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委常委、副书记的头衔,如同一枚沉甸甸的砝码,悄然改变了李鸣风在榆林权力天平上的位置。他不再是那个只需专注于开发区一隅的猛将,而是需要放眼全县、协助方文山书记协调各方、参与重大决策的核心成员之一。新的棋盘已然铺开,每一步落子都需更加审慎,也更考验全局视野。
第一次以县委副书记身份参加县委常委会,李鸣风感受到了与以往截然不同的氛围。会议室里椭圆形的长桌,象征着权力的核心圈层。县委书记方文山端坐主位,目光沉静,掌控全局。县长郑卫国坐在方文山左手边第一个位置,表情严肃,偶尔看向李鸣风的眼神复杂难辨,既有审视,也有一丝不易察觉的戒备。其他常委们,或热情招呼,或微笑示意,或不动声色地观察着这位最年轻、上升势头最猛的“新巨头”。
会议的议题涉及全县农业产业化推进和防汛抗旱准备。当讨论到资金分配时,郑卫国提出将有限的水利专项资金优先保障几个传统农业大镇:“这几个镇是粮食主产区,水利设施老化严重,一旦汛期出问题,影响的是全县的粮袋子!开发区那边,宏远项目落地,财政状况改善不少,他们自己的事,应该自己多想想办法。”
这话看似合理,却隐隐有将开发区与全县利益割裂、压缩开发区资源空间的意思。
李鸣风没有立刻反驳,而是等郑卫国说完,才沉稳开口:“郑县长关心粮食安全,心系传统农业大镇,这非常重要。不过,我认为,看待资金分配,不能孤立地看局部,更要着眼于全局发展和长远效益。”
他调出准备好的数据:“第一,开发区去年税收增量占全县的65%,今年预计占比更高。开发区的‘钱袋子’鼓了,最终受益的是全县财政大盘子。第二,开发区并非不需要水利投入。宏远项目所在的区域,地势相对低洼,新的产业工人生活区也面临防洪排涝压力。更重要的是,我们正在规划的新能源与智能科技孵化园,选址就在开发区北翼的河滩地整治区域,那里的防洪标准提升,是项目安全落地的刚性需求!这不仅是开发区的需要,更是全县未来新兴产业布局的安全保障!”
他看向方文山:“方书记,我建议,水利专项资金的使用,应坚持‘保安全、促发展、讲效益’的原则。既要保障传统产粮区的安全底线,也要兼顾新兴产业发展核心区的必要投入。是否可以由水利局牵头,结合防汛重点和产业发展规划,制定一个更科学、更精细的分配方案,确保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
李鸣风的发言,数据支撑有力,逻辑清晰,既回应了郑卫国的关切,又明确提出了开发区的正当诉求,更上升到了“保安全、促发展、讲效益”的高度,展现出了县委副书记应有的全局观和协调能力。
方文山微微颔首,显然对李鸣风的第一次常委会发言颇为满意:“鸣风同志的建议很务实。水利局牵头,一周内拿出一个兼顾各方、突出重点的细化分配方案,下次常委会审议。”
郑卫国脸色不太好看,但也无法再反驳,只能阴沉着脸应下。其他常委看向李鸣风的目光中,又多了几分重视。
县委层面需要协调平衡,但开发区的“基本盘”和“试验田”,李鸣风丝毫没有放松。他的工作重心,依然牢牢钉在推动“双轮驱动”战略的深化上,尤其是未来产业布局这块硬骨头。
新能源与智能科技孵化园的建设进度被列为“一号工程”,李鸣风亲自盯进度、解难题。资金压力依然是最大的拦路虎。虽然“未来产业培育基金”已设立,但面对动辄数千万的基础设施投入和后续源源不断的孵化扶持需求,杯水车薪。
李鸣风没有坐等财政输血,而是将董国云关于“开源”的教诲落到了实处:
他责令国资办彻底清查开发区闲置的标准厂房和办公用房,果断将两处位置尚可但长期空置的厂房,以“先租后购”的模式,低价租给了一家急需扩大生产的已入驻科技企业,既解决了企业燃眉之急,又盘活了资产,获得了稳定的现金流。同时,将另一处位置偏远的旧办公楼整体打包,委托给专业机构运营,改造成面向初创企业的低成本共享办公空间,收取管理费。
