。”李文语气平静,“一旦破例,就会有人跟着破。今天抢一袋米,明天就敢烧一座村。我不想哪天接到报告,说我的骑兵成了新的马贼。”
殿内一时安静。
李守诚缓缓站起:“我会让族务院配合,尽快列出第一批轮训名单。屯民那边,也要讲清楚——这不是去享福,是为家国效力。”
“有你这话,我就放心了。”李文将铜印取出,按在文书末尾,“即日起,龙驹骑兵正式纳入运朝常备军制。三营归赤奴统辖,调度权在我手中,任何人不得私调一骑。”
文书盖印完毕,赤奴接过,脸上满是兴奋:“明天我就拉他们上路试训,让他们知道什么叫真正的骑兵速度!”
“不急。”李文摇头,“先做三件事:第一,所有新驹再测一次血脉,剔除不稳定个体;第二,每队配两名荆棘精灵,负责夜间警戒与路线标记;第三,训练内容加一项——模拟护粮任务,从武威出发,绕行三十里再返回,全程不得损毁沿途作物。”
赤奴愣了下:“你还真当他们是土匪管啊?”
“我是让他们记住,我们不是为了逞威风而存在。”李文站起身,“每一匹龙驹,都是百姓种出来的粮食养大的。它们跑得再快,也不能忘了根在哪。”
李守诚低声道:“这话该让所有将领都听听。”
外面传来脚步声,一名书记官捧着厚厚一叠纸走进来:“《凉州通运简报》已整理完毕,请您过目。”
李文接过,快速翻阅。里面详细列出了过去三十天各路段的运输数据、耗时对比、人力节省情况,最后一页总结写道:“今岁秋收后,全境粮储周转效率提升四成。”
他提笔批了两个字:“印发。”
书记官退下后,赤奴忍不住问:“下一步是不是该往更远的地方派车队了?比如直接通到龟兹边境?”
“时机未到。”李文将简报放在案上,“现在最重要的是巩固内部。外交打开了口子,我们就得让这条路真正跑起来。不是靠吓唬人,而是靠效率说话。”
李守诚起身:“我这就回去安排屯民轮替的事。第一批名单,三日内送到你案前。”
赤奴也站起来:“那我也走了,得赶在天亮前把训练计划发下去。”
两人先后离开,殿内只剩李文一人。
他没有立刻处理其他文书,而是将青铜罗盘轻轻放在案头,掌心覆上去。指针微微晃动了一下,随即静止。他闭眼片刻,耳根藤传来的震动依旧平稳,三十里外首驿周边的地层无异样。
睁开眼时,他的目光落在《通运简报》最后一页的数据上。
效率提升四成——这个数字意味着什么,他比谁都清楚。不只是多存了几万石粮,更是让整个运朝的节奏变了。以前走一步要看三天风向,现在一天能走三步,还能回头补漏。
他伸手摸了摸腰间的无刃木剑。
外面夜色深沉,星辰重新浮现于天幕。远处校场方向传来隐约的号令声,那是赤奴已经开始整队。
李文仍坐在灯下,手指轻叩案角。
突然,罗盘指针轻轻跳了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