裂隙还在扩大,幽蓝的光映在墙上,像一道不肯愈合的伤口。李文站在阵前,右手掌心残留着被拉扯过的麻木感,指节微微发僵。云姬扶着玉案才勉强站稳,唇边血迹未干,眼神却死死盯着那道空间裂口。
“关闭阵列。”他声音不高,却压住了密室里的嗡鸣。
云姬抬手掐诀,银线断裂般一寸寸崩解。灵晶光芒骤暗,裂隙边缘开始收缩,最终“咔”地一声闭合,如同两片石门狠狠合上。整个过程持续不到十息,但密室内已是一片狼藉——符纹烧焦了三处,植物精灵蜷缩在角落,叶片泛黄,像是被抽去了生气。
李文没说话,只是走到水盆边,将右手浸入凉水中。刺麻感缓缓退去,但他知道,刚才那一瞬的错位不是幻觉。有东西,在试图从另一头抓住他。
云姬喘息稍定,低声说:“有人在干扰。”
李文抬眼,“不是自然波动?”
“不是。”她摇头,“共鸣本应由内而外,可刚才……是外部先动的。就像有人在同一频率上敲了一下。”
她顿了顿,“而且,方向是月氏国那边。”
李文沉默片刻,转身走向外堂。亲卫已在门口候着,手中捧着一叠刚送来的奏报。他接过最上面那份,翻开,是月氏国上月赋税清单。字迹工整,数目清晰,看不出问题。
但他在第三页停住了。
一笔八百石粟米调往北境废弃军堡,用途写着“修缮哨台”。可那座军堡早在十年前就被沙暴掩埋,连地基都找不到了。
他又翻出另外两份记录:一名原王族老臣称病不出,连续七日未参加朝议;另有三人私下会面,地点选在城外荒庙,守卫只说是“祭祖”。
这些事单独看都不算大事。可当云姬说出“外部干扰”时,它们突然串成了一条线。
李文把奏报放下,对亲卫道:“调过去半个月所有送往月氏的粮草文书,还有他们贵族府邸的户籍登记进度。”
亲卫领命而去。
他回身看向云姬,“你说的干扰,会不会是巧合?”
“我不信巧合。”她靠在门框上,脸色仍有些白,“信念系统越是稳定,越不容易被外力侵入。除非……对方也在用类似的方式聚集人心,而且目标明确。”
“那就是有意为之了。”李文语气平静下来,“他们不只是想闹点动静,是在试探我们能不能察觉。”
云姬点头,“一旦发现我们毫无反应,下一步可能就是更大动作。”
话音未落,李守诚拄着拐杖走了进来。老人脚步沉稳,眉头却锁得紧。
“我听说试验出了岔子?”他目光扫过两人,“现在外面已经有风声了,说运朝搞鬼神之术,惹得天怒人怨。”
李文淡淡道:“让他们说。”
“可月氏那边呢?”李守诚走近几步,“我刚看了你让人送去的简报。那些人敢私调粮食,就是没把咱们放在眼里。若不立刻派人问责,其他归附的小国也会学样。”
“问责?”李文摇头,“我们现在拿不出确凿证据。一封公文下去,他们大可以说是在加固边防,谁又能反驳?反而打草惊蛇。”
“那你就任他们发展私兵?”李守诚声音提高了一些,“今日敢调八百石,明日就能调八千!等他们真动手,悔之晚矣!”
“我不是放纵。”李文走到案前,提笔在纸上画了个圈,“我是要让他们继续动。”
李守诚皱眉,“什么意思?”
“他们现在还藏着掖着,说明心里有鬼,也怕我们。”李文笔尖一点圈中心,“可如果我们装作什么都不知道,甚至再给他们一点甜头,他们会觉得自己很聪明,慢慢就把底牌亮出来。”
云姬在一旁接口:“比如减免春税。”
李文看了她一眼,笑了下,“正是。明天就发令,月氏国今年春税减三成,理由是‘初归王化,宜施恩抚’。”
李守诚愣住,“你这是……纵容?”