科技创新局全员化身“政策研究员”和“项目申报员”,在李鸣风的亲自把关下,围绕国家“双碳”战略、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专项、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引导基金等,精心包装申报了三个重大项目。李鸣风更是利用新晋县委常委的身份,带着材料多次跑市发改委、科技局,甚至通过董国云副市长的渠道,向省里相关厅局进行专题汇报,争取支持。
撬动社会资本,这是最难也是最具想象空间的一步。李鸣风指示刘明远,主动接触省内有实力的风投机构、产业基金。他亲自出面,与几家机构的负责人进行闭门洽谈,不是简单地“要钱”,而是描绘开发区未来产业的蓝图,阐述政府引导基金的运作模式和风险共担机制,强调开发区在政策、土地、项目源上的独特优势。他需要的是“战略投资者”,而非“短期套利者”。
就在李鸣风为孵化园资金四处奔走、初见成效之际,县长郑卫国的“关切”不期而至。
这天,郑卫国的秘书请示李鸣风,郑县长想“了解一下”孵化园项目的推进情况。李鸣风带着最新的进展材料,来到郑卫国办公室。
郑卫国没有看材料,而是靠在椅背上,手指敲着桌面,语气带着一种居高临下的“关心”:
“鸣风同志啊,孵化园这个项目,志向远大,我是很欣赏的。年轻人嘛,有闯劲是好事。不过……”他话锋一转,拉长了语调,“我最近听到一些反映,说你们为了引进那些所谓的‘高科技’企业,条件放得太宽了?土地几乎是白送,税收减免力度空前,甚至还要动用宝贵的财政资金搞什么‘种子基金’?这是不是有点……太冒进了?”
他拿起桌上的一份不知来源的“情况反映”:“你看看,这家做电池材料的,注册资金才多少?技术靠不靠谱?市场前景怎么样?万一失败了,我们的投入不是打水漂?还有这家搞物联网的,几个年轻人捣鼓出来的东西,能有多大价值?鸣风啊,开发区的钱,也是全县人民的钱,要花在刀刃上,要经得起审计和历史的检验!不能为了追求‘高大上’,搞成面子工程、政绩工程啊!”
郑卫国的话,句句冠冕堂皇,打着“风险控制”、“财政安全”、“为人民负责”的旗号,实则是对李鸣风主导的未来产业布局的质疑和掣肘,试图用“冒进”、“风险”的大帽子来打压。
李鸣风心中冷笑,脸上却保持着平静:“感谢郑县长的关心和提醒。孵化园的政策,是经过充分论证和集体决策的,核心是‘精准扶持’和‘风险共担’。”
他从容回应:“第一,我们对入驻企业的筛选有严格的标准,不是‘白送’。重点考察团队背景、核心技术壁垒、市场潜力。您提到的这家电池材料企业,核心团队来自国内顶尖研究所,技术专利过硬,已获得国内头部电池厂的意向订单。土地是‘先租后转’,税收是‘三免两减半’的普惠政策基础上,对研发投入部分给予额外补贴,这都是符合国家政策导向和地方实际的。”
“第二,种子基金规模有限,且采取‘跟投’模式,要求社会资本领投,我们才跟投,风险共担。同时建立了严格的退出机制和项目评估机制,绝不是大水漫灌。”
“第三,新兴产业培育,必然伴随风险。但如果因为惧怕风险就裹足不前,我们将永远停留在产业链低端。引进一家真正有潜力的科技企业,带来的不仅是税收,更是人才聚集、技术溢出和产业升级的契机!其长远价值,远非眼前投入可比。”
李鸣风有理有据,数据清晰,直接戳破了郑卫国“风险论”的片面性。
郑卫国被噎了一下,脸色有些不好看,强辩道:“道理是没错,但步子还是要稳!我建议,孵化园的投入节奏放慢一点,政策再收紧一点,多看看,多等等!尤其是动用县财政资金的部分,要慎之又慎!”
“郑县长的建议我们会认真考虑。”李鸣风没有硬顶,而是采取了迂回,“不过,招商引资,特别是招引科技企业,时机很重要。好项目、好团队,不会等我们慢慢研究。我们会在坚持原则、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加快推进。毕竟,省委张主任调研时,对我们布局未来产业是寄予厚望的,这也是市里关注的重点。”
李鸣风巧妙地搬出了省委政研室和市里的关注,给郑卫国施加了无形的压力。
郑卫国脸色变幻,最终挥了挥手:“行了,我知道了。你看着办吧,但出了问题,你要负全责!”话语中带着一丝悻悻和威胁。
离开郑卫国的办公室,李鸣风走在县委大楼略显空旷的走廊里。夕阳的余晖透过窗户,在地板上拉出长长的影子。与郑卫国的交锋,让他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县委常委的位置既是平台,也是战场。郑卫国绝不会轻易放弃对开发区影响力的渗透,未来的博弈只会更加复杂微妙。
但他心中并无惧意,反而充满了笃定。董国云的提点言犹在耳,开发区的成绩是他最硬的底气,“榆林模式”的认可更是他无形的护盾。郑卫国的掣肘,只会让他更加坚定地走好自己的路——既要守住“阳光机制”的底线,也要在全县层面展现副书记的担当与协调智慧;既要深耕开发区,打造不可撼动的“基本盘”,也要以开发区的成功实践,反哺和引领全县的产业升级。
他拿出手机,拨通了刘明远的电话:“明远,孵化园首批项目签约仪式,提前准备,规格要高,把省市对我们布局未来产业的支持力度,充分展现出来!另外,跟那几家重点谈的风投机构保持密切联系,争取尽快敲定合作意向!我们没时间等!”
挂断电话,李鸣风望向窗外。暮色四合,开发区的方向灯火璀璨,宏远工地的探照灯如同指引方向的灯塔。新的棋盘上,对手已落子。而他,将以更加沉稳的步伐,更加开阔的视野,更加坚定的决心,在这片属于他的疆域上,继续书写开拓者的传奇。县委常委、副书记的身份,不是终点,而是他撬动更大格局的支点。
第一次以县委副书记身份参加县委常委会,李鸣风感受到了与以往截然不同的氛围。会议室里椭圆形的长桌,象征着权力的核心圈层。县委书记方文山端坐主位,目光沉静,掌控全局。县长郑卫国坐在方文山左手边第一个位置,表情严肃,偶尔看向李鸣风的眼神复杂难辨,既有审视,也有一丝不易察觉的戒备。其他常委们,或热情招呼,或微笑示意,或不动声色地观察着这位最年轻、上升势头最猛的“新巨头”。
会议的议题涉及全县农业产业化推进和防汛抗旱准备。当讨论到资金分配时,郑卫国提出将有限的水利专项资金优先保障几个传统农业大镇:“这几个镇是粮食主产区,水利设施老化严重,一旦汛期出问题,影响的是全县的粮袋子!开发区那边,宏远项目落地,财政状况改善不少,他们自己的事,应该自己多想想办法。”
这话看似合理,却隐隐有将开发区与全县利益割裂、压缩开发区资源空间的意思。
李鸣风没有立刻反驳,而是等郑卫国说完,才沉稳开口:“郑县长关心粮食安全,心系传统农业大镇,这非常重要。不过,我认为,看待资金分配,不能孤立地看局部,更要着眼于全局发展和长远效益。”
他调出准备好的数据:“第一,开发区去年税收增量占全县的65%,今年预计占比更高。开发区的‘钱袋子’鼓了,最终受益的是全县财政大盘子。第二,开发区并非不需要水利投入。宏远项目所在的区域,地势相对低洼,新的产业工人生活区也面临防洪排涝压力。更重要的是,我们正在规划的新能源与智能科技孵化园,选址就在开发区北翼的河滩地整治区域,那里的防洪标准提升,是项目安全落地的刚性需求!这不仅是开发区的需要,更是全县未来新兴产业布局的安全保障!”