“是钓鱼。”李文收起笔,“真正的乱源不会因为减税就感激我们。相反,他们会认为我们软弱,进而加快联络旧部、囤积物资。只要他们动起来,我们才能看清谁在牵头,谁在配合。”
老人盯着他许久,终于叹了口气,“你还记得当年你在族会上说‘种田比打仗难’的话吗?我当时不懂,现在明白了。打仗是砍树,种田是等根自己烂。”
李文没接话,只是唤来文书官,当场拟令。
政令发出后,他并未放松。当晚,召集云姬与几名心腹进入内堂密议。
“植物精灵能进月氏城吗?”他问。
“可以。”云姬答,“我已经让麦田那边分出一批‘游耕者’,明天就会启程北上,名义是去开荒。它们外表和普通农奴一样,带着种子和工具,没人会怀疑。”
“进城后,让它们分散到几个关键位置。”李文在地图上点了三处,“王族祠堂附近、废弃军堡南侧、还有城东那个老市集。凡是贵族常去的地方,都要布点。”
“我会让它们悄悄埋下灵脉节点。”云姬补充,“虽然不能直接监听对话,但只要有大规模情绪波动,或者多人夜间聚集,信号会立刻传回科学院。”
“够了。”李文点头,“我不需要知道他们在说什么,我只想知道他们什么时候聚在一起,去了哪里。”
他又转向另一名属下,“从明天起,所有送往月氏的物资运输都要加倍登记,尤其是铁器、布匹、药材。任何异常调动,立刻上报。”
会议结束,众人离去。
李文独自留在政事堂,翻阅各地农情简报。一页页看过去,手指偶尔在某行停留片刻,划个记号。看似寻常,实则每一笔都在对照月氏的数据变化。
夜深时,一名暗哨送来一封密信,没有署名,只有短短一行字:
“王族祠堂,夜祭未止。”
他看完,将纸凑近烛火,看着它卷曲、变黑、化为灰烬,落入铜盆。
门外传来脚步声,是值夜的侍从巡更。
李文合上最后一本册子,起身走向内室。路过屏风时,他停下,回头看了眼墙上挂着的青铜罗盘。星图安静地悬浮在盘心,那道通往未知世界的坐标依旧黯淡。
他没去碰它。
第二天清晨,减免春税的诏书已快马加鞭送往月氏都城。城中百姓听闻消息,纷纷走出家门议论。有人欢喜,有人疑惑,也有几户贵族府邸闭门不出,直到傍晚才悄悄派出仆役,前往城外。
与此同时,一支二十人的农奴队伍正沿着官道缓缓北上。他们背着麻袋,扛着锄头,看起来和其他开荒队没什么不同。走在最前面的那个矮瘦汉子咧嘴笑了笑,露出一口整齐的白牙。
他的眼睛,在阳光下闪过一丝极淡的绿光。
“关闭阵列。”他声音不高,却压住了密室里的嗡鸣。
云姬抬手掐诀,银线断裂般一寸寸崩解。灵晶光芒骤暗,裂隙边缘开始收缩,最终“咔”地一声闭合,如同两片石门狠狠合上。整个过程持续不到十息,但密室内已是一片狼藉——符纹烧焦了三处,植物精灵蜷缩在角落,叶片泛黄,像是被抽去了生气。
李文没说话,只是走到水盆边,将右手浸入凉水中。刺麻感缓缓退去,但他知道,刚才那一瞬的错位不是幻觉。有东西,在试图从另一头抓住他。
云姬喘息稍定,低声说:“有人在干扰。”
李文抬眼,“不是自然波动?”
“不是。”她摇头,“共鸣本应由内而外,可刚才……是外部先动的。就像有人在同一频率上敲了一下。”
她顿了顿,“而且,方向是月氏国那边。”
李文沉默片刻,转身走向外堂。亲卫已在门口候着,手中捧着一叠刚送来的奏报。他接过最上面那份,翻开,是月氏国上月赋税清单。字迹工整,数目清晰,看不出问题。
但他在第三页停住了。
一笔八百石粟米调往北境废弃军堡,用途写着“修缮哨台”。可那座军堡早在十年前就被沙暴掩埋,连地基都找不到了。
他又翻出另外两份记录:一名原王族老臣称病不出,连续七日未参加朝议;另有三人私下会面,地点选在城外荒庙,守卫只说是“祭祖”。
这些事单独看都不算大事。可当云姬说出“外部干扰”时,它们突然串成了一条线。
李文把奏报放下,对亲卫道:“调过去半个月所有送往月氏的粮草文书,还有他们贵族府邸的户籍登记进度。”
亲卫领命而去。
他回身看向云姬,“你说的干扰,会不会是巧合?”