他看向方文山:“方书记,我建议,水利专项资金的使用,应坚持‘保安全、促发展、讲效益’的原则。既要保障传统产粮区的安全底线,也要兼顾新兴产业发展核心区的必要投入。是否可以由水利局牵头,结合防汛重点和产业发展规划,制定一个更科学、更精细的分配方案,确保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
李鸣风的发言,数据支撑有力,逻辑清晰,既回应了郑卫国的关切,又明确提出了开发区的正当诉求,更上升到了“保安全、促发展、讲效益”的高度,展现出了县委副书记应有的全局观和协调能力。
方文山微微颔首,显然对李鸣风的第一次常委会发言颇为满意:“鸣风同志的建议很务实。水利局牵头,一周内拿出一个兼顾各方、突出重点的细化分配方案,下次常委会审议。”
郑卫国脸色不太好看,但也无法再反驳,只能阴沉着脸应下。其他常委看向李鸣风的目光中,又多了几分重视。
县委层面需要协调平衡,但开发区的“基本盘”和“试验田”,李鸣风丝毫没有放松。他的工作重心,依然牢牢钉在推动“双轮驱动”战略的深化上,尤其是未来产业布局这块硬骨头。
新能源与智能科技孵化园的建设进度被列为“一号工程”,李鸣风亲自盯进度、解难题。资金压力依然是最大的拦路虎。虽然“未来产业培育基金”已设立,但面对动辄数千万的基础设施投入和后续源源不断的孵化扶持需求,杯水车薪。
李鸣风没有坐等财政输血,而是将董国云关于“开源”的教诲落到了实处:
他责令国资办彻底清查开发区闲置的标准厂房和办公用房,果断将两处位置尚可但长期空置的厂房,以“先租后购”的模式,低价租给了一家急需扩大生产的已入驻科技企业,既解决了企业燃眉之急,又盘活了资产,获得了稳定的现金流。同时,将另一处位置偏远的旧办公楼整体打包,委托给专业机构运营,改造成面向初创企业的低成本共享办公空间,收取管理费。
科技创新局全员化身“政策研究员”和“项目申报员”,在李鸣风的亲自把关下,围绕国家“双碳”战略、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专项、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引导基金等,精心包装申报了三个重大项目。李鸣风更是利用新晋县委常委的身份,带着材料多次跑市发改委、科技局,甚至通过董国云副市长的渠道,向省里相关厅局进行专题汇报,争取支持。
撬动社会资本,这是最难也是最具想象空间的一步。李鸣风指示刘明远,主动接触省内有实力的风投机构、产业基金。他亲自出面,与几家机构的负责人进行闭门洽谈,不是简单地“要钱”,而是描绘开发区未来产业的蓝图,阐述政府引导基金的运作模式和风险共担机制,强调开发区在政策、土地、项目源上的独特优势。他需要的是“战略投资者”,而非“短期套利者”。
就在李鸣风为孵化园资金四处奔走、初见成效之际,县长郑卫国的“关切”不期而至。
这天,郑卫国的秘书请示李鸣风,郑县长想“了解一下”孵化园项目的推进情况。李鸣风带着最新的进展材料,来到郑卫国办公室。
郑卫国没有看材料,而是靠在椅背上,手指敲着桌面,语气带着一种居高临下的“关心”:
“鸣风同志啊,孵化园这个项目,志向远大,我是很欣赏的。年轻人嘛,有闯劲是好事。不过……”他话锋一转,拉长了语调,“我最近听到一些反映,说你们为了引进那些所谓的‘高科技’企业,条件放得太宽了?土地几乎是白送,税收减免力度空前,甚至还要动用宝贵的财政资金搞什么‘种子基金’?这是不是有点……太冒进了?”
他拿起桌上的一份不知来源的“情况反映”:“你看看,这家做电池材料的,注册资金才多少?技术靠不靠谱?市场前景怎么样?万一失败了,我们的投入不是打水漂?还有这家搞物联网的,几个年轻人捣鼓出来的东西,能有多大价值?鸣风啊,开发区的钱,也是全县人民的钱,要花在刀刃上,要经得起审计和历史的检验!不能为了追求‘高大上’,搞成面子工程、政绩工程啊!”
郑卫国的话,句句冠冕堂皇,打着“风险控制”、“财政安全”、“为人民负责”的旗号,实则是对李鸣风主导的未来产业布局的质疑和掣肘,试图用“冒进”、“风险”的大帽子来打压。
李鸣风心中冷笑,脸上却保持着平静:“感谢郑县长的关心和提醒。孵化园的政策,是经过充分论证和集体决策的,核心是‘精准扶持’和‘风险共担’。”
他从容回应:“第一,我们对入驻企业的筛选有严格的标准,不是‘白送’。重点考察团队背景、核心技术壁垒、市场潜力。您提到的这家电池材料企业,核心团队来自国内顶尖研究所,技术专利过硬,已获得国内头部电池厂的意向订单。土地是‘先租后转’,税收是‘三免两减半’的普惠政策基础上,对研发投入部分给予额外补贴,这都是符合国家政策导向和地方实际的。”
“第二,种子基金规模有限,且采取‘跟投’模式,要求社会资本领投,我们才跟投,风险共担。同时建立了严格的退出机制和项目评估机制,绝不是大水漫灌。”
“第三,新兴产业培育,必然伴随风险。但如果因为惧怕风险就裹足不前,我们将永远停留在产业链低端。引进一家真正有潜力的科技企业,带来的不仅是税收,更是人才聚集、技术溢出和产业升级的契机!其长远价值,远非眼前投入可比。”
李鸣风有理有据,数据清晰,直接戳破了郑卫国“风险论”的片面性。
郑卫国被噎了一下,脸色有些不好看,强辩道:“道理是没错,但步子还是要稳!我建议,孵化园的投入节奏放慢一点,政策再收紧一点,多看看,多等等!尤其是动用县财政资金的部分,要慎之又慎!”
“郑县长的建议我们会认真考虑。”李鸣风没有硬顶,而是采取了迂回,“不过,招商引资,特别是招引科技企业,时机很重要。好项目、好团队,不会等我们慢慢研究。我们会在坚持原则、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加快推进。毕竟,省委张主任调研时,对我们布局未来产业是寄予厚望的,这也是市里关注的重点。”
李鸣风巧妙地搬出了省委政研室和市里的关注,给郑卫国施加了无形的压力。
郑卫国脸色变幻,最终挥了挥手:“行了,我知道了。你看着办吧,但出了问题,你要负全责!”话语中带着一丝悻悻和威胁。
离开郑卫国的办公室,李鸣风走在县委大楼略显空旷的走廊里。夕阳的余晖透过窗户,在地板上拉出长长的影子。与郑卫国的交锋,让他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县委常委的位置既是平台,也是战场。郑卫国绝不会轻易放弃对开发区影响力的渗透,未来的博弈只会更加复杂微妙。
但他心中并无惧意,反而充满了笃定。董国云的提点言犹在耳,开发区的成绩是他最硬的底气,“榆林模式”的认可更是他无形的护盾。郑卫国的掣肘,只会让他更加坚定地走好自己的路——既要守住“阳光机制”的底线,也要在全县层面展现副书记的担当与协调智慧;既要深耕开发区,打造不可撼动的“基本盘”,也要以开发区的成功实践,反哺和引领全县的产业升级。
他拿出手机,拨通了刘明远的电话:“明远,孵化园首批项目签约仪式,提前准备,规格要高,把省市对我们布局未来产业的支持力度,充分展现出来!另外,跟那几家重点谈的风投机构保持密切联系,争取尽快敲定合作意向!我们没时间等!”
挂断电话,李鸣风望向窗外。暮色四合,开发区的方向灯火璀璨,宏远工地的探照灯如同指引方向的灯塔。新的棋盘上,对手已落子。而他,将以更加沉稳的步伐,更加开阔的视野,更加坚定的决心,在这片属于他的疆域上,继续书写开拓者的传奇。县委常委、副书记的身份,不是终点,而是他撬动更大格局的支点。