“我不信巧合。”她靠在门框上,脸色仍有些白,“信念系统越是稳定,越不容易被外力侵入。除非……对方也在用类似的方式聚集人心,而且目标明确。”
“那就是有意为之了。”李文语气平静下来,“他们不只是想闹点动静,是在试探我们能不能察觉。”
云姬点头,“一旦发现我们毫无反应,下一步可能就是更大动作。”
话音未落,李守诚拄着拐杖走了进来。老人脚步沉稳,眉头却锁得紧。
“我听说试验出了岔子?”他目光扫过两人,“现在外面已经有风声了,说运朝搞鬼神之术,惹得天怒人怨。”
李文淡淡道:“让他们说。”
“可月氏那边呢?”李守诚走近几步,“我刚看了你让人送去的简报。那些人敢私调粮食,就是没把咱们放在眼里。若不立刻派人问责,其他归附的小国也会学样。”
“问责?”李文摇头,“我们现在拿不出确凿证据。一封公文下去,他们大可以说是在加固边防,谁又能反驳?反而打草惊蛇。”
“那你就任他们发展私兵?”李守诚声音提高了一些,“今日敢调八百石,明日就能调八千!等他们真动手,悔之晚矣!”
“我不是放纵。”李文走到案前,提笔在纸上画了个圈,“我是要让他们继续动。”
李守诚皱眉,“什么意思?”
“他们现在还藏着掖着,说明心里有鬼,也怕我们。”李文笔尖一点圈中心,“可如果我们装作什么都不知道,甚至再给他们一点甜头,他们会觉得自己很聪明,慢慢就把底牌亮出来。”
云姬在一旁接口:“比如减免春税。”
李文看了她一眼,笑了下,“正是。明天就发令,月氏国今年春税减三成,理由是‘初归王化,宜施恩抚’。”
李守诚愣住,“你这是……纵容?”
“是钓鱼。”李文收起笔,“真正的乱源不会因为减税就感激我们。相反,他们会认为我们软弱,进而加快联络旧部、囤积物资。只要他们动起来,我们才能看清谁在牵头,谁在配合。”
老人盯着他许久,终于叹了口气,“你还记得当年你在族会上说‘种田比打仗难’的话吗?我当时不懂,现在明白了。打仗是砍树,种田是等根自己烂。”
李文没接话,只是唤来文书官,当场拟令。
政令发出后,他并未放松。当晚,召集云姬与几名心腹进入内堂密议。
“植物精灵能进月氏城吗?”他问。
“可以。”云姬答,“我已经让麦田那边分出一批‘游耕者’,明天就会启程北上,名义是去开荒。它们外表和普通农奴一样,带着种子和工具,没人会怀疑。”
“进城后,让它们分散到几个关键位置。”李文在地图上点了三处,“王族祠堂附近、废弃军堡南侧、还有城东那个老市集。凡是贵族常去的地方,都要布点。”
“我会让它们悄悄埋下灵脉节点。”云姬补充,“虽然不能直接监听对话,但只要有大规模情绪波动,或者多人夜间聚集,信号会立刻传回科学院。”
“够了。”李文点头,“我不需要知道他们在说什么,我只想知道他们什么时候聚在一起,去了哪里。”
他又转向另一名属下,“从明天起,所有送往月氏的物资运输都要加倍登记,尤其是铁器、布匹、药材。任何异常调动,立刻上报。”
会议结束,众人离去。
李文独自留在政事堂,翻阅各地农情简报。一页页看过去,手指偶尔在某行停留片刻,划个记号。看似寻常,实则每一笔都在对照月氏的数据变化。
夜深时,一名暗哨送来一封密信,没有署名,只有短短一行字:
“王族祠堂,夜祭未止。”
他看完,将纸凑近烛火,看着它卷曲、变黑、化为灰烬,落入铜盆。
门外传来脚步声,是值夜的侍从巡更。
李文合上最后一本册子,起身走向内室。路过屏风时,他停下,回头看了眼墙上挂着的青铜罗盘。星图安静地悬浮在盘心,那道通往未知世界的坐标依旧黯淡。
他没去碰它。
第二天清晨,减免春税的诏书已快马加鞭送往月氏都城。城中百姓听闻消息,纷纷走出家门议论。有人欢喜,有人疑惑,也有几户贵族府邸闭门不出,直到傍晚才悄悄派出仆役,前往城外。
与此同时,一支二十人的农奴队伍正沿着官道缓缓北上。他们背着麻袋,扛着锄头,看起来和其他开荒队没什么不同。走在最前面的那个矮瘦汉子咧嘴笑了笑,露出一口整齐的白牙。
他的眼睛,在阳光下闪过一丝极淡的绿